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風俗,中秋這麼重要的傳統節日
,全國各地是怎麼過的呢?今天就為您盤點一下
1.北京
「兔爺」是北京中秋習俗的代表,到了中秋節,北京街上你都能看見泥兔攤。在北京的中秋,家裡擺個兔爺像,確實很有中秋佳節的氣氛,因此兔爺兒是北京人過中秋節的必備用品
2.福建廈門
「博餅」,也叫「博中秋餅」、「博會餅」。據說是來自鄭成功。據傳幾百年年前,鄭成功屯兵廈門,每到中秋月圓之時,背井離鄉的將士們,難免都有思念家鄉親人之情。為排解和寬慰士兵佳節思念家鄉親人之苦,鄭成功的部下洪旭發明了一種博餅遊戲,讓士兵賞月博餅。這獨特的遊戲,後逐漸在民間流傳和改進,成為一種有趣的民俗活動。很多人都認為博中狀元的人,今年年運氣的會特別好,這是因為博餅活動裡傾注了人們的感情寄託。
3.浙江
在中秋這天,浙江人喜歡約上三五好友或者家人,一同出門觀潮,而且觀潮時間還不分白天黑夜哦~
4.廣東
廣東人有拜月光的習俗,中秋節,很多廣東人家吃完團圓飯,就會在家門口或是天台擺開桌子,擺上貢品,焚香拜月。在廣東尤其是潮汕地區,中秋有燒塔祈福的民俗,是家裡紅紅火火,親朋平平安安的象徵。還有「樹中秋」的習俗,「樹中秋」離不開扎燈籠,用竹紙或水果皮扎燈籠,最常見簡單是柚皮燈,吃完柚子隨手就可以製作。
5.四川
四川人過中秋有吃月餅,蜜餅打粑、麻餅、殺鴨、打粑等等節日美食。有的地方有點桔燈,掛在門口,表示慶祝。也有小孩在柚子上插滿香,在街上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有祭拜土地、表演雜劇、民間聲樂和一些文物,叫做「看會」。
6.雲南
雲南有26個民族之多,中秋習俗也是各不相同,德昂族有「串月」,侗族有「偷月亮菜」,納西族「祭月」,布依族「偷瓜」、阿細人「跳月」、苗族「鬧月」、傣族「拜月」、白族「拜月放燈」、花腰傣「叫魂」、黎族「對歌」、壯族「祭月請神」、阿昌族「煮飯餵狗」,讓你體驗26個民族多姿多彩的中秋氛圍。
7.廣西
廣西侗族在中秋節習慣拿著充分準備的蘆笙歌舞隊去鄰近的山寨賽歌,叫做「行月」;中秋之夜,侗族有「賽歌求婚」習俗。壯族人會在祭拜月亮之後,乘著月光,成群結隊在河畔對歌,對歌后如有鍾情的戀人,便結下百年之好。
8.香港
中秋期間,街上出現巨大火龍,沿街行走,人山人海不要覺得奇怪,這是香港具有100多年歷史的中秋傳統習俗——大坑舞火龍。「火龍」是由粗麻繩做龍骨,加上珍珠草包裹製成的,「龍身」身長67米,共有32節,重量超過100公斤。幾萬多枝長壽香均勻細密地插滿龍身龍頭,由近400人輪流舞動,整條「龍」沿街道馬路巡遊舞動起來,煙霧繚繞,火光點點,聲勢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