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曾遭日軍破壞 各大高校抗戰史一覽

2020-12-11 騰訊大申網
本版圖片均據各校檔案館、黨史校史研究室 (圖1)

侵華日軍的浩劫,使得上海校園滿目瘡痍,但是戰火併不能摧垮師生的意志,為了傳承文脈,科教報國,即將淪陷地區的大學、文化、科研機構的人員、設備、圖書紛紛遷入較為安全的大後方堅持辦學,在硝煙中吟唱起不輟的弦歌,盡顯大學之風骨。

這一次遷移,上海所涉高校十幾所,所涉人員數以萬記,輾轉千裡,培育了中華民族希望的種子,其精神之不朽,時至今日,依然令人難忘。

復旦大學:

校長堅持三不主義 滬渝兩地繼續辦學

4院11系照常在辦公 開90門課共300學時

1937年,復旦大學發展為具有文、理、法、商4個學院、18個系科的大學,成為我國的重要學府。

八·一三日軍侵滬戰事爆發,正在徐家匯復旦附中上課的復旦大學暑期學校被迫停辦,上海軍民英勇抵抗,9月初戰事呈膠著狀態。部分教職員倡議,仿照一·二八戰時辦法,在徐家匯復旦附中開學,但戰火紛飛,學生到校極少。

日軍於10月24日早晨佔領復旦大學。復旦女生宿舍、體育館、第二宿舍等建築全部毀於一旦,資產損失更是高達近5億元(按1946年幣值計算)。

在日本侵略的步步緊逼下,復旦大學分為兩部,一部西上廬山,再遷重慶,最後落腳北碚夏壩;一部留在上海市區賃屋複課。

1938年2月,校長李登輝繼續在上海租界內繼續辦理復旦大學,並公開宣布辦學的原則為「三不主義」,即一不向敵偽註冊;二不受敵偽補助;三不受敵偽幹涉。三不不行,寧可停辦。在敵偽環伺的險惡環境中,復旦大學與其他淪陷區學校不同,堅持不教日文。

此後,在校友協助下,復旦租借英租界北京東路中一信託大樓的四樓、五樓作為臨時校舍,2月23日正式上課,有教員44人,學生410人。除新聞、生物兩系暫停外,其餘4院11系照常辦理,共開出課程90門,300學時,至6月25日學期結束。這年暑假,上海復旦大學有55名畢業生。

滬渝兩地辦學,經歷風雨飄搖,終於1946年秋順利東返上海。

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

成立復旦大夏聯合大學 400多份畢業證隨校搬遷

400多份畢業證書流失 財產損失竟達30億元

1937年,大夏大學註冊大學生1437人。光華大學註冊大學生730人。

日寇入侵後,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校園遭受日寇轟炸,其中光華大學大西路校舍原是上海高校中最為宏偉的校園之一,日寇佔領後一火焚毀,損失達30億元之巨(按1946年幣值計算)。

華東師大檔案館館長湯濤介紹,僅大夏大學一所學校,被日寇損毀的資產,共計7億元(按1946年幣值計算);日寇佔領大夏大學校園後(今華東師大中山北路校區),改為偽滬西法院。

1937年,「上海的復旦、大同、光華、大夏等4所高校西遷,最後大夏大學和復旦大學組成「復旦大夏聯合大學」。聯大分為兩部,第一部以復旦為主體,第二部以大夏為主體,遷往貴陽,這是中國抗戰時第一所正式由政府命名的聯合大學,也是開啟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史的一段艱難而又值得紀念的歷程。

聯合大學於1937年11月開學,學生千餘人。當年,包括部分畢業證書在內的一批資料檔案,轉運至廬山牯嶺鎮,抬進了校方在當地租賃的辦公樓裡。

這批畢業證書從日軍轟炸的上海輾轉來到廬山牯嶺鎮,後來又因烽火戰亂,西遷至貴州的貴陽和赤水,直至戰爭結束後的1946年9月回遷上海。這就有了去年因梳理檔案才被發現的400多份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在抗戰時期沒有被畢業生及時領走的畢業證書。

同濟大學:

日軍炸彈摧毀大量建築 「求學長徵」過程曲折

輾轉9省行程一萬公裡 學校損失竟達1000萬元

同濟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

1919年學校在吳淞購地自建校舍,1924年校舍落成,佔地150畝,工科、醫預科均有嶄新的教室、宿舍樓,校園內不僅有宏偉壯麗的羅馬式大禮堂,設備齊全的實習工廠,雅致實用的德籍教員住宅樓,還建造了噴水池、大草坪,環境優美,景色宜人。

1932年1月28日,同濟的吳淞校園受到日軍首次轟炸,部分建築受損,學校被迫在市區過渡半年,直到8月25日才遷回。

1937年,學校發展成為擁有醫、工、理三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成為聞名世界的科學中心。當時在校學生醫學院239人,工學院291人,附中300人,高職244人。

當年,日軍侵佔平津之後,又在上海製造了「八·一三」事變,同濟大學多次被日軍轟炸,尤其是8月28、29兩日,日軍在同濟大學校內投下多枚重磅炸彈,校園所有建築,幾乎悉數遭破壞,尤以大禮堂、實習工廠、學生宿舍、理學院等項工程巨大之建築,破壞殆盡。其他如尚未完工之測量館等,亦遭炸毀。據9月3日英文《大陸報》報導,學校的損失在1000萬元以上(1937年幣值計算)。

由於校園被毀,從1937年下半年開始,同濟大學輾轉滬、浙、贛、湘、粵、桂、滇、黔、川9省以及越南,於1941年初抵達四川李莊古鎮繼續辦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同濟回遷上海。

同濟大學是戰時搬遷次數最多、行程最遠、過程最曲折的大學之一,行程一萬多公裡,有「同濟長徵」之稱。

滬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前身):

保存滬江辦學「火種」 大學校長被日偽殺害

運出2萬冊書籍和設備 900名學生唱著歌復學

滬江大學是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1932年1月28日,侵華日軍發動對上海的狂轟濫炸,戰火也波及到了寧靜的滬江校園。隨後,侵華日軍司令部和機場就設置在校園的南側隔壁(今上海理工大學南校區),日軍控制了通往市區的道路,進出都必須持有他們頒發的通行證。因此,滬江大學只得在4月初借用上海租界內四川路上的青年會大樓和圓明園路上的城中區商學院的校舍開學,直到日軍撤去封鎖才於6月1日回到楊樹浦校區。

1937年11月,淞滬抗戰失利,上海淪陷,公共租界成為了「孤島」。滬江大學被迫撤離楊樹浦校區後,把位於公共租界內圓明園路209號真光大樓的城中區商學院作為全校的臨時校舍。

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館長楊佐平說,失去校園對於學校來說,辦學條件極其艱難,學校經過美國駐滬總領事與日本多次交涉,直到1938年11月,才從楊樹浦校園運出了區區80卡車的教學物資,其中包括2萬冊書籍、14架鋼琴和少量實驗設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衝進了租界,「孤島」不復存在。1942年1月15日,滬江大學被迫作出了學校無限期停辦的決議。1942年1月21日,滬江大學同學會決議組成立「滬江書院」。

其間,滬江大學的校長劉湛恩是八年抗戰中唯一一個被日偽漢姦殺害的大學校長,他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明志,也用生命詮釋了這句話。

抗戰勝利後,被日寇佔領過的滬江大學楊樹浦校園,一片悽涼荒蕪的景象,經過半年的簡單修復,基本具備了復校的條件。1946年4月,大學部教職員和900多名學生,歡欣鼓舞、高唱校歌,終於回到了闊別8年之久的上海楊樹浦校區。

上海交通大學:

暫避孤島危局中維繫 輾轉重慶另闢新校址

百萬校產順利轉移 800師生租界艱難辦學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戰火首先在滬東北地區點燃,交大偏居滬西南,距淞滬戰場相對較遠,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先期的準備,給轉移圖書設備提供了空間和時間。遷移出校的物品存放在校外宿舍、震旦大學、中華學藝社等十餘處地方,到日軍侵佔交大校園時,儀器、圖書、機件、家具等價值共計110萬餘元(1937年幣值計算)的校產大部分搬運出校。

校園被佔,內遷受阻,學校不得不採取權宜之計,暫先順勢在法租界開課。遷入法租界內的交大,臨時校舍不是密集一地,而是分散於租界內數處。

1937年底,學校與法租界當局經過反覆磋商交涉,才租得震旦大學新建紅樓的第四層作為一、二年級學生教室,早先在校外宿舍開課的三、四年級,因安全難保也撤離校外宿舍,搬遷至中華學藝社。中華學藝社位於法租界愛麥虞限路45號(今紹興路7號),樓高三層,多數作為三、四年級學生的教室和宿舍。震旦大學和中華學藝社兩處成為抗戰時期交通大學最主要的校舍。

到上海失陷前為止,學校各院系四個年級全部上課,到職教職員210人,報到入學的學生共計566人。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交大得以維持教學、繼續生存。

1939年8月,鑑於租界內校舍狹促、師資不足及局勢難料、學校朝不保夕等客觀原因,校方建議在四川籌備設立分校,暫時設立電機、機械各一個班級。這一提議立即獲得教育部和交通部的同意,決定將增加電機、機械的經費用於在重慶設立分校。

當得知設立分校的消息後師生歡欣鼓舞,大後方校友們紛紛伸出援手竭力相助,以促成分校早日落實。重慶中央無線電器材廠廠長、交大校友王端驤願意將器材廠空閒宿舍借給交大作校舍,宿舍地處重慶市郊小龍坎,有平房2幢,大小房間60餘間,可以成為分校的暫時棲身之所。1942年遷至九龍坡,校園大為擴充。

動動手指,隨時查詢交通違法!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關注騰訊大申網官方微信!

歡迎關注騰訊大申網微信(微信號:dashenw)

  • 新粉絲回復【新人】可參與搶樓,有機會贏取QQ公仔!
  • 1.回復關鍵字「真愛」,可以獲取粉絲卡,有機會贏取能刷地鐵卡搶微信紅包的智能手錶哦 !
  • 2.你也可添加大申君私人微信號「dashenwzb」,各種聊天群等你進哦!

相關焦點

  • 上海高校皆遭日軍侵略破壞 硝煙中吟唱起不輟的弦歌-校園 上海理工...
    日寇入侵後,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校園遭受日寇轟炸,其中光華大學大西路校舍原是上海高校中最為宏偉的校園之一,日寇佔領後一火焚毀,損失達30億元之巨(按1946年幣值計算)。  華東師大檔案館館長湯濤介紹,僅大夏大學一所學校,被日寇損毀的資產,共計7億元(按1946年幣值計算);日寇佔領大夏大學校園後(今華東師大中山北路校區),改為偽滬西法院。
  • 抗日戰爭研究︱韓戍:抗戰時期如何管理留守的上海高校
    教育部對各大學內遷的要求,處理方案亦不相同。教育部認為,上海必須保留一所工業大學以適應社會需要,交大校舍完美,設備完整,不可輕易捨棄;而暨南辦學程度不佳,支持其遷出上海。不過,暨南擬遷地南昌由於戰局惡化無法成行,遂仍留滬辦學。抗戰前上海有13所高校設有商科,學科重複設置情況嚴重,教育部遂反覆致電催促上海商學院遷校。
  • 上海淪陷考驗在滬高校氣節,有的投靠汪偽,有的寧肯降格為補習班
    既然是代表中央政府,那麼在上海留守的高校在名義上也要聽從專員辦事處的要求。1939年,國民政府下令統一全國各大高校的招生考試,留守上海的為數不多的國立大學也要聽從命令,為此蔣建白與當時還未完成搬遷的上海交通大學等國立大學負責人特意組建了統一招生委員會。
  • 抗戰烽火中,滬上「四大名校」弦歌不輟
    建於1906年的暨南大學,初建於南京,後遷至上海真如,抗戰期間它為時局所迫舉遷福建建陽,戰後又返回上海,並在虹口東體育會路和閘北區寶山路兩處成立臨時校舍。 據《中國高等學校變遷》一書統計,從抗戰爆發到1938年8月底,我國的108所高校,有91所遭到破壞,10所遭完全毀壞,25所因戰爭而陷於停頓;教職員工減少17%,學生減少50%; 高等教育機關直接財產損失,包括校舍、圖書、儀器設備,達3360餘萬元。 為了從這場浩劫中搶救和保存我國文化教育的命脈,並堅持抗戰,東部地區高校進行了歷史上罕見的大遷移。
  • 九〇後歷時六年搜集侵華日軍史料,書寫抗戰史及南京大屠殺
    ——因為給他做編輯的緣故,雖然我只比他大了三歲,但他總是喊我老師。確認是我之後,氣喘籲籲的他,抽了張椅子,在我旁邊坐下。又把包擱在桌上,掏出了厚厚的幾本大書,封面上印著日文。「這些都是我跟你提過的,我收集的日方的部隊史資料,我挑了幾本跟這次採訪可能有關的,到時候遇到什麼,我從裡面找給你看。」他把書一本本壘在桌上,我們各坐桌子的一角。
  • 抗戰14年,日軍被打最慘的一回是啥時間?薛嶽「甕中捉鱉」真過癮
    抗戰14年,把日寇打最慘的一回是啥時候?南潯會戰。1938年的那場惡戰,重創日軍,用3個「最」概括:打擊最大、受損最重、耗時最久。此話怎講?當年6月11日,日海軍告駐漢口各國領事:進攻武漢作戰開始。6月,蔣介石炸黃河口,阻止了日寇從偽滿、北平、經鄭州、武漢、南京、上海的全面侵華線路圖。曾經,他們氣焰十分囂張的喊叫:「速戰速決,奪下武漢,一戰即可亡華」。日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率領他的101和106師團奔南潯線而去,直取德安城。
  • 抗戰史外文書單:全球視野下的中國抗戰
    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遴選了2010年以來歐美學界有關中國抗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研究的較新論著,編寫摘要,以饗讀者。       本篇為中國抗戰史專輯。本書的附錄頗有參考價值,詳細列出了具有較大影響的有關中國抗戰史研究的英文、中文和日文書目。
  • 中國高校改名史
    西南交大的改名史僅是中國高校改名史的縮影。數據統計顯示,過去30年,全國近3000所高校中將近一半曾改過名字。1981到2010年,全國79%的高校改過名或因合併除名。每經商學院記者統計發現,在42所雙一流高校中,僅有3所建校較晚的高校從未改過名字。
  • 讀書報國,文化抗戰——抗戰烽火中的同濟大學
    ……八月十三日呈報在案;嗣自滬戰爆發以後,敵軍飛機即於吳淞一帶盤旋偵察,本校間有軍艦炮火轟擊,校長於八月十七、廿一兩日曾率同各主要職員繞道前往視察兩次,見校內大禮堂、理學院、工廠、解剖館、教授住宅及學生宿舍等處房屋,均為炮彈擊中,各有一部分損壞;洎至八月廿三日,敵軍企圖在吳淞登陸,乃以極密集之炮火及大隊飛機集中本校轟炸,留校各員工並因日軍突在蘊藻浜等地登陸,接據附近我軍通知,暫退之距離學校一裡外之陳家巷村
  • 上海史研究70年:上海何以成為上海
    來自復旦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檔案館、上海大學等高校科研機構的二十餘位學者結合各自的研究,就上海史研究的範式、方法、路徑以及史料開發、運用等方面展開研討。 70年上海史研究的豐碩成果 此次會議上,多位學者就各自的上海史專題研究展開探討。
  • 1937年南京淪陷後文物古建被日軍毀壞史
    國內外輿論,公眾基本都關注各類暴行,但鮮少關注,侵華日軍對六朝古都南京文物古建的破壞。 本文將原文截取張憲文老師,張連紅老師,王衛星老師主編《南京大屠殺史》,講講這場千古浩劫,對金陵古城毀滅性的破壞。中國文化的巨大損失!
  • 抗戰國民政府向世界揭露南京大屠殺史記
    之後由於叛徒出賣,軍統南京站遭到嚴重破壞;尚振聲壯烈殉國。大屠殺證據收集工作,一度中斷;但軍統仍收集了大屠殺一手資料。這為抗戰勝利之後,南京大屠殺全面調查取證打下了重要的基礎。 三人之一,更攜有外人在南京所攝日軍暴行影片四百尺,曾密約東京各使領館人員及開明之日本士紳數次演映,迄四月中旬,日方警察尚未發現彼等宣傳之跡象。
  • 抗戰期間日軍究竟侵佔了我國哪些省市?
    早在1904年日俄戰爭前夕,清政府就曾與日本約定,將沙俄勢力逐出東北後,日本獲得南滿鐵路以及旅大軍港等一系列權益,作為日本幫助清朝奪回東北的報答。不過在清朝滅亡後,我國很快陷入北洋軍閥混戰的局面,而奉系軍閥張作霖對於日本的權利聲索虛與委蛇甚至公然抗拒,這讓惱羞成怒的日本最終對張作霖痛下殺手。隨後張少帥宣布改旗易幟,南京國民政府統一全國。
  • 103歲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去世 曾參與臺兒莊血戰
    12月1日下午,曾在抗戰中成為日偽軍「噩夢」的川籍抗戰老兵李聖言,走過人生的第103個歲月後,在成都安詳離世。「今後再沒有人可以那樣鏗鏘有力地講抗戰故事了。」在四川眾多關心抗戰老兵的志願者眼中,李老雖年過百歲,但身體健朗,常常把拐杖往身前一杵,於聲調起伏之間,呈現出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抗戰往事。
  • 上海高校排名出爐,復旦大學再次奪冠,上海交大遭「無情碾壓」
    上海高校排名出爐,復旦大學再次奪冠,上海交大遭「無情碾壓」 說起全國最受歡迎的一線城市,幾乎人人都會為「北上廣」投上神聖的一票,特別是北京和上海,北京作為首都,各方面的優勢自是不用多說,上海位於最富庶的江浙地區,被稱之為魔都,不僅是中國的一線城市,也是世界級一線城市。
  • 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
    抗戰期間,新四軍不辱使命,不負重託,真正成為華中抗戰的中流砥柱,正如毛澤東評價的一樣,新四軍是「華中人民的長城」。 新四軍組建後,按照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開赴華中敵後進行抗戰。這個地區人口稠密、資源豐富、交通發達,又是日偽軍指揮中樞所在地。新四軍在此地開展敵後遊擊戰爭,沉重地打擊了日軍,起到了據局部而扼全局的作用,挫敗了日軍「以戰養戰」的企圖。
  • 「八年抗戰」改為「十四年抗戰」背後的原因
    工作人員表示,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是貫徹中央相關精神,2016年10月,國務院相關領導就曾批示教育部要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當時要求教育部各部門通力配合,兩個月前已要求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教材落實該概念,目前已全面完成修改,2017年春季全國中小學生地方課程教材將全面落實。
  • 上海高校的前世今生
    上海是維新運動中心之一,在興學、啟蒙、救國的大背景下,中國人創辦的第一所大學——南洋公學誕生了。創始人盛宣懷,他曾是李鴻章行營內文案兼營房處會辦,後來任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電報局、華盛紡織總廠、鐵路總公司、中國通商銀行和漢陽鐵廠督辦,是李鴻章洋務路線的忠實執行者。
  • 權威的抗戰史,應當這樣翻譯
    擴展閱讀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書 號:978-7-5117-2742-8(平)978-7-5117-2743-5(精)書 名: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英文版)作 者:《中國抗日戰爭史簡明讀本》編寫組出 版 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日軍入侵浙江象山石浦後「安民告示」首次曝光
    這是一份日軍侵略石浦的罪證  近日,象山縣黨史辦工作人員史復明在做象山地方抗戰歷史研究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份侵華日軍發布的、原件存於象山縣檔案館中的侵華日軍《布告》。  史復明介紹,這份《布告》文字清晰,表面雖有摺痕和揭取時被撕破的痕跡,但整體品相較為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