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nm工藝的晶片,可以說行業的分界點,因為在全球範圍內,目前只有兩家企業可以量產7nm以下製程的晶片,一家是臺積電,一家是三星。
即便是英特爾這樣的半導體巨頭,其也無法量產7nm晶片,這是因為英特爾選錯了路線,導致7nm晶片的量產時間多次延期。
以至於,英特爾不得不將6nm、3nm等先進位程的晶片交給臺積電代工生產。
據悉,7nm晶片之所以難以生產製造,一方面是技術原因,一方面是設備原因,如果採用DUV光刻機生產7nm的晶片,難度確實高,目前只有臺積電實現了。
隨後,臺積電又推出了第二代7nm製程的晶片,採用的就是7nm EUV工藝。
在國內廠商中,目前技術最先進的廠商就是中芯,其已經掌握了14nm的工藝,良品率也已經達到了業界標準水平。
另外,中芯已經開始規模生產N+1工藝的晶片,這種晶片相當於臺積電7nm製程的晶片。
因為N+1工藝的晶片與14nm的晶片相比,性能提升了20%,功耗降低了57%,邏輯面積縮小了63%,SoC面積減少了55%。
也就是說,在功耗和邏輯面積方面,其完全符合7nm工藝晶片的標準,唯獨性能稍微差一點,因為業界7nm晶片的性能提升是35%,而N+1工藝的晶片僅提升了20%。
但現在要說的是,在沒有EUV光刻機的情況下,國內廠商中芯也能夠生產7nm的晶片,並且,中芯梁孟松已經給出了明確答案。
據悉,在中芯梁孟松的一份聲明中,其明確表示,從28nm進步到7nm,這5世代的進步,其它廠商都需要10年以上的時間。
但經過2000名工程師不停的努力,在短短幾年內就實現了。
另外,28nm、14nm、 12nm以及n+1等技術均已進入規模量產,7nm技術的開發也已經完成,明年4月就可以馬上進入風險量產。
也就是說,在沒有EUV光刻機的情況下,中芯也將在2021年4月份風險試產7nm製程的晶片,其將成為全球第二家採用DUV光刻機生產7nm晶片的廠商。
中芯在2021年量產7nm的晶片後,這對於國內半導體行業而言,將是一個巨大的跨域。
因為國內晶片需求,很多都是28nm或者14nm以上的晶片,而7nm等更先進位程的晶片,往往都是用在智慧型手機等設備上。
簡單說就是,只要國內廠商能夠生產製造7nm以上的晶片,產能跟上去,基本就實現了晶片自給,而華為面臨的問題,也將會大大地緩解。
對此你們怎麼看,歡迎留言、點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