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點】為什麼說7nm是物理極限?如何看待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

2020-12-25 OFweek維科網

  適用了20餘年的摩爾定律近年逐漸有了失靈的跡象。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面對美國的技術突破,中國應該怎麼做呢?

  XX nm製造工藝是什麼概念?

  晶片的製造工藝常常用90nm、65nm、40nm、28nm、22nm、14nm來表示,比如Intel最新的六代酷睿系列CPU就採用Intel自家的14nm製造工藝。現在的CPU內集成了以億為單位的電晶體,這種電晶體由源極、漏極和位於他們之間的柵極所組成,電流從源極流入漏極,柵極則起到控制電流通斷的作用。

  而所謂的XX nm其實指的是,CPU的上形成的互補氧化物金屬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柵極的寬度,也被稱為柵長。

  柵長越短,則可以在相同尺寸的矽片上集成更多的電晶體——Intel曾經宣稱將柵長從130nm減小到90nm時,電晶體所佔得面積將減小一半;在晶片電晶體集成度相當的情況下,使用更先進的製造工藝,晶片的面積和功耗就越小,成本也越低。

  柵長可以分為光刻柵長和實際柵長,光刻柵長則是由光刻技術所決定的。由於在光刻中光存在衍射現象以及晶片製造中還要經歷離子注入、蝕刻、等離子衝洗、熱處理等步驟,因此會導致光刻柵長和實際柵長不一致的情況。另外,同樣的製程工藝下,實際柵長也會不一樣,比如雖然三星也推出了14nm製程工藝的晶片,但其晶片的實際柵長和Intel的14nm製程晶片的實際柵長依然有一定差距。

  為什麼說7nm是物理極限?

  之前解釋了縮短電晶體柵極的長度可以使CPU集成更多的電晶體或者有效減少電晶體的面積和功耗,並削減CPU的矽片成本。正是因此,CPU生產廠商不遺餘力地減小電晶體柵極寬度,以提高在單位面積上所集成的電晶體數量。不過這種做法也會使電子移動的距離縮短,容易導致電晶體內部電子自發通過電晶體通道的矽底板進行的從負極流向正極的運動,也就是漏電。而且隨著晶片中電晶體數量增加,原本僅數個原子層厚的二氧化矽絕緣層會變得更薄進而導致洩漏更多電子,隨後洩漏的電流又增加了晶片額外的功耗。

  為了解決漏電問題,Intel、IBM等公司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如Intel在其製造工藝中融合了高介電薄膜和金屬門集成電路以解決漏電問題;IBM開發出SOI技術——在在源極和漏極埋下一層強電介質膜來解決漏電問題;此外,還有鰭式場效電晶體技術——藉由增加絕緣層的表面積來增加電容值,降低漏電流以達到防止發生電子躍遷的目的......

  上述做法在柵長大於7nm的時候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解決漏電問題。不過,在採用現有晶片材料的基礎上,電晶體柵長一旦低於7nm,電晶體中的電子就很容易產生隧穿效應,為晶片的製造帶來巨大的挑戰。針對這一問題,尋找新的材料來替代矽製作7nm以下的電晶體則是一個有效的解決之法。

相關焦點

  • 突破製程工藝:為什麼說7nm是物理極限
    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面對美國的技術突破,中國應該怎麼做呢?適用了20餘年的摩爾定律近年逐漸有了失靈的跡象。
  • 如果說7nm是製程工藝物理極限 那麼1nm是什麼概念?
    從晶片的製造來看,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不過據外媒報導,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一個團隊打破了物理極限,採用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將現有最精尖的電晶體製程從14nm縮減到了1nm。那麼,為何說7nm就是矽材料晶片的物理極限,碳納米管複合材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面對美國的技術突破,中國應該怎麼做呢?XX nm製造工藝是什麼概念?
  • 詳細解讀7nm製程,看半導體巨頭如何拼了老命為摩爾定律延壽 | 雷鋒網
    晶片的製造工藝常常用XXnm來表示,比如Intel最新的六代酷睿系列CPU就採用Intel自家的14nm++製造工藝。所謂的XXnm指的是集成電路的MOSFET電晶體柵極的寬度,也被稱為柵長。柵長越短,則可以在相同尺寸的矽片上集成更多的電晶體。
  • intel太笨了,要向臺積電學習,把10nm說成7nm,7nm說成5nm
    因為從最直觀的工藝來看,臺積電進入7nm時,英特爾還是14nm,現在臺積電進入5nm了,英特爾還是10nm,說要明年才進入到7nm,這落後一代半是妥妥的了。當然,從工藝製程來看,英特爾確實是落後臺積電很多了,但真要說起來造成這個後果,和intel太笨有很大的關係,要是它願意稍微的「不要臉」一點,其實只比臺積電落後一點點的。為什麼這樣說?
  • 14nm和7nm的晶片,用起來有什麼區別?
    數值越大,自然所耗費的時間,發熱,功耗等就越高,而我們一直提到的14nm工藝和7nm工藝,實際上就是上級的寬窄,決定了門的大小。 14nm工藝製程中電晶體的數量會小於7nm工藝的電晶體數量。電晶體越多性能越快,電晶體體積小集成度高,數量越多主頻越快。
  • 別再盯著7nm還是14nm工藝了,都是沒有實際意義的營銷噱頭
    相信大家在談論手機或者電腦的時候,說到CPU等半導體器件的規格時,會聽到 7nm工藝,10nm工藝,14nm+++工藝這些詞。那麼,這些詞到底是什麼意思?作為消費者而言,您可以簡單的認為這些數字代表處理器中電晶體(或組件)的大小。
  • 假如用回14nm的晶片,影響有多大,會比7nm的差多少?
    隨著晶片技術的不斷發展,生產晶片的製程已經發展到7nm了,很快就會出現5nm的處理器。我們絞盡腦汁都要把電晶體做小呢?做小電晶體有三大好處:提高性能、降低成本、降低功能。生產晶片需要用到晶圓,同一塊晶圓,尺寸越小,是不是可以生產越多的晶片啊?答案的肯定的,當然這需要保證你的工藝能達到比較理想的良品率。
  • 國產7nm有信了 中芯國際不用EUV光刻機也能搞定
    中芯國際的14nm產能在15K晶圓/月之後應該不會繼續提升了,還有更新的工藝。其中基於14nm改良的12nm工藝也進入客戶導入階段了,該工藝相比14nm電晶體尺寸進一步縮微,功耗降低20%、性能提升10%,錯誤率降低20%。
  • 10nm難產 但比對手7nm都好
    在許多人的認知裡,三星、臺積電超越Intel很大程度上是都被XXnm的數字迷惑了,表面上看7nm比10nm先進,10nm比14nm先進,但背後代表的半導體技術太複雜,早就不是線寬所能代表的了。三星、臺積電在16/14nm FinFET節點上第一次超越Intel,嘗到了營銷上的甜頭,所以後面的工藝命名有很多營銷成分,比如16nm優化下就成了12nm工藝,14nm優化下成了12nm LP工藝,相比之下Intel只敢叫14nm、14nm+、14nm++等等,要老實很多。
  • Intel的弱後是自找的:明明可以把7nm改為5nm,非不要
    網友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疑問呢?從最直觀的工藝上來看,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工藝製程越小,代表著工藝越先進,就那臺積電來說,5nm工藝肯定要比7nm工藝先進,也就代表著5nm工藝的晶片要比7nm晶片的性能更強。
  • 從130nm到7nm,電晶體尺寸是如何演進的
    常聽說的,諸如,臺積電 16nm 工藝的 Nvidia GPU、英特爾 14nm 工藝的 i5,等等,這個長度的含義,具體的定義需要詳細的給出電晶體的結構圖才行,簡單地說,在早期的時候,可以姑且認為是相當於電晶體的尺寸。為什麼這個尺寸重要呢?
  • 如果intel也造假,將10nm說成7nm,7nm說成5nm,會被人發現麼?
    當然,也有人表示不同意,稱intel其實只是太清白了,或者說不屑於玩數字遊戲,所以才有了今天,要是它將10nm說成7nm,將7nm說成5nm,其實也是可以的。因為從業界公認的參數(電晶體密度)來看,intel的10nm是等同於臺積電的7nm的,而7nm是等同於臺積電的5nm的。
  • 臺積電7nm工藝_7nm工藝意味著什麼
    這種叉狀3D架構不僅能改善電路控制和減少漏電流,同時讓電晶體的閘長大幅度縮減。   最早使用FinFET工藝的是英特爾,他們在22納米的第三代酷睿處理器上使用FinFET工藝,隨後各大半導體廠商也開始轉進到FinFET工藝之中,其中包括了臺積電16nm、10nm、三星14nm、10nm以及格羅方德的14nm
  • 中芯14nm到N+1,英特爾才10nm,中芯要追上英特爾了?
    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近日有人表示,中芯國際已經實現了14nm,接下來就是N+1工藝,達到了接近7nm的水平,說不定中芯都要追上英特爾了,甚至還要超過intel了。
  • AMD搶先推全球首款7nm GPU,但能否按時出貨?
    自從AMD第一次剝離代工廠並創建GlobalFoundries,它就籤署了一項協議,表示將把所有28nm CPU和GPU產品都轉移到新代工廠。到了14nm階段,GlobalFoundries成為三星的第二個代工廠。而後,AMD的Ryzen7 2700X證明了GlobalFoundries的12納米工藝已經啟動並順利運行,但能否按時交付7納米工藝技術一直存在問題。
  • 7nm追趕臺積電3nm Intel的CPU工藝終歸還是老大
    在半導體工藝節點的命名上,臺積電、三星兩家從16/14nm節點就有點跑偏了,沒有嚴格按照ITRS協會的定義來走了,將節點命名變成了兒戲,Intel在這點上倒是很老實,所以吃虧不少,實際上他們的10nm節點電晶體密度就有1億/mm2,比三星、臺積電的7nm還要高一點。
  • 為什麼說不存在5nm光刻機?
    最近光刻機十分火,我們經常聽到別人說7nm光刻機,5nm光刻機,但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並不存在7nm光刻機,5nm光刻機,有的只是7nm工藝,5nm工藝。後來,ASML通過增加雙工作檯,多重曝光等方式將第四代浸沒式光刻機的極限提升到了7nm,什麼是雙工作檯呢?一個工件臺進行曝光晶圓片,同時在另外一個工作檯進行預對準工作,兩個工件臺相互獨立,同時運行,生產效率提高大約35%,精度提高10%以上。
  • 沒有EUV光刻機也能生產7nm晶片,中芯梁孟松給出了明確答案
    7nm工藝的晶片,可以說行業的分界點,因為在全球範圍內,目前只有兩家企業可以量產7nm以下製程的晶片,一家是臺積電,一家是三星。因為N+1工藝的晶片與14nm的晶片相比,性能提升了20%,功耗降低了57%,邏輯面積縮小了63%,SoC面積減少了55%。也就是說,在功耗和邏輯面積方面,其完全符合7nm工藝晶片的標準,唯獨性能稍微差一點,因為業界7nm晶片的性能提升是35%,而N+1工藝的晶片僅提升了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