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全球科技發展史中,我國一直都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即便在科技強國的道理下,我國在通信、網際網路等層面的發展程度已經超過了歐美國家,但最為關鍵的晶片,我國企業依舊受限於人。要知道,晶片作為電子產品的核心零件部分,直接決定了產品的性能,所以在缺乏晶片技術的情況下,也使得我國龐大電子產業結構不可避免需要面臨風險。
在一般情況下,晶片當前普遍被應用在通信、航天、醫療等重要領域,由於做工和對精細度的要求較高,因此科研實力較為薄弱的公司,很難在晶片技術上實現突破。通常,晶片的生產包括了2大環節,一個是晶片架構的設計,另一個是製造,但限制我國晶片產業發展的並非是設計環節,而是製造。
目前,包括華為海思、紫光展銳都實現了獨立設計晶片架構,但是晶片製造環節,尤其是對工藝製程要求較高的晶片,卻一直都需要依賴於臺積電,畢竟從現階段來看,只有臺積電才能獲得荷蘭ASML公司的高端光刻機,要知道,光刻機作為晶片製造環節的核心部件,在缺乏了光刻機設備後,晶片也只能依附在圖紙上。
即便在去年,作為國內晶片代工巨頭的中芯國際,為了能夠實現7nm工藝製程,向荷蘭ASML公司訂購了一臺高端EUV,但是在美國的無端阻礙下,導致荷蘭ASML公司高端光刻機一直都未成功交付。好在國家和各行各業的重視下,中國晶片傳來捷報,國產光刻機打破技術封鎖,沒有ASML照樣獨立自主。
根據媒體在此前的報導,當前上海微電子成功打破技術封鎖,自主研發出28nm光刻機,預計在2021年交付首臺國產28nm光刻機。雖然在相比之下,當前國產光刻機的工藝製程與荷蘭ASML還有很大的差距,但這對於我國晶片發展產業而言,將會是一大重要的裡程碑。至少在28nm生產環節,我國可以實現獨立自主。
除了上海微電子之外,武漢光電研究中心的甘棕松團隊,採用二束雷射在自研的光刻膠上突破了光束衍射極限的限制,採用遠場光學的辦法,光刻出最小9nm線寬的線段,實現了從超分辨成像到超衍射極限光刻製造的重大創新,若是將該技術使用到光刻機領域,必然在打破9nm工藝局限的同時,擁有智慧財產權。
實際上,除了在光刻機層面的技術突破外,近兩年來我國在晶片領域頻繁傳來捷報,比如中芯國際投產14nm工藝產線,華為海思實現7nm晶片框架設計等。當然,這一切耀眼成績背後,不僅僅只是為了避免卡脖子,更多的則是在當前美國對我國科技發展肆意打壓的背景下,我們必須掌握核心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