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報記者近日調查發現,英語培訓機構推出的各類新式口號,讓家長們目不暇接。出於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心理,即使收費再高,一些家長也甘願買單。然而,培訓後的實際效果卻不甚理想,很多家長又後悔不迭。業內人士稱,機構打的那些噱頭「貓膩」不少,家長要細細甄別。
他的女兒妮妮今年8歲,卻已經有4年的英語學齡。「都說越小學英語效果越好,從幼兒園開始,我們就給她報了輔導班。」馬先生對記者說,可是這幾年下來,孩子常念叨的英語還是那幾句「我叫××,來自×××,我今年8歲,我喜歡唱歌。」
這並不是馬先生第一次被這個問題困擾。妮妮從4歲開始學英語,最開始是跟著幼兒園老師自己開的小輔導班。6歲開始上小學後,馬先生為她在某知名機構報了班,一直學了兩年。「每個星期一節課,一節課兩個小時,每年投入上萬塊,孩子跟著老師學英語故事,回家她能背出一些來,但是一指課本,一個單詞都不認識。」馬先生說。
純美語、全程外教……培訓機構的噱頭不少
連日來記者走訪武漢市少兒英語培訓市場,發現越是地域性商圈,培訓機構越愛扎堆於此。以光谷商圈為例,方圓兩公裡範圍內,有大大小小十餘家少兒英語培訓機構,其中一些知名品牌機構門面非常顯眼,不少機構打出的口號和概念噱頭不少,暗藏「貓膩」。
噱頭一:「我們的教學方式是最科學的」
將英語的學習看作一種能力來培養,潛移默化滲透進孩子的生活中,這種觀念越來越受到家長的認可。各大學前英語機構緊跟這個潮流,紛紛打起「素質牌」,各式各樣的教學方法應運而生。某機構主打教育和娛樂結合的「實景反應式」教學模式,也有機構強調探索式學習系統,還有一家推出以創意活動為主的快樂學習法……
業內人士:很多機構是在炒概念。現在少兒英語培訓強調「玩中學」,實景反應式、探索式都萬變不離其宗。炒概念是為了讓自己顯得「高大上」,真正效果如何,卻難以知曉。
噱頭二:「連年學習才看得到效果」
走訪中,記者調查收費標準並發現,絕大多數培訓機構以一年期為報名門檻,收費動輒上萬元。一家培訓機構的工作人員介紹,對2歲到12歲的孩子開設課程,按一年為期報名,每年15000元,課程一半由外教負責,一半由中教負責。
另一家聲稱專門為出國做準備的輔導機構提供3歲到18歲的英語培訓課程,每年13000元,每周一節課,一年共48節課。該機構負責人員堅稱,為了讓孩子浸淫在純正的外語環境中,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最好讓孩子每年都跟隨課程學習,直到18歲結束。
在記者採訪過程中,大部分機構的負責人都一再強調有個持久連續的語言學習環境的重要性,且強調每個機構都有自己的課程體系,建議最好在一家機構累積學習。
業內人士:噱頭背後的目的是追求經濟效益,避免生源流失。所謂的課程體系是把乾貨注水,原本一年課時的內容稀釋後變成兩三年來學。
噱頭三:「純美語環境,外教上課」
記者調查中還發現,外教是各大機構手中招攬人氣的王牌。收費標準很大程度取決於外教授課的課時。某機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自家之所以比別家機構便宜,是因為一學期只有一節外教課,「如果全程外教,收這麼點錢我們連房租都收不回來。」
這些外教是否具備教學資質?學習效果是否有保障?記者得到的回答含糊其辭。一家機構的一名工作人員則稱:「我們的培養不會體現在孩子的分數上,而是孩子的能力上。」
外教教些啥?記者了解到,老外上課喜歡講故事、演情景劇、做實驗……
業內人士:現在英語培訓機構要是沒有外教,都不好意思招生,但外教不一定靠譜。根據武漢市人社局要求,外籍在漢從業人員需要相關技術技能證書、畢業文憑或原工作單位出具的崗位工作資歷證明。不少英語培訓機構聘請的外教並無資質,有的是持旅遊籤證的遊客,有的是在漢留學生。
追問
學齡前英語培訓有沒有用高昂費用值不值得
學齡前英語輔導有沒有用?付高昂學費到底值不值得?一直是困擾家長們的問題。有網友表示,孩子在上了學前機構後,確實能說些簡單的英語對話了,興趣也提高了。
同時,也存在不同的聲音。記者在武漢一家親子網站上看到一名暱稱為「留長頭髮」的網友留言:「這些機構的費用都很貴,效果好壞更多取決於家長課後。哎,我已經放棄,就跟著幼兒園學吧。」另一名暱稱為「嘉寶貝媽媽」的網友回覆:「學了三年,花了幾萬塊,就那樣,媽媽自己教吧,在家聽碟。」
華中科技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張金泉認為,讓孩子儘早接觸英語是存在好處的。語言學習的特性決定了需要大量的積累,應該有個持續性長期性的環境。但孩子進行學齡前英語教育時不可迷信外教。「孩子在高中之前,最好由中國老師教授英語。因為中國老師能夠明白孩子的思維,採取相對的手段幫助孩子解決英語學習上的問題。很多外教不一定明白漢語知識,和孩子正常交流都有困難,更無法了解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孩子在英語學習上的不足點。」
從事小學英語教學多年的武漢市前進二路小學校長王紅認為,學齡前兒童學英語並不是一件壞事。這個階段的孩子對語言非常敏感,提前接觸英語可以萌發他們的興趣。不過王紅並不提倡家長一擲千金送孩子去培訓機構學英語,「學英語重在培養孩子興趣。」她說,不上培訓班,孩子照樣可以接受英語的薰陶,家長可以買原版英文動畫片在家裡放給孩子看,有英語基礎的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進行親子閱讀,效果並不比花費上萬的培訓班差。
監管
誰審批就由誰監管
武漢清理37家不合格培訓機構
武漢的教育培訓機構有無資質、招生是否規範、廣告宣傳是否真實、教學質量如何?這些問題誰來監管?「誰審批就由誰監管。」武漢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對中小學學習教育培訓機構的監管權歸屬於教育部門。但如註冊是「某培訓公司」,那就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管理;如是「某某協會、學會」則屬於社團法人歸民政部門管;如是「培訓學校(學院、中心)」,則由教育等多部門聯合管理。「很多機構打擦邊球,給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帶來難度。」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說,比如在工商部門獲批的「培訓公司」拓展其經營範圍,從事少兒教育類培訓,那它屬於教育部門管還是工商部門管?從經營許可證看,它屬於工商部門管,從經營範圍看又在教育部門管理的範圍內,好像誰都可以管,但誰都管不著,給多部門監管帶來挑戰。
記者從武漢市教育局了解到,去年7月份至今年1月份,武漢市對已經備案的430家民辦培訓機構開展清理,結果是:合格機構337家、基本合格機構53家、不合格機構37家,因故緩檢機構3家。教育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37家不合格機構被暫停招生,限期整改,在規定時間內整改不到位將責令其終止辦學。據介紹,武漢市每年將對全市教育培訓機構進行清查。(楚天金報 本報記者劉輝 實習生鄧鈺)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