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觀點 | 何偉:「生態話語分析」:韓禮德模式的再發展

2021-02-25 語言學通訊

儘管最初的韓禮德模式在生態語言學領域的推廣潛勢有限,然而其對語言學界的影響十分顯著。自從Halliday(1990/2001)談及語言系統對環境問題的潛在影響,並提倡學界重視語言對環境的影響的研究,生態語言學領域逐漸興起了通過話語分析來揭示語言生態性的研究模式。

起初,學界主要開展生態話語的分析(analysisofecologicaldiscourse),也就是有關環境話語的分析。環境話語分析一方面關注語法及用詞特點:Gerbig (1993,1997)、Schleppegrell(1996)在環境話語分析中,發現名物化可以省略或掩蓋施事這一特點,比如killingofwild animals就沒有表明此行為的責任主體;Goatly(2000)通過環境話語分析,指出人們對environment一詞的使用,暗示了人類中心主義這一觀點;Schultz(2001)通過環境話語分析,指出如果人們繼續使用具有剝削性質的詞語,比如使用harvestforest而非logforest,環境保護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則關注綜合表徵方式:Glenn(2004)、Stibbe(2012)、Mitchell(2013)通過分析跨國農副產品綜合企業話語,指出這些企業使用了鼓勵剝削動物、破壞農業生態的詞語及語法結構;Gare (1996)、Goatly(2002)、Carvalho (2005)、Stamou& Paraskevopoulos(2008)、Stibbe & Zunino(2008)、Alexander(2009,2013,2018)、Bednarek & Caple (2010)、Grundman & Krish-namurthy(2010)、Plec & Pettenger (2012)、Wild et al.(2013)採取批評話語分析模式(criticaldiscourseanalysis,簡稱CDA:參見Fairclough1989,1995;vanDijk1993;Weiss&Wodak2003),對新聞媒體、旅遊廣告、新古典經濟學等有關環境與氣候危機的話語,進行了定性或定性結合定量的分析,揭示了當今主流話語是如何建構一個不公正、不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即通過識別分布在大量文本中典型的蘊涵生態破壞觀的語言模式,來批評環境因素邊緣化、人類中心主義、增長主義、等級主義、話語漂綠化等意識形態及相關做法。

之後,隨著生態危機的加劇,學界逐漸認識到不僅僅是環境話語蘊涵了破壞性的生態價值觀,任何話語都有可能關涉人們對生態認識的片面性。這種認識與學界對環境的界定有密切關係。Alexander&Stibbe(2014:105)對生態語言學進行界定時,指出「該學科研究語言在維繫人類、其他有機體和自然環境之間生命關係上的影響」。從其定義看,他們對環境的界定包括人類的生存所依賴的自然環境以及其他有機體,這也正是Stibbe(2003,2015)、Slater(2007)、Poole&Spangler(2020)等採取批評話語分析模式對豬肉行業、動物製品、消費電子雜誌、廣告、男性健康雜誌、新古典經濟學、金融機構、電子遊戲等話語進行分析的原因所在。通過對關涉人類以及其他有機體或經濟發展話語的分析,這些研究指出當今社會的主流話語往往忽視人類的活動對環境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

除了批評話語分析模式,學界也借鑑由Martin(1999,2004)、Bartlett(2012)等提出和發展起來的積極話語分析模式(positivediscourseanalysis,簡稱PDA),對另外一個類別的話語進行分析,目的是為社會提供一些新的能夠促進環境改善的「故事」(story)(Stibbe2015)。比如Goatly(2000)比較了威廉·華茲華斯的《序曲》和《泰晤士報》對自然元素的語言表徵,發現《序曲》中自然元素的施動性明顯強於《泰晤士報》,由此提出威廉·華茲華斯的詩歌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更好的生存模式,並建議人們重新思考人類在自然中所扮演的角色。Alexander(2003)分析了一位科學家兼環保活動家Vandana Shiva的演講詞,展示了Shiva是如何通過解構全球化重要公司等的語言,來抵制當今社會的一些主導話語,比如新自由主義話語,並提出了一個重視共享、強調可持續性、尊重弱小的世界觀。Stibbe(2012,2015)分析了日本俳句的語言特徵,目的是尋找對動物的積極表徵方式,以替代主流話語中具有生態破壞作用的相關表達。他發現俳句中所描述的動物遵循天性,能動性突顯,也就是說,沒有被表徵為人類活動的目標,比如被看作獵物、資源、財產等。如上所述,生態語言學領域開展積極話語分析的目的是,找出能夠鼓勵人們關心和保護生命所依賴的生態系統的語言特點及「故事」。

同時,也有學者採納由O』Toole(1994)、Kress&van Leeuwen(1996,2001)、O』Halloran(2004)等發展起來的多模態話語分析模式(multimodaldiscourseanalysis,簡稱MDA),對企業話語、廣告話語進行生態性分析。Maier(2011)探索了CNN媒體有關企業綠化的宣傳方式;Chen(2016)探討了中國汽車廣告圖片融入「自然」概念的方式。另外,也有學者採納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理論、框架理論,以及社會語言學中的身份建構理論,對相關話語進行分析,比如Stibbe(2015)。

通過上述梳理,我們發現經學界演繹和發展的韓禮德模式,主要是通過話語分析來探討語言的生態性,發展路徑是從環境話語分析到批評話語分析,又擴展到積極話語分析以及多模態話語分析,同時還有從認知語言學及社會語言學視角開展的話語的生態性分析。下面我們從範式的四個要素出發,來考察經演繹和發展的韓禮德模式是否已成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體系。

從研究範式的內涵之一「觀察角度」看,經學界演繹和發展的韓禮德模式關注的也是語言對環境的影響,但是聚焦的是語言的具體使用,亦即話語對環境的影響。

從研究範式的內涵之二「基本假設」看,經學界演繹和發展的韓禮德模式認為,話語蘊涵人們的生態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影響人們的認知及行為,從而可能引發環境問題。反過來,該模式認為對話語的生態性分析,能夠揭示話語背後的生態價值觀以及對應的語言表徵特點,這樣可警示人們對蘊涵生態破壞性價值觀的「故事」的傳播以及對相應語言表徵的使用,或鼓勵人們對蘊涵生態有益性價值觀的「故事」的推廣以及對相應語言表徵的使用。

從研究範式的內涵之三「概念體系」看,經學界演繹和發展的韓禮德模式提出了環境話語分析、話語的生態性分析、生態話語分析、批評生態話語分析、積極生態話語分析、多模態生態話語分析、生態價值觀/哲學觀、生態有益性話語、生態破壞性話語、生態模糊性話語等概念,提出了話語分析的三個步驟:明確理論手段、開展文本分析及採取生態行動。

從研究範式的內涵之四「研究方法」看,經學界演繹和發展的韓禮德模式主要採取包括觀察、描寫、分析、解釋、比較、語料庫語言學等在內的研究方法,在設計上主要採納定性和定量兩種研究方式。這些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主要用來考察蘊涵生態價值觀的語言綜合特徵,以及生態價值觀本身或「故事」。

從研究範式的上述內涵看,較之最初的韓禮德模式,學界演繹和發展後的模式已具有獨立研究範式的基本架構。也正因如此,近年來生態語言學領域有關語言對環境的影響的研究發展迅速,研究對象從有關環境的話語擴展到凡是關涉人與環境,以及人與其他有機體關係的話語,有關這方面的研究成果可參見近年來Language and Ecology、CriticalDiscourse Studies等期刊發表的文章,以及TheRoutledge Handbook of Critical DiscourseStudies(Flowerdew&Richardson 2018)、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Ecolinguistics(Fill&Penz 2018)等文集收錄的文章。

然而,從緣起及概念體系看,該模式尚存一定的問題。1)最初的韓禮德模式關注的是語言系統本身,尤其是語法特點,對環境的潛在影響;然而,演繹和發展後的模式關注的是語言的使用即話語對環境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演繹和發展後的模式與韓禮德模式之初在觀察的維度上發生了轉變,相應地帶來了研究對象及研究內容上的變化。2)演繹和發展後的模式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框架體系。一方面,概念名稱不穩定:有的稱為「環境話語分析」;有的稱為「話語的生態性分析」;有的稱為「生態話語分析」。另一方面,研究路徑突顯:有的將生態語言學的理論框架與「批評話語分析模式」結合起來,稱為「批評生態/生態批評話語分析」;有的與「積極話語分析模式」結合起來,稱為「積極生態/生態積極話語分析」;有的與「多模態話語分析模式」結合起來,稱為「多模態生態/生態多模態話語分析」,等等(參見Carvalho2005;戴桂玉、仇娟2012;黃國文2018)。概念名稱的不穩定以及研究路徑的突顯表明,從生態語言學視角下開展的話語分析尚未形成一個比較成熟的體系。3)上述種種路徑的話語分析對生態價值觀/哲學觀的界定不一致,對其重視程度也不一樣:有的將其界定為Living(Stibbe 2015),有的界定為Harmony,Sustainability and Wellbeing(Poole & Spangler2020),等等;有的在文本分析前首先闡明生態哲學觀(Stibbe 2015),有的在結語中說明所持的生態哲學觀(Poole&Spangler 2020);多數則與批評話語分析以及積極話語分析一致,主要提是否公正、公平,是否積極等,沒有明確生態哲學觀。4)上述種種路徑的話語分析大多沒有完全按照生態語言學的分析框架來進行,比如多數話語分析明確了理論手段,也開展了詳細而充分的分析,揭示了文本背後的生態價值觀,但是沒有提出生態行為建議或採取其他生態行動。最後兩項中提及的兩個特點也表明,學界多數學者仍然是從其他視角來看待有關生態系統的話語,或批評的視角,或積極的視角,或多模態的視角,或認知的視角,等等;換言之,他們主要是擴大了其他話語分析模式研究對象的範圍,尚未整體上從生態視角看待有關生態系統的話語。

從以上四個方面看,學界演繹和發展後的韓禮德模式還沒有發展成一個成熟穩定的研究範式。

相關焦點

  • 綠色語法視角下的生態話語分析
    當他們認識到實現生態平衡的重要性後,一些遵循「生態轉向」研究角度的交叉學科應運而生,包括生態文學、生態翻譯學、生態語言學等。作為上述學科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門類,生態語言學主要研究語言在與生命相關的可持續性互動關係中的作用,關注語言的生態和生態的語言。目前學界對生態語言學的研究主要有兩種範式,即豪根模式和韓禮德模式,這兩種模式互為補充,共同促進了生態語言學的發展。
  • 全方位推進生態語言學研究
    以問題為導向  生態語言學強調語言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即語言構建受語言使用環境的影響,同時語言也影響著自然與社會環境。北京語言大學教授李宇明認為,生態語言學研究應根植於現實,從社會發展中尋找學術話題。
  • 生態語言學走向成熟
    一方面,研究語言生存發展狀況及原因,有利於保護瀕危語言,推廣通用語言;另一方面,分析語言中的生態取向,有助於提高人們的生態意識,改善人們的生態行為,推動自然生態系統及社會生態系統向著「多元和諧、交互共生」的方向發展。
  • 學術觀點|黃國文: 思政視角下的英語教材分析
    生態語言學家Stibbe(2015)以分析者的生態哲學觀作為標準,區分出(1)破壞性話語(destructive discourse)、(2)有益性話語(beneficial discourse)和(3)中性話語(ambivalent discourse)。他說的破壞性話語,就是其傳遞的世界觀和意識形態與分析者的生態哲學相矛盾或對抗的話語。
  • 學術期刊發展與學術話語建構的時代理據
    在新形勢下抓好學術期刊建設,對於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促進中國學術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當前,我國學術話語體系的發展狀況說明,學術話語創新與體系化建設必須深刻反映中國的時代特徵,才能助力時代發展中的中國實踐不斷進步。
  • 學術觀點| 徐烈炯:功能主義與形式主義
    幾年前我曾問過韓禮德, 他是否知道為什麼在中國相信他的人居然比相信Chomsky的人多。他說中國信奉系統功能語法的大都是外語教師, 也許因為他的理論發源於外語教學, 外語教師容易接受。他本人早年在北京大學學習, 能說相當地道的漢語, 這大概也有關係。也有人注意到, 開放初期在各大學外語系選拔留學生到國外學語言學, 出於與學術無關的原因首先派遣大批人才去澳大利亞。
  • 學術觀點 尤金•奈達:當代翻譯理論之父
    奈達一生的主要學術活動都圍繞《聖經》翻譯展開。在《聖經》翻譯的過程中,他從實際出發,發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翻譯理論,最終成為翻譯研究的經典之一。奈達根據翻譯的本質,於1964年正式提出了著名的「動態對等」(dynamic equivalence)翻譯理論。
  • 話語分析說認知:話語感知的模式
    從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學習方面來說,先從感知語句的信息開始感知,然後進行整個語段信息的感知,再從一個個語段信息的感知,過渡到對整個語篇信息的感知,從語句話題,到語段話題,再到整個語篇話題,從下到上進行閱讀感知。一種是從上到下的加工模式。感知者利用自己先前形成的感知經驗模式,先對感知信息從整體上進行感知,再根據具體的感知信息進行調整。
  • 話語分析說認知:話語感知的模式
    從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學習方面來說,先從感知語句的信息開始感知,然後進行整個語段信息的感知,再從一個個語段信息的感知,過渡到對整個語篇信息的感知,從語句話題,到語段話題,再到整個語篇話題,從下到上進行閱讀感知。一種是從上到下的加工模式。
  • 「第三屆(功能)語言學融合、創新與發展高端論壇暨第17屆英漢語篇...
    會議開幕式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國家語言能力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許國璋語言高等研究院院長助理何偉主持。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國家語言能力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許國璋語言高等研究院副院長王文斌,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英漢語篇分析專業委員會會長黃國文分别致開幕辭。閉幕式由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楊炳鈞主持,黃國文致閉幕辭。
  • 寫匠 AIWriter 1.5 版發布:寫作神器——元話語
    「找到人物行動時所受的真實驅使...」是對寫作初衷的進一步表達,還是基本話語。在這段話中,還有一些基本話語之外的詞彙,比如「但」、「不瞞各位」、「我說的是」指向的是語言本身,這些詞彙就是「元話語」。2. 元話語的分類元話語在人類語言發展早期模擬社會關係、自然關係誕生。這些元話語,幫助我們連接文章,梳理邏輯。
  •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路徑分析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需要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討論分析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成績、經驗及不足,避免功利偏狹的心態;進一步夯實理論基礎,以謙遜的姿態對待已有成果,在增強學術自主性的同時,繼續借鑑古今中外豐富的思想理論資源,而不是故步自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加強交流,緩解學術與政治、學人與學人、學術與學術之間的張力,形成正向的溝通機制。
  • 「中國話語」構建的學術資源問題
    說到底,中國話語就是「中國經驗」、「中國道路」的學術表達。正因為如此,我們反對學術研究懸浮於真實生活之外的過度學院化、技術化傾向,不反映生活訴求的理論和模型再「美」,也是不結果實的花,或只能產出被稱之為「精緻的廢話」的產品,於現實無補,與理論話語創造無緣。
  • 話語和話語分析
    並對話語分析進行了定義:話語分析「主要指自然發生的連貫的口頭或書面話語的語言分析。」斯塔布斯強調語言學家要加強對自然語言的社會分析,促使語言學家開始使用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進行話語分析,使社會相互作用理論在話語分析中具有了一定的地位,話語分析不再僅僅局限在語言學的範圍裡,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作用日益增強。
  • 竺乾威|公共管理話語體系的本土化建構:比較的觀點
    我國公共管理話語本土化的建構具有一個相對較好的文化基礎,這一建構需要對話語體系本土化有一個正確的理解,需要有一個包括正確處理學術與意識形態關係、鼓勵批評爭論、自由探討等在內的良好的學術環境。討論公共管理的話語體系,首先有必要討論一下公共管理與公共行政兩者之間的關係,因為這裡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意見認為兩者分屬兩種不同的體系,是兩個不同的學科。
  • 英文學術論文該怎麼寫?
    如何提高自己的研究論文寫作能力,更有效地、規範地、高質量地撰寫研究論文,清晰地表達自己的學術觀點和見解,科學地記錄和總結自己的研究發現,是寫論文時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第二語言寫作的教學與研究在國際上一直受到重視,國外的寫作教學研究十分活躍,以美國為例,美國普度(PURDUE)大學每年定期召開二語寫作學術研討會。二語寫作擁有自己的研究隊伍、研究機構、學術期刊。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舉辦「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學術沙龍
    由首都對外文化傳播研究院北京形象與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英語學院主辦的「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學術沙龍活動於2019年10月28日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十九位專家學者圍繞如何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議題展開了交流與研討。
  • 沈壯海:建設具有自己特色和優勢的學術話語體系
    原標題:建設具有自己特色和優勢的學術話語體系 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既深刻闡明了哲學社會科學在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權方面的重要意義,也將話語體系建設與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建設一道作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基本內容,客觀分析了我國當前在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
  • 知識外交與二戰後美國學術話語體系的全球建構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知識已經成為生產力,知識也由此成為影響外交的重要因素。知識外交一方面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又超越了公共外交。知識外交的重要媒介是學術話語。影響外交的學術話語包括三類。第一類是關於國家身份的學術話語。
  • 新書推薦 | 《英語功能語義分析》與《漢語功能語義分析》
    第一作者簡介何偉,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外語與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許國璋語言高等研究院院長助 理,Journal of World Languages 聯合主編,Functional Linguistics 副主編,《北京科技大學學報》語 言學欄目主編,中山大學功能語言學研究所客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馬丁適用語言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