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天然」友誼,積聚兩岸和平力量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記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日前在臺北民族小學舉行開營儀式,近80名來自北京和臺北的「和平小天使」在這裡歡聚,開始將近一周的交流聯誼活動。  圖為部分小天使合影。

  2017年最後一天,37名北京大學附屬小學學生,凌晨三四點起床,飛行1700公裡前往臺北。

  郭聰鈺就是其中一員。令她意外的是,當飛機到達臺灣桃園機場後,她看到了「聰鈺 welcome」的橫幅。這位小女孩靦腆地輕捂住嘴,一雙大眼睛盯著橫幅旁跳起來揮手的小女孩。

  「我可以說北京話嗎?」

  揮手的小女孩名叫餘孟臻,是臺北民生小學的學生。5個月前,她們在北京相遇,成為好朋友。

  18年前,也有兩個女孩成為了好朋友。一個是雲南女孩,叫寧汀,一個是臺灣女孩,叫翁瑄。「我們至今保持著聯繫,2015年,我還去雲南參加了她的婚禮。」翁瑄對記者說。

  這兩對女孩,都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小天使」。她們都是因「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而相識。

  這個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臺灣中華企劃人協會共同組織的活動,自1992年啟動以來已舉辦了15屆,參與的孩子超過2000名。

  2017年12月31日—2018年1月6日,北大附小的學生與臺北民族、民生、敦化三所小學的學生相聚於臺北,續寫兩岸友誼。

  兩岸小朋友約定的見面地點是民族小學。大巴抵達時,北京的小朋友一下車,等候在校門口的臺北小朋友就撲了過去,兩兩抱在一起。

  「很感人,像失散的親人相見。」北大附小校長尹超說。

  37位北京小朋友住宿在接待家庭,白天的時候跟著結伴的臺北小朋友去上學,體驗臺北小學的課程。

  在敦化小學的課堂上,一位臺北小朋友看到有北京來的朋友,就問老師:「我可以說北京話嗎?」

  得到老師的同意後,這位小朋友誇張地發出兒化音,引發一片笑聲。

  在兩岸小天使交流過程中,語言、民俗、美食等都是十分重要的文化紐帶。

  「比日月潭更美的是友誼」

  5個月前,民族小學的奚安聰參加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在北京8天,他住在北大附小的蔡雋旻家裡。現在,蔡雋旻要住進奚安聰家裡。

  奚安聰的媽媽是一位熱情的幼兒園老師。巧合的是,這位媽媽也姓蔡,與蔡雋旻同姓。更巧的是,兩人祖籍都是福建。蔡女士笑言,「說不定我們是親戚。」

  蔡雋旻是一個身材偏瘦、安靜寡言的男孩。在臺北接待家庭住下後,細心的蔡女士發現,蔡雋旻走路的姿勢有點奇怪。一問得知,在來臺北前,蔡雋旻的腳趾磨出了水泡,現在一走路,腳就疼。

  於是,蔡女士趕緊叫來大女兒幫忙。一個人給蔡雋旻抹藥,另一個給他腳趾纏上OK繃(創可貼)。

  蔡雋旻說:「他(奚安聰)的爸爸媽媽都非常和藹可親,對我就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

  對北京小朋友來說,此行十分特別的是,他們的跨年夜在臺北度過。臺北101新年煙火秀是不容錯過的風景。

  12月31日晚上,北大附小的黃思齊跟寄宿家庭一起爬上公寓樓頂層。零點倒計時還有10秒的時候,人們開始跟著101大樓上的數字喊叫。「煙火很精彩,造型很有新意,讓我大開眼界。」黃思齊說。

  7天時間裡,小天使們參觀了很多地方,包括日月潭、九族文化村、臺北故宮博物院等。

  因為課本上的一篇文章,日月潭成為很多大陸小朋友最想去的地方之一。1月4日,北京小朋友們如願來到日月潭。在觀賞完青山碧湖後,北大附小的楊明暉在日記中寫下這樣一段話——

  日月潭風景如畫,但有一樣東西比日月潭更美,那就是我和臺灣小朋友馮若淇的友誼。

  這份友誼要從一張小紙條說起。楊明暉住進馮若淇家裡後,注意到書桌上有一個小玻璃瓶。她拿起瓶子仔細觀察發現,瓶身上貼著一張畫,上面寫著「明暉 and 淇淇」「Best friend ever(永遠的好朋友)」。

  「雖然只是一張紙條上的幾句話,卻讓我非常溫暖。有個這麼好的朋友,是我最大的幸福。」楊明暉說。

  此次訪問團團長、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認為,「兩岸的未來掌握在小朋友手中。從小培養起來的『純天然』友誼,有助於兩岸民眾真正走到一起。」

  「一個小天使影響千百人」

  1月5日,交流活動接近尾聲,小天使們集體參加了歡送宴。

  在宴會上,記者見到了自稱「大天使」的翁瑄。現年30歲的她,曾參加過4屆小天使互訪活動。她參加小天使活動,是因為自己的父親——臺灣中華企劃人協會理事長翁林澄。

  上世紀80年代末,兩岸開放探親、交流,翁林澄多次到北京,思考能為分隔40年的兩岸民眾,特別是下一代做些什麼。

  1991年,翁林澄與北京中國兒童活動中心等籤署備忘錄,為兩岸和平小天使活動拉開序幕。次年8月,首批146位臺灣小天使抵達北京。

  翁瑄從7歲開始參加小天使活動。她記得,那時兩岸沒有直航,必須從香港轉機。「一到香港,大人們都很緊張,怕找不到轉機口,怕趕不上飛機,更怕孩子們走丟。」

  1月6日傍晚,臺北下著雨。北京的小朋友即將起程回京,在桃園機場,兩岸小天使們抱在一起、哭成一片。

  餘孟臻與爸爸再次來到機場。「每個孩子身後都是一個家庭、一個家族,一個小天使最終會影響成百上千的人,這些人都會成為兩岸和平發展的力量。」餘先生說。(本報記者  潘旭濤 文/圖)(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從娃娃抓起 促心靈契合

——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側記

  「兩岸和平小天使」們在臺灣新北市平溪區點放孔明燈,有小朋友在燈上寫下「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寄語。  李俞柔攝

  臺北民生小學的餘孟臻(中)與爸爸(右)在桃園機場用自製的橫幅歡迎北大附小的夥伴郭聰鈺(左)。  本報記者 潘旭濤攝

  2018年1月1日零時整,伴隨著迎接新年的歡呼聲,臺北101大樓的煙火準時綻放。對北大附小六年級的劉涇衢來說,臺北的這個夜晚將成為她2018年難忘的記憶。此時此刻,陪伴她邁入新年的正是半年前在北京認識的臺灣小夥伴張鈞甯及其家人。與劉涇衢有著同樣體驗的,還有其他35位來自北大附小的同學。

  2017年最後一天的早晨,他們早早起床,滿懷欣喜與期待地奔赴機場,乘坐北京最早一班飛往臺北的航班。接他們的大巴一到臺北民族小學,等候在那裡的臺灣小夥伴們便衝了上去。這些熱情歡呼、相擁在一起的孩子有一個共同的稱呼——「兩岸和平小天使」。

  種下「愛」與「和平」的種子

  在2017年7月的北京,2018年1月的臺北,由全國臺聯、全國少工委和臺灣中華企劃人協會聯合舉辦的「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分別舉行。來自北大附小和臺北3所小學的近40對小天使結對互訪,入住對方家庭,一起學習交流,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2017年7月,第十五屆活動在北京開營時,也恰逢翁林澄發起這個項目的第二十五年。1991年,時任中華企劃人協會秘書長的翁林澄與中國兒童活動中心等籤署備忘錄:次年147名臺灣少年、兒童前往北京,進行為期一周參訪;一個多月後,33名大陸小朋友來到臺灣,入住臺北、臺中等地的「接待家庭」,正式為首屆兩岸和平小天使活動拉開序幕。

  「當時兩岸開放探親不久,我就想能不能為兩岸下一代做點什麼,便一點點把這個活動做起來。」 第一屆辦起來後,他給自己定了個目標,「怎樣也要辦到30屆吧」。由於活動經費幾乎都靠協會自籌,回想從活動創立至今的歷程,已是年過花甲的翁林澄雖覺不易卻很堅決。「兩岸心靈契合,要從下一代做起。」他說。

  開辦25年來,已有2000多名海峽兩岸的青少年參與其中,「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已成為兩岸青少年交流中頗具影響力的品牌活動,翁林澄得到了兩岸各界越來越多的支持。「以前只是在各個省、市進行交流活動,後來各方都很積極爭取承辦,就改以學校為單位。」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表示,活動原本沒有計劃年年辦,上一屆活動是在2014年,在各方的呼籲下,雙方於2017年重啟交流活動,並約定將繼續堅持下去。

  「能和臺北的小夥伴度過2017年的最後時刻,一起迎來2018年,將是值得他們銘記的寶貴記憶。」活動陸方承辦單位,北大附小校長尹超親自帶著36名學生來到臺灣。她認為,參加這樣的活動將會給孩子們帶來純潔的友誼,是他們一生的寶貴財富。她希望,「兩岸和平小天使」這個品牌活動能真正發揮意義與價值,「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愛』與『和平』的種子,不斷加深兩岸人民的民族情、同胞愛。」

  臺北民族小學教師鄭女士雖然是第一次參加活動,卻已是活動的鐵桿支持者。她不僅鼓勵自己的孩子報名參加,還帶動了她班上的學生踴躍報名。參加本屆交流活動的臺北民族小學學生一共有13名,有一半都來自鄭女士的班級。「因為我覺得這對他們來說是很難得的機遇,兩岸同文同種,他們或許可以交到一輩子的朋友。」鄭女士解釋道。

  「因為她是我的姐妹」

  去年7月,孩子們從北京回來後的興奮勁兒給臺北的家長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他們對年底北京小朋友的到來更加充滿期待。「11月份接到通知,說他們年底要來,我們家長就建了個群,商量著帶他們去哪裡玩,給他們買什麼紀念品。」張鈞甯的媽媽曾女士表示,家長們的心態都是一樣的,都希望能給北京來的小朋友最好的回憶。曾女士同時也擔任了此次交流團的志願者,跟著孩子們一起活動了7天,孩子們越處越親近的情形她都看在眼裡。「本來是在家裡給涇衢單獨準備了一個房間的,結果第二天兩個孩子就睡在一起了。」曾女士笑著說,他們已經約好,寒假涇衢一家都會再過來。

  臺北家長和小夥伴的熱情讓北京來的小朋友們感動不已。飛機一抵達臺北,11歲的郭聰鈺初到異鄉,既緊張又興奮。當她到達出站大廳出口處時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原來,她的臺灣小夥伴餘孟臻正與爸爸舉著一條用很卡通的浴巾製作的歡迎橫幅,迎接遠道而來的她。羞澀可愛的餘孟臻一見到郭聰鈺,就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讓原本內心忐忑的郭聰鈺感到溫暖不已。幾天的行程中,郭聰鈺與臺灣的夥伴們一起上課、參觀、遊覽、學習,度過了許多美好時光,最讓她難忘的還是在餘孟臻班上聽課的情形。「老師對同學們說只要跟我說10個字以上就可以得3分,於是一下課大家都圍過來跟我握手說『你好你好你好……』讓我哭笑不得。」每每講起這段,郭聰鈺就忍不住咯咯笑了起來。

  接待北大附小五年級學生楊明暉的是臺北民生小學五年級學生馮若淇。馮若淇的媽媽說,上一次她從楊明暉那兒離開的時候差點哭出來,「回來之後也常想起她,沒想到只待一周她們關係會好成這樣。」在楊明暉家裡,兩個小女孩一起玩拼圖,一起追大陸的綜藝節目。這次換馮若淇接待,她纏著媽媽又買了副一模一樣的拼圖,提前下好了最新幾集《奔跑吧,兄弟》,準備和楊明暉一起看。媽媽逗趣地問她為什麼對楊明暉那麼好,「因為她是我的姐妹啊!」 馮若淇傲嬌地說。

  「孩子有機會,我們才有機會」

  兩岸小朋友會從彼此的交流與學習中受益,從事20多年小學教育的鄭女士如今更加堅定這樣的看法。她敏銳觀察到,兩岸的小朋友在性格上有很多互補的地方。「大陸的小朋友知識面廣,競爭意識強,善於團隊合作;臺灣的小朋友更加活潑,善於自我表達,比較有創造性。」鄭女士說,儘管活動結束了,但她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新的認識。「回去之後還是要鼓勵我的學生更早、更多地到大陸去交朋友。」

  「兩岸的小朋友在一起沒有分隔、沒有區別,他們見面就像看到老朋友一樣相擁,實在令人感動,覺得付出再多也都值得了。」談起這些天陪伴孩子們的感受,楊毅周頗為動容。他相信,孩子的內心都是天真無邪的,希望兩岸的小朋友能夠沒有任何幹預和阻礙地交流來往。

  兩岸關係遇冷,民間交流也免不了要受影響,本屆活動能夠得以順利舉辦,著實克服了不少阻礙,臺北民族小學校長黃耀農對此深有體會。「一開始向家長開說明會,有少數家長擔心,現在民進黨執政,學校帶著小朋友過去大陸交流,會不會不恰當?」他反覆跟家長們解釋,不要因為大人的想法影響孩子們走出去交朋友,影響他們互相了解、學習。對於兩岸關係,黃耀農認為青少年交流是基礎。「要給孩子機會,孩子有機會,我們才有機會。」 黃耀農說道。

  翁林澄堅信,兩岸青少年的持續往來將使兩岸關係最終受益。他指出,第一屆兩岸和平小天使幾乎都已經有了自己的孩子,兩岸人民之間的善意會這樣一屆屆傳下去。「我們希望將25年來的資料匯總在廈門以及金門建立博物館,把這些寶貴的資料都記錄保存下來,為兩岸同胞留下這些美好的回憶。」關於未來,翁林澄又有了新的規劃。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11日 20 版)(本報記者 馮學知 潘旭濤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天使"們與老師、家長在"相見歡"活動上合影

「第15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臺灣回訪活動舉行

  2017年12月31日,「第15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臺灣回訪活動在臺北民族小學舉行。在為期7天的交流中,37名來自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的學生,與臺北民族、民生、敦化小學的學生進行一系列家庭、課程活動。圖為「小天使」們與老師、家長在「相見歡」活動上合影。本報記者 潘旭濤攝(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兩岸和平小天使」共聚臺灣交流聯歡

  1月2日,來自北大附小的閔婷(左二)等與臺北小學生合影。當日,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在臺北民族小學舉行開營儀式。近80名來自北京和臺北的「和平小天使」們在這裡歡聚,開始將近一周的交流聯誼活動。新華社記者嶽月偉攝

  1月2日,兩岸小朋友在一起合影留念。當日,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在臺北民族小學舉行開營儀式。近80名來自北京和臺北的「和平小天使」們在這裡歡聚,開始將近一周的交流聯誼活動。新華社記者嶽月偉攝(來源: 新華社)

兩岸和平小天使燃放天燈祝福明天

  圖為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在天燈上寫下「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的祝福語。李俞柔攝

  本報臺北電  (記者柴逸扉)近日,來自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的37名小朋友與臺北民族、民生、敦化三所公立小學的夥伴們一起,在臺灣平溪燃放天燈,並在天燈燃放前寫下「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等祝福語,表達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美好期盼。

  本次燃放天燈的小朋友皆為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臺北段)的參與者,在臺期間他們一起參與數學、體育、書畫等課程活動,並參訪野柳地質公園、九族文化村、日月潭、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地,體驗臺灣少數民族傳統生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的傳承。

  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與臺灣企劃人協會等共同組織舉辦,自1992年啟動以來25年間已舉辦15屆,實質參與的兩岸小朋友超過2000名,是兩岸青少年交流中持續時間最長、年齡層最低、交流人數最多的品牌活動。臺灣小朋友來自各縣市,但以臺北市為主;大陸有包括新疆、西藏在內的十多個省、自治區、市的小朋友參與,後改以學校、少年宮為單位開展交流。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小培養起來的感情,建立的「純天然」友誼,有助於兩岸民眾真正走到一起。他透露,參加過小天使交流的兩岸學生,許多結下深厚友誼。當年參加過交流的學生,有的長大後義務參與本活動的接待工作,甚至還有人結婚生子後又讓自己的孩子再參加。(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37名北京小學生體驗臺北夥伴生活

「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 37名北京小學生體驗臺北夥伴生活

    1月2日,來自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的37位小朋友在臺北與當地民族、民生、敦化三所公立小學的夥伴們一起交流。當天,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臺北段)開營儀式在臺北民族小學舉行。隨後,大陸小學生與臺北三所小學的夥伴一起參與數學、體育、書畫等課程活動。 中新社記者 黃少華 攝

  中新社臺北1月2日電 (記者 肖開霖 黃少華) 「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臺北段)」開營儀式1月2日在臺北舉行。37名來自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的小學生與當地民族、民生、敦化三所公立小學的小夥伴相見歡,共同唱響活動主題曲《同是一個夢》。

  這是本屆兩岸小天使活動北京小學生的回訪。6個月前的2017年7月,前述三所臺北小學的40名小學生前往北京,參與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一周時間裡,他們遊覽了北京城,參觀名勝古蹟,感受傳統文化;住進北京小學生的家裡,一起生活、學習、玩耍,了解彼此,收穫友誼。

    1月2日,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臺北段)開營儀式在臺北民族小學舉行。圖為開營儀式之後,兩岸學生在臺北民族小學共上數學課。 中新社記者 肖開霖 攝

  2017年最後一天,北京的小學生抵達臺北,開啟回訪活動,當天就住進接待家庭,感受臺北迎新年活動,體驗臺灣小朋友的生活。

  2日上午的開營式後,北京的小學生分組赴三所小學進行數學、體育、書畫等課程。記者在民族小學進行的課程中看到,兩岸小學生互動融洽。

  已兩次參與和平小天使交流活動的民族小學校長黃耀農表示,孩子的世界就是孩子的世界,兩岸小朋友在交往中有歡樂,也有吵架,但這都很正常,千萬不要因為大人心裡有顧忌而受影響。期待讓更多的孩子參與進來,讓互訪交流的內容更加豐富。

    1月2日,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臺北段)開營儀式在臺北民族小學舉行。圖為開營儀式之後,部分大陸小學生與臺北民族小學夥伴一起參與數學、體育、書畫等課程活動。 中新社記者 肖開霖 攝

  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與臺灣企劃人協會等共同組織舉辦,自1992年啟動以來25年間已舉辦15屆,實質參與的兩岸小朋友超過2000名,是兩岸青少年交流中持續時間最長、年齡層最低、交流人數最多的品牌活動。臺灣小朋友來自各縣市,但以臺北市為主;大陸有包括新疆、西藏在內的10多個省、市、自治區小朋友參與,後改以學校、少年宮為單位開展交流。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從小培養起來的感情,建立的「純天然」友誼,有助於兩岸民眾真正走到一起。他透露,參加過小天使交流的兩岸學生,許多結下深厚友誼。當年參加過交流的學生,有的長大後義務參與本活動的接待工作,甚至還有人結婚生子後又讓自己的孩子再參加。

  據介紹,北京小學生在臺灣的交流將持續到1月6日。未來幾天,他們還將參訪野柳地質公園、九族文化村、日月潭、臺北故宮博物院等,體驗臺灣少數民族傳統生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在臺灣的傳承。 (完)

「兩岸和平小天使」共聚臺灣交流聯歡

  新華社臺北1月2日電(記者李慧穎李凱)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2日在臺北民族小學舉行開營儀式,近80名來自北京和臺北的「和平小天使」們在這裡歡聚,開始將近一周的交流聯誼活動。

  「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是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與臺灣企劃人協會共同組織舉辦,主要面向小學階段的少年兒童。自1992年啟動以來已舉辦了15屆,參與的兩岸孩子超過2000名,大家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2017年7月,臺北民族、民生、敦化三所小學的40名孩子作為「和平小天使」來到北京,與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的同學們結成「學伴」。在為期一周的互訪中,臺灣的孩子們住進了北京小夥伴的家裡,一起生活、一起學習、一起遊覽北京城,體驗了傳統文化,收穫了一段難忘的友誼。

  此次臺灣的交流活動中,北京的孩子們也將住進臺灣「學伴」的家裡。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尹超說,回想上次在北京離別時,每個孩子都流露出依依不捨的表情,此情此景仿佛就在昨日。相信孩子們在傳統文化的聯結下,能夠感受得到血濃於水的真摯情感,讓「愛」與「和平」的種子在兩岸孩子們心中開花結果。

  臺北民族小學校長黃耀農告訴記者,參加去年交流的孩子們回來後,都一直與自己的「學伴」保持聯繫互動,這正是我們所期待的。「北京之行讓孩子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開闊眼界;與大陸同齡人的交往,讓孩子們對大陸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從彼此身上看到了兩岸同文同種的聯繫。」

  時隔半年,民族小學五年級學生李恩嘉再次見到自己好友,她顯得非常興奮:「我們在一起過了新年,今天會一起上課,晚上還會遊覽101大樓。」

  「這個活動為兩岸交流帶來了正能量。」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說,兩岸的孩子們感受文化、結為摯友。25年來,許多當年的「小天使」已經長大成人,帶動更多孩子參與到兩岸交流活動中來。希望「小天使」活動能一代代傳遞下去,走得更遠、交流更深、影響更大。

  此次交流活動從2017年12月31日持續至2018年1月6日。未來幾天,孩子們將前往野柳地質公園、九族文化村、日月潭、臺北故宮博物院等地參訪,領略寶島風光,體驗中華文化傳承。

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活動每個節目都與團圓有關

  新華社北京/臺北11月30日電 題:跨越海峽手拉手,共創未來心連心——「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活動」紀事

  新華社記者 趙博 張鍾凱 劉剛

  千禧年夏天,陳季楠認識了劉瓊憶。兩位分別生活在昆明和臺北的同齡女孩,因為「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相遇並成為好朋友。歲月荏苒,這段跨越海峽的友情始終不曾減淡,浸潤過豆蔻年華的稚嫩書信,見證過校園時代的少女心事,也陪伴過初入職場的磨礪光陰。

  「我們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無話不說,總把對方放在心裡……」陳季楠說,「擁有這份友情很幸運,是『小天使』活動帶給我這份幸運。」

  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臺灣中華企劃人協會共同組織的「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主要面向8至15歲少年兒童,自1992年創辦以來已舉辦15屆,成為兩岸青少年交流中持續時間最長、年齡最低、影響深遠的品牌活動。

  「臺灣的小朋友們快點來啊快點來」

  將時針撥回1988年的臺灣。兩岸近四十載的隔絕狀態前一年剛被在臺大陸籍老兵們「想家」的吶喊與抗爭衝破,各界臺灣同胞很快掀起「回大陸看看」的熱潮。

  這年「六一」兒童節,北京市景山少年宮迎來一位臺灣客人——時為中華企劃人協會成員的翁林澄。「這個協會就是為了實現兩岸少年兒童交流成立的。我們一面通過同鄉會與大陸互寄信件、建立聯繫,一面在島內想辦法推動兩岸交流拓展到小朋友。」他說。

  花甲之年的翁林澄回憶往事,感慨萬千。「過程不易,幸好有全國臺聯和少工委旗下的中國兒童少年活動中心與我們一拍即合,並積極推動,事情辦成了!」

  1991年10月,兩岸主辦方籤署合作協議;翌年8月,首批146位臺灣「小天使」抵達北京。

  主辦方舉辦「小天使」活動的「初心」在於:夯築兩岸少年兒童情誼,共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成為溝通兩岸、傳播和平的使者。

  25年間,近千名臺灣「小天使」陸續造訪大陸,聯誼之餘飽覽名勝山川,從祭黃陵到遊三峽,從拜孔廟到走東北……「即使兩岸關係最緊張的時刻,活動也不曾間斷。」翁林澄說。

  今年7月,第十五屆「臺灣和平小天使交流訪問團」來到北京國子監參加了開筆禮。孩子們描紅寫下工工整整的「人」字,翁林澄眼角閃過感動的淚花:「一撇一捺雖簡,卻凝練了一輩子的做人道理。就像我們的活動,一屆兩屆不難,難的是持之以恆。」

  他說,偶爾覺得累時,腦海裡會響起景山少年宮孩子的歌聲:「臺灣的小朋友們快點來啊快點來!……」

  「每個節目都與團圓有關」

  1992年,首批臺灣「小天使」來訪一個月後,28位大陸「小天使」踏上赴臺旅途,拉開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序幕。迄今,已有17個大陸省區市參與這項交流。

  陳季楠參加了第五屆大陸「小天使」訪問團。她至今記得那個炎夏,自己第一次出遠門,因為水土不服導致中暑。「玩遊戲時我難受得快暈倒了,瓊憶的媽媽和阿姨幫我『刮痧』治療,讓我很感動。」她說,登臺表演舞蹈時,她們一家子坐在第一排,起勁鼓掌、不停拍照。

  長大後成為舞蹈老師的陳季楠記得,那屆大陸「小天使」在臺北的文藝演出共有10多個節目,「每個節目都與團圓有關」。

  活動結束後,季楠和瓊憶保持了長時間的通信。書信末尾,她們總不忘問候對方的家人、祝福闔家安康。直到念高中時瓊憶搬家,兩人才失去聯繫。

  「2010年,我們在全國臺聯幫助下奇蹟般重聚。」陳季楠說,「那晚,我悄悄跑到賓館門口等她。瓊憶一下車,我倆緊緊抱在一起,瞬間淚崩。」

  MSN、微博、臉書、微信……通訊方式日新月異,她們的聯繫也更加密切。每到過生日,雙方家人都會輪番送上祝福;逢年過節互發短視頻,兩邊也都是全家一起「出鏡」。

  2016年,陳季楠結婚,劉瓊憶專程到昆明當伴娘,還帶著男友。「我們約定等瓊憶在臺北辦婚禮,四人再聚。」陳季楠甜美的嗓音裡滿是憧憬,「從一開始,『小天使』就不僅是小朋友的交往,而是彼此家庭的親情連結。」

  「『小天使』是我參加兩岸交流的開始」

  2008年,「90後」武漢男孩羅郅煒參加了湖北省組織的「大陸和平小天使交流訪問團」。從臺北、臺中到高雄、屏東,兩岸小夥伴一路同行,歡歌笑語。

  「我奶奶是臺灣新竹人。我很小的時候,她就教我唱閩南話歌曲。聽說我要去臺灣,她很開心,又教我用閩南話念唐詩。」羅郅煒說,這首《春曉》在赴臺表演時大受歡迎,「我想是因為寄託了奶奶的鄉愁,才會如此打動人吧」。

  「結對子」的臺灣小夥伴陳柏霖帶羅郅煒逛了淡水老街,兩人一起玩街邊遊戲,打氣球、撈金魚,沿著堤岸散步聊天,「氣氛輕鬆愉快,我們甚至覺得似曾相識」。

  「『小天使』是我參加兩岸交流的開始。」羅郅煒大學二年級暑假報名成為「全國臺聯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志願者,不久又參加了「湖北省臺胞青年省親謁祖團」。他說,越深入參與兩岸交流活動,越發現民眾所有誤會、隔閡都源自不了解,這也激發了自己為兩岸交流貢獻力量的熱情。

  再次赴臺時,羅郅煒再次見到陳柏霖。「時隔六年,我們都很激動,交換了禮物,探討學業規劃,直到深夜」。

  今年9月,羅郅煒赴美攻讀博士。「不少人對我的臺胞身份很感興趣。只要有空,我會給他們講我的家族往事和赴臺交流故事,講兩岸同根同源的深厚情感。」他說,「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是這一切講述的開始。

  「我還告訴他們,有許許多多像我們這樣的兩岸孩子,從手拉手到心連心,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羅郅煒說,這正是兩岸交流的縮影,如活動主題歌所唱,「一樣的大地,一樣的天空,你我未來命運相與共;一樣的皮膚,一樣的臉孔,心中擁有同是一個夢……」

25年,小天使為海峽兩岸搭起一座友誼之橋

「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開營儀式」舉行

兩岸學生代表發言環節

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合影

    人民網北京7月6日電 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北京大學和臺灣中華企劃人協會聯合主辦的「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開營儀式」6日在京舉行。40名來自臺北市民族、民生及敦化小學的小朋友與40名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的同齡人緣聚北京、共同拉開「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序幕。

    全國少工委副主任顧淑華、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葉靜漪等其餘主辦方代表,以及北京大學附屬小學校長尹超、臺北市民族小學校長黃耀農等承辦方代表出席開營儀式並致辭。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臺聯會長汪毅夫宣布「第十五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開幕」。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在開營儀式上致辭說,兩岸一家親,首先要讓兩岸青年親,少年親。為此,全國臺聯與全國少工委、臺灣中華企劃人協會一起, 1992年共同舉辦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25年來,我們見證了兩岸小天使都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聯結、共同的願景。25年來,小天使為兩岸搭起了一座友誼之橋,和平之橋。

    楊毅周表示,今天,我們重啟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是希望兩岸和平小天使的精神不要中斷,還要一代一代地傳下去。希望兩岸學生能夠走得更深、更遠,走進彼此的心中,達到心靈契合,真正實現兩岸一家親,共圓中國夢!

    「一樣的大地,一樣的天空,你我未來命運相與共;一樣的皮膚,一樣的臉孔,心中擁有同是一個夢……」開營儀式上,兩岸和平小天使共同唱響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的主題歌《同是一個夢》。

    據悉,本次「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的北京段活動將持續至12日。8天中,兩岸和平小天使將一起參訪故宮、長城、中國科技館等北京的名勝古蹟,體驗傳統和現代的北京;參與國子監開筆禮儀式,傳承國學文化;參加傳統書畫體驗交流活動和兩岸學生成語競賽,感受中華書畫與成語的魅力。最為難得的是,臺灣小天使將在大陸小天使家中連住4晚,親身體驗大陸的生活。

    「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是兩岸共同舉辦的一項跨世紀的青少年交流活動,自1992年啟動以來,在25年中已經進行了十四屆互訪交流。2000多名兩岸青少年參與其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該活動也成為兩岸青少年交流中持續時間最長、年齡層次最低、交流人數最多、最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 (於明飛)(來源:人民網-國際頻道)

「兩岸和平小天使」北京國子監學習傳統禮儀

  7月9日,老師在北京國子監向「兩岸和平小天使」講授傳統禮儀。

  當日,參加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的「兩岸和平小天使」來到北京國子監,學習體驗傳統禮儀文化。

  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

  7月9日,「兩岸和平小天使」在北京國子監誦讀《弟子規》。

  當日,參加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的「兩岸和平小天使」來到北京國子監,學習體驗傳統禮儀文化。

  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

  7月9日,「兩岸和平小天使」在北京國子監向老師行禮。

  當日,參加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的「兩岸和平小天使」來到北京國子監,學習體驗傳統禮儀文化。

  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

  7月9日,「兩岸和平小天使」在北京國子監合影。

  當日,參加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的「兩岸和平小天使」來到北京國子監,學習體驗傳統禮儀文化。

  新華社記者陳曄華攝(來源: 新華社)

「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啟動

  中新社北京7月6日電 (陳詠姿 鄭巧) 「一樣的大地,一樣的天空,你我未來命運相與共……」6日在北京舉行的「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開營儀式上,40名來自臺北市民族、民生及敦化小學的小朋友與40名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的同齡人一起唱響了活動主題歌《同是一個夢》。

  此次活動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中國少年先鋒隊全國工作委員會、北京大學和臺灣中華企劃人協會聯合主辦。

  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在開營儀式上致辭時指出,兩岸一家親,首先要讓兩岸青年親,少年親。「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始於1992年,歷屆「小天使」為兩岸搭起了一座友誼之橋,和平之橋。此次活動中,臺灣小朋友將住進北京小朋友的家裡,一起生活四天,深入了解彼此,希望小朋友們在往後也能保持聯絡,成為兩岸一家親的具體體現。

  活動創辦人之一、臺灣中華企劃人協會理事長翁林澄25年來「一直在現場」。他表示,開展該活動的初衷就是為了化解歧見,讓兩岸民眾儘早融合。他正籌劃在廈門或金門建立一個和平教育館,呈現25年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走過的不平凡道路。

  此次活動為期8天。結為對子的兩岸和平小天使將一起參訪故宮、長城、中國科技館等體驗傳統和現代的北京;也將參與國子監開筆禮儀式、傳統書畫體驗交流活動和兩岸學生成語競賽,感受中華文化。

  來自臺北市民族小學的汪瑜告訴記者,這是她第二次來到大陸,希望跟北京的小朋友互相熟悉,建立友誼。大陸有很多的歷史古蹟,也有很多先進設施,她很期待到長城參觀,對學習書法的行程安排也很有興趣。

  「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是兩岸共同舉辦的青少年交流活動,自1992年開始,共進行了十四屆互訪交流,2000多名兩岸青少年參與其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該活動也成為兩岸青少年交流中持續時間最長、年齡層次最低、交流人數最多、最具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 (完)

相關焦點

  • 入住北京家庭 兩岸和平小天使再結友誼
    入住北京家庭 兩岸和平小天使再結友誼 2017-07-11 22: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富宇     7月11日,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之成語大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 兩岸和平小天使20年13次聚首 把愛帶到兩岸(圖)
    開始於1992年的兩岸和平小天使交流活動,至今已走過了20個年頭,正如小天使訪問團團長、中華全國臺胞聯誼會副會長楊毅周所說:「20年來兩岸小朋友通過交流建立了友誼。先行者播下的和平友愛的種子,如今已長成了參天大樹。」  心中擁有同一個夢  「浩瀚的海洋,在兩岸之間,我倆已經相隔多少年。
  • 「兩岸和平小天使」慶祝互訪交流25周年
    80名兩岸和平小天使共同演唱活動主題歌《同是一個夢》(大公網記者趙一存攝)  大公網7月6日訊(記者 趙一存)「第十五屆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開營儀式」6日在北京舉行為此,全國臺聯與全國少工委、臺灣中華企劃人協會一起,於1992年共同舉辦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25年來,共同見證了兩岸小天使都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聯結、共同的願景。25年來,歷屆小天使為兩岸搭起了一座友誼之橋,和平之橋。
  • 兩岸青年相聚北京 共話「和平·發展·創新」
    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鄭巧)第五屆兩岸青年和平發展論壇暨「兩岸青年創新大聯盟」2020年會20日在北京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近200名嘉賓圍繞「和平·發展·創新」這一主題展開交流研討。  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在開幕式上致辭指出,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
  • 兩岸和平統一希望有多大?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原副會長王在希作為開場嘉賓率先發言,他認為,兩岸關係進入嚴峻時刻,由於島內政治體制、談判對手及生態環境已發生變化,和平統一可能性在逐漸喪失。隨後發言的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周志懷則持不同看法,他指出,和平統一可能性並未消失,主導權在大陸手中,要樹立「和平統一自信」。
  • 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交流互訪活動
    中華企劃人協會理事長翁林澄在開營儀式致辭時表示,接待家庭是促進心靈契合的重要媒介,也是體現兩岸和平小天使交流互訪活動核心價值的重要一環,希望孩子們能把現時的友誼一直保持下去。  在開營儀式現場,還展出了上海段活動的攝影作品,以及兩岸小學生們創作的畫作。  復旦附小四年級學生周靖軒在開營儀式上表示,這些珍貴的記憶,像一幕幕精彩的電影時常縈繞在自己腦海裡。
  • 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有多大?兩岸專家激烈討論
    2020年,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連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兩岸關係面臨複雜嚴峻的挑戰。祖國大陸積極應對,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繼續向前邁進,2021年的臺海局勢將格外引人關注。12月5日,《環球時報》2021年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年會的主題是「疫情下世界,危局與變局」,其中的兩岸話題是:「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
  • 為推進祖國和平統一貢獻巾幗力量_中國婦女報<20190103期>第1版:要聞
    大家一致認為,要實現祖國統一,兩岸同胞應團結起來凝聚力量,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攜手致力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擔民族大義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在廣大生活在大陸的臺胞中引起熱烈反響。他們紛紛表示臺胞應與大陸同胞共謀和平、共護和平、共享和平,共同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 ...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 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一基本事實...
    汪洋指出,海峽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是骨肉相親、血脈相連的一家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願。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是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關鍵,也是我們同臺灣當局和各政党進行交往的基礎和條件。只要做到這一點,任何政黨和團體同大陸交往都不會存在障礙。
  • 「務實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在上海舉行
    海峽之聲上海7月21日訊(記者孫浩 程娟娟)由上海市公共關係研究院和臺灣樹德科技大學兩岸和平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務實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學術研討會日前在上海市政協舉行,海峽兩岸的數十名專家智庫學者圍繞兩岸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合作等議題展開了廣泛探討,在各界關心的兩岸籤訂和平協議問題上,臺灣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所長翁明賢表示
  • 兩岸青年在京共話和平·發展·創新 各界關注反響熱烈
    11月20日,第五屆兩岸青年和平發展論壇暨「兩岸青年創新大聯盟」2020年會在北京舉行,來自海峽兩岸的近200名嘉賓圍繞「和平·發展·創新」的主題展開交流研討。希望本次論壇能進一步深化和擴大兩岸青年交流,加深兩岸青年的了解與溝通,成為傳遞兩岸青年友誼的紐帶。
  • 兩岸和平發展論壇舉辦座談會探討習近平重要講話精神
    新華社臺北1月15日電(記者劉斐 章利新)15日,兩岸和平發展論壇在臺北舉辦座談會,探討習近平總書記在《告臺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與會各界代表和學者就如何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如何進一步凝聚臺灣各界力量、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發表意見,展開討論。
  • 兩岸文化、思想上的隔亥,是阻礙兩岸和平統一最大的障礙
    逾越兩岸間的鴻溝。成為當務之急。兩岸同胞雖然同文同種,但分離的時間太久了,兩岸人民受教育的程度、模式、理念都相差很遠。臺灣在兩蔣時代,一直宣傳反共思想,醜化大陸,人為製造鴻溝。而大陸在解放後,一直運動不斷,不斷強化階級意識,搞對立,人為製造敵對面,打擊面過寬。
  • 「兩岸和平協議」的標誌性意義
    自從臺灣問題產生以來,兩岸之間至今仍處於敵對狀態之中,即便是在兩岸開放交流以後兩岸關係仍然幾度因為「臺獨」分子的挑釁而接近危險的邊緣,臺海地區也因此被認為是威脅亞太和平穩定的熱點地區。這不僅違背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更違背了兩岸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共同願望。
  • 兩岸和平架構:藍營一體兩面 綠營「一刀切」
    因為和平發展已是當前兩岸關係主軸,兩岸最為關心的議題之一,就是和平協議或和平架構。然而,對於這個議題本身,不僅兩岸各有看法,臺灣內部也存在分歧。本期對話臺灣名嘴,導報記者連線綠營媒體人吳子嘉和「深藍」名嘴王炳忠,聊一聊不同「顏色」的兩岸和平架構。
  • 上海小學生來臺參與兩岸和平小天使互訪交流活動
    【解說】伴隨著悠揚的歌聲,第十六屆海峽兩岸和平小天使交流互訪活動開營儀式3月11日在臺北舉行。29名來自上海復旦大學附屬小學的學生,將與臺北三所小學的小夥伴一起學習、生活、遊玩一周。   【解說】上海小學生此次來臺,是對去年訪滬臺灣小夥伴的回訪。2018年7月,臺北近30名小學生前往上海,與復旦附小學生結成對子,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生活、學習以及遊玩。
  • 《建議》談兩岸統一,為何沒有出現「和平」兩字?
    ■統一方式不再局限「和平」兩字中國實現國家完全統一,是歷史潮流,大勢所趨,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對於未來國家採取何種方式實現統一,備受外界關注。《建議》沒有出現一些外媒猜測可能出現的兩岸統一的時間表。不過,媒體注意到,在《建議》第58項的第一句話,開宗明義提出「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祖國統一」。這和以往不同,本次《建議》談統一時,其前面並沒有出現定語「和平」兩字。多位兩岸學者表示,統一不再設局限於和平手段,這是對當前兩岸形勢的科學判斷。學者們認為,推進國家統一,是新時代中華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這是不可抗拒的時代潮流,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 首屆"大江論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精英論壇舉行
    首屆"大江論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精英論壇舉行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4-05-05 16:49 來源: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5日電(記者 趙博)由臺盟中央聯絡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等共同主辦的首屆「大江論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精英論壇,5日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行。
  • 2020兩岸關係回顧(二):兩岸民間交流凝心聚力,助推和平發展
    臺當局加速推動「去中國化」,大肆破壞兩岸交流合作,同時加緊勾連國際反華勢力,向「臺獨」方向不斷邁進,嚴重衝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兩岸日益複雜嚴峻形勢下,大陸始終堅持「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原則不動搖,持續深入推動兩岸各領域交流合作,兩岸融合發展取得新成效。在今年疫情最嚴峻的1至2月,有10萬多名臺胞到大陸交流。
  • 紀欣:兩岸和平之鑰握在蔡英文手中
    其實,吳釗燮9月底就公開表態「不尋求臺美建交」,邱義仁又對美國人說「臺灣不會搞『臺獨』,除非瘋了」,這些都說明,儘管美國願意幫助臺灣建立有威懾力的防備力量,卻不願意過度挑釁大陸,以免引發中美軍事衝突。因此可以合理推測,蔡英文的講話是配合美國,緩解臺海情勢,也避免自己成為陳水扁之後的第二個「麻煩製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