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手藝渡己渡人而不自知

2020-12-13 祝羽捷

葛亮:

阿亮你好哇!鋪好紙準備給你寫信,不料陷入了沉思,越思越遠,直到靈魂出竅,等我回過神來的時候發現腿已經不能動了,一股酸麻從腳心向小腿擴散,如千隻螞蟻在血管裡爬行——腿麻了。我想,保持一個姿勢容易血液不流通,那匠人們呢,他們總是重複同一件事,保持同一種姿態,會不會發麻,會不會厭倦?

謝謝你與我分享最近寫在的故事,把我又拉回到一個古典詩意的匠人世界。一把剪刀、一件衣服、一塊豆腐,我們總在不經意間就拿起了匠人的作品,理所應當地使用,常常忽略了產品背後的人和故事。在遺忘之前書寫匠人,就是提供了一種看到世界的角度,手藝關乎的是專注,如何把專業做好。

前幾天,我將一件新收的作品送去裱畫,昨天武師傅父子二人一起出現在我家門口,把作品送來順便幫我掛牆上。他們在上海藝術界無人不知,許多藝術家都把自己的作品交給他們裝裱,日子久了有了默契,輕輕一點,他們就知道要做成什麼樣。為美術館裱的畫裡,經他們之手的千萬元作品不勝枚舉。大家管父親叫大武,管兒子叫小武,久而久之,名字倒不知道了。

大武和小武都是國字臉,眉毛濃密,眉尾處如灌木叢。大武的雙眼皮很寬,笑起來眼角下垂,慈眉善目,魚尾紋深刻,等距的三根墜在眼角,平添了穩重。小武和父親一樣話不多,但是個子高出半頭,是細長版的大武。我在武師傅這裡裱畫也有十年的時間了,只說事不問人。我問小武,武師傅是哪裡人?他答,安徽人。我問大武,武師傅裱畫裱了多久?他說,20多年了。

我家幾乎每張畫都是在武師傅工作室裱的,大武指著吊在客廳角落的一副,眼睛卻看向別的地方,餘光瞟著我說,那副可不是我做的吧。我愣了一下,一回憶還真不是,當時為了圖便利,讓朋友代勞的。那副畫按照我的要求四周留白,中間做了懸浮處理,如今它像被放飛的風箏,鼓鼓囊囊,左右膨脹。更要命的是玻璃鏡面反光,很多角度無法看清裡面的作品。大武說,我下次來給你處理一下。

我常常有拿不定主意的時候,比如框子選什麼顏色,多少厚度,什麼材料,多少留白,怎麼處理……猶豫的時候就問武師傅,八九不離十,做出來指定好看。他們摸過的東西多,經驗豐富,能跟最頂級的藝術家和美術館合作也算事稀缺資源,好比操作過大手術的醫生和只割過闌尾的醫生,顯然見過大世面的那個更讓人信服。

我發現自己的生活是離不開匠人的,因為骨子裡喜歡生活有秩序,喜歡可靠。小時候在外公家,各路匠人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又如候鳥一般,總在固定的時間,以固定的方式出現,他們往往先扯著嗓子吆喝一聲,再敲打幾下器皿,佔據街道的某個角落自成風景,你就知道是該把刀送出打磨拋光,還是跑出來蹦爆米花了。熟悉的聲音和背景,遇事能想到解決問題的人,需要什麼有匠人給你託著,這些都讓你內心穩如磐石。

在《萬物皆有歡喜處》裡,我已經贊盡手藝人,是對長大後對匠人情感缺失的一次狠狠的報復。但這都是我的一廂情願,活到現在,自作多情的事情我幹得太多了,沒人逼著你幹,也沒強迫你喜歡,自作多情也是一種自我療愈。這幾年匠人精神被重提,從汽車到潤喉糖,買雙工廠流水線炮製的襪子都要貼上匠人產品的標籤,過猶不及,我們又見證了「匠人」這個詞的濫用,用於販賣情懷,掩蓋消費主義的本質。我也看到很多人對「匠氣」的不屑。所謂匠氣,指的是做出來的東西像行貨活兒,用了職業性的套路,目的性太強,雖不會出錯,完成度也高,中規中矩就會缺乏靈魂。

藝術裡的匠氣是最大忌諱。但在文藝復興之前,義大利沒有藝術家這個概念,有的只有工匠,工匠是個收入微薄的職業,工匠是藝術家的底牌,跟著師傅不斷打磨手藝,工匠是他們從事藝術的開始,直到技術爐火純青,有了創造和表達的能力。可如今的藝術都靠觀念,不靠你的繪畫技巧或雕塑功底,你的想法是不是令人耳目一新,你的作品是不是能引發思考,能不能讓觀眾產生強烈的感受,一旦流露出匠氣就完蛋了。

為了避免匠氣,不乏有藝術家刻意保持未受教化的天真狀態,讓自己的天分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些年我不斷觀察,原來有些匠人也有可惡的一面,那可能是不聞不問的傳承,可能是千篇一律的板滯,缺乏創造力,可能是世俗欲望的掩體。

不過說到底,不管是世襲還是後天習得,薄技在身,勝握千金。

願我們都能多一些匠心,少一些匠氣!

祝羽捷

沒想到如今見朋友一面這麼難,還好可以寫信。

羽捷,

謝謝你的來信。

一晃許久過去了,上次見面,還是前年你來香港看巴塞爾展,記得我們約在九龍灣一間懷舊風的茶餐廳。

當時,大約你也注意到了店鋪裡的許多舊物。臺式的SINGER縫紉機、火水爐、來自南豐紗廠的紡錘和鏽跡斑斑但依然可以轉動的電風扇。與其說,裡面滿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遺蹟,不如說是香港在彼時走向經濟騰飛、出自於日常的勞作的轍印。

在那兒你在和我分享對新書的構思。而我還並未開始我這本小說想寫的主題。但在當時,「勞作」這個意象的確吸引了我,大約因為經歷了時間,它們如此確鑿地留下了成果。這比所有的言語、文字與圖像,更為雄辯。

在當下,我們對「匠人」這個詞感興趣,除了你說的「專注」,大約還來自於手工的細節和由此而派生出的儀式感。顯然,在後工業化和全球化的語境之下,復刻已視為生活常態。手工本身所引以為傲的稍有缺陷感的輪廓,都可以經過更為精準的流水線生產來實現。我在一個展示會上,曾看到用3D列印,數個小時之內還原了已被氧化至面目全非的青銅器。剎那間,我甚至對本雅明念茲在茲的「本真性」產生的懷疑。對於器物,「唯一」的意義是什麼;手工,是否需要以排他來實現價值、維護尊嚴。

與之相關的,「匠人」精神可能只是一個我們一廂情願的願景。有關它的式微、低效率甚至墨守成規都在大眾傳媒的同理心之下,被鍍上了光環。前些年,我未參與任何有關於此的討論。而因此,我則至為感佩個人經歷的意義。因為我祖父受損的手稿,而極其偶然地接觸了古籍修復師這個行業。此後親自體會了一本書可以被完整修復的全過程。我不得不說,過程的力量是強大的,因為它關乎於推進與克服。其中每一個細節,都不可預見,而解決唯一的手段,便是經驗。

這些師傅的工作,和你信中提到的裱畫師,可謂同源。在老行話裡,都被稱為「馬裱背」。但是顯而易見,因為市場與供需的關係,他們會比書畫裝裱的行當,更不為人所知。如果以此去揣測他們的寂寞與頑固,是不智的。事實上,他們的自在,亦不足與外人道也。我所接觸到的他們,會有一種和體態無關的年輕。在神態上,那便發自於內心。其中之一,就是他們仍然保持著豐沛的好奇心。在一些和現代科學分庭抗禮的立場上,他們需要通過老法子解決新問題,從而探索大巧若拙的手段和方式。這其實帶有著某種對傳統任性的呵護與捍衛。如我寫《書匠》中的老董,不藉助儀器,以不斷試錯的方式,將雍正年間的官刻本複製出來。是的,究其底裡,或許天真,但卻十分動人。

葛亮訪問匠人

在「非遺」被說了許多年後,我們有了一系列官方認證的「大師」 ,作為薪火相傳的憑證。但是,我更感興趣去寫的,倒是民間那些以一己之力仍然野生的匠人。他們在處理個體與時代的關係上,從不長袖善舞,甚而有些笨拙。任何一種手藝,長期的打磨,都將指向微觀。因此,他們多半是囿於言詞的,因為向內心的退守,使得他們交際能力在退化之中。他們或許期望以時間包覆自己,成為膜、成為繭,可以免疫於時代的跌宕。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時代泥沙俱下,也並不會赦免任何人。

有些忽然自我覺悟,要當弄潮兒的,從潮頭跌下來。更多的,還是在沉默地觀望。但是,一旦談及了技藝,他們立刻恢復了活氣,像打通了任督二脈。其實他們和時代間,還是舟水,載浮載沉。只因他們的小世界,完整而強大,可一葉障目,也可一葉知秋。我最近在寫的《瓦貓》匠人,大概就是以手藝渡己渡人而不自知的典型。人都活在歷史中,手藝也一樣。這歷史可堂皇,也可以如時間的暗渠,將一切真相,抽絲剝繭,暗渡陳倉。

你信中提到「匠心」與「匠氣」的辯證。「匠」大約本身就是個見仁見智的詞彙。我在澳門時,走訪一位佛像木雕的匠人。大曾生特別強調他的工作中,有關佛像與工藝品的區別。同樣一塊木頭,工藝品可順應木頭的品種、材質及製作的的季節,信馬由韁,出奇制勝。但佛像製作,則要依據規制,在原材料的使用上極盡綢繆。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他舉了一個例子。廟宇中,善男信女,舉目膜拜。之所以四方八面,看菩薩低眉,皆覺神容慈悲。佛頭俯仰的角度,至關重要,其實是關乎於一系列的技術參數,也是行業內承傳至今的規矩。「規矩」的意義,便是要「戴著腳鐐跳舞」。如今規矩之外的腳鐐,更多些。製作工藝,凡涉及有關環保、防火,皆不可觸線。

關於「藝術」和「匠」,齊白石說過「學我者生,似我者死。」,顯然是對「匠氣」的抗拒。可我們也很清楚他的匠人出身,以及流傳他以半部《芥子園畫譜》成才的故事。他的傳記叫《大匠之門》。最近中央臺做了一套涵蓋他在內的紀錄片,叫《百年巨匠》。因此說到有關「匠」的定義,其實我內心一直存疑,是否可完全對應於英文的Craft-man或者日本的「職人」。因為「匠」本身,亦包含在行業的磨礪中,技藝的升華之意。譬如西方的宮廷畫家,如安格爾或委拉斯貴支。後者的名作《瑪格麗特公主》,被藍色時期的畢卡索所戲仿、分解與變形,卻也因此奠定與成就了他終生的風格。這可以視為某種革命,但這革命卻是站在了「巨匠」的肩膀之上,才得以事半功倍。這實在也是微妙的事實。如今,站在藝術史的晚近一端回望,也只是因屬不同的畫派,各表一枝罷了。

即使是民間的匠種,取徑菁英藝術,也如同鍾靈造化,比比皆是。如嶺南的廣彩,天然地擁有與市場休戚相關的基因。這市場遠至海外,有「克拉克瓷」與「紋章瓷」的淵源,多半由此說它匠氣逼人。但又因緣際會,因高劍父等嶺南畫派大家的點撥,甚而也包括歷史的希求,逐漸建立起了「以畫入瓷」的文人傳統。形成了雅俗共冶的融通與交會,以至為「匠」提供可不斷推陳出新的基底。

所以說回來,這段時間走訪匠人,最初是為了他們的故事。但久了,有一些心得與愧意。面對並不很深沉的所謂同情,他們似乎比我們想像得都要欣然。對手藝,態度也更為豁朗。老的,做下去,並不以傳承為唯一的任務,大約更看重心靈的自洽。年輕的,將手藝本身,視作生活。這生活是豐盈的,多與理想相關,關乎選擇與未來。

一技傍身,總帶著勞動的喜悅與經驗的沉澱,還有對於未知的舉一反三。其他的交給時間,順其自然。

願我們都可自在。

夏日安和

葛亮

小說家,學者。原籍南京,現居香港。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畢業,現任高校副教授。文學作品出版於兩岸三地,著有小說《北鳶》《朱雀》《七聲》《戲年》《謎鴉》《浣熊》《問米》,文化隨筆《繪色》《小山河》等。作品譯為英、法、意、俄、日、韓等國文字。 曾獲首屆香港書獎、香港藝術發展獎、臺灣聯合文學小說獎首獎等獎項。長篇小說《朱雀》、《北鳶》兩度獲選「亞洲周刊華文十大小說」。 《北鳶》亦獲2016年度「中國好書」、「華文好書」評委會特別大獎, 年度中版十大中文好書等。作者獲頒《南方人物周刊》「年度中國人物」、「《GQ中國》年度作家」、「2017 海峽兩岸年度作家」。

相關焦點

  • 渡人,渡己
    渡人,渡己 人生哲理
  • 渡心,渡己,渡人
    佛曰:人生一世,皆在渡。生命是一條無盡的長河,我們都是過河人,也是擺渡人。人生是一場修行的成長,努力追求完美,也接納生活的缺憾。人生路上,我們要學會渡心,渡己,渡人!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何為渡?渡,是一種心態,是看開;是一種大度,是放下;是一種發自內心的釋懷,是樂觀。渡心。
  • 佛教:渡人就是在渡己,而渡己也是在渡人
    吃得了虧的人,不可能一輩子都會在吃虧。其實聰明的人都是知道要懂得分享與分擔,幫助別人就是在幫助自己,給自己留下福源。想要修行便要從修心開始,想要渡人就從渡己開始。當你去幫助別人的時候,在你需要幫助的時候別人也會來幫助你,總是在刁難人,到最後也會被別人刁難,總想著佔便宜,到最後便會什麼都得不到。
  • 人這一生,渡人,渡己
    所以,別總是埋怨,世間的一切都是可以努力去改變的,人這一生,便是要渡人,渡己。「渡」,是一種修行,也是一種博大的胸懷。如果在生活當中,人們能夠做到「渡人」,那麼心胸自然也會寬廣許多。人活在這個世界上,必然會與人產生摩擦,從而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是得饒人處且饒人。
  • 渡己是一種能力,渡人是一種格局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夜叔,ID:yeshuvip】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人生在世,皆在渡人,渡人如渡己,渡己亦在渡人。不必逢人訴苦,不必顯露傷痕,做好自己即可。自己的苦,自己承擔;自己的淚,自己咽下。人世間的一切悲歡離合,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 佛教:渡人,渡己,渡心三者區別
    浮浮沉沉人海間,起起落落悲歡處,人生處處是歡喜,何處不悲歡,沒有什麼是永恆不變的,過去事不可得,過去心不可有,未來事不用擾,遇事遇人與其等待別人來救贖,不如自己做自己的擺渡人,拯救自己。世間統有四類人:一類利人不利己,二類利己不利人,三類既不利己也不利人,四類利人又利己,第四類就是我們常說的渡人,幫助別人的同時就是在幫助自己,渡人常在渡心,心安則一切安,心靜則一切不擾,並沒有解決不了的事情,只有想不透的心,心不掛念,則無擾,佛說:一切法,為渡一切心。
  • 哪些星座能渡人卻不能渡己呢
    都說渡人容易渡己難,生活中開導別人的時候什麼都能說,但是同樣的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時,能夠真正開導好自己的人卻並不算多。有些人很擅於開導別人,卻不擅於開導自己。那麼在十二星座中,哪些星座能渡人卻不能渡己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佛說:生命皆為渡,渡己,渡心,渡人
    人生一世,只有把自己度好了,才可以去渡別人,你懂得了善待別人,別人才能善待你。渡人先渡己,充實自己的內心,做一個內心豐富的人,包容自己,也能包容別人。每個人活著,都有存在的意義,都會在生活中,影響著一些事,也許是渡別人,也許是別人渡你。
  • 完成人生兩渡,渡人渡己!
    文:心目郎君人這一生,總要經歷一些事,我們才能成長。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幫助別人,那叫渡人,能在經歷世事之後認清自我,那叫渡己。人生這兩渡,每個人都要經歷,每個人都值得經歷。四,人生就是一場修行,渡人也是渡己,有的人總抱怨自己:我好煩,我好累。那是因為他們整天只想著自己,能不煩,能不累嗎?一個心裡只裝著自己的人,往往很難活得快樂。
  • 佛教:渡人,渡心,渡自己
    生命就像一條無盡的長河,你是過河人,但也是擺渡者。何為渡人?何為渡己?每一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定義,不計較,不抱怨給人指明前進的方向就是渡人,幫助別人放下內心的煩惱憂愁也是渡人,溫暖別人的心也是渡人。渡人就是渡自己應該如何去理解?是的,渡人者自渡之,自渡者天渡之。
  • 成年人最大的悲哀,不懂「渡人渡己」法則!
    強者互幫,是懂得彼此搭臺,才能互利共贏;智者成全,是懂得傳授經驗之道,方可相互成長;仁者行善,是懂得做雪中送炭的人,終善有善報。願我們始終心懷善意,與人同行,克服挫折,終將渡人,得人心,渡己,得舒心。有位盲人喜歡在夜裡點燈行走,旁人不解,問他:「為何多此一舉?」
  • 《德魯納酒店》:渡人易,渡己難
    前世今生男主具燦星在上一世是為數不多未曾傷害滿月的人,他曾為她送去過亂世中珍貴的溫暖,而他的今生旨在渡她重入輪迴。在男主年幼時,本是乾枯的月齡樹再生花朵,正是這束嬌小的花朵救下了當時歪打正著進入德魯納酒店(經歷千年,客棧名字變更為德魯納酒店)的男主父親。
  • 《易經》:君子之道乃渡己、渡人,明白這一點,才能成為強者
    有很多人把這句話解釋成,做人應該內君子、外小人,同時具備君子和小人兩張面孔,那就萬事康泰了。我覺得,如果是這麼理解,那君子也是表裡不一,那還能是君子嗎?而《泰卦》解釋的也很清楚:泰,失小的大,吉祥亨通。這就是天地陰陽二氣交合,萬物生養之道暢通,君臣志同道合,思想統一。裡面是陽卦乾,外面是陰卦坤,象徵君子之道興旺,小人之道削弱。那君子之道是什麼呢?
  • 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人生只需一人,懂我冷曖,知我悲歡
    02渡人先渡己,渡己先渡心,人生只需一人,懂我冷曖,知我悲歡。一生看過,愛過,悲過,喜過來生再來一次不想要的還是會發生,這就是人生!讓我們學會放下自我,適當讓步,騰出時間和心神,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 渡人先渡己,渡己亦是渡人
    文 | 月月來源:碧讀好書指南《論語》裡有言:「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小人利己不利人,別人窮困,他就高興;別人幸福,他就怨恨。而君子卻願意利人利己,真心實意地為別人的成功鼓掌,將自己的快樂施予他人。
  • 人需自渡,無人可渡你
    依靠他人來渡你,那是奢侈,更多時候都是自掃門前雪,無人會渡你!年幼無知的時候,以為總有人會陪我走完這一生,無論是家人,還是知己。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卻發現,在最無助,最痛苦,最需要人陪伴的時候,回頭卻發現,只有自己的影子陪伴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長久的陪伴你左右。自己該走的路,一點也不會少,也沒有可以替你走,能走多遠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 佛說:人這一生,皆在渡,渡人,渡心,渡自己!
    佛說:人這一生,皆在渡,渡人,渡心,渡自己!
  • 一人之下536話:無根生分層次指點,渡人還是渡己?
    按照原本的說法他應該是四等人當中的第四類,有道有術的那種,現在看來他本身所包含的智慧已經超越了大多數有道有術的人,有一種指點天下的感覺在裡面。甚至還提及了歷史上的「黑衣宰相姚廣孝」,這個為了造反而造反的人是明朝時期有名的軍師,慫恿朱棣造反的人。
  • 安慰別人頭頭是道,面對自己只能苦笑,醫者難自醫,渡人難渡己
    每個人的朋友圈總有這樣一個朋友,是大家的「情感垃圾桶」,是朋友失戀時傾述的對象,熬得一手好雞湯。能給朋友的愛情保駕護航,也能幫助朋友痛罵前任對象。好像他們什麼都懂,好像他們分外貼心,好像他們能幫助每個人解決生活上的任何情感問題,可是卻終究過不好自己的一生。
  • 愛能渡人更能渡己!將善與惡集於一身的《少年的你》爆了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愛能渡人更能渡己!將善與惡集於一身的《少年的你》爆了 備受期待的《少年的你》,昨天終於正式上映了。 而且,票房和口碑都非常不錯。 一方面,是首日票房輕鬆破億。 另一方面,豆瓣、貓眼、淘票票的觀眾評分也令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