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節日,吃月餅賞月成了全中國人民一直以來固有的習俗。中秋月圓之日,雲遊四方的你是否回到了故鄉,與親人一同賞月,品味著家鄉的中秋習俗。中秋佳節月圓之日,是家人團圓之日,也是人們寄託思念親人之時。我國大江南北中秋習俗在歷史的長河下也分化出了一些差異,但是總體差異不大,小編現將中秋各項習俗盤點一番。要是有遺漏的,大伙兒可以在評論區砸下小編哦!
中秋節始於唐,盛行於宋,明清變得更加隆重,與新春佳節有得一拼。從古至今,諸多文人墨士在十五夜寄思念之情於詩歌之中,其中也有一些描述了家鄉此刻正在做的事情,比如:《天竺寺八月十五夜桂子》描述了中秋賞桂花的習俗,從這些古詩中我們也能挖掘出一些有趣的中秋習俗。
祭月
中秋節祭月,是我國古代重要祭禮之一,南北差異不明顯。早在周朝帝王家,就已經開始了秋風祭月。後來這項活動流傳到民間之後,祭月的日子逐漸固定在滿月之時,也就是中秋。每逢八月十五,家家戶戶會到空曠的地方燒香祭拜月娘,祈求月娘保佑。供奉的物品有:月餅、柚子、蘋果,還有一些人家會奉上一些手工藝品,比如:千紙鶴、糖果塔之類的。有小孩的人家甚至放上文具盒書本之類的,祈求月娘保佑孩子的學習。
賞月
我們經常在唐詩中看到詩人們賞月詩歌,例如:海上生明月、明月幾時有、共看明月應垂淚等等,可見唐朝已經很盛行玩月。宋朝時,月圓之日鬧市徹夜喧囂,舉辦賞月活動。可實際上,這項活動在魏晉初期就已在民間開始流行。現如今,賞月仍然盛行,成了中秋佳節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
觀潮
這項習俗很多地方都沒有,由於地理位置原因,流行於江浙一帶。「八月十八潮」講的是農曆18是最佳觀潮日期,極為壯觀,以錢塘江為最。在這些地方,觀潮是怠慢不得的,非常隆重。中秋觀潮在漢代就已經有了,唐宋時期達到巔峰,由此算來,這個風俗已持續了2000多年。
燃燈
這個習俗不是非常普遍,但是十分有趣。十五夜晚,人們會將做好的燈籠點上蠟燭,系在竹竿上,懸掛在屋簷上,據說是為了襯託月色。在南方,人們把做好的燈船點燃上蠟燭,然後放入水中,聽說許願會靈。
吃月餅
中秋之日少不了月餅,月餅就是中秋的象徵,蘊含著團圓之意。人們分吃一盒月餅,也是團圓之意。月餅的流行軌跡與中秋一樣,都是始於唐盛行於宋。不過南宋之前,月餅只屬於宮廷稀有之物。
博餅
這個風俗是比較獨特的,僅屬於閩南地區,廈門最為盛行。據說,薄餅是鄭成功為了緩解將士們的思親之情,特地命大將洪旭發明。所以,這一帶的人們認為中秋節比春節還重要,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小春節,大中秋。
供兔兒爺
清代開始流行供兔神,就是人們燒香拜兔兒爺。「瓜果月餅為供品,燒香羅拜兔兒爺。」說的就是供兔兒爺。因為其外形可愛,極討小孩子喜歡。人們在十五之夜請回兔兒爺,用水果、蔬菜等祭拜,祈求兔兒爺能趕災難,降臨福祉。不過,如今我們應該很少見到吧?
除了這些習俗之外,還有一些地方會賞桂花喝桂花酒等等。南方一帶偏戶外活動一些,江西部分地區在月圓之夜用稻草燒紅瓦罐,之後將醋放入瓦罐,村中瀰漫著香氣;江蘇則燒鬥香;四川殺鴨子等等。那麼異處飄蕩的你,現在是否已經踏上了回家的列車呢?
我們的生活太匆忙了,匆忙到我們會忽視掉身邊的人,我們的父母、我們的朋友、與我朝夕相處的同事……我們偉大的自私著,好像是在做著什麼關乎人類生存美好的大工程,而他們無私地支持著我們的自私。
中秋了,拼搏職場的你停一停陪伴一下家人,雲遊四海的你歇一歇看看遠方的父母,與她們一同體會中秋佳節的各種風俗吧!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