併購加速,爭推超巴產品,巴氏奶市場「卡位」戰術升級

2020-12-20 新京報

近日,光明乳業聯手寶銀集團成立的光明銀寶乳業工廠、銀寶光明牧業牧場舉行開工儀式。以此為起點,光明乳業欲將巴氏奶版圖延伸到蘇皖魯等地,而助推其搶佔二三線市場的一大「神器」,正是超巴長保產品。

在業內看來,以巨頭跑馬圈地、長保超巴產品湧現、生產工藝不斷提升為三大特徵,巴氏奶市場「卡位戰」已悄然進入白熱化階段。無論在巴氏奶存量市場還是增量市場上,各乳企都在竭力突破銷售半徑,搶佔消費者心智,否則很可能失去競爭機會。

巨頭加速併購擴張

繼新希望乳業北上併購夏進乳業,欲將巴氏奶版圖貫穿整個西部地區後,光明乳業收購江蘇輝山乳業資產也有了新進展。

2019年12月,光明乳業宣布參與競拍輝山乳業發展(江蘇)有限公司及輝山牧業發展(江蘇)有限公司相關資產(以下合稱「江蘇輝山資產」),並最終以7.5億元的價格中標。2020年7月17日,在江蘇輝山資產的基礎上,光明乳業聯手銀寶集團成立的江蘇光明銀寶乳業工廠、江蘇銀寶光明牧業牧場在江蘇省射陽縣舉行開工和揭牌儀式。

鮮為人知的是,擁有80餘年歷史的江蘇老牌乳企衛崗乳業也曾參與江蘇輝山資產的競拍,最終不敵對手。一位業內人士認為,作為江蘇本土乳企,衛崗原可憑藉巴氏奶等低溫產品在「兩強」夾擊下謀得一席之地,但主打新鮮戰略的光明拿下江蘇輝山後,無疑成為衛崗最直接的威脅。

然而,光明此舉的目標市場並沒有局限在江蘇。光明乳業提供給新京報記者的一份通報顯示,射陽項目整體位於江蘇北部,周邊城市低溫鮮奶和酸奶業務有大幅拓展空間,往西及南部方向可覆蓋蘇北腹地及安徽大部分地區,往北可覆蓋山東全境,有利於開拓蘇皖魯的廣闊市場。「以此為起點,光明乳業全國領鮮版圖再度擴大。」

事實上,「巨頭擴張論」早在伊利、蒙牛等巨頭入局巴氏奶市場時就已有之。乳業專家宋亮認為,伊利、蒙牛等巨頭的進入會加速巴氏奶市場的三個動向,即市場容量增大、行業集中度提升、區域乳企併購加速。南方一區域乳企負責人也認為,巨頭進入後可以把巴氏奶的聲音放大,但也考驗區域乳企的「內功」,強者會發展得更好,弱者很有可能被併購。

尼爾森數據監測顯示,2019年5月到2020年5月,全國巴氏鮮奶增長速度為12.6%,光明、蒙牛、新希望、三元均實現增長。今年5月28日,蒙牛總裁盧敏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的一組數據,更是引起了行業關注——蒙牛鮮奶銷售較去年同期增長100%以上,市場份額突破雙位數,「牢牢守住第二名是沒問題了,接下來我們的目標是做老大」。

超巴產品先行一步

在各乳企跑馬圈地的過程中,速度顯然成了搶佔巴氏奶份額的關鍵。然而一直以來,奶源與冷鏈被視為阻礙巴氏奶發展的兩大行業痛點。

按照君樂寶乳業集團副總裁、低溫事業部總經理楊洪濱的說法,由於保質期短(通常2-7天),傳統巴氏奶無法打破「產地銷」的限制。數據顯示,我國低溫鮮奶在牛奶中的市場佔有率不超過25%,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低溫鮮奶的佔有率高達90%以上。

「短保質期的產品要經歷較長時間的產業鏈布局,不是短期內可以實現的。」 新希望乳業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在此背景下,一些企業推出了ESL工藝(簡稱「超巴工藝」)巴氏殺菌奶,主要是為市場佔位,擴大銷售半徑。

在江蘇光明銀寶乳業工廠的開工儀式上,其生產的第一批鮮奶產品「新鮮牧場」進入公眾視野。區別於光明以往主打的「7天」短保巴氏奶,「新鮮牧場」採用的正是超巴工藝,保質期可達15天。

據知情人士向新京報記者透露,超巴產品將成為江蘇光明銀寶乳業未來的一個主要品類,其目的是在短保巴氏奶銷售半徑無法觸達的二三線市場提前布局。「巴氏奶企業不提前在空白市場做超巴產品可能會失去機會,因為市場不會等你。超巴產品是一種很好的過渡性產品,如果長保產品能走進消費者心裡,短保產品也可以。隨著產業鏈布局的完善,預計未來光明還是會在這些地區主推短保產品。」

事實上,在奶源、冷鏈等產業鏈條受限的條件下,利用超巴產品在市場「先行一步」的乳企並不少見。2019年11月,君樂寶推出19天長保鮮奶產品「悅鮮活」,並與物美、蘇寧等全國30餘家零售商、電商全平臺合作。據君樂寶方面向新京報記者證實,「悅鮮活」目前已覆蓋上海、北京以及河北、山東等地的城市,2020年1月-6月複合增長率為42%。

2019年12月,世界第二大酸奶品牌「優諾」發布4款超巴冷藏牛奶新品,重點布局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高端零售市場和以咖啡、烘焙為主的餐飲渠道。而憑藉超巴產品和低溫酸奶,日本明治乳業不斷加碼中國市場,於近期成立了明治食品(廣州)有限公司,並建設華南工廠。

生產工藝不斷提升

如果說巨頭併購、超巴產品是對增量市場的卡位,那麼巴氏奶生產工藝的快速提升,可以視為各乳企對存量市場的守衛或爭奪。

一位西部地區乳企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目前巴氏鮮奶產品競爭在朝著兩個方向發展。一個方向是鮮活營養,如富含更多活性營養物質,這需要優質的產業鏈管控。另一個方向是高蛋白,其含量提升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優質奶源,如娟姍牛、有機牧場等;二是通過濃縮等工藝,有些超巴產品可以做到高蛋白。

據2019年底首屆中國奶業新鮮峰會透露的數據,2019年我國有25個省份的50家乳品企業進入優質乳工程,佔規模以上乳品企業數量的60%以上,其中巴氏殺菌乳年產量已達到31.7萬噸。

目前,光明乳業已推出高端鮮奶品牌「致優娟姍鮮牛乳」,並將殺菌溫度從80℃降低到75℃,以保留牛乳中的更多活性營養。同樣降低殺菌溫度的,還有新希望乳業、福建長富乳業等。而為將工藝優勢更直觀地傳遞給消費者,光明、新希望、三元等乳企目前都在巴氏奶產品包裝上顯著標示出了活性物質含量。如在光明乳業產品包裝上,可以看到免疫球蛋白、乳鐵蛋白、乳過氧化物酶等活性物質含量。

「以巴氏殺菌溫度從85℃降到75℃為例,考驗的是企業在奶源、工藝、冷鏈等各方面的綜合實力,並不是所有區域乳企都能做到。」上述南方一區域乳企負責人提醒。

新京報記者 郭鐵 圖片來源 資料圖片

編輯 李嚴 校對 劉軍

相關焦點

  • 低溫乳品「軍備賽」開始,巨頭加入或改寫巴氏奶格局
    其他巴氏奶品牌主要分散在各區域,如四川新希望、福建長富、南京衛崗、廣東燕塘、北京三元、遼寧輝山、河南花花牛、黑龍江完達山等。乳業專家宋亮認為,伊利、蒙牛等巨頭的進入會加速巴氏奶市場的3個動向,即市場容量壯大、行業集中度提升、區域乳企併購加速。「現在伊利、蒙牛的奶源供應不是問題,同時藉助新零售加速巴氏奶的市場滲入,比傳統網絡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 百億市場規模,乳企巨頭紛紛入局,巴氏奶之爭誰是贏家?
    隨著巴氏奶在市場上「逐年升溫」,無論是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還是新希望、光明等區域性企業,或是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巨頭,紛紛布局巴氏奶市場,一時間巴氏奶領域硝煙四起。1、乳企巨頭髮力巴氏奶巴氏奶行業從來沒有這麼熱鬧過。
  • 乳業巨頭關於巴氏奶的戰爭,誰是贏家?
    巴氏奶在市場上「逐年升溫」,無論是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還是新希望、光明等區域性企業,或是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巨頭,紛紛布局巴氏奶市場。「子彈財經」撰文解讀了這場巴氏奶戰爭。受限冷鏈等運輸限制,巴氏奶原本是盤踞區域發展,拐點出現在2018年。2017年5月,蒙牛成立鮮奶部。2018年1月,蒙牛正式入局巴氏奶,一年內一口氣推出了17個鮮奶單品。2019年底,阿里火線入股蒙牛訂奶平臺「天鮮配」支持冷鏈入戶。今年4月,可口可樂中國與蒙牛新設合營企業落定,主攻低溫奶產品。
  • 巴氏奶與常溫奶之爭
    這樣的混合液態奶,在項目實施之初加入的是巴氏奶,但既然混合了奶粉、黃油兌水製成的「復原奶」,就不能叫做巴氏奶,故而叫做「混合消毒牛奶」。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中國引進「超高溫瞬間滅菌技術(英語縮寫為UHT)」生產常溫奶,那麼在有的省市區,給「混合消毒牛奶」加的就不是巴氏奶,而是常溫奶。也就是說,「混合消毒牛奶」中,一半是奶粉兌水製成的「復原奶」,一半是常溫奶。
  • 市場競爭白熱化,巴氏奶的風口真的來了嗎
    2020年巴氏奶成了各乳企盯緊的風口。隨著常溫奶業務增速放緩,越來越多的乳企開始進入巴氏奶業務,這其中也包括了伊利、蒙牛等巨頭,今年以來巴氏奶市場產品大量湧入,競爭面臨白熱化,但對於巴氏奶行業而言,到底是水大魚大,還是貼身肉搏的淘汰賽?
  • 巴氏奶的新起點
    所謂巴氏奶,就是用巴氏殺菌技術消毒的鮮奶,它以生牛乳為原料,經過85℃以下的低溫加熱處理的產品。由於殺菌方法溫度不高,在殺死有害菌的同時,能最大限度地保存牛奶中的營養活性物質,因此被認為是更加營養健康的乳製品。隨著消費者對於高品質乳製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巴氏奶迎來了春天。各個乳企紛紛加碼巴氏奶,搶灘新藍海。
  • 鮮奶市場「鮮活」升級 君樂寶首推「19天保質期」低溫鮮奶產品
    「君樂寶悅鮮活凝聚了科技和創新,打造了品質和高端,是奶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縮影和典範。」中國奶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劉亞清說。更多業內專家認為,這款產品為消費者在常溫奶之外提供了一種更好的營養選擇,對於開拓乳製品消費市場和引領品質消費,意義重大。目前,我國消費者食用的液體奶主要是常溫奶。
  • 蒙牛死磕巴氏奶受挫:核心商標被駁回
    據當時的媒體報導,2006年蒙牛曾在無錫、杭州、蘇州等江浙多個城市以及安徽部分城市上市巴氏奶鮮奶產品,而這些產品所使用的商標正是"新鮮工廠"。但由於當時的蒙牛在奶源布局方面能力有限,且適合長途運輸和常溫保存的常溫奶(UHT奶)一直是蒙牛乳業的拳頭產品,再加之當時的鮮奶市場基本是光明一家獨大,沒過多久蒙牛便被迫放棄了"新鮮工廠"品牌,並幾乎退出了低溫巴氏奶市場。而蒙牛的上訴理由也沒有得到終審法院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的認可。
  • 進口巴氏奶的網上「偽裝術」:用調製乳冒充鮮奶
    偽裝3讓人眼花繚亂的「預巴」「超巴」工藝打擦邊球巴氏殺菌是一種用較低溫度在短時間內對食物進行殺毒的方法,可較大程度不損害食物品質。與國產巴氏奶2-8天的保質期相比,進口巴氏奶保質期普遍長達15-22天,澳大利亞保利(Pauls)巴氏殺菌全脂鮮牛奶保質期甚至長達40天。對此,一位乳企技術人員向新京報記者表示,進口巴氏奶漂洋過海到中國市場需要更久的保質期。通過檢測糠氨酸等指標,可以推斷這類巴氏奶通常應用100℃以上的熱加工處理,才能把保質期延長至15-40天。
  • 低溫鮮奶市場已經刺刀見血,為什麼光明乳業董事長還要選擇它當...
    在2018年上任後,濮韶華一方面啟動產品多元化,特別是重新加大了低溫產品的投入力度,即"領鮮"戰略,推出多款高端巴氏奶新品,以華東市場為核心,逐步向華中、華南、華北加速滲透。  據濮韶華介紹,2020年仍將進一步推動低溫產品的市場擴張,目前光明乳業正在進入尚未布局的安徽市場,已在安徽北部開始審批投建牧場,下一步不排除與當地的存量乳企進行合作,搶佔市場。
  • 巴氏奶市場潛力巨大,75度殺菌能否引領低溫趨勢
    燕塘乳業此前在投資者接待日時也表示:今年4月推出新廣州75度巴士低溫奶銷售情況良好,超過公司銷售預期。5月23日,在天友新鮮寵粉節上重磅發布了天友乳業新鮮戰略,煥新升級的天友鮮活時速新品也在當天發布,標誌著企業從此正式進入巴氏鮮奶的75度時代。
  • 競相購買牧場、推新品鮮奶,乳企大公司都打的什麼算盤?
    例如1升光明「新鮮牧場」鮮奶折後價格只需5.8元的狀況,這些低溫奶的包裝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印有「高溫殺菌乳」的標識。目前市場上的牛奶產品主要是3種殺菌工藝,巴氏殺菌、高溫殺菌(ESL)以及超高溫滅菌(UHT),3種殺菌工藝的加工溫度逐步提高。殺菌溫度越高,牛奶保質期也越長,營養物質也越少。
  • 蒙牛轉型常溫奶巨頭涉足巴氏奶勝算幾何?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白熱化,液態奶兩大陣營的角力正發生微妙變化。據悉,普通常溫奶的利潤已經低至近乎「賤賣」,乳企除了扎堆發力高端市場以外,還將目光投向近年增勢喜人的巴氏奶。巴氏奶有望成為中國乳業「新十年」的主戰場。近兩年,蒙牛、伊利進軍巴氏奶的消息不絕於耳,但兩公司每次都予以否認。
  • 低溫巴氏奶將成為大中型乳企標配:繼光明之後 蒙牛和君樂寶入局
    基於此,世界上90%左右的國家都以消費者低溫巴氏奶為主,其中奶業發達國家,比如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紐西蘭,低溫巴氏奶的消費量在液態奶市場中的佔比超過80%。但是,受制於冷鏈運輸半徑、就近奶源供應、生產工藝等因素,我國低溫巴氏奶行業以區域品牌為主,且在國內液奶市場中佔比較低。
  • 爭飲低溫奶 乳企打響奶源爭奪戰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光明乳業在全國巴氏奶市場份額近40%,位列第一。其他巴氏奶品牌主要分散在各區域,如四川新希望、北京三元、遼寧輝山、黑龍江完達山等。  除了各大區域乳企,以常溫奶為首的乳業雙巨頭伊利和蒙牛在低溫奶領域也蓄勢待發。
  • 我國低溫奶市場佔比尚不足20% 優質巴氏乳將激發液態奶市場潛力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11月26日,中國奶業協會秘書長劉亞清在首屆中國奶業新鮮峰會上表示,經驗證明,發展巴氏殺菌奶是撬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動力和槓桿。「據調查,在奶業發達國家,巴氏殺菌奶的消費量佔了液態奶的80%以上。
  • 布局提速,伊利推3款巴氏奶新品
    新京報訊(記者 郭鐵)12月6日,伊利集團金山分公司官方微信公眾號「伊利好鮮奶」發布3款低溫鮮牛奶(巴氏奶)新品。業內認為,這意味著伊利在低溫鮮奶領域布局提速。公號信息顯示,伊利此次推出的3款巴氏奶新品分別為 「金典鮮牛奶」(780ml,塑裝)、「牧場清晨鮮牛奶」(950ml,盒裝)和「伊利鮮牛奶」(950ml,盒裝)。
  • 巴氏牛奶的新起點
    所謂巴氏奶,就是用巴氏殺菌技術消毒的鮮奶。它以生牛乳為原料,經過85℃以下的低溫加熱處理的產品。由於殺菌方法溫度不高,在殺死有害菌的同時,能最大限度地保存牛奶中的營養活性物質,因此被認為是更加營養健康的乳製品。隨著消費者對於高品質乳製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巴氏奶迎來了春天。各個乳企紛紛加碼巴氏奶,搶灘新藍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