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秋就是別具浪漫氣息的節日,歷代詩人留下了大量的詩詞名篇。然而,中秋並非文人雅士的專利,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中秋是「團圓」的代名詞,包含著對家國故土的依戀、對父母長輩的感恩、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流動人口數目佔總人口約1/6,「團圓」已成為現代人內心最深沉的呼喚。在嶺南地區,流傳千百年來的中秋民俗背後,蘊藏著哪些經久不衰的價值觀?如何以中秋為民俗載體,讓更多現代人記得住鄉愁?民俗專家、非遺傳人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各地扎火龍、拜月娘
早在2006年,中秋節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中秋節本身也是許多相關民俗項目的載體。在嶺南,中秋民俗有著濃濃的「粵味」:一家老少歡聚一堂,看花燈、剝芋頭、分柚子、吮田螺,是廣東人記憶中最溫馨的場景;各地扎火龍、拜月娘、燒禾樓等民俗活動,留下了富有嶺南風情的非遺印記。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晚,中秋節「燒番塔」是佛山南海許多村落少不了的盛事。在西樵鎮松塘村,中秋夜忠心坊上戶戶燈火通明,有型有格的特色「番塔」拔地而起。村民們在塔內填滿乾草、木屑,將「番塔」燒成壯觀的「火塔」。每年這場獨特的「玩火」盛會,都會吸引成千上萬的遊客參加。
「燒番塔」熊熊上升的火焰背後,是千百年來百姓不變的祈願。無論哪種過節方式,平安吉祥、生活幸福總是題中之義。「無論是哪一種民俗,儀式感本身才是最重要的。人們只有在特定的文化空間裡,才能找到心靈的寄託。」著名作家、廣東省非遺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曾應楓說。
中秋不變的是「聚」
這些年來,中秋的節慶活動也變得豐富多彩。第八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節即將在廣州荔枝灣景區舉行。廣東省博物館也推出「如畫——畫韻琴心中秋月」《山水中國畫展》中秋雅集活動。中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將在中秋當天,邀請傳承人做月餅、扎花燈、耍舞獅、唱鹹水歌,擺設一場難得的非遺「盛宴」。
「人們過節的方式越來越有個性,但始終離不開人文的溫度。」作為「80後」的非遺傳人,劉筆華師徒間每年中秋都堅持舉行雅聚。他認為,在現今人口流動頻繁的環境裡,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模式單一,而傳統價值觀的重拾有助於消解工業文明的冷漠。
9月21日,由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主辦的「雙清望月——戊戌中秋琴簫音樂匯」在289藝術園區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上演。廣州市古琴斫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筆華、嶺南簫社創辦人謝翔兩位青年音樂家,將為觀眾帶來琴簫合奏,增添節日雅興。
「民俗是會隨時代演進的,但傳統節日的核心價值始終一脈相承。」在曾應楓看來,無論過節的形式怎麼變,中秋不變的就是一個「聚」字:「中國人的節日最講團聚,所以不但老人要過節,年輕人也要過節。這樣的節日就能夠傳承,這樣的民族才有凝聚力。」
「『家和』才能帶來『邦興』。這是我們儒家文化、也是中秋節不變的文化內涵。」她總結道。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楊逸 通訊員 朱偉 實習生 邵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