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清華北大現在是我國的最高學府,能夠有幸進入這兩所大學就讀的人,將來前途一定不可限量。在近代的時候,這兩所大學就已經表現出特立獨行的一面了。
當時的北京大學可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無數的學者在這裡用筆抨擊著中國舊社會的統治,力求喚醒中國的民眾。而這也正是這兩所高校能夠成就如今模樣的原因,他們為改變中國而來,最終成功引領著中國前進的方向。
別看現在進入北京和清華大學有非常多的障礙,其實在上個世紀的時候,還是有很多例外情況發生的。那個時候這兩所高校的招生制度還不完善,在招生名額上有很大的餘地。有一位學生高考多科滿分,以數學0分的成績進入了清華大學,他是誰呢?
這個幸運的學生名字叫做吳晗。他的數學考了0分被北大拒絕,最終清華大學向他拋來了橄欖枝。而他也不負眾望,成為了一代歷史學家。
在舊時代的中國,北京大學在文化方面可以說是獨樹一幟,當時這裡聚集了一大批的優秀人才任教,可以說這裡是中國學者的天堂。在北洋時期,由於革命宣傳的影響教育方面還比較開放,北洋政府對於這些學者並沒有過多的幹涉。
於是,北京和清華大學便成為了當時培養中國年輕人才的基地。從總體上來看,當時的北京大學在文科方面比較強,而清華大學在理科方面比較佔優勢,著名的文化學者胡適就在北京大學任教。
熱血青年吳晗當時就想要進入到北京大學學習。吳晗原名叫做吳春晗,他在很早的時候就展露出了學術天賦。他發表的一篇文章深深的受到了胡適的欣賞,而他也因此得到了胡適的信賴。
胡適任職中國公學的校長時,胡晗就是他的學生,兩人時常在一起探討一些學術問題,吳晗的觀點往往能夠得到胡適的贊同。在胡適任職北大之後,吳晗也想進入到北京大學學習。
不過,北京大學可不是想進就進的,在進之前還得通過一次考試。吳晗在這次考試當中拿到了非常優異的成績。他的各科成績都拿到了滿分——除了數學。
吳晗的數學拿了0分,這倒不是當時的數學太難,而是吳晗對於數學沒有興趣,他與胡適在一起,主要討論的也是歷史和文化問題。在數學方面,他既沒有興趣也沒有才華。
當成績出來之後,胡適雖然很想招這位其他科目都滿分的學生進入北京大學,然而在當時北京大學卻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數學考0分的人是無法進入北京大學的,所以吳晗被北大堅決拒收。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定,恐怕也跟北京大學在理科方面偏弱有關。差哪門就補哪門,北大理科差自然要想辦法將理科搞上去,而數學是理科與工科的基礎。因此,北京大學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並不稀奇。
可是,吳晗的零分確實給他造成了一定的困擾,因為北京大學沒有辦法招收他成為學生。就算胡適曾經向北京大學的人求情,可是吳晗依然沒有得到進入北京大學的機會。
最終,吳晗向北大旁邊的清華大學遞交了申請書。清華大學方面在看到吳晗的文科成績後,便向他拋來了橄欖枝。這樣一位優秀的人才,既然北大不收,那就讓清華大學拿走吧。
進入清華大學的吳晗,最終又有怎樣的成就呢?
吳晗最終成為了我國一名著名的歷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是我國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吳晗進入清華大學之後,依然與胡適保持著一定的聯繫。他經常與以前一樣與胡適討論一些學術問題,不過隨著他在清華大學接觸的人越來越多,他的思想發生了轉變。
吳晗成為了我黨的一名地下工作者,而胡適,眾所周知他偏向國民黨一派。最終兩人在政治上面的分歧越來越大,他們之間的聯繫也就逐漸中斷。
吳晗曾經想要挽留自己的這位導師,他寫信想要約胡適見面,可是卻遭到了胡適的拒絕。最終胡適跟著國民黨前往了臺灣,兩人之間的師生情誼也就此中斷。
不過,吳晗確實受到了胡適很大的影響,他在學術方面的方法基本上都是採用胡適的辦法。胡適曾經舉薦吳晗當清華大學的工讀生,專門研究明史,在大學期間吳晗也確實發表了一系列的文章,大部分都是關於明史研究。
吳晗的文章受到了當時中國史學界的一致歡迎,這位初出茅廬的學者在畢業之後正式成為了清華大學的一名教師。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隨著戰爭的持續,吳晗發現當時的民國政府實在是腐敗不堪。漸漸的他開始對國民黨當局產生不滿,在思想上也逐漸左轉。
1943年吳晗加入了民盟,他全盤拋棄了胡適的讀書救國理論。作為一名學者,他已經深刻的意識到了讀書並不能拯救中國,哪怕就是發表一千篇一萬篇關於明史研究的論文,也絲毫不能改變舊中國的現狀。
加入民盟的吳晗,開始四處奔走為一個全新的社會進行活動。他對國民黨當局進行無情的批判,積極投身於各種反蔣活動當中。
可以說,他這樣做是當時中國學術界的一種無奈之舉,當時的中國確實是安置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老老實實研究明史並不會讓他們的生活變得更好,只會看著周圍的人生活得越來越困難。
在解放戰爭時期,當時饑荒非常的嚴重,物價上漲飛快,上午還能吃一碗麵的錢,下午就連湯都喝不到了,這都是國民黨統治者收割人民財富的原因。
這種金融上的剝削對於胡晗這樣拿固定工資的人影響最大,因為工資是死的,要漲也只能是一個月一漲,不論是頻率還是速度都根本就追不上物價上漲,文人幾乎沒有不餓肚子的。
然而,加入政治活動佔據了吳晗太多的時間,在他將主要精力都放在反蔣活動之後,他再也沒有寫出過像以前那樣精彩的史學著作了。他的學術生命就到此結束了,之後他將工作的重心放在了政治上。
到了中國解放戰爭的時候,為了應對當時大批學者的抗議,國民黨當局竟然使出了暗殺的手段,著名學者李公僕,聞一多等人就接連被暗殺,吳晗也越來越憤怒。
他寫了一篇文章名叫《論暗殺政治》,在這篇文章當中,他尖銳的對國民黨統治進行了批判,指出國民黨就是特務專制。他用自己在研究明史時所用到的學識,來抨擊國民黨統治。
新中國成立之後,吳晗繼續在學術崗位上發光發熱,他曾經組織過明十三陵中定陵的挖掘工作,當然大家都知道,那是一次非常糟糕的皇陵挖掘。在那之後,凡是沒有被盜過的皇陵,通通都不被允許挖掘了。
1960年的時候,吳晗新編了一個戲曲名字叫做《海瑞罷官》,這本來是文人的愛國之舉。到了動蕩的年代,他的這一齣戲遭到了某街別有用心之人的批評。後來他被批鬥了,在那樣一個動蕩的年代裡,吳晗的生活非常的悽慘,連他的家人也受到了連累。
1969年10月11日,吳晗被迫害至死,在他死前頭髮已經被人拔光了,他的骨灰至今下落不明。
那樣一段動蕩的歷史造就了太多的慘案,再去追究這些過錯,只會讓人陷入無盡的痛苦當中。吳晗是我國一名優秀的歷史學者,這是毋庸置疑的,在他學者的那一段生涯,他致力於明史研究,當社會越來越黑暗時,他發覺讀書不再能改變社會,於是便積極的加入到社會活動當中。在那個動蕩的年代結束之後。有關部門已經為吳晗平反。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