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祭月、拜兔爺……中秋節習俗真奇特

2020-12-22 靈魂有麒麟

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中秋這麼重要的傳統節日

,全國各地是怎麼過的呢?今天就為您盤點一下

1.北京

「兔爺」是北京中秋習俗的代表,到了中秋節,北京街上你都能看見泥兔攤。在北京的中秋,家裡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中秋佳節的氣氛,因此兔爺兒是北京人過中秋節的必備用品

2.福建廈門

「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據說是來自鄭成功。據傳幾百年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中秋月圓之時,背井離鄉的將士們,難免都有思念家鄉親人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思念家鄉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遊戲,讓士兵賞月博餅。這獨特的遊戲,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很多人都認為博中狀元的人,今年年運氣的會特別好,這是因為博餅活動裡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

3.浙江

在中秋這天,浙江人喜歡約上三五好友或者家人,一同出門觀潮,而且觀潮時間還不分白天黑夜哦~

4.廣東

廣東人有拜月光的習俗,中秋節,很多廣東人家吃完團圓飯,就會在家門口或是天台擺開桌子,擺上貢品,焚香拜月。在廣東尤其是潮汕地區,中秋有燒塔祈福的民俗,是家裡紅紅火火,親朋平平安安的象徵。還有「樹中秋」的習俗,「樹中秋」離不開扎燈籠,用竹紙或水果皮扎燈籠,最常見簡單是柚皮燈,吃完柚子隨手就可以製作。

5.四川

四川人過中秋有吃月餅,蜜餅打粑、麻餅、殺鴨、打粑等等節日美食。有的地方有點桔燈,掛在門口,表示慶祝。也有小孩在柚子上插滿香,在街上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有祭拜土地、表演雜劇、民間聲樂和一些文物,叫做「看會」。

6.雲南

雲南有26個民族之多,中秋習俗也是各不相同,德昂族有「串月」,侗族有「偷月亮菜」,納西族「祭月」,布依族「偷瓜」、阿細人「跳月」、苗族「鬧月」、傣族「拜月」、白族「拜月放燈」、花腰傣「叫魂」、黎族「對歌」、壯族「祭月請神」、阿昌族「煮飯餵狗」,讓你體驗26個民族多姿多彩的中秋氛圍。

7.廣西

廣西侗族在中秋節習慣拿著充分準備的蘆笙歌舞隊去鄰近的山寨賽歌,叫做「行月」;中秋之夜,侗族有「賽歌求婚」習俗。壯族人會在祭拜月亮之後,乘著月光,成群結隊在河畔對歌,對歌后如有鍾情的戀人,便結下百年之好。

8.香港

中秋期間,街上出現巨大火龍,沿街行走,人山人海不要覺得奇怪,這是香港具有100多年歷史的中秋傳統習俗——大坑舞火龍。「火龍」是由粗麻繩做龍骨,加上珍珠草包裹製成的,「龍身」身長67米,共有32節,重量超過100公斤。幾萬多枝長壽香均勻細密地插滿龍身龍頭,由近400人輪流舞動,整條「龍」沿街道馬路巡遊舞動起來,煙霧繚繞,火光點點,聲勢十足。

相關焦點

  • 觀潮、祭月、拜兔爺……中秋節習俗知多少?
    據說吃月餅的習俗始於唐朝,北宋之時傳到民間,只是當時還不叫「月餅」,而是俗稱「小餅」和「月團」。資料圖:福州重現中秋祭月祈福活動。發展至明朝,月餅成為中秋節節令食品,這一習俗也在民間徹底流傳開來。當時心靈手巧的餅師,把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做成圖案印在月餅上,更加惹人喜愛。到了清朝,月餅的製作技巧越來越高。
  • 看眼|中秋節的習俗你知道多少「單身狗」別忘了拜月老!
    中秋節就像春節一樣,許多人會回家與家人一起過節。即使是在外的遊子,不能回家,也會通過月餅、賞月亮來寄託對家鄉的相思之情。過中秋節,似乎大家都喜歡吃月餅。月餅的確能感受到節日的氛圍,除此之外還能從哪裡去尋找中秋節的蹤跡呢?接下來小編整理了中秋節的習俗,都來了解一下吧。
  • 中秋節的風俗來歷有哪些 中秋節習俗簡短20字30字50字100字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
  • 中秋節習俗:祭月燒香鬥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趣味學習樂園>學前班英語>正文中秋節習俗:祭月燒香鬥 2011-08-24 15:26 來源:百度百科
  • 過個走心的中秋節:這些習俗不應該被遺落
    中秋節習俗又是一輪秋月夜,百感交集對花言。眼瞅著,又到一年中秋。中秋祭月中秋節其實是由古老的「祭月節」而來的。據考證,我國人民在先秦時期就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在秋分時節,但由於「秋分」這天並不是每年都逢圓月,後來就調至農曆八月十五月圓之日。中秋定於八月十五,祭月、拜月、賞月便能隨之合為一體,並且「月圓祭月」,才更加的有意義,也為「中秋節」一系列的民俗活動奠定了文化基礎。
  • 觀潮?薄餅?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中秋習俗!這些習俗已經延續幾千年
    中秋節是我國幾千年來的傳統節日,吃月餅賞月成了全中國人民一直以來固有的習俗。中秋月圓之日,雲遊四方的你是否回到了故鄉,與親人一同賞月,品味著家鄉的中秋習俗。中秋佳節月圓之日,是家人團圓之日,也是人們寄託思念親人之時。
  • 中秋節的傳統風俗_中秋節習俗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而祭月的節期為農曆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又因這個節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節」、「八月節」、「八月會」、「仲秋節」;又有祈求團圓的信仰和相關節俗活動,故亦稱「團圓節」、「女兒節」。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追月節」、「玩月節」、「拜月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 什麼是中秋節,中秋節有什麼習俗
    中秋節開始於唐朝時期,在宋朝時期盛行,到了明清之時,中秋節已經發展成為了能夠和春節起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了,當中,不僅僅是中國在過中秋節,一些受中國文化影響較大的東亞、東南亞國家也會過中秋節,尤其是這些國家的華人華僑,更是以此來懷念自己的祖國文化。
  • 中秋節都過了,關於中秋哪些你不知道的事兒!
    每年都過中秋節,但是很少有小夥伴知道中秋節是怎麼來的,今年的中秋已經過去半個月了,今天給大家說下中秋節到底是怎麼來的!中秋節,又稱祭月節、月光誕、月夕、秋節、仲秋節、拜月節、月娘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幹支歷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夏曆(農曆)八月十五日,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定在夏曆八月十六日。中國上下有五千年的歷史,古時候帝王們都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一年一年的傳下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相繼效仿,逐步傳到民間。慢慢地發展成為了現在的中秋節。
  • 中秋節有哪些習俗
    中國人對於中秋有著獨特的情懷,中秋節,對於國人來說,更是合家團圓的好日子,那麼對於中秋節又都有哪些習俗呢?最為大眾所知的應該就是祭月和吃月餅了。記得小的時候,自己家每到中秋節,都會面向月亮的方向,擺上茶几,放上貢品,月餅是必不可少的,還有石榴以及一些水果。再點燃3根清香,對著月亮磕頭燒紙錢。這是我對於中秋節最深刻的印象。1.祭月自春秋時期就已經有的了,到了唐代,賞月之風大起,唐朝的詩人們也對月亮寄託的很多情感,寫下了無數關於月亮的詩句。
  • 今日中秋節|我國各民族過中秋節有哪些特色?國外有中秋節嗎
    除中國外,其他國家也過中秋節麼?不同民族或其他國家過中秋節又有哪些習俗?道教規定八月十五舉行「祭月」,所以家家戶戶也就舉行「拜月」行為。十五的月亮非常圓,明亮好似玉盤,遙掛天邊,分外美麗。符合中國人的審美觀點,所以,拜完月神,自然要欣賞一番,也因此自古以來留下了不少詠月的詩歌。如果要說哪一種食物能代表中秋,那一定是月餅。
  • 祭月、觀潮、賞燈 「最嘉興」的中秋打開方式
    祭月、觀潮、賞燈 「最嘉興」的中秋打開方式 2018-09-18 10: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秋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中秋節的由來和習俗簡介
    中秋節的習俗3:祭月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習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在月下,將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個方向,紅燭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後由當家主婦切開團圓月餅。
  • 中秋節祭月的傳統習俗:除月餅外,這些供品也必不可少
    大家都知道中秋節一直是中國的傳統習俗,當然曾經韓國人居然拿去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不過好在他們申請的是秋夕節夜晚的一個風俗環節——圓圈舞「羌羌水月來」。中國人的中秋節,在韓國人眼裡,其實叫秋夕節。而在我們國人眼裡,中秋節其實就是家人團圓的日子,當然也是祭拜月神的日子。那麼我們中秋節那天祭月到底有哪些傳統習俗呢?古人在這個特殊的日子,他們一般會扎燈籠,玩花燈,燒鬥香,舞火龍,祭月,燃燈,賞月,觀潮,猜謎,吃月餅以及飲桂花酒等多種環節。
  • 中秋限定|煙花大會+古鎮祭月+錢江觀潮,99%的人都難以拒絕!
    貼心的小編早就準備好了 一份最別致最雅趣的出行指南 帶你get這個中秋最小眾的玩法 煙花大會、古鎮祭月、錢江觀潮 一定有一個正中你心懷
  • 中秋節:關於中秋節的一些知識,你了解嗎?祭月的西瓜要怎麼切?
    八月十五正好在仲秋,而且一個月30天,15正好在中間,所以八月十五這天,就被命名為中秋節。因為中秋節這天,月亮比以往更圓更亮,所以才有了月亮節、月夕節這些名字。又因中國人自古就崇拜天象,並有祭月的習俗,所以也就有了祭月節、拜月節這些名字。
  • 關於中秋節的手抄報內容資料:古代中秋習俗
    古代中秋習俗  根據《東京夢華錄》(序於一一四七年)卷八的記載,宋朝的街市,在中秋節的前幾天,就已瀰漫著濃厚的過節氣氛。商店販賣新酒,重新布置門前的彩樓。市人爭飲新有石榴、梨、慄、葡萄、弄色棖橘等等。到了晚上,人家爭登酒樓賞月,絲竹簫管並作。裡巷兒童通宵玩耍,夜市人馬雜沓,至於天明。
  • 古人為什麼喜歡在中秋節拜月? 中秋節真正的來源你造嗎?
    中秋節的起源   關於中秋節真正的起源,學者們保持三種猜想:第一,《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從此可以看出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祭月、拜月,後來群臣和百姓也模仿此舉。那時候唐軍正在起義反隋,在八月十五這天唐軍中的裴寂以圓月作為構思,成功發明了月餅,解決了糧食問題,為了紀念這天,才將八月十五稱為中秋節,而且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也是由此而來。
  • 走遍京城消瘟疫 祭月賞景拜兔爺
    在老北京,一進入八月,街上就出現了賣兔兒爺的,他們或在街邊擺攤,把大大小小的兔兒爺由低往高擺成兔兒爺山,迎來人們的關注和選購;或挑著挑兒沿著胡同叫賣,由此拉開了北京人過中秋節的序幕。他說:「中秋節多以泥撰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祈而拜之」。這表明,明代中葉以後,民間中秋已有祭月之際擺兔兒爺的習俗。但此處對於兔兒爺裝扮的描寫較為模糊,至少未及後來定型後的兔兒爺詳細、完整。原因很簡單,京劇是在徽班進京後逐漸產生,其中的武生裝扮不會比京劇產生更早。而這是乾隆年間的事情,距今不過二百多年。所以據推斷,兔兒爺產生以後,在具體造型上有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其定型期不會早於清末。
  • 打月餅、祭月:山西過中秋節的習俗
    八月十五日,即中秋節,是秋季最隆重的節日。它與春季的元宵節,夏季的端午節,並稱一年之中的三大節日。凡屬炎黃子孫,無不同日而慶。遠在上古時期的自然崇拜中,太陽和月亮就成為人類的主要敬仰對象。月亮「十二度圓皆好看,其中圓極是中秋」。比起夏季的酷熱,冬季的嚴寒來,秋季顯得天高雲淡,最是清爽宜人。    月餅,作為一種食品,大約在唐代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