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胃癌篩查經驗:這個驗血指標可能很重要

2020-12-25 澎湃新聞

核醫學科關慷慷 尤醫生聊甲狀腺

一、什麼是「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原(PG)是胃蛋白酶的前體,根據其生化性質和免疫原性將其分成2個亞群,1~5組分的免疫原性相同,稱為胃蛋白酶原Ⅰ(PGⅠ),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細胞和黏液頸細胞分泌;組分6和7被稱為胃蛋白酶原Ⅱ(PGⅡ),除由胃底腺的主細胞和黏液頸細胞分泌外,賁門腺和胃竇的幽門腺的黏液頸細胞以及十二指腸上段也能產生PGⅡ。

通常情況下,約有1%的PG透過胃黏膜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進入血液循環的PG在血液中非常穩定。血清PGⅠ和PGⅡ反映胃黏膜腺體和細胞的數量,也間接反映胃黏膜不同部位的分泌功能。當胃黏膜發生病理變化時,血清PG含量也隨之改變。因此,監測血清中PG的濃度可以作為監測胃黏膜狀態的手段。

二、胃癌早期預警指標 - 胃蛋白酶原(PG)檢測

1.慢性萎縮性胃炎在胃黏膜癌變是重要的「過渡性事件」

胃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病死率居各種惡性腫瘤之首,其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成為提高患者生存質量、降低病死率的唯一途徑。目前診斷胃癌的主要方法是纖維胃鏡和上消化道造影檢查,其中胃鏡被稱為是確診胃癌的「金標準」。

目前觀點認為,部分萎縮是可以逆轉的,而一旦進入腸化生後,就很難發生逆轉。因此,急需要一種工具,能夠敏銳地發現胃黏膜萎縮的情況。此時,胃蛋白酶原檢測即發揮出強大的作用。

當胃底腺萎縮時,主細胞數量減少,PGⅠ水平下降;而由於分泌PGⅡ細胞較多,此時PGⅡ仍然可以維持高水平狀態,此時PGⅠ/PGⅡ顯著下降;當萎縮性胃炎伴有腸化生以及胃竇腺向胃體延伸,出現胃底腺假幽門腺化生時,PGⅡ水平升高更多,PGⅠ/PGⅡ進一步下降。因此PGⅠ水平降低是胃底腺黏膜萎縮的可靠標誌,PGⅠ/PGⅡ側面反映了胃底腺黏膜萎縮程度。

2.幽門螺桿菌感染是胃癌發展的始動因素

胃癌的發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胃癌發生的多步驟假說,即從慢性非萎縮性胃炎(舊稱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腸化生→上皮內瘤變(舊稱異型增生)→胃癌的病變過程已被普遍接受,而幽門螺桿菌(Hp)感染已成為最重要的始動因素,同時Hp感染目前也已經公認為是胃癌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因此,積極進行Hp檢測,已經成為了防治胃癌的重要措施之一。Hp檢測主要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兩大類手段,針對Hp陽性的感染人群,各大指南已達成共識,即Hp感染相關胃炎是一種感染性疾病,建議根除。

Hp感染也會顯著影響血清PG水平,起始時,PGⅠ、PGⅡ均升高,PGⅡ升高的幅度更快,則PGⅠ/PGⅡ下降,且Hp感染病灶越大,PGⅠ/PGⅡ降低幅度越大。但是,胃蛋白酶原檢測的結果缺乏特異性,對於判斷Hp是否感染仍需接受專門的Hp檢測。

三、胃蛋白酶原Ⅰ(PGⅠ)、

胃蛋白酶原Ⅱ(PGⅡ)結果分析如下:

四、「胃蛋白酶原」檢測結果誤解說明:

誤區一:假若體檢時只測PGⅠ,近70%的結果在40~70ng/mL,表面看起來都低於70ng/mL,懷疑胃萎縮,但因未測PGⅡ及比值導致結果不好解釋。當複測PGⅡ時比值90%以上都大於3,此類情況是因中國人群慢淺表性胃炎高發,屬正常生理性胃酸分泌不足。

誤區二:PG陽性就是「胃癌說」:陽性是代表胃癌高風險人群。PG項目是適用於體檢早期簡易篩查胃癌的項目,替代X光及超波篩查胃癌。主要意義不在診斷而在於早發現早預防。正常體檢測15%PG陽性,PG陽性者罹患胃癌的高風險有1%~2%的胃癌早發現率。

誤區三:只看重PGⅠ、PGⅡ的參考範圍值的變化,不重視比值。因胃黏膜分泌PGⅠ受炎症攻擊分泌變動幅度大(70~800ng/mL以上),PGⅡ分泌相對恆定。對比值>3時,PGⅠ增高程度確定胃病種類只能結合臨床分析。對比值<3時建議進一步深度內鏡檢查或病理取材確證預警早期胃癌高風險,並且在近五年都要隨訪監測。因PG陽性者在當年無胃癌者後續5年的胃癌發病率有2%。

五、日本經驗借鑑(「ABC」法+內鏡篩查)

我們的鄰國日本,同樣作為胃癌高發國家,在早癌篩查方面卻做得非常出色。他們早癌的篩查策略就緊緊抓住Hp感染及是否發生胃底腺萎縮這兩項可控因素。

日本京都共識針對全民早癌篩查策略,作了如下推薦:首先針對Hp感染,京都共識針對Hp感染,強調「格殺勿論」,全民人人殺菌,根除Hp後,再進行PG的評估。將PGⅠ/ PGⅡ比值≤3.0,作為萎縮性胃炎的診斷臨界值,並以此作為胃癌高危人群篩查的標準。

六、任重而道遠-中國早癌篩查的策略:

中國人口基數大,同時胃癌發病率也居高不下,所以找到易行且精準有效的胃癌篩查手段勢在必行。2017年《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高度肯定了PG的價值,指南給出了如下推薦意見: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以及促胃液素-17的檢測可能有助於判斷有無胃黏膜萎縮和程度。血清PGⅠ、PGⅡ、PGⅠ/ PGⅡ比值聯合抗Hp抗體檢測有助於風險分層管理。

而於2017年年底公布的《中國早期胃癌篩查流程專家共識意見》,在肯定血清PG價值的同時,進一步提出了新型胃癌篩查評分系統,其中高齡、男性、Hp抗體陽性、低胃蛋白酶原比值(PGR)、高血清胃泌素17(gastrin-17,G-17)水平作為胃癌的高危因子。

其中,G-17是中國指南新增項目。G-17是由胃竇G細胞合成和分泌的醯胺化胃泌素主要生理功能為刺激胃酸分泌、促進胃黏膜細胞增殖與分化。G-17是反映胃竇內分泌功能的敏感指標之一,可以提示胃竇黏膜萎縮狀況或是否存在異常增殖,G-17本身在胃癌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也有促進作用。當血清G-17水平升高,可以提示存在胃癌發生風險。

此外與京都共識不同的是,我國共識意見首次提出了適合我國人群的血清學檢測臨界值:即當PGR<3.89,G-17> 1.50pmol/L 時,胃癌的發生風險顯著增高。而京都共識定義的PGR臨界值為≤3。

針對積分的高低,指南將人群分為低危、中危、高危三組,並給出了篩查策略。

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指南的缺點,篩查人群為年齡≥40歲,且有胃癌高發區、Hp感染、既往胃癌前疾病、胃癌患者一級親屬、飲食等其他風險因素的人群。但目前胃癌發病年齡越來越提前,相信未來一定會進入全民普查階段。

綜上所述,血清PG聯合Hp檢測,有助於評估胃癌發生風險,可以作為普通人的常規胃癌篩查手段,但是,它並不能替代胃鏡檢查,針對高危人群,依然強烈推薦進行胃鏡檢查。

原標題:《胃蛋白酶原(PG)檢測的臨床意義》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胃癌篩查應該怎麼做?膠囊胃鏡是啥東西?
    如果單獨比早期或晚期胃癌的生存率,各個國家之間差別並不大。無論中國還是日本,最早的1A期胃癌生存率都在90%以上,而最晚期的則都只有15%左右。大家生存率的差別,主要來自早發現,還是晚發現。為什麼日韓的早期胃癌比例高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注重胃癌的篩查。日本和韓國,都有胃癌的全民篩查計劃。
  • 令狐恩強:無創胃鏡助力中國胃癌篩查
    胃癌篩查的最佳手段是胃鏡檢查,早期胃癌患者及時被發現接受早診早治,生存率可達97%,中國的胃癌死亡率也有望大幅下降。令狐教授認為精準胃部檢查方法有兩種:有創胃鏡檢查(傳統的插管胃鏡)和無創胃鏡檢查(膠囊胃鏡)。
  • 肺癌篩查,這4項指標要清楚
    肺癌篩查四項指標是什麼?肺癌篩查技術目前在臨床上還是挺成熟的,其中主要的篩查手段就是胸部CT。至於四項指標,很有可能是驗血指標,就是代表血清學的指標。通常都是體檢的過程會用血清學指標檢測腫瘤標誌物、對於肺癌而言,包含的指標是鱗癌抗原SCC、癌胚抗原CEA、角質蛋白CYFRA21、CA199、非小細胞抗原等。
  • 上醫治未病,這份日本專家的體檢建議值得收藏~
    「防」與「治」相輔相成日本著名癌症專科醫院——癌研有明醫院癌症篩查中心主任、日本知名內科專家&內窺鏡專家土田知宏曾表示,「癌症,重要的早期發現。上醫治未病,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由於目前還做不到絕對預防,日本把癌症預防分為了兩個層面:癌症病因預防,和癌症早期篩查。病因預防即從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中規避常見的癌症誘發因素。常見的有吸菸,香菸中含有200種以上的有害物質,吸菸帶來的癌症風險不止是肺癌,可能由吸菸引發的癌種包括:頭頸部癌、肺癌、食道癌、胃癌、肝癌、胰腺癌、子宮頸癌、尿路癌。其次,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是某些癌症的主要誘因。
  • 四川省人民醫院西南首家啟動早期胃癌篩查:2毫升血便可測胃黏膜風險
    」和「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胃癌早篩項目」同時在我院啟動,標誌著西南首家「全國早期胃癌篩查應用研究中心」正式落戶我院。  國家早期胃癌篩查項目是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是由科技部、國家衛計委、總後勤部衛生部以及中國健康促進基金會共同發起的,預計全國受益人群將達到百萬。  啟動會由我院消化科主任李良平主持。她深刻闡述了「發現一例早期胃癌,挽救一條生命,拯救一個家庭」的含義,提出胃癌早發現、早治療,努力不讓患者接受化療,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
  • 我國兒童驗血指標參考值將有「兒童版」 2018年出臺
    孩子的驗血報告單你會看嗎?有沒有發現超出了參考區間,有時候醫生說沒事兒,有時候卻要進一步檢查。這又是為什麼呢?記者近日調查發現,我國兒童驗血指標參考值沒有「兒童版」,報告單上的參考值是成人標準,孩子的病情得聽醫生結合臨床做出診斷,自己別輕易下結論。
  • 孕婦唐氏篩查是什麼 有必要做唐氏篩查嗎
    孕早期檢查孕早期檢查的指標主要有兩類,一類就是血清指標,另一類是超聲進行胎兒頸部的透明帶厚度的(nuchal skin fold thickness, NT)測定。就是胎兒在一定時間頸部的水膜囊,隨著胎兒發育會被吸收。由於很多孕婦在懷孕12周以後才到醫院建卡建檔,這個時候往往會錯過早期篩查的時間。
  • 人大「常青樹」申紀蘭罹患胃癌逝世:我國胃癌每年死亡人數50萬,是...
    也許因為這個原因,申紀蘭如今才因胃癌病發而去世,否則有可能早在幾年前,就會因健康的影響,不能為人大投票了。申紀蘭來自山西。山西是胃癌的高發地區,胃癌發病率高於全國的平均水平。2013年,在每10萬山西人口中,男性胃癌發病數為64人,女性發病數為25人,平均發病數為45人。在男性中,胃癌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5]。山西的胃癌發病率高,跟飲食習慣有關。
  • 腫瘤宣傳防治周 | 徐惠綿:胃癌篩查、預防、診治及術後飲食,一文理清
    根除Hp很重要。我國平均Hp感染率超過50%,感染者大多沒症狀,但常伴有慢性胃炎,與常人相比患胃黏膜萎縮和腸上皮化生機率也更高。研究顯示,對胃癌高發區人群進行根除Hp治療,可顯著降低胃癌發生率和死亡率。例如胃癌高發地山東臨朐地區,對10萬例Hp陽性患者進行幹預治療,10年後胃癌發生率降低了31%,成效非常可觀。
  • 千萬不要相信網傳的「胃癌早期信號」,其實已經不早了!
    由於50歲後是胃癌的高發年齡段,所以,在40歲左右進行胃癌篩查,是發現早期胃癌的最佳時機。  這個時機稍縱即逝,一旦錯過,將抱憾終生。  我們先來看兩個病例:  案例一:  張先生,42歲,職員,無任何消化道症狀,單位例行體檢,發現胃體一處幾毫米的黏膜改變(下圖黃圈處)。
  • 胃癌的早期症狀 就是沒有症狀——千萬不要等到有「報警信號」才去...
    由於50歲後是胃癌的高發年齡段,所以,在40歲左右進行胃癌篩查,是發現早期胃癌的最佳時機。 這個時機稍縱即逝,一旦錯過,將抱憾終生。 出現這些症狀時,可能胃癌已經來敲門!
  • 幽門螺桿菌感染:引發胃癌的重要危險因素
    據悉,這項大型胃癌防治公益行動由國家消化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聯盟、中國健康促進與教育協會共同發起,由全球知名製藥企業武田製藥、移動醫療平臺春雨醫生、職場社交平臺脈脈、專業檢測機構華亙安邦聯合支持,面向職場人群提供10000個免費Hp篩查名額,以期提高公眾,尤其是職場人士對幽門螺桿菌與胃癌相關性的認識,推動我國Hp規範化診療體系的建設。
  • 胎兒唐氏症候群篩查有望靠母體驗血確診
    目前,臨床上對胎兒的唐氏症候群篩查通常是通過從孕婦羊水或胎盤中提取樣本進行檢測來完成的。不過,這些化驗方法都存在導致孕婦流產的危險,而驗血篩查的方法則能避免這種意外,並且確診的時間較現有的方式更早。來自賽普勒斯、希臘和英國的科學家們已經通過這種方法篩查出14例唐氏症候群患兒和26例正常胎兒,但要進一步證明它的有效性還需進行更大規模的臨床實驗。
  • 抽血2毫升可發現早期胃癌
    【深圳商報訊】(記者 彭蓓 通訊員 帥菲斐)昨日下午,早期胃癌篩查深圳協作中心成立儀式在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舉行。記者獲悉,該院計劃在明年春節前,向市民提供「抽血2毫升即可篩查早期胃癌」的服務,相關工作正在籌備中。 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前主任委員、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李兆申教授出席昨日啟動儀式。
  • 胃癌免疫治療大有可為
    胃癌是指在胃壁最內側黏膜內的細胞演變成癌細胞,且無序反覆增殖。通常癌細胞經過較長時間發展,患者才會出現相應症狀。但發現症狀後,再去診治,多數患者的病情已發展至進展期。「確診即晚期是我國胃癌防治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趙林坦言,「胃癌起因複雜,高危人群更需提高警惕。」
  • 抽血2ml能查胃癌風險,這是真的嗎?抽血進行胃功能檢查靠譜嗎?
    早期胃癌篩查是實現胃癌早期發現的重要手段,胃鏡是胃部疾病檢查的金標準,最好的辦法是象日本一樣進行全民胃鏡普查,但胃鏡檢查具有侵入性,大眾接受程度低,在常規體檢中難以普及。近幾年國外都推薦「胃功能檢查」用於胃癌高危人群篩查,對篩查出來的高危人群再行胃鏡檢查,以明顯提高早期胃癌的檢出率。
  • 新研究:萎縮性胃炎分級可以預測胃癌危險度分層
    據調查,日本每年死於胃癌的人數超過4萬人。在男性和女性癌症患者中,它分別是第二位和第四位的死亡原因,早期診斷和治療對降低死亡率很重要。因此,日本各地都在進行胃癌篩查。然而,在醫療資源有限的地方,篩檢項目必須具有更高的成本效益。要使篩查有效,篩選間隔必須根據風險因素單獨確定。  胃癌的風險因素有很多。
  • 根除幽門螺桿菌,高危人群胃癌發病率下降73%!
    相比之下,歐美發達國家感染者要少得多,胃癌也要少得多。家族史,是胃癌的另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如果一個人家裡有直系親屬(父母、兄弟、子女)得胃癌的,那他/她得胃癌的風險,是普通人的2-3倍!為什麼有家族史的人更容易得胃癌呢?
  • 兒童驗血參考區間或明年公布
    原標題:兒童驗血參考區間或明年公布   本報訊(記者 賈曉宏)記者昨天獲悉,中國兒童臨床常規檢驗指標參考區間有望明年正式發布。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介紹,兒童臨床常規檢驗指標參考區間進一步修訂完善後,有望於明年由相關部門正式發布。
  • 新的驗血方式可能是「癌症研究的聖杯」
    據外媒TheNextWeb報導,一種全新的驗血方式未來可能允許醫生在患者出現症狀前篩查癌症,並幫助節省數百萬美元。這項被稱為「liquid biopsy」的檢測方法通過檢測癌細胞釋放到血液中的微量DNA,篩選出10種類型的疾病。到目前為止,它已被證明特別有能力檢測卵巢癌和胰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