積極財政政策效果逐步顯現 ——1—2月全國財政收支運行綜述

2020-12-15 光明時政

  財政部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5232億元,同比下降9.9%。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242億元,同比下降11.2%;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17990億元,同比下降8.6%。

  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32350億元,同比下降2.9%。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支出4269億元,同比增長4.7%;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8081億元,同比下降3.9%。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是特殊時期的數據,因為受到疫情的影響,經濟增長大幅度下滑,財政收入也隨之下滑,但沒有超出預期;與此同時,醫療衛生支出大幅度增長。總體來看,當前財政運行處於合理區間,各項重點支出得到較好保障,積極財政的政策效果正在逐步顯現。

  中央收入下滑較大

  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下降9.9%,中央、地方收入分別同比下降11.2%、8.6%。

  北京國家會計學院財稅政策與應用研究所所長李旭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有所下滑,顯示疫情影對全國的生產生活造成較大影響,拖累了製造業生產、運輸、用工,投資、消費、出口均受到一定衝擊,加之減稅降費成效持續顯現、上年末延至今年初繳納入庫的稅收收入同比減少等原因,對財政收入造成一定影響。

  白景明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進口環節稅收、車輛購置稅等2月份當月申報的稅種降幅明顯擴大,住宿餐飲、交通運輸、居民服務等行業稅收也明顯下降。

  統計顯示,由於多數稅種主要是根據上月情況申報納稅,今年1月份,全國財政收入主要受減稅降費翹尾等因素影響下降3.9%。疫情對財政收入的影響在2月份明顯顯現,當月全國財政收入同比下降21.4%。分行業看,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中,住宿餐飲、居民服務、交通運輸行業稅收收入分別下降55.1%、41.6%、37.3%;房地產業、建築業、批發零售業、製造業等行業稅收收入也大幅下降。

  財政支出方面,1—2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下降2.9%。其中,與疫情防控直接相關的衛生健康支出2716億元,同比增長22.7%。分中央和地方看,中央本級支出同比增長4.7%,地方財政支出同比下降3.9%。

  李旭紅表示,中央財政支出穩步增長,能夠保障疫情防控等重要支出,在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於受疫情影響,除衛生健康支出同比大幅度增長22.7%外,其餘支出均為同比小幅增長或不同程度下降。

  白景明表示,1—2月財政支出負增長,主要是受疫情影響,兩會推遲召開,除疫情防控和「三保」支出外,部分項目暫未啟動。

  做好疫情防控經費保障和基層「三保」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央財政堅決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綜合採取措施,積極安排資金,支持地方切實做好疫情防控經費保障和基層「三保」工作。

  中央財政統籌各種經費渠道,加強疫情防控經費保障,截至3月21日,已累計安排有關防控資金257.5億元,支持地方做好患者救治、醫護人員補貼發放,以及建立疫情防控短缺物資儲備、開展藥品和疫苗研發等工作。

  在去年四季度已提前下達轉移支付的基礎上,今年以來,中央財政預撥均衡性轉移支付700億元、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406億元,以增強地方財政經費保障能力,支持地方做好疫情防控和基層「三保」工作。同時,下達部分中央基建投資、促進企業復工復產等方面的資金,促進經濟社會平穩發展。

  同時,財政部密切關注地方財政庫款情況,建立了全國縣級財政庫款監測機制,根據各地特別是湖北等受疫情影響較大地區的財政庫款情況,加強資金調度,確保疫情防控、「三保」等資金及時足額撥付到位。為強化對地方的督促指導,中央財政近期印發通知,對地方「三保」明確了相關要求,提出了具體措施,牢牢兜住「三保」底線。

  白景明表示,財政在應急事件中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在這次疫情中表現得非常明顯。中央財政加大對湖北的支持、增加疫情防控經費支出、提高基層「三保」能力,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了堅實保障,體現了制度的優越性。

  減免稅費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今年以來,財政部會同稅務總局等部門密集出臺了一攬子有針對性的減稅降費政策,支持疫情防控、促進企業復工復產和經濟社會平穩運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重點物資保障供應的稅費政策。對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生產企業為擴大產能新購置的相關設備,允許一次性計入成本費用在企業所得稅稅前扣除;對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生產企業,全額退還2020年1月1日後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對納稅人運輸疫情防控重點物資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對相關防疫藥品、醫療器械免收註冊費。

  二是幫扶受疫情影響較大行業的稅費政策。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等行業企業,虧損結轉年限在現行結轉5年的基礎上,再延長3年;對納稅人提供公共運輸運輸服務、生活服務,以及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資快遞收派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免徵航空公司繳納的民航發展基金。

  三是鼓勵社會各界捐贈的稅費政策。企業和個人通過公益性社會組織等或直接向醫院捐贈用於疫情防治的醫用物資等物品,允許在繳納所得稅前全額扣除。對單位和個體工商戶無償捐贈用於疫情防治的貨物,免徵增值稅、消費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

  四是對防疫補助收入免徵個人所得稅政策。對參加疫情防治工作的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按照政府規定標準取得的臨時性工作補助和獎金,以及單位發給個人用於預防的藥品、醫療用品和防護用品等實物,不計入工資、薪金收入,免徵個人所得稅。

  上述4項政策自2020年1月1日實施,截止日期視疫情情況另行明確。

  五是加大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幫扶力度的稅收政策。自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對湖北省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徵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免徵增值稅;適用3%預徵率的預繳增值稅項目,暫停預繳增值稅。除湖北省外,其他地區的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徵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減按1%徵收率徵收增值稅;適用3%預徵率的預繳增值稅項目,減按1%預徵率預繳增值稅。

  六是穩外貿外資的稅費政策。提高部分產品出口退稅率。對除「兩高一資」外所有未足額退稅的出口產品及時足額退稅,自2020年3月20日起,將瓷製衛生器具等1084項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至13%,將植物生長調節劑等380項產品出口退稅率提高至9%。自2020年3月1日至2020年6月30日,免徵進出口貨物的港口建設費;減半徵收船舶油汙損害賠償基金。

  李旭紅表示,一攬子減稅降費政策,有助於加大防疫物資供給保障,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有助於對衝疫情影響,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促進企業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

  白景明表示,這些措施,有利於緩解企業當期現金流不足的問題,促進穩就業,將中央「六穩」政策落到實處。

  財政運行處於合理區間

  按照預算法規定,中央財政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合理安排中央預算執行工作,積極保障疫情防控資金,加快下達轉移支付預算,充分發揮財政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作用。

  截至3月21日,各級財政共安排疫情防控資金1218億元。其中,中央財政安排257.5億元,基本實現了不因經費問題延誤醫療救治和影響疫情防控的目標。

  在2019年四季度已提前下達2020年轉移支付預算6.1萬億元基礎上,截至3月21日,已累計向地方預撥醫療衛生、促進企業復工復產、中央基建投資、財力補助等方面資金2071億元,為地方財政平穩運行、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

  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經國務院決定,已提前下達2020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18480億元,其中,一般債券5580億元、專項債券12900億元。同時督促地方加快債券發行使用,積極發揮地方政府債券資金穩投資、擴內需、補短板的作用。

  截至3月20日,全國各地發行新增地方政府債券14079億元,佔提前下達額度的76%;其中,發行一般債券3846億元、佔提前下達額度的69%,發行專項債券10233億元、佔提前下達額度的79%。北京、天津、遼寧、寧波、福建、江西、廣東、四川、雲南9個地區已全部完成提前下達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發行工作。

  截至3月20日,地方政府債券平均發行期限16.2年,與往年相比債券期限與其項目建設和運營期限更加匹配。其中,10年期及以上長期債券發行12131億元,佔比86.2%。同時,各地發行的新增地方政府債券均用於新建和在建項目建設。其中,各地發行的新增專項債券10233億元,全部用於鐵路、軌道交通等交通基礎設施,生態環保,農林水利,市政和產業園區等領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各地用於符合條件重大項目資金的專項債券規模約1200億元,積極帶動社會資本,擴大有效投資。

  「雖然受到疫情影響,但總體來看,各項數據沒有超出預期,財政運行在合理區間,這體現了中國經濟具有強大的韌性。隨著各項政策的落實,經濟形勢會不斷好轉。」白景明說。(李忠峰)

[ 責編:孫滿桃 ]

相關焦點

  • 財政部:2018全年財政收支運行情況良好
    &nbsp&nbsp&nbsp&nbsp今天(23日),財政部發布了我國2018年全年的財政收支運行數據。數據顯示,收入和支出運行情況良好。&nbsp&nbsp&nbsp&nbsp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18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聚力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實施減稅降費,保持較高支出強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效益,全年財政收支運行情況良好。
  • 財政部舉行2019年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
    中央通過特定金融機構和央企上繳利潤,地方也採取盤活國有資源資產及國企上繳利潤等方式增加非稅收入,彌補稅收下降帶來的收入缺口,促進財政收支平穩運行。財政支出較快增長,大力支持穩增長和保民生等重點領域投入。從財政收入看,減稅降費政策效應持續顯現,稅收收入自5月份以來連續下降。
  • 財政部發布2019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並答問
    10.債務付息支出4104億元,同比增長12.1%。二、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支情況(一)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情況。1-6月累計,全國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31781億元,同比增長1.7%。上述2項合計增收2388億元,佔全國非稅收入增收額的88%。主要是各級財政部門積極應對減稅降費帶來的收支平衡壓力,多渠道盤活國有資金和資產,帶動相關收入增加。同時,涉及降費政策的有關收入繼續下降:包含教育費附加在內的專項收入3708億元,下降2.2%;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2085億元,在去年同期大幅下降20.6%的基礎上,今年1-6月又下降0.5%。
  • 財政部發布2018年財政收支情況並答問
    李大偉:2018年,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國內改革發展穩定任務,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級財政部門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聚力增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大力實施減稅降費,保持較高支出強度,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資金效益,全年財政收支運行情況良好。
  • 一文讀懂前10月財政收支:離18萬億收入目標再近一步
    隨著經濟穩步恢復,財政收入降幅也在持續縮窄,今年完成全年收入目標可期。11月18日,財政部公布了前10月財政收支情況。前10個月全國稅收收入降幅(-4.6%)也進一步縮窄。前10個月,第一大稅種國內增值稅收入約4.8萬億元,降幅縮窄至11.4%,這得益於工業和服務業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第二大稅種企業所得稅前10個月收入約3.6萬億元,降幅縮窄至2.2%,這意味著企業利潤持續增加。
  • 1-9月鄂溫克旗財政收支運行 看數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脫貧攻堅的決勝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關鍵一年裡,全旗財政收支運行情況如何,下面請通過一組數據共同了解一下。2020年鄂溫克旗財政工作在旗委,旗政府正確領導下,克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減稅降費政策陸續出臺和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度推進以及剛性支出只增不減等方面因素影響,進一步加大部門間溝通、加快預算執行,提高工作效能協作,加強「五型」機關建設,圍繞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各項工作
  • 如何理解2021年的積極財政政策?
    2021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將保持適度支出強度,預計中央一般公共預算赤字保持穩定,地方一般公共預算赤字和新增專項債額度可能有所下降,但降幅不會太大。➤ 積極財政政策要提質增效和更可持續。首先,隨著經濟在逐步恢復常態,積極財政政策將穩妥退出一些臨時性救助政策,以提高宏觀跨周期調節能力,為更長期不確定性保留一定政策空間。
  • 2021年有必要延續積極的財政政策
    近期關於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常態化的討論比較多。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要經過權衡取捨,往往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才能實現既定目標。特定時期的經濟政策是結合經濟環境作出的選擇。對於經濟政策的評價,同樣不能脫離當時的經濟環境。這一輪積極的財政政策從2008年開始,已經持續12年,但具體內容和運作方式在不同年份呈現不同特點。
  • 7月財政收支齊增:收入連續2月實現正增長 支出增加18.5%
    每經記者:張鍾尹 每經編輯:陳星8月19日,財政部公布7月財政收支情況。7月財政收支齊增,隨著企業復工復產逐月好轉、經濟穩步恢復,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連續2個月實現正增長。7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4.3%,增幅比6月份提高1.1個百分點。支出方面,7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同比增長18.5%,主要是加快直達資金使用和重大項目實施進度,形成實物工作量。同時,為做好防汛救災工作,全國防汛支出增長43.1%,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 積極的財政政策15要點
    在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運行產生影響的情況下,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  財政政策將如何更加積極有為,成為幹部群眾關心的重要問題。  要點1:財政政策方向路徑明確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大力提質增效,更加注重結構調整,這是黨中央科學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為今年的財政政策指明了方向路徑,提供了根本遵循。
  • 基層財政收支失衡困局怎麼解?財科院實地調研找對策
    原標題:基層財政收支失衡困局怎麼解?財科院實地調研找對策   受疫情衝擊,2020年全國財政收入下滑,增速創新低。
  • 今年第四季度財政收入形勢如何?財政部解讀
    中新經緯客戶端10月17日電 在17日舉行的2019年三季度財政收支情況新聞發布會上,財政部國庫支付中心主任劉金雲表示,展望第四季度,經濟將繼續運行在合理區間,去年四季度財政收入基數較低,加上去年10月份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徵點翹尾減收因素沒有了,預計全國財政收入增長將有所回升。
  • 雲南省玉溪市元江縣財政:著力破難解困 確保財政穩運行
    今年以來,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減稅降費政策等因素影響,玉溪市元江縣沉著應對,採取有力有效措施,大力培植財源,強化稅源徵管,做大財政「蛋糕」,強化財政資金管理,加快財政支出進度,全力以赴推進財政各項重點工作落實,力促財政收支保持平穩運行。
  • 稅收佔比上升非稅佔比下降,財政增長結構更合理
    7月14日,財政部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今年上半年財政收支情況。財政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1—6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4306億元, 同比增長 9.8%。今年以來,經濟運行中的積極因素不斷增加,1—5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7%、工業企業利潤增長22.7%、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0.7%等,普遍高於去年全年水平,帶動了稅收收入增長。
  • 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 兩個萬億意味著什麼
    ■ 選擇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既符合目前貨幣供應和金融市場運行的情況,也能為實體經濟融資提供更充足的資金來源。■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中央已經明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按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2015年我國宏觀稅負為29%,世界各國平均水平為36.8%;2016年我國宏觀稅負為28.2%,2017年為27.2%,連續兩年下降。今年在促進實體經濟發展、支持科技創新等一系列措施下,預計全年減稅降費規模超過1.3萬億元。如部分行業增值稅稅率從5月1日起下調,國內增值稅前5個月平均增速為19.5%,自6月份以來逐漸下降,8月份已降至2.1%。
  • 三箭齊發 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摘要 【三箭齊發 積極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在疫情防控不放鬆的常態下,如何加快恢復生產生活秩序,提振經濟,是當前和接下來一段時間整個社會面臨的最重要課題,其中最核心和緊要的,是確定合適的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為各項具體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準繩。
  • 前7月財政收入增幅比上半年放緩0.6個百分點 減稅降費效果加速顯現
    財政部8月13日公布的財政收支情況顯示:7月份,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7461億元,同比增長6.1%。1月至7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21791億元,同比增長10%;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的稅收收入107709億元,同比增長14%;非稅收入14082億元,同比下降13.4%。
  • 看效果丨收入2266億!重慶曬出2018年財政收支成績單
    在2月1日下午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重慶市財政局給出了答案: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266億元、支出4541億元。其中,稅收1603億元、增長8.6%,佔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0.8%,這組數據,則是過去一年,重慶地方稅收收入曬出的成績單。「去年財政平穩運行,主要是全市經濟『穩、進、好』提供了基本面支撐,在結構調整期,夯實增長基石是關鍵,稅收增長8.6%來之不易。」
  • 減稅降費顯成效 政府堅持過「緊日子」——詳解2019年財政收支數據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 題:減稅降費顯成效 政府堅持過「緊日子」——詳解2019年財政收支數據新華社記者 申鋮財政部10日發布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3.8%,全國稅收收入同比增長1%,財政收入和稅收收入增幅均保持低位。
  • 地方一季度財政收入增速普遍回落,二季度減稅大潮將加大收支矛盾
    施正文分析,四大減稅政策影響了一季度地方收入,包括去年5月1日實施的增值稅減稅政策,這體現在今年一季度增值稅收入增速放緩;今年1月1日全面實施的個人所得稅減稅政策,帶來個稅收入負增長;地方政府今年1月1日實施的減半徵收「六稅兩費」(即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印花稅、耕地佔用稅和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政策,「六稅兩費」收入佔地方財政收入比重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