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薄餅?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中秋習俗!這些習俗已經延續幾千年

2020-12-22 南風說事

中秋節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節日,吃月餅賞月成了全中國人民一直以來固有的習俗。中秋月圓之日,雲遊四方的你是否回到了故鄉,與親人一同賞月,品味著家鄉的中秋習俗。中秋佳節月圓之日,是家人團圓之日,也是人們寄託思念親人之時。我國大江南北中秋習俗在歷史的長河下也分化出了一些差異,但是總體差異不大,小編現將中秋各項習俗盤點一番。要是有遺漏的,大伙兒可以在評論區砸下小編哦!

中秋節始於唐,盛行於宋,明清變得更加隆重,與新春佳節有得一拼。從古至今,諸多文人墨士在十五夜寄思念之情於詩歌之中,其中也有一些描述了家鄉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描述了中秋賞桂花的習俗,從這些古詩中我們也能挖掘出一些有趣的中秋習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祭月

中秋節祭月,是我國古代重要祭禮之一,南北差異不明顯。早在周朝帝王家,就已經開始了秋風祭月。後來這項活動流傳到民間之後,祭月的日子逐漸固定在滿月之時,也就是中秋。每逢八月十五,家家戶戶會到空曠的地方燒香祭拜月娘,祈求月娘保佑。供奉的物品有:月餅、柚子、蘋果,還有一些人家會奉上一些手工藝品,比如:千紙鶴、糖果塔之類的。有小孩的人家甚至放上文具盒書本之類的,祈求月娘保佑孩子的學習。

賞月

我們經常在唐詩中看到詩人們賞月詩歌,例如:海上生明月、明月幾時有、共看明月應垂淚等等,可見唐朝已經很盛行玩月。宋朝時,月圓之日鬧市徹夜喧囂,舉辦賞月活動。可實際上,這項活動在魏晉初期就已在民間開始流行。現如今,賞月仍然盛行,成了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

觀潮

這項習俗很多地方都沒有,由於地理位置原因,流行於江浙一帶。「八月十八潮」講的是農曆18是最佳觀潮日期,極為壯觀,以錢塘江為最。在這些地方,觀潮是怠慢不得的,非常隆重。中秋觀潮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唐宋時期達到巔峰,由此算來,這個風俗已持續了2000多年。

燃燈

這個習俗不是非常普遍,但是十分有趣。十五夜晚,人們會將做好的燈籠點上蠟燭,系在竹竿上,懸掛在屋簷上,據說是為了襯託月色。在南方,人們把做好的燈船點燃上蠟燭,然後放入水中,聽說許願會靈。

吃月餅

中秋之日少不了月餅,月餅就是中秋的象徵,蘊含著團圓之意。人們分吃一盒月餅,也是團圓之意。月餅的流行軌跡與中秋一樣,都是始於唐盛行於宋。不過南宋之前,月餅只屬於宮廷稀有之物。

博餅

這個風俗是比較獨特的,僅屬於閩南地區,廈門最為盛行。據說,薄餅是鄭成功為了緩解將士們的思親之情,特地命大將洪旭發明。所以,這一帶的人們認為中秋節比春節還重要,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小春節,大中秋。

供兔兒爺

清代開始流行供兔神,就是人們燒香拜兔兒爺。「瓜果月餅為供品,燒香羅拜兔兒爺。」說的就是供兔兒爺。因為其外形可愛,極討小孩子喜歡。人們在十五之夜請回兔兒爺,用水果、蔬菜等祭拜,祈求兔兒爺能趕災難,降臨福祉。不過,如今我們應該很少見到吧?

除了這些習俗之外,還有一些地方會賞桂花喝桂花酒等等。南方一帶偏戶外活動一些,江西部分地區在月圓之夜用稻草燒紅瓦罐,之後將醋放入瓦罐,村中瀰漫著香氣;江蘇則燒鬥香;四川殺鴨子等等。那麼異處飄蕩的你,現在是否已經踏上了回家的列車呢?

我們的生活太匆忙了,匆忙到我們會忽視掉身邊的人,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朋友、與我朝夕相處的同事……我們偉大的自私著,好像是在做著什麼關乎人類生存美好的大工程,而他們無私地支持著我們的自私。

中秋了,拼搏職場的你停一停陪伴一下家人,雲遊四海的你歇一歇看看遠方的父母,與她們一同體會中秋佳節的各種風俗吧!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相關焦點

  • 十五的月亮·中秋特輯|這些傳統習俗,你知道嗎?
    馬上又到了期盼已久的中秋節了,今年中秋有些特別,與國慶是同一天。在這個闔家團聚的日子裡,與家人一起賞月,共嘗月餅,歡度佳節,已是我們流傳下來的傳統習俗。那麼,你知道中秋的由來嗎?各地有什麼習俗?#2 觀潮在古代,浙江一帶,中秋觀潮可謂是一大盛事。蘇軾在《八月十五日看潮》中是這樣描寫觀潮的:"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 中秋節:你所不知道的中秋習俗
    他聽說崑崙山西王母那裡有種「不死藥」,這種藥,一人吃了可以升天成仙,兩個人分吃了,就可以長生不老。於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討取,終於得到。后羿與嫦娥夫妻恩愛,他捨不得心愛的妻子,也捨不得眾鄉親,不願意一個人上天成仙,就把藥帶回家交給了嫦娥保存。后羿有個叫逢蒙的徒弟,是個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趁后羿出獵,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為使不死藥不落入壞人手中,便一口吞了下去。
  • 觀潮、祭月、拜兔爺……中秋節習俗真奇特
    今天就為您盤點一下1.北京「兔爺」是北京中秋習俗的代表,到了中秋節,北京街上你都能看見泥兔攤。在北京的中秋,家裡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中秋佳節的氣氛,因此兔爺兒是北京人過中秋節的必備用品2.福建廈門「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
  • 關於中秋節的最早來歷,六個中秋節習俗,其中一個很少人知道
    吃月餅可謂是如今中秋節的主流,這千年文化竟能如此完好地延續至今,實在是讓人感嘆中國文化傳承的博大深遠。中秋節別名以及其他各種習俗自古至今「月圓人團圓」幾字一直印在人們腦海中,無論是宋代蘇轍的「離別一何久,七度過中秋」,還是唐代白居易的「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 中秋快樂丨湖南這些習俗你知道嗎?
    除了賞月、吃月餅這些平常的習俗外,湖南各地還有各種好玩奇特的中秋習俗,比如「偷月亮菜、跳月、偷瓜送子」聽起來都很與眾不同。一起來瞧瞧,說不定你的家鄉還有一些你不知道的中秋習俗呢?此習俗在南中國地區廣泛流行。拜月:舊時,長沙有拜月習俗。不過遵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俗規。拜月時,陳瓜果等食物於庭院,祈拜月亮。未婚少女則擺鮮果拜月,祈獲佳偶。提節:長沙民謠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娘家中秋將已嫁姑娘接回家過節,午後歸家,出嫁女向娘家饋贈月餅、菱藕等物。親友間亦互饋月餅、瓜果,俗呼提節。
  • 觀潮、祭月、拜兔爺……中秋節習俗知多少?
    其實,早在魏晉時期,民間就出現了中秋賞月的活動,到了宋朝,夜市還會通宵營業,遊人絡繹不絕。中秋恰逢秋收,新谷登場、新酒上市……飲食可謂非常豐富。這其中當然少不了月餅的身影。古代,月餅被作為祭品於中秋節所食。據說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傳到民間,只是當時還不叫「月餅」,而是俗稱「小餅」和「月團」。資料圖:福州重現中秋祭月祈福活動。
  • 中秋節不回家?留學君教你用英文給外國人講中秋習俗
    不知不覺,2019年的餘額已不太多。 古往今來,中秋佳節,無數文人墨客在這一天寄情於月,歌詠出數不清的千古佳句,成為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在我國幾千年文化長河裡留下濃重一筆。 慶祝中秋節的習俗起於唐朝,盛行於宋朝。直至今日,中秋節已經成為了華夏民族歲時節日系統中,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民俗節日。
  • 中秋節祭月的傳統習俗:除月餅外,這些供品也必不可少
    大家都知道中秋節一直是中國的傳統習俗,當然曾經韓國人居然拿去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好在他們申請的是秋夕節夜晚的一個風俗環節——圓圈舞「羌羌水月來」。中國人的中秋節,在韓國人眼裡,其實叫秋夕節。那麼我們中秋節那天祭月到底有哪些傳統習俗呢?古人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他們一般會扎燈籠,玩花燈,燒鬥香,舞火龍,祭月,燃燈,賞月,觀潮,猜謎,吃月餅以及飲桂花酒等多種環節。截止到目前為止,現代人的中秋節則簡單許多,他們省去了很多的繁文禮節。
  • 我們家鄉國的中秋習俗,你知道幾個?猜猜我是哪裡人?
    自古中秋有拜月賞月賞桂花等習俗久經不息。中秋節是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有著寄託思念思念,親人之情。中秋的月亮。我們都常說過的太辛苦了。也是,我們古老的祭月日。中秋佳節是否?詩句一首。第三,中午秋習俗有舞火龍,有些地方中秋舞火龍的習俗。船員於19世紀居民為求消除瘟疫而且其中香港大坑舞火龍傳統習俗有超過百年歷史。也是文化遺產。
  • 中秋節的來歷和習俗 美到窒息的中秋節古詩詞大全
    而反映到中秋節的由來的那些習俗,已經成為各地文化的一筆寶貴的文化財產。     中秋節自從2008年被國家列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後,這些年來,一直被很多家庭重視。每年農曆八月十五,一家人圍坐一起,吃月餅、吃水果、賞月亮,聊著日常的一些趣事,暢想著美好的未來,這是何等愜意的事情。雖然中秋節大家都不陌生,但也有很多值得我們不斷發揚和傳頌的民俗,今天跟大家一起聊聊吧。
  • 中秋節的傳統風俗_中秋節習俗
    關於中秋節的起源,大致有三種:起源於古代對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覓偶的習俗、古代秋報拜土地神的遺俗。中秋節從2011年起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_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中國人對於中秋有著獨特的情懷,中秋節,對於國人來說,更是合家團圓的好日子,那麼對於中秋節又都有哪些習俗呢?最為大眾所知的應該就是祭月和吃月餅了。1.祭月自春秋時期就已經有的了,到了唐代,賞月之風大起,唐朝的詩人們也對月亮寄託的很多情感,寫下了無數關於月亮的詩句。也借著月亮的陰晴圓缺,表達了無數國人的喜怒哀樂,直到現在,中秋賞月也仍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節目。2.月餅,中秋節月餅是必不可少的實食物。圓形的月餅和中秋節的月亮遙想呼應,也代表著團團圓圓。
  • 「人月兩團圓」關於中秋的那些習俗
    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中秋習俗:  1、吃月餅:  「月餅」一詞,最早見於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它也只是象菱花餅一樣的餅形食品。
  • 燒番塔、燒禾樓…… 這些中秋習俗仍有市民在堅守
    新快報記者 謝源源/攝廣州市內一些民俗正在淡化,專家呼籲更好地活化傳統燒番塔、燒禾樓、玩燈籠……這些中秋民俗你聽說過嗎?中秋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歷史悠久,廣州有著獨特的中秋民俗文化,如拜月光、豎中秋、燒番塔、燒禾樓、吃田螺、吃芋頭等。
  • 過個走心的中秋節:這些習俗不應該被遺落
    到了唐代時,將中秋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楊貴妃變月神、唐明皇遊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起,使之充滿浪漫色彩,玩月之風方才大興。中秋習俗定型於唐朝初年。吃月餅恐怕是所有中秋節習俗中最不用提醒的了,但是隨著節日美食餐桌的豐盛,以及隨著包裝和儲存保鮮技術的進步,各地各類的地方特色傳統美食全國乃至世界性的流通,一到節日,一大堆的特色小食品,幾乎已經把月餅擠到了角落。
  • 中秋丨拜月光、吃芋頭、玩燈籠...這些中秋習俗你還記得幾個?番禺...
    點擊播放 GIF 0.0M燒番塔、燒禾樓、玩燈籠……這些廣府中秋民俗,你聽說過嗎?中秋之夜,花都區炭步鎮的藏書院村舉行「燒禾樓」,這種傳統風俗已延續了上千年。推陳出新才是最好的傳承廣州市社科院嶺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梁鳳蓮表示,隨著時代變遷,民俗會有所變化。對於某些中秋民俗的消失,我們應該立足於怎樣推陳出新、活化傳統,才能更好地保存對傳統的敬畏和熱愛。
  • 這個「中秋」假期有點長!中秋節的這些習俗、冷知識你知道幾個?
    相信大家已經提前得到了「可靠的」消息,國慶放8天!中秋和國慶節將至,巧合的是中秋和國慶還是同一天,有關專家表示,在這個日新月異的21世紀,中秋、國慶「同天」的概率非常小,而這在21世紀僅出現4次,實屬罕見!上一次出現中秋、國慶同天是在2001年,今年也就是2020年又出現了一次,接下來還會在2031年和2077年再次出現!
  • 關於中秋節的傳統習俗和由來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主要節日之一。那麼關於中秋節的習俗和由來又那些呢?
  • 看眼|中秋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單身狗」別忘了拜月老!
    但對宋人來說,中秋還有另外一種形態,即中秋是世俗歡愉的節日:「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臺榭,民家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裡,嬉戲連坐至曉」(《東京夢華錄》)。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4、吉祥物兔爺(兔君)在老北京,每逢八月十五中秋節都有拜兔爺的習慣。兔形玩具,穿人的衣服。或用泥,或用面做。
  •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簡介
    中秋節的習俗5:觀潮「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這是宋代大詩人蘇軾寫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詩。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代以後,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