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潤物育人
——教育援疆助力兵團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2017年,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啟動以來,各援疆省市把更多人力財力物力投入教育援疆。3年來,各援疆省市援疆幹部人才肩負黨和人民的重託、承載著兄弟省市的深情厚誼來到兵團,為兵團教育事業添磚加瓦,有力推動兵團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提升,書寫了光榮與夢想,傳遞著力量與希望。
完善辦學條件 提升教學質量
這幾天,五師雙河市高級中學教職工陸續搬入湖北省援建的新校區。「新校區的教學設施和相關配套設施比較完善,有效解決了老校區教學、輔助用房陳舊和學生宿舍不足等問題,為師生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環境。」湖北省援疆教師葉仲春介紹說。
對口援疆工作開展以來,湖北省黃岡市積極開展「組團式」教育援疆,累計選派81名校長及教師到五師支教,積極推行精細化管理,促進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使廣大職工群眾子女不出遠門就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在2020年的高考中,五師雙河市高級中學600分以上學生有6人,重本率實現「9連升」……一個個數字令人振奮,是湖北省教育援疆的成果展示。
「我們把這裡作為『鎮江市自己的中學』,不僅做到全額援建,還全程主導運行,目前,鎮江的教育理念已經融入到學校教學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可克達拉鎮江高級中學校長朱萬喜說。
2018年,鎮江市遴選出30名骨幹教師赴可克達拉鎮江高級中學執教。凝聚援疆幹部心血的可克達拉鎮江高級中學,是鎮江市迄今為止體量最大的援建項目,學校硬體設施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屈一指。
近三年來,對口援疆省市支持兵團各級各類學校續建、新建、改擴建校舍工程,一批批新建、改擴建的中小學校、幼兒園投入使用,改善了當地辦學條件,為保障學生享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奠定了基礎。同時以「組團式」教育援疆的方式,創新了教育教學機制,大幅度提高了教學質量。
引進先進模式 培養教師隊伍
「我和妻子郭紅蘭2018年8月報名來一師阿拉爾市援疆。今年年初,援期滿後,我們捨不得學校的師生們,選擇留下來第二次援疆。」來自浙江省台州市的援疆教師包曉軍說。
援疆期間,包曉軍不僅承擔著教學任務,還兼顧培養學校教師隊伍的職責。他說自己最大的願望是給這裡留下一支「帶不走的隊伍」。
在兵團,像包曉軍一樣的援疆教師還有很多。他們在完成授課任務的同時,還廣泛開展學術交流活動,做好「傳幫帶」,通過與當地青年教師結對,開設教學公開課、講座等,傳授先進的教學方法和管理經驗,助力當地教學水平的提升。
「以前只注重對學科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主動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2018年我有幸與侯亞敏結為師徒。兩年來,她耐心、細心指導幫助我,使我的專業能力得以快速提升。」二師二二三團中學教師那剛蓮說。
那剛蓮口中的侯亞敏是河北省援疆教師,援疆以來,侯亞敏以課題為抓手,先後奔赴二師的19所學校,指導合唱課,開展示範課、專題講座,與教師們分享新的教學理念與方法,提升了當地教師的綜合素養,有效激發學生們對音樂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據統計 ,為進一步壯大受援地的師資力量,2017年以來,對口援疆省市每年選派600餘名援疆教師赴兵團援教,他們充分發揮援疆教師在教育教學管理、學校特色建設、教師專業發展等各方面的示範引領作用,並傳幫帶出一批優秀教師,為兵團學校輸入新的教育理念、管理方法。
創新智援方式 共享優勢資源
「爸爸媽媽,我被北京師範大學良鄉附屬中學錄取了!」9月8日,剛剛接到內高班錄取通知的十二師中學學生阿力木江·麥麥提伊敏激動地說道。
3年前,阿力木江·麥麥提伊敏來到十二師上學,來自山東省的援疆教師新穎的教學方法點燃了他的學習熱情,讓他的成績不斷提升,今年中考,他以635分的成績考取了內高班。
阿力木江·麥麥提伊敏的好成績和援疆省的創新智援方式離不開,不只是學生,教師隊伍也是創新智援方式的受益者。
十二師中學教師李曉霞說:「山東省和我們學校之間搭建的遠程教研交流平臺對我們的教學特別有幫助,這個平臺不僅能共享山東名校優質資源,還能與山東名師視頻連線,在線諮詢學校教育管理中遇到的問題,借鑑先進的教育管理方法,破解發展難題。」
這幾天,十三師紅星學校八年級學生翟芯瑜利用課餘時間學習「河南名師」視頻課,「河南教師知識淵博、講解詳盡,讓我每節課都能在學習中收穫知識。」翟芯瑜說。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河南省教育廳集全省優質教育資源,由名校名師進行網絡授課,援助十三師開設「名校同步課堂」,通過電視、網絡等多種方式授課,保障了十三師1.2萬餘名學生在疫情期間「離校不離教,停課不停學」。
近三年來,援疆工作持續加大教育援疆力度,集智聚力,通過建設教育高質量發展中心、打造網際網路教育平臺等方式共享優質教育資源。隨著各項教育援疆工作的深入開展,先進的教育理念必將在兵團生根發芽,成長為一棵棵茁壯的大樹。(兵團日報記者 馬燕)
來源:兵團日報
編輯:張宇帆
責任編輯:夏振忠 陳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