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的浩劫,使得上海校園滿目瘡痍,但是戰火併不能摧垮師生的意志,為了傳承文脈,科教報國,即將淪陷地區的大學、文化、科研機構的人員、設備、圖書紛紛遷入較為安全的大後方堅持辦學,在硝煙中吟唱起不輟的弦歌,盡顯大學之風骨。
這一次遷移,上海所涉高校十幾所,所涉人員數以萬記,輾轉千裡,培育了中華民族希望的種子,其精神之不朽,時至今日,依然令人難忘。
復旦大學:
校長堅持三不主義 滬渝兩地繼續辦學
4院11系照常在辦公 開90門課共300學時
1937年,復旦大學發展為具有文、理、法、商4個學院、18個系科的大學,成為我國的重要學府。
八·一三日軍侵滬戰事爆發,正在徐家匯復旦附中上課的復旦大學暑期學校被迫停辦,上海軍民英勇抵抗,9月初戰事呈膠著狀態。部分教職員倡議,仿照一·二八戰時辦法,在徐家匯復旦附中開學,但戰火紛飛,學生到校極少。
日軍於10月24日早晨佔領復旦大學。復旦女生宿舍、體育館、第二宿舍等建築全部毀於一旦,資產損失更是高達近5億元(按1946年幣值計算)。
在日本侵略的步步緊逼下,復旦大學分為兩部,一部西上廬山,再遷重慶,最後落腳北碚夏壩;一部留在上海市區賃屋複課。
1938年2月,校長李登輝繼續在上海租界內繼續辦理復旦大學,並公開宣布辦學的原則為「三不主義」,即一不向敵偽註冊;二不受敵偽補助;三不受敵偽幹涉。三不不行,寧可停辦。在敵偽環伺的險惡環境中,復旦大學與其他淪陷區學校不同,堅持不教日文。
此後,在校友協助下,復旦租借英租界北京東路中一信託大樓的四樓、五樓作為臨時校舍,2月23日正式上課,有教員44人,學生410人。除新聞、生物兩系暫停外,其餘4院11系照常辦理,共開出課程90門,300學時,至6月25日學期結束。這年暑假,上海復旦大學有55名畢業生。
滬渝兩地辦學,經歷風雨飄搖,終於1946年秋順利東返上海。
大夏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前身):
成立復旦大夏聯合大學 400多份畢業證隨校搬遷
400多份畢業證書流失 財產損失竟達30億元
1937年,大夏大學註冊大學生1437人。光華大學註冊大學生730人。
日寇入侵後,華東師範大學前身——大夏大學、光華大學校園遭受日寇轟炸,其中光華大學大西路校舍原是上海高校中最為宏偉的校園之一,日寇佔領後一火焚毀,損失達30億元之巨(按1946年幣值計算)。
華東師大檔案館館長湯濤介紹,僅大夏大學一所學校,被日寇損毀的資產,共計7億元(按1946年幣值計算);日寇佔領大夏大學校園後(今華東師大中山北路校區),改為偽滬西法院。
1937年,「上海的復旦、大同、光華、大夏等4所高校西遷,最後大夏大學和復旦大學組成「復旦大夏聯合大學」。聯大分為兩部,第一部以復旦為主體,第二部以大夏為主體,遷往貴陽,這是中國抗戰時第一所正式由政府命名的聯合大學,也是開啟我國近代高等教育史的一段艱難而又值得紀念的歷程。
聯合大學於1937年11月開學,學生千餘人。當年,包括部分畢業證書在內的一批資料檔案,轉運至廬山牯嶺鎮,抬進了校方在當地租賃的辦公樓裡。
這批畢業證書從日軍轟炸的上海輾轉來到廬山牯嶺鎮,後來又因烽火戰亂,西遷至貴州的貴陽和赤水,直至戰爭結束後的1946年9月回遷上海。這就有了去年因梳理檔案才被發現的400多份大夏大學、光華大學在抗戰時期沒有被畢業生及時領走的畢業證書。
同濟大學:
日軍炸彈摧毀大量建築 「求學長徵」過程曲折
輾轉9省行程一萬公裡 學校損失竟達1000萬元
同濟大學的前身是1907年在上海創辦的德文醫學堂。
1919年學校在吳淞購地自建校舍,1924年校舍落成,佔地150畝,工科、醫預科均有嶄新的教室、宿舍樓,校園內不僅有宏偉壯麗的羅馬式大禮堂,設備齊全的實習工廠,雅致實用的德籍教員住宅樓,還建造了噴水池、大草坪,環境優美,景色宜人。
1932年1月28日,同濟的吳淞校園受到日軍首次轟炸,部分建築受損,學校被迫在市區過渡半年,直到8月25日才遷回。
1937年,學校發展成為擁有醫、工、理三大學院的綜合性大學,成為聞名世界的科學中心。當時在校學生醫學院239人,工學院291人,附中300人,高職244人。
當年,日軍侵佔平津之後,又在上海製造了「八·一三」事變,同濟大學多次被日軍轟炸,尤其是8月28、29兩日,日軍在同濟大學校內投下多枚重磅炸彈,校園所有建築,幾乎悉數遭破壞,尤以大禮堂、實習工廠、學生宿舍、理學院等項工程巨大之建築,破壞殆盡。其他如尚未完工之測量館等,亦遭炸毀。據9月3日英文《大陸報》報導,學校的損失在1000萬元以上(1937年幣值計算)。
由於校園被毀,從1937年下半年開始,同濟大學輾轉滬、浙、贛、湘、粵、桂、滇、黔、川9省以及越南,於1941年初抵達四川李莊古鎮繼續辦學。1946年,抗戰勝利後,同濟回遷上海。
同濟大學是戰時搬遷次數最多、行程最遠、過程最曲折的大學之一,行程一萬多公裡,有「同濟長徵」之稱。
滬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前身):
保存滬江辦學「火種」 大學校長被日偽殺害
運出2萬冊書籍和設備 900名學生唱著歌復學
滬江大學是上海理工大學的前身,1932年1月28日,侵華日軍發動對上海的狂轟濫炸,戰火也波及到了寧靜的滬江校園。隨後,侵華日軍司令部和機場就設置在校園的南側隔壁(今上海理工大學南校區),日軍控制了通往市區的道路,進出都必須持有他們頒發的通行證。因此,滬江大學只得在4月初借用上海租界內四川路上的青年會大樓和圓明園路上的城中區商學院的校舍開學,直到日軍撤去封鎖才於6月1日回到楊樹浦校區。
1937年11月,淞滬抗戰失利,上海淪陷,公共租界成為了「孤島」。滬江大學被迫撤離楊樹浦校區後,把位於公共租界內圓明園路209號真光大樓的城中區商學院作為全校的臨時校舍。
上海理工大學檔案館館長楊佐平說,失去校園對於學校來說,辦學條件極其艱難,學校經過美國駐滬總領事與日本多次交涉,直到1938年11月,才從楊樹浦校園運出了區區80卡車的教學物資,其中包括2萬冊書籍、14架鋼琴和少量實驗設備。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日寇衝進了租界,「孤島」不復存在。1942年1月15日,滬江大學被迫作出了學校無限期停辦的決議。1942年1月21日,滬江大學同學會決議組成立「滬江書院」。
其間,滬江大學的校長劉湛恩是八年抗戰中唯一一個被日偽漢姦殺害的大學校長,他以「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明志,也用生命詮釋了這句話。
抗戰勝利後,被日寇佔領過的滬江大學楊樹浦校園,一片悽涼荒蕪的景象,經過半年的簡單修復,基本具備了復校的條件。1946年4月,大學部教職員和900多名學生,歡欣鼓舞、高唱校歌,終於回到了闊別8年之久的上海楊樹浦校區。
上海交通大學:
暫避孤島危局中維繫 輾轉重慶另闢新校址
百萬校產順利轉移 800師生租界艱難辦學
1937年8月13日,「八·一三」戰火首先在滬東北地區點燃,交大偏居滬西南,距淞滬戰場相對較遠,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先期的準備,給轉移圖書設備提供了空間和時間。遷移出校的物品存放在校外宿舍、震旦大學、中華學藝社等十餘處地方,到日軍侵佔交大校園時,儀器、圖書、機件、家具等價值共計110萬餘元(1937年幣值計算)的校產大部分搬運出校。
校園被佔,內遷受阻,學校不得不採取權宜之計,暫先順勢在法租界開課。遷入法租界內的交大,臨時校舍不是密集一地,而是分散於租界內數處。
1937年底,學校與法租界當局經過反覆磋商交涉,才租得震旦大學新建紅樓的第四層作為一、二年級學生教室,早先在校外宿舍開課的三、四年級,因安全難保也撤離校外宿舍,搬遷至中華學藝社。中華學藝社位於法租界愛麥虞限路45號(今紹興路7號),樓高三層,多數作為三、四年級學生的教室和宿舍。震旦大學和中華學藝社兩處成為抗戰時期交通大學最主要的校舍。
到上海失陷前為止,學校各院系四個年級全部上課,到職教職員210人,報到入學的學生共計566人。就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下,交大得以維持教學、繼續生存。
1939年8月,鑑於租界內校舍狹促、師資不足及局勢難料、學校朝不保夕等客觀原因,校方建議在四川籌備設立分校,暫時設立電機、機械各一個班級。這一提議立即獲得教育部和交通部的同意,決定將增加電機、機械的經費用於在重慶設立分校。
當得知設立分校的消息後師生歡欣鼓舞,大後方校友們紛紛伸出援手竭力相助,以促成分校早日落實。重慶中央無線電器材廠廠長、交大校友王端驤願意將器材廠空閒宿舍借給交大作校舍,宿舍地處重慶市郊小龍坎,有平房2幢,大小房間60餘間,可以成為分校的暫時棲身之所。1942年遷至九龍坡,校園大為擴充。
動動手指,隨時查詢交通違法!
掃一掃下方二維碼,關注騰訊大申網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