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渡人,渡己,渡心三者區別

2020-12-25 紅塵禪緣

浮浮沉沉人海間,起起落落悲歡處,人生處處是歡喜,何處不悲歡,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過去事不可得,過去心不可有,未來事不用擾,遇事遇人與其等待別人來救贖,不如自己做自己的擺渡人,拯救自己。

世間統有四類人:一類利人不利己,二類利己不利人,三類既不利己也不利人,四類利人又利己,第四類就是我們常說的渡人,幫助別人的同時就是在幫助自己,渡人常在渡心,心安則一切安,心靜則一切不擾,並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只有想不透的心,心不掛念,則無擾,佛說:一切法,為渡一切心。渡心度化的是我們一顆浮躁的心,一顆對過往執著的心,一顆貪求過多的心,放下心中的執著,尋求內心的安寧。

渡人容易,渡心難,渡他人容易渡自己難;人一生最難認識的就是自己,面對自己我們更多的是束手無策,明知道過去的人已遠離始終放不下過往,明知道已經發生的事情無法改變,還是會因此懊惱不安,明知道是錯的人總想再去試一試,明知道失去是一種福氣卻總是遲遲不肯放手,面對自己我們需要耐心、慈悲心、清淨心;用耐心渡化自己的缺點,用慈悲心原諒自己的過失,用清淨心淨化自己的煩惱;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當下應該解脫自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關鍵在於自己的心念,心若安平,萬事無礙!

人生一世,皆在渡。天不渡人,則人自渡。渡人關鍵在於慈悲、真誠;渡心在於清淨平等、渡己在於覺醒,心量;人只可自渡,別無他法,除了自己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自己,學會做自己的擺渡人是對生命的成長,自己是自己的主人才會有所改變!

相關焦點

  • 佛教:渡人就是在渡己,而渡己也是在渡人
    在佛教之中,這個世界是沒有無緣無故的因,也不會無緣無故的果,所以的一切都是早己註定了因果之間的關係。只要你有過付出,就一定有著收穫,別算計來算計去,算計到頭之後失去你想要的。這個世界不會天上掉餡餅,也不是無故的降下災禍。
  • 渡人,渡己
    渡人,渡己 人生哲理
  • 渡心,渡己,渡人
    佛曰:人生一世,皆在渡。生命是一條無盡的長河,我們都是過河人,也是擺渡人。人生是一場修行的成長,努力追求完美,也接納生活的缺憾。人生路上,我們要學會渡心,渡己,渡人!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何為渡?渡,是一種心態,是看開;是一種大度,是放下;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釋懷,是樂觀。渡心。
  • 人這一生,渡人,渡己
    所以,別總是埋怨,世間的一切都是可以努力去改變的,人這一生,便是要渡人,渡己。「渡」,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如果在生活當中,人們能夠做到「渡人」,那麼心胸自然也會寬廣許多。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然會與人產生摩擦,從而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得饒人處且饒人。
  • 佛教:渡人,渡心,渡自己
    生命就像一條無盡的長河,你是過河人,但也是擺渡者。何為渡人?何為渡己?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定義,不計較,不抱怨給人指明前進的方向就是渡人,幫助別人放下內心的煩惱憂愁也是渡人,溫暖別人的心也是渡人。渡人就是渡自己應該如何去理解?是的,渡人者自渡之,自渡者天渡之。
  • 渡己是一種能力,渡人是一種格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夜叔,ID:yeshuvip】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人生在世,皆在渡人,渡人如渡己,渡己亦在渡人。不必逢人訴苦,不必顯露傷痕,做好自己即可。自己的苦,自己承擔;自己的淚,自己咽下。人世間的一切悲歡離合,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哪些星座能渡人卻不能渡己呢
    都說渡人容易渡己難,生活中開導別人的時候什麼都能說,但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時,能夠真正開導好自己的人卻並不算多。有些人很擅於開導別人,卻不擅於開導自己。那麼在十二星座中,哪些星座能渡人卻不能渡己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佛說:生命皆為渡,渡己,渡心,渡人
    人生一世,只有把自己度好了,才可以去渡別人,你懂得了善待別人,別人才能善待你。渡人先渡己,充實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內心豐富的人,包容自己,也能包容別人。每個人活著,都有存在的意義,都會在生活中,影響著一些事,也許是渡別人,也許是別人渡你。
  • 完成人生兩渡,渡人渡己!
    文:心目郎君人這一生,總要經歷一些事,我們才能成長。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別人,那叫渡人,能在經歷世事之後認清自我,那叫渡己。人生這兩渡,每個人都要經歷,每個人都值得經歷。四,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渡人也是渡己,有的人總抱怨自己:我好煩,我好累。那是因為他們整天只想著自己,能不煩,能不累嗎?一個心裡只裝著自己的人,往往很難活得快樂。
  • 為什麼大乘佛教渡人,小乘佛教自渡
    很多對佛教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佛教有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這樣一種分法,在這種分法中,它們最明顯的區別在於大乘佛教傾向於渡人,幫助別人解脫,而小乘佛教則傾向於自渡,主要讓自己解脫。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區別,想要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得從原始佛法的根源開始說起。原始佛法一共有三乘,分別是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三乘可以說是佛法的三個階段。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不懂「渡人渡己」法則!
    強者互幫,是懂得彼此搭臺,才能互利共贏;智者成全,是懂得傳授經驗之道,方可相互成長;仁者行善,是懂得做雪中送炭的人,終善有善報。願我們始終心懷善意,與人同行,克服挫折,終將渡人,得人心,渡己,得舒心。有位盲人喜歡在夜裡點燈行走,旁人不解,問他:「為何多此一舉?」
  • 《易經》:君子之道乃渡己、渡人,明白這一點,才能成為強者
    有很多人把這句話解釋成,做人應該內君子、外小人,同時具備君子和小人兩張面孔,那就萬事康泰了。我覺得,如果是這麼理解,那君子也是表裡不一,那還能是君子嗎?而《泰卦》解釋的也很清楚:泰,失小的大,吉祥亨通。這就是天地陰陽二氣交合,萬物生養之道暢通,君臣志同道合,思想統一。裡面是陽卦乾,外面是陰卦坤,象徵君子之道興旺,小人之道削弱。那君子之道是什麼呢?
  • 《德魯納酒店》:渡人易,渡己難
    在夢到女主塵封的悲痛記憶,又歷經種種事情後,男主放棄了和女主的廝守,成為引渡她靈魂的人。該劇自上線以來火爆異常,懸疑不斷,高甜場景頻頻,卻難料以悲傷的分別作為結局。對此,粉絲們直言難以接受。而同為粉絲的我卻認為結局是完美的。
  • 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人生只需一人,懂我冷曖,知我悲歡
    02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人生只需一人,懂我冷曖,知我悲歡。一生看過,愛過,悲過,喜過來生再來一次不想要的還是會發生,這就是人生!讓我們學會放下自我,適當讓步,騰出時間和心神,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 渡人先渡己,渡己亦是渡人
    小人利己不利人,別人窮困,他就高興;別人幸福,他就怨恨。而君子卻願意利人利己,真心實意地為別人的成功鼓掌,將自己的快樂施予他人。人到中年,才知道,人世間最可貴的是成全,人世間最難做到的,也是成全。01 成全,是一種善良火車就要開動了,一名乘客匆匆趕來。
  • 人需自渡,無人可渡你
    依靠他人來渡你,那是奢侈,更多時候都是自掃門前雪,無人會渡你!年幼無知的時候,以為總有人會陪我走完這一生,無論是家人,還是知己。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卻發現,在最無助,最痛苦,最需要人陪伴的時候,回頭卻發現,只有自己的影子陪伴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長久的陪伴你左右。自己該走的路,一點也不會少,也沒有可以替你走,能走多遠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 佛說:人這一生,皆在渡,渡人,渡心,渡自己!
    佛說:人這一生,皆在渡,渡人,渡心,渡自己!
  • 一人之下536話:無根生分層次指點,渡人還是渡己?
    按照原本的說法他應該是四等人當中的第四類,有道有術的那種,現在看來他本身所包含的智慧已經超越了大多數有道有術的人,有一種指點天下的感覺在裡面。甚至還提及了歷史上的「黑衣宰相姚廣孝」,這個為了造反而造反的人是明朝時期有名的軍師,慫恿朱棣造反的人。
  • 佛教:佛渡有緣之人,這3種人佛也渡不了,看看有你嗎?
    佛教有四大禁忌,即無緣不能渡、因果不能改、智慧不可賜、真法不可說。有些人很好奇,不是說佛菩薩慈悲,眾生平等嗎?怎麼還「無緣不渡」,區別對待呢?這並不是區別對待。雖然所有眾生都有佛性,都是未來的佛,但因為每個人的業力和根本機制不同,不是每個人在今生都會有福報和善緣與佛陀結緣的。
  • 以手藝渡己渡人而不自知
    我在武師傅這裡裱畫也有十年的時間了,只說事不問人。我問小武,武師傅是哪裡人?他答,安徽人。我問大武,武師傅裱畫裱了多久?他說,20多年了。我家幾乎每張畫都是在武師傅工作室裱的,大武指著吊在客廳角落的一副,眼睛卻看向別的地方,餘光瞟著我說,那副可不是我做的吧。我愣了一下,一回憶還真不是,當時為了圖便利,讓朋友代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