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分析說認知:話語感知的模式

2020-09-06 禮志話語

對感知的含義有所了解之後,本文開始探討話語感知的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話語感知內含著感知者的存在,這裡的感知者是指向現實生活中一般的、能正常進行日常生活感知的個人,不是指向那些特殊的個體。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面對的也是一般的人,進行語文學習的學生也是指向一般的、能正常進行日常生活感知的學生。明確討論的限制性對象,利於進行討論,也利於討論問題的適用性範圍。

1. 常見的感知加工模式

在各種理論書上,常見的感知加工模式有兩種:

一種是從下到上的加工模式。感知者先從較小的感知單位進行感知,逐步過渡到較大的感知單位,然後完成整個信息的感知。例如對聲音的感知,對語言符號的感知,先從較小的聲音單位、語言符號單位進行感知,再去感知較大的聲音單位、語言符號單位,最後形成對完整信息的感知。

從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學習方面來說,先從感知語句的信息開始感知,然後進行整個語段信息的感知,再從一個個語段信息的感知,過渡到對整個語篇信息的感知,從語句話題,到語段話題,再到整個語篇話題,從下到上進行閱讀感知。

一種是從上到下的加工模式。感知者利用自己先前形成的感知經驗模式,先對感知信息從整體上進行感知,再根據具體的感知信息進行調整。

還是從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學習方面來說,就是學生利用自己先前形成的閱讀感知經驗模式,開始就從題目入手進行猜測這個語篇是關於那個方面的話題,可能會寫這個話題的哪些方面,對於這個話題,自己已經知道哪些,直接從語篇層面進行預先理解。

然後再根據這個語篇各個語段的話題和內容,各個語段的語句的話題和內容,不斷進行信息調整,不斷進行信息補充,完成對整個語篇信息的理解。從語篇話題,到語段話題,再到語句話題,從上到下進行閱讀感知。

這兩種感知模式實際上只是理論上的抽象,在實際感知過程中,從下到上與從上到下的兩種感知加工模式應該是交織在一起,互相促進,反覆進行,共同完成整個感知工作。

對於感知模式的研究,現在已經形成好幾種感知理論,各有其長處。

2. 存在的問題

對於在一線進行教學的老師來說,很容易觀察到一些現象。

對於經常代實驗班課的老師,要是再來代普通班的課,能適應的很少,很多老師非常不適應。有的老師非常生氣,經常抱怨普通班學生的基礎差。

作為老師不能僅是抱怨,還要分析普通班學生的基礎差,是哪些方面的基礎差。特別是從語文學習的角度進行思考,進行研究,普通班學生的語文基礎差,是哪些方面的語文基礎差,形成的原因是什麼,應該在語文學習方面如何進行改進。

本人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就有意識地對實驗班和普通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對比。同樣的語文教材,同一個語文老師,同樣的教學方式,不同的學生會有什麼樣的不同結果。

例如在教學《誡子書》,實驗班用2至3個學時,普通班用雙倍學時,4至6個學時。在《河中石獸》一文教學時,在普通班甚至用了三倍的學習時間。通過作業和試卷檢測,普通班最好的學生成績也僅是達到實驗班的中上等。在平常上課時,對兩班學生進行有目標的觀察、談話,尋找他們在話語感知方面有什麼區別,探討形成這種區別的原因。



3. 話語感知模式

那麼,話語感知模式是一種什麼樣的模式呢?

下面來看看徐志摩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中的一個語段:

昨夜中秋。黃昏時西天//掛下一大簾的雲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將海天一體化成暗藍色,寂靜得如黑衣尼在聖座前默禱。過於一刻,0//即聽得船梢布篷上窸窸窣窣啜泣起來,低壓的雲//夾著迷濛的雨色,將海線逼得像湖一般窄,沿邊的黑影,//也辨認不出是山是雲,但涕淚的痕跡,//卻滿布在空中水上。(「//」表示語句話題切分, 「0//」表示語句話題省略,橫線表示需要注意的語句)

「 昨夜中秋」這個能指,其所指是什麼,可傳遞哪些信息。 昨夜,說明寫這篇文章時,昨夜已經過去,寫的是回憶的事情。這裡要注意的地方是作者與文中的人稱敘述者可能是同指,也可以是非同指。中秋,看到這個詞語,這個能指符號,其所指就要求讀者調動自己的經驗,喚醒「中秋」的相關話題的內容。昨夜中秋,有兩種解讀句式:1.昨夜的中秋。2.昨夜是中秋。表示時間,以2句為適當理解。

「雲母屏」需要了解話題屏的經驗內容,話題雲母的內容,話題雲的內容,才能形成關於雲母屏狀雲的形象,理解雲母屏的所指。是視覺描寫。

「寂靜得如黑衣尼在聖座前默禱」,需要有黑衣尼,在聖座前默禱的經驗。是聽覺描寫。

「將海線逼得像湖一般窄」,需要有話題海線、湖的經驗。是視覺描寫,是把兩事物進行對比。

「涕淚的痕跡」,需要有「涕淚」的經驗,看過涕淚的痕跡。是視覺描寫。

要理解這段話,需要對漢語語言符號進行正確的切分,需要具備相關的經驗模式,才能更好的感知這個語段的信息。

不同學生的經驗模式就影響到了對這個語段的感知。


對客觀世界的感知是人們關於世界一切知識的重要源泉,在人腦中形成關於這個世界的模式。這是一個抽象的判斷。回到現實中,回到每一個現實的個人,由於生活條件、生活經歷、及個性差異,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生形成的關於世界一切的知識是絕不相同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生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形成的主觀世界也是絕不相同的。

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生對客觀世界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感知在人腦中形成不同的立體的網絡狀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這種立體的網絡狀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建構起來,其效能有高有低,結構完整、效能高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能夠被大腦快速喚醒,積極參與話語感知;結構不完整、效能低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不能被大腦快速喚醒,只是被動參與話語感知。

對於話語分析來說,對話語事件、信息的接收、識別、理解要求在人腦中建構結構完整、效能高的立體的網絡狀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

這種話語感知模式,可以被強化,也可能被弱化。

對於學生語文學習來說,普通班的一些學生,該建構形成的結構完整、效能高的立體的網絡狀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建構完成,尚處在建構階段。而這種話語感知模式又不是短期能夠快速建立起來的,那需要長期的努力,因此,這是普通班的一些學生語文學的累,老師教的累,學習效果卻不好的根本原因。


而實驗班的一些學生,已經建構好結構較為完整、效能較高的立體的網絡狀的話語感知模式,有的學生腦中的話語感知模式,不僅能夠快速喚醒,積極參與話語感知,還能夠在腦中的主觀世界裡,自我模擬,自我運行,進入高效的發展方式,人也變得越來越聰明,做事效率也顯得越來越高。

相關焦點

  • 話語分析說認知:話語感知的模式
    在平常上課時,對兩班學生進行有目標的觀察、談話,尋找他們在話語感知方面有什麼區別,探討形成這種區別的原因。3. 話語感知模式那麼,話語感知模式是一種什麼樣的模式呢?下面來看看徐志摩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中的一個語段:昨夜中秋。
  • 話語分析說認知|話語感知模式的特點5:自主性
    這種自主性,是生命個體本身具有的特性,反映在話語感知模式上,使人的話語感知模式也具有自主性的特點。下面,從個人的主動被動性、話語感知模式開閉的傾向性等方面進行簡單分類,結合學生的語文學習對話語感知模式的自主性特點展開討論。1.
  • 話語分析說認知 | 話語感知模式的特點4:時間性
    對於他本人而言,不管是否意識到,他都會以自己的話語感知模式來感知話語的聲音及文字符號,從他自身的角度來識別聲音及文字符號的意義。進入學習階段,進行語文學習的學生,由於自身生活及環境的差異,每個學生形成了具有他自身特色的話語感知模式。每個學生的話語感知模式,在結構完整上、功能完善上,都具有了巨大的差異性。
  • 話語分析說認知|話語感知模式的特點1:相似性
    話語感知模式是立體的網絡狀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 這種話語感知模式有什麼特點呢?現在開始對這方面的話題展開討論。本文討論相似性這個特點。相似性,也有人稱為模仿性、模擬性、象似性等,象似性等術語在語言學等學科中含義不一,具有不確定性,為了利於理解,這裡選用相似性這個術語。
  • 話語分析說認知| 話語感知模式的特點5:自主性
    這種自主性,是生命個體本身具有的特性,反映在話語感知模式上,使人的話語感知模式也具有自主性的特點。下面,從個人的主動被動性、話語感知模式開閉的傾向性等方面進行簡單分類,結合學生的語文學習對話語感知模式的自主性特點展開討論。
  • 話語分析說認知:感知的含義
    關於話語和話語分析的文章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為了討論的方便,本人從自身經驗和漢語文化出發,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話語含義進行溯源,提出了自己對話語的認識,其內容是:話語就是現實存在或曾經現實存在的個人,說出來的能夠表達他的思想的聲音,或者把這種聲音記錄下來的文字。
  • 話語分析說認知:感知的含義
    關於話語和話語分析的文章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為了討論的方便,本人從自身經驗和漢語文化出發,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話語含義進行溯源,提出了自己對話語的認識,其內容是:話語就是現實存在或曾經現實存在的個人,說出來的能夠表達他的思想的聲音,或者把這種聲音記錄下來的文字。
  • 話語分析說認知|提高教學意識,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從話語分析的角度闡述了意識的含義,意識就是對事物及事物關係的意義識別。還以自身的教學實例介紹了語文教學意識的存在。作為一個語文老師,只有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教學意識,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語文教學效率。一個人,只有意識到了問題的存在,才會去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下面,就對這方面的問題展開探討。
  • 話語和話語分析
    通過對有關概念的探討,可以發現:思想就是現實的個人對世界的認知,對事物的認知。思想形式就是現實的個人的認知形式,思想內容就是現實的個人的認知內容。並且得出自己的觀點:思想就是現實的個人對人和事物本身性質及其關係的認知。
  • 學術觀點 | 何偉:「生態話語分析」:韓禮德模式的再發展
    另外,也有學者採納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理論、框架理論,以及社會語言學中的身份建構理論,對相關話語進行分析,比如Stibbe(2015)。通過上述梳理,我們發現經學界演繹和發展的韓禮德模式,主要是通過話語分析來探討語言的生態性,發展路徑是從環境話語分析到批評話語分析,又擴展到積極話語分析以及多模態話語分析,同時還有從認知語言學及社會語言學視角開展的話語的生態性分析。
  • 話語分析理論
    分類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方式,批評話語分析通常考察三個方面: ①名詞的分類,名詞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們通常僅以一兩個特徵為標準把許多事物歸於某一類, 反過來又把該類事物所具有的全部內涵賦予其中的每個成員。②重新詞化,指為整個語言或語言的某一顯著領域創造一套新的術語。
  • 綠色語法視角下的生態話語分析
    目前學界對生態語言學的研究主要有兩種範式,即豪根模式和韓禮德模式,這兩種模式互為補充,共同促進了生態語言學的發展。美國語言學家艾納·豪根(EinarHaugen)將生態語言學作為一種隱喻,強調語言的多樣性,其研究重點在於各種特定語言與其所屬環境的相互作用。
  • 人民日報新媒體新聞評論話語分析
    基於此,他提出了將話語分為文本分析和語境分析兩種視角,在文本分析這一視角中,可以使用語言的語音、詞彙、句式、意義等微觀結構方面進行分析,也可以使用宏觀的圖式和超結構來進行分析;在語境分析層面,可以對「話語的產生和理解、社會文化情境中社會互動行為的認知過程進行描述。」
  • 新媒體事件的話語生產類型及敘事模式 (2)
    類型學話語分析除了沿襲「語外研究」的宏觀分析外,同時注重話語事件的邏輯言說,從哲學方法論層面考察話語事件的屬性、關係、聯繫和結構特徵。新聞生產場域作為一種特殊的文本/符號生產場,通過生產、協作、交換、出版和流通與其他社會場域進行能量流通,實現話語傳播與權力影響。
  •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路徑分析
    平等、自由、開放的政治認知以及相應的政治運作和政治實踐不能不說與政治學的發展有密切關係。  二是促進政治發展的均衡化、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四個自信」,說明「中國模式」「中國道路」經過長期的實踐檢驗,有著推動中國現代化事業的高績效。
  • 通識教育的意義:一個話語分析的視角
    通識教育的意義:一個話語分析的視角 2016年04月02日 09:38 來源:教育學術月刊 作者:李會春 字號 內容摘要:為解決這一問題,文章區分了兩種不同類型的通識教育——「概念中的通識教育
  • 秉要執本——認知語言學話語體系建設之思
    認知語言學術語迅速發展,然對其的理解、使用、翻譯都有一定程度的不準確性。建構核心術語遴選方法,介紹認知語言學主要學派,分析能夠「以點帶面」建構整個學科的核心術語,在綜合考慮各國認知語言學術語特色的基礎上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期達到學科話語體系建構的目標。核心術語研究有三大理論價值認知語言學核心術語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
  • 兩個文藝「講話」的話語意義分析
    對兩個「講話」的敘事結構、敘事語法、符號代碼等加以語義、語用、修辭等層面的符號解碼和敘事話語分析,人們不僅能夠發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階段性特色,而且能發現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文藝進行政治領導的內在邏輯。
  • 話語分析與中國哲學研究範式的轉換
    【論點摘編】      朱人求在《學術月刊》2016年第9期撰文指出,話語是關於某個主題的語言陳述的總和,是人與人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語言或文本而展開的社會交往與關係建構實踐。
  • 建設中國譯學話語:認知與方法
    其間,西方的翻譯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及其話語系統漸入國內學人的字裡行間,美其名曰追趕現代譯學研究步伐。翻譯學術成果常以西方學術話語衡量,凸顯了西方學術話語在我國的強勢地位。用國外理論話語來評說中國翻譯實踐,以此分析中國翻譯實際問題,不免榫枘不合。一篇文章如果缺乏外來理論的包裝,很可能被斥之為沒有深度、高度和廣度的幼稚之作,以致功虧一簣、前功盡棄。這是我國翻譯研究的「學徒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