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播放 GIF 0.0M
燒番塔、燒禾樓、玩燈籠……這些廣府中秋民俗,你聽說過嗎?
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廣州有著獨特的中秋民俗文化,如拜月光、豎中秋、燒番塔、燒禾樓、吃田螺、吃芋頭等。
隨著時代變遷,不少民間習俗逐漸變化甚至消失,但在廣州一些地方,市民仍堅守著燒番塔等獨特民俗,而專家則呼籲更好地活化傳統。
番禺僅剩3個村中秋節燒番塔
番禺區南村鎮樟邊村至今保留著一種中秋習俗——燒番塔。
堆番塔、燒番塔是珠三角地區的一種民間風俗,一年中只在中秋節燒,番塔的火苗燒得越高越亮越壯觀,寓意豐收興旺。
9月21日,在樟邊村小塘坊,幾名熱心村民來到每年燒番塔的廣場上,為中秋節的特別節目做最後的準備。
「這座番塔是去年堆的,有5.6米高,今年我們只需要再壘上瓦片就行了。」村民方錦銘告訴記者。
番塔由火磚和瓦片疊砌而成,外形如塔,留有門口,塔身周圍留足空隙透光透氣。
方錦銘說,他小時候,番塔是用爛磚頭、爛瓦片堆成的,在中秋節前半個月就開始準備堆番塔,塔比較胖,最多只有兩米多高。而現在的番塔更瘦更高,燒起來也更有氣勢。
「中秋節晚上8點半,大家吃完飯都聚集到廣場,就開始燒番塔,用禾稈來燒,拿長竹竿把火撩旺,火越來越旺,火從塔身的空隙衝出,十分壯觀。還要不斷往火裡撒上粗鹽,發出噼裡啪啦的聲響。這時候廣場上放煙火、燒爆竹,年輕人輪流燒番塔,全村人都出來看燒番塔,很熱鬧。」方錦銘介紹。
年長一些的村民方葉津則稱,他記得以前燒番塔前會吹響一個比手掌還大的海螺,整個自然村的人都聽得到,一聽到海螺聲就知道要開始燒番塔了,村民都出來看,這是一年中除了春節、端午、清明之外最熱鬧的時候了。
不過,如今堆番塔的磚和瓦越來越難找,在廣州,保留這個節目的村子也越來越少。
「以前番禺很多農村都會燒番塔,樟邊村11個自然村各自燒番塔,現在只剩下我們一個自然村還維持這個習俗,不知可以維持多久。隨著村裡開發,很多地方都用來出租做廠房,很難有一個大的空地用來燒番塔呢。」方葉津說。
據了解到,目前在番禺區,除了南村鎮樟邊村,還有新造鎮崇德村、大龍街茶東村會在中秋節燒番塔。
與番禺區燒番塔相似的,還有花都區的燒禾樓活動。中秋之夜,花都區炭步鎮的藏書院村舉行「燒禾樓」,這種傳統風俗已延續了上千年。
推陳出新才是最好的傳承
廣州市社科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梁鳳蓮表示,隨著時代變遷,民俗會有所變化。
對於某些中秋民俗的消失,我們應該立足於怎樣推陳出新、活化傳統,才能更好地保存對傳統的敬畏和熱愛。
「因為人的習慣而產生出來的一種帶有儀式感的風俗,是隨著時代進展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傳承中秋習俗,我們不必拘泥於以前是怎樣的,現在是怎樣的才是傳承。」梁鳳蓮說。
「抽取有生命力的部分,配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和文化認同,這種活化才是有生命力的,而不是照搬傳統。」梁鳳蓮說,她留意到,在中秋節前夕,二沙島推出一個文創活動「明月幾時有 大家共留意」,用電光的效果讓所有參與市民可以在那裡留影,這就是一種提升,用新模式延續市民對中秋節的情感。
「現在街區的生態變化了,鄰居之間的紐帶變化了,因此豎燈籠、煲蠟燭等形式不能重現了。我們應該將中秋節當成維繫家庭情感、社會情感、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最好紐帶。」
梁鳳蓮說,可以通過動漫、圖文形式將「豎中秋」等習俗介紹給現在的孩子,這就是非常溫馨的傳承。
那些離我們遠去的 中秋民俗
拜月光
過去,老廣在中秋節少不了「拜月光」,在廣州一些地區,至今保留這一習俗。「八仙桌上擺放月餅、柚子、田螺、柿子、香蕉、楊桃、芋頭等貢品,一般是媽媽主持拜儀式,小孩子最開心的是等拜完月光之後就可以吃上一堆好吃的東西。」
拜月光體現了老廣家庭對中秋節的重視,以及祈求闔家幸福安康的美好心願。
唱民歌
唱民歌是廣州水上人家的一種中秋習俗。在20世紀50年代,每逢中秋,在荔灣沙面就會舉行鹹水歌遊唱晚會。
在北秀湖、五層樓、越秀山和珠江河面,有的人乘著花船在船上相對高唱,有的人開設擂臺與遊客對答山歌。在河南尾的珠江水面上,幾百隻小艇、舢板在月色和燈光中連成一片,傳出宛轉悠揚的歌聲。
這些歌會是民間自發組織的中秋晚會,隨著人們娛樂方式多樣化,這種中秋習俗已經不再重現。
吃豬仔餅
廣州中秋的飲食習俗有吃芋頭、田螺、菱角、柚子、豬仔餅等。芋頭、柚子是應節食物,用來祭拜祖先、拜月光,而且還講究好意頭。
番禺村民方錦銘介紹,番禺人過中秋節一定要吃芋頭,寓意闢邪消災。而中秋節吃菱角寓意孩子長得聰明伶俐,對著月光吃田螺則可以明目。
此外,中秋節裡小孩子會吃「豬仔餅」(又稱「豬籠餅」),寓意小孩長得白白胖胖,如小豬般健康。
你家中秋還保留著什麼習俗?
說出來讓大家羨慕一下!
整理丨餈粑魚
作者丨謝源源
來源丨新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