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未來四年,中美將進入溝通順暢的新型大國關係

2020-12-13 動點科技

文 | 動點科技

作者 | 鄭惠敏

美國大選結果出爐,新任拜登政府將會給中美關係帶來哪些改變?雙循環結構對中國的改革與開放有什麼影響?數位化技術帶來的是融合還是隔離?在紛紜變化的世界局勢中,企業應當如何穿越危機,洞悉當下,贏得未來?

在近日舉辦的《財富》世界 500 強峰會上,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院長李稻葵教授對當下的宏觀經濟圖景進行了深入解讀。

新時期中美關係將更通暢

隨著幾個搖擺州陸續確認了拜登勝選,關於美國總統歸屬的結局逐漸明朗。

在最初決定參選時,拜登曾當眾表示,「中國不是我們(美國)的競爭對手。」 選舉結果出爐前,拜登也曾發推指出,「要進步的話,我們不能把對手當成敵人。

我們彼此不是敵人。這才是總統應該具備的樣子,團結,而不是分裂。」

中美關係始終是全世界關心的話題,繼任者拜登對華態度究竟如何,新任美國政府又會對中國企業會帶來什麼影響?

李稻葵表示,我們的很多國際交往已逐步恢復正常,「關於在拜登政府領導下的中美關係走勢,我想強調一點,中美關係是雙方的關係,在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中國政府如何看待中美關係,怎麼看待拜登的新政策。」

李稻葵對中美關係的未來充滿信心,「如果說在川普時代,中美關係的主要特徵是以美國的魯莽進攻為主,那麼未來四年,中美兩國則很有可能進入到一個有管理、有秩序、溝通非常通暢的競爭合作關係當中。」

李稻葵認為,川普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他不懂得怎麼跟中國政府打交道,怎麼溝通,尤其是後期。2019 年上半年,雙方尚且能夠進行談判,而蓬佩奧上臺之後,中美的關係就開始脫軌。

北京時間 11 月 24 日上午,拜登公布了一系列內閣成員任命:美聯儲前主席耶倫將被提名為新任美國財政部長,也是美國首位女財長;布林肯被提名出任國務卿;歐巴馬時代的國務卿克裡被任命為總統氣候特使。

對此,李稻葵也作了逐一點評。

「耶倫是非常理性的、很有風度的、很注重溝通的學者型政府工作人員;布林肯是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具有多年的外交經驗,對兩國關係的看法是很成熟的,尤其注重內部渠道的溝通;氣侯變化也是中國領導人高度關注的,這方面中美有很多合作空間,相信在接下來四年中美合作可以進入到一種新型的大國關係,未來的可預測性也會加強。」

企業要勇當新經濟的參與者

今年 5 月,中央提出了國內大循環、國際雙循環的新經濟格局,李稻葵教授也對患循環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在他看來,雙循環的新格局,雖然提法很新,但本質上也是老生常談。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經濟總體規模已經達到世界第二,購買力也已經達到世界第一,這個時候再往前走,我們的主要增長動力只能來自於國內,根本上講,是來自於國內百姓的需求。

「這個想法講了很多年了,自從金融危機之後一直是這麼做的。比如降低外貿在經濟中的比重,從 2007 年的 64% 到現在的 50%;降低貨物貿易順差,從峰值時的 10% 到現在的 1%。」

對於新經濟格局的提法,李稻葵認為有兩點新意:一方面是強調經濟安全,包括產業鏈的安全,梳理薄弱環節;經濟安全也包括很多關鍵技術要可控,且能夠不斷地自我研發;經濟安全還包括能源安全和重點物資的安全,這是疫情以及川普政府的打壓帶來的教訓。

另一方面就是要牢牢把握國際經貿規則的制定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CP) 籤訂完成後,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將積極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中國希望加入談判進程,參與規則制定。

李稻葵也提醒入選《財富》500 強的企業,作為重要的遊戲參與者和中國利益的相關者,在雙循環新格局中,不論是外企、國內企業還是合資企業,都應該積極踴躍給政府提建議。「我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新的博弈時期、新的格局時期,大家不要當旁觀者,應該當建設者、參與者。」

數位化時期需要良性競爭

隨著科技被提高到了國家戰略的高度,世界各國也越發體會到數位化轉型的重要性。有人認為數位化能夠彌補物理世界的隔離,也有人認為數位化會加重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隔閡,使得每個國家都更重視保護自己的數字資產。

李稻葵認為,數位化時代,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毫無疑問地增加了,疫情期間視頻技術的廣泛應用也說明了這一點,「我堅定的認為線上技術、網際網路技術經過這次疫情更成熟了,也改變了我們的理念。」

「但未來的網際網路技術很可能是多平臺的,未來全世界至少有兩大類平臺。美國有 Facebook、中國有微信;美國有蘋果、中國有華為;美國有 office、中國有 WPS。世界之大,80 億人口全搞一個系統也不見得對,也需要良性競爭。系統與系統之間需要競爭,就像淘寶和拼多多,國內網際網路巨頭間的競爭也是很好的現象。」

關於壟斷的問題,李稻葵認為要進行更細緻的討論,不能簡單看企業的規模,而要看格局。「要看這個產業裡面有沒有新的挑戰者,只要這個產業有挑戰者,任何人都不可能坐穩;此外,還要看企業的行為和潛在的競爭對手。」

本文為動點科技記者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需轉載或開白請在後臺回復「轉載」。

動點科技

@動點科技

動點汽車

@AutoNode

動點出海

@動點出海

相關焦點

  • 中美對新型大國關係的認知差異及中國對美政策
    按照中方的說法,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就是「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贏」;按照美方的說法,就是要打破「崛起國與守成國必然衝突」的歷史魔咒,建立基於「務實合作和建設性處理分歧」的大國關係新模式。 何謂「新型大國關係」?怎麼界定它的基本內涵?如何落實這一基本共識?由於中美存在不同的國家利益、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雙方對新型大國關係有五個方面的認知差異。
  • 從安納伯格莊園到瀛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正在上升
    原標題:從安納伯格莊園到瀛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正在上升國際在線報導(記者呂曉紅 張旭)2013年夏天,中美兩國領導人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安納伯格莊園舉行會晤,就構建新型大國關係達成共識;2014年深秋,兩國領導人再度在北京的中南海瀛臺舉行夜話,為新型大國關係建設增添了一段新的佳話和富有成效的結果。
  • 鄭又平:中美確立新型大國關係 臺獨要收斂
    (中評社 黃文杰攝)  中評社桃園11月17日電(記者 黃文杰專訪)臺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副教授鄭又平日前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北京APEC成功舉辦,已經確定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美國也絕對尊重「一個中國」政策,勢必會讓臺獨、藏獨比較收斂,連日本也警覺沒有美國可以當靠山。
  • 陸忠偉: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須破 「心中賊」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中美新型大國關係、語言研究、文明交流、貨物和人力資本、金融資源配置、司法不規範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陸忠偉: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須破 「心中賊」】  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陸忠偉認為,中國與太平洋彼岸美國的關係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一組大國關係,從而決定著亞太戰略平衡、國際戰略平衡及世界和平穩定。正因為這組大國關係的厚重,其發展動向及走勢備受關注。「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
  • 習近平:堅持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正確方向
    習近平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強調堅持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正確方向 促進亞太地區和世界和平穩定發展新華社北京9月22日電 在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9月22日接受了美國《華爾街日報》書面採訪,就中美關係、兩國在亞太及國際地區事務中的合作
  • 關於中美關係,習近平提到的幾個「關鍵詞」
    【學習進行時】中美關係無疑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作為新興大國和守成大國的代表,中美如何避免落入「修昔底德陷阱」,成為近年來國際關係領域關注的焦點話題。習近平主席提出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為中美如何相處提供了全新視角,展現了中國領導人以和為貴的東方智慧與胸懷天下的責任擔當。
  • 善鄰之道助推中美關係和睦相處
    在這種情況下,習近平對美展開國事訪問,將有助於雙方消除疑慮,尋找共識,可以說既是充滿希望,也被給予厚望。  訪美恰逢其時 改善中美關係的歷史性機遇  前述兩類對立的聲音長期存在於美國政府、學界和社會中,而今美國已經進入大選周期,對華政策也成為辯論焦點,一定程度上會助長質疑中美關係的聲音。
  • 習近平關於中美關係的20金句
    只要我們堅定方向、鍥而不捨,就一定能推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得到更大發展,更好造福兩國人民和各國人民。雙方要堅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堅定不移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論述】我們要堅持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出發,以積水成淵、積土成山的精神,不斷推進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
  • 2016年美國大選及其對中美關係影響預估
    大選對中美關係的潛在影響 客觀而言,中美關係堪稱兩國最為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作為事關未來四年美國內政外交走向的選舉,也勢必對中美關係產生舉足輕重的潛在影響。這種影響可以根據選舉政治規律劃分為選舉周期和選舉結果兩個層次。 就選舉周期中的影響方面,首當其衝的即競選中兩黨參選人對中國議題的負面炒作。
  • 李稻葵任金磚銀行第一任首席經濟學家(簡歷)
    李稻葵 視覺中國 資料圖據新開發銀行(NDB)官網顯示,中國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於2019年7月1日被任命為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他將負責從全球角度對新開發銀行成員國的經濟、金融、基礎設施和發展方面的研究和分析工作。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因此,未來中美戰略競爭將帶有很強的海權博弈色彩,結構性戰略矛盾突出表現在海上,兩軍博弈焦點集中在西太平洋地區,特別是南海。自2009年起,美國戰略界就已將中國視為最大的海上戰略競爭對手並開始戰術回應,連續推出「空海一體戰」「聯合進入與機動聯合」「全域進入」等作戰概念,近年加快推動海上戰略轉型,從「由海至陸」到「重返制海」。
  • 胡錦濤引用唐代詩句形容中美關係
    核心提示: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3號在北京舉行了開幕式,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就發展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發表談話,他說中美兩國應該相互尊重,把共同利益的蛋糕做大,妥善處理分歧,以免影響中美關係的大局。
  • 【十大智庫專家評美國大選】人大重陽:中美關係走向需要這幾個原則
    中美將保持相對穩定的新型大國關係對中美關係來說,總統候選人針對中國的激烈言辭是否意味著,一旦其當選後便會對中國採取更強硬和更敵對的立場?答案應該是否定的。川普政府期間,中美關係將不會遭遇更大波折,中美兩國具有保持相對穩定的大國關係基礎,但是需要兩國領導更具智慧和戰略眼光處理兩國存在的問題和挑戰。中美保持相對穩定的新型大國關係具有良好的政治基礎。上世紀中美共同努力籤署的上海公報、建交公報和「八一七公報」以及歷年來兩國領導人聯合發表的共同文件,為維護、推進並全面發展中美關係提供了堅實的政治依據和法律基礎。
  • 習奧會揭秘:習近平引愛默生名言比喻中美關係
    一個主題: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  不能不提到去年6月。直到現在都清晰的記得習大大的開場白,在會談會見開場白的人類歷史上,絕對的堪稱經典:  這裡是離太平洋很近的地方,大洋彼岸就是中國。我去年訪美時曾講過,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我現在依然這樣認為。
  • 王立新:從歷史與比較的視野看大國競爭時代的中美關係
    當下,美國的外交政策又在經歷新一輪的變化,在此背景下中美關係也正在經歷著巨大轉折。王教授的講座極具現實關懷。從歷史與現實出發,王教授在講座中主要談了兩大問題:一是從歷史的視角來看,中美大國競爭時代是如何來臨的,如何走到了當下的局面;二是比較正在到來的中美競爭與歷史上的大國競爭的異同,以及未來可能展現出的競爭面貌。
  • 大國關係「新常態」及良好外部環境營造
    對此,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應繼續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新型國際關係,積極運籌穩定均衡的大國關係,發展與周邊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為中國未來發展創造良好外部環境。
  • 「美方進入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挑釁國際關係基本準則
    據外交部官網消息,當地時間7月24日下午,美方執法人員強行進入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館舍。對此,外交部發言人回應稱,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館舍是外交領事館舍,也是中國的國家財產。根據《維也納領事關係公約》和《中美領事條約》,美方不得以任何方式侵犯中國駐休斯敦總領館館舍。
  • 中美年度對話:戰略、經濟、人文三軌並行 聚同化異富有成果
    先行者可能沒想到,中美這世界兩大經濟體,正通過每年夏天這個高規格對話,嘗試走出一條前無古人、後啟來者的大國相處之道。10日落幕的對話與磋商達成約300項成果,體現了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致辭中提出的「立足現實、著眼長遠、深入溝通、相向而行,為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注入更多正能量」的期望和要求。
  • 專家:中美關係將處於「僵持階段」 拜登對中國會非常強硬
    人們已經在討論「後疫情世界」將是什麼樣,以及我們為此需要什麼樣的全球治理。顯然,沒有健康穩定的中美關係,「後疫情世界」不會穩定,全球治理也不會有效。因此,現在是認真思考這一至關重要的雙邊關係的時候了。但這不是因為所謂過去的失敗。自基辛格博士首次訪華近50年來,中美關係的發展給兩國和世界帶來了巨大利益。
  • 新型「敵友」關係,是能描述目前中美關係最好的用詞
    歐巴馬其實不管間接的還是直接的,都會談到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是到了2016年我們發現川普對於中美關係的定位又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那就是將中國視為戰略對手,那麼根據您的觀察為什麼會出現這樣錯綜複雜的定位?而且到目前為止,我們還不清楚有沒有一個清晰的對中美關係具體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