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動點科技
作者 | 鄭惠敏
美國大選結果出爐,新任拜登政府將會給中美關係帶來哪些改變?雙循環結構對中國的改革與開放有什麼影響?數位化技術帶來的是融合還是隔離?在紛紜變化的世界局勢中,企業應當如何穿越危機,洞悉當下,贏得未來?
在近日舉辦的《財富》世界 500 強峰會上,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教授對當下的宏觀經濟圖景進行了深入解讀。
新時期中美關係將更通暢
隨著幾個搖擺州陸續確認了拜登勝選,關於美國總統歸屬的結局逐漸明朗。
在最初決定參選時,拜登曾當眾表示,「中國不是我們(美國)的競爭對手。」 選舉結果出爐前,拜登也曾發推指出,「要進步的話,我們不能把對手當成敵人。
我們彼此不是敵人。這才是總統應該具備的樣子,團結,而不是分裂。」
中美關係始終是全世界關心的話題,繼任者拜登對華態度究竟如何,新任美國政府又會對中國企業會帶來什麼影響?
李稻葵表示,我們的很多國際交往已逐步恢復正常,「關於在拜登政府領導下的中美關係走勢,我想強調一點,中美關係是雙方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中國政府如何看待中美關係,怎麼看待拜登的新政策。」
李稻葵對中美關係的未來充滿信心,「如果說在川普時代,中美關係的主要特徵是以美國的魯莽進攻為主,那麼未來四年,中美兩國則很有可能進入到一個有管理、有秩序、溝通非常通暢的競爭合作關係當中。」
李稻葵認為,川普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他不懂得怎麼跟中國政府打交道,怎麼溝通,尤其是後期。2019 年上半年,雙方尚且能夠進行談判,而蓬佩奧上臺之後,中美的關係就開始脫軌。
北京時間 11 月 24 日上午,拜登公布了一系列內閣成員任命:美聯儲前主席耶倫將被提名為新任美國財政部長,也是美國首位女財長;布林肯被提名出任國務卿;歐巴馬時代的國務卿克裡被任命為總統氣候特使。
對此,李稻葵也作了逐一點評。
「耶倫是非常理性的、很有風度的、很注重溝通的學者型政府工作人員;布林肯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具有多年的外交經驗,對兩國關係的看法是很成熟的,尤其注重內部渠道的溝通;氣侯變化也是中國領導人高度關注的,這方面中美有很多合作空間,相信在接下來四年中美合作可以進入到一種新型的大國關係,未來的可預測性也會加強。」
企業要勇當新經濟的參與者
今年 5 月,中央提出了國內大循環、國際雙循環的新經濟格局,李稻葵教授也對患循環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他看來,雙循環的新格局,雖然提法很新,但本質上也是老生常談。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經濟總體規模已經達到世界第二,購買力也已經達到世界第一,這個時候再往前走,我們的主要增長動力只能來自於國內,根本上講,是來自於國內百姓的需求。
「這個想法講了很多年了,自從金融危機之後一直是這麼做的。比如降低外貿在經濟中的比重,從 2007 年的 64% 到現在的 50%;降低貨物貿易順差,從峰值時的 10% 到現在的 1%。」
對於新經濟格局的提法,李稻葵認為有兩點新意:一方面是強調經濟安全,包括產業鏈的安全,梳理薄弱環節;經濟安全也包括很多關鍵技術要可控,且能夠不斷地自我研發;經濟安全還包括能源安全和重點物資的安全,這是疫情以及川普政府的打壓帶來的教訓。
另一方面就是要牢牢把握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CP) 籤訂完成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將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中國希望加入談判進程,參與規則制定。
李稻葵也提醒入選《財富》500 強的企業,作為重要的遊戲參與者和中國利益的相關者,在雙循環新格局中,不論是外企、國內企業還是合資企業,都應該積極踴躍給政府提建議。「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新的博弈時期、新的格局時期,大家不要當旁觀者,應該當建設者、參與者。」
數位化時期需要良性競爭
隨著科技被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世界各國也越發體會到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有人認為數位化能夠彌補物理世界的隔離,也有人認為數位化會加重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隔閡,使得每個國家都更重視保護自己的數字資產。
李稻葵認為,數位化時代,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毫無疑問地增加了,疫情期間視頻技術的廣泛應用也說明了這一點,「我堅定的認為線上技術、網際網路技術經過這次疫情更成熟了,也改變了我們的理念。」
「但未來的網際網路技術很可能是多平臺的,未來全世界至少有兩大類平臺。美國有 Facebook、中國有微信;美國有蘋果、中國有華為;美國有 office、中國有 WPS。世界之大,80 億人口全搞一個系統也不見得對,也需要良性競爭。系統與系統之間需要競爭,就像淘寶和拼多多,國內網際網路巨頭間的競爭也是很好的現象。」
關於壟斷的問題,李稻葵認為要進行更細緻的討論,不能簡單看企業的規模,而要看格局。「要看這個產業裡面有沒有新的挑戰者,只要這個產業有挑戰者,任何人都不可能坐穩;此外,還要看企業的行為和潛在的競爭對手。」
本文為動點科技記者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或開白請在後臺回復「轉載」。
動點科技
@動點科技
動點汽車
@AutoNode
動點出海
@動點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