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感知的含義有所了解之後,本文開始探討話語感知的問題。首先要明確的是,話語感知內含著感知者的存在,這裡的感知者是指向現實生活中一般的、能正常進行日常生活感知的個人,不是指向那些特殊的個體。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面對的也是一般的人,進行語文學習的學生也是指向一般的、能正常進行日常生活感知的學生。明確討論的限制性對象,利於進行討論,也利於討論問題的適用性範圍。
在各種理論書上,常見的感知加工模式有兩種:
一種是從下到上的加工模式。感知者先從較小的感知單位進行感知,逐步過渡到較大的感知單位,然後完成整個信息的感知。例如對聲音的感知,對語言符號的感知,先從較小的聲音單位、語言符號單位進行感知,再去感知較大的聲音單位、語言符號單位,最後形成對完整信息的感知。
從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學習方面來說,先從感知語句的信息開始感知,然後進行整個語段信息的感知,再從一個個語段信息的感知,過渡到對整個語篇信息的感知,從語句話題,到語段話題,再到整個語篇話題,從下到上進行閱讀感知。
一種是從上到下的加工模式。感知者利用自己先前形成的感知經驗模式,先對感知信息從整體上進行感知,再根據具體的感知信息進行調整。
還是從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學習方面來說,就是學生利用自己先前形成的閱讀感知經驗模式,開始就從題目入手進行猜測這個語篇是關於那個方面的話題,可能會寫這個話題的哪些方面,對於這個話題,自己已經知道哪些,直接從語篇層面進行預先理解。
然後再根據這個語篇各個語段的話題和內容,各個語段的語句的話題和內容,不斷進行信息調整,不斷進行信息補充,完成對整個語篇信息的理解。從語篇話題,到語段話題,再到語句話題,從上到下進行閱讀感知。
這兩種感知模式實際上只是理論上的抽象,在實際感知過程中,從下到上與從上到下的兩種感知加工模式應該是交織在一起,互相促進,反覆進行,共同完成整個感知工作。
對於感知模式的研究,現在已經形成好幾種感知理論,各有其長處。
對於在一線進行教學的老師來說,很容易觀察到一些現象。
對於經常代實驗班課的老師,要是再來代普通班的課,能適應的很少,很多老師非常不適應。有的老師非常生氣,經常抱怨普通班學生的基礎差。
作為老師不能僅是抱怨,還要分析普通班學生的基礎差,是哪些方面的基礎差。特別是從語文學習的角度進行思考,進行研究,普通班學生的語文基礎差,是哪些方面的語文基礎差,形成的原因是什麼,應該在語文學習方面如何進行改進。
本人在日常語文教學中,就有意識地對實驗班和普通班學生的語文學習進行對比。同樣的語文教材,同一個語文老師,同樣的教學方式,不同的學生會有什麼樣的不同結果。
例如在教學《誡子書》,實驗班用2至3個學時,普通班用雙倍學時,4至6個學時。在《河中石獸》一文教學時,在普通班甚至用了三倍的學習時間。通過作業和試卷檢測,普通班最好的學生成績也僅是達到實驗班的中上等。在平常上課時,對兩班學生進行有目標的觀察、談話,尋找他們在話語感知方面有什麼區別,探討形成這種區別的原因。
那麼,話語感知模式是一種什麼樣的模式呢?
下面來看看徐志摩散文《印度洋上的秋思》中的一個語段:
昨夜中秋。黃昏時西天//掛下一大簾的雲母屏,掩住了落日的光潮,將海天一體化成暗藍色,寂靜得如黑衣尼在聖座前默禱。過於一刻,0//即聽得船梢布篷上窸窸窣窣啜泣起來,低壓的雲//夾著迷濛的雨色,將海線逼得像湖一般窄,沿邊的黑影,//也辨認不出是山是雲,但涕淚的痕跡,//卻滿布在空中水上。(「//」表示語句話題切分, 「0//」表示語句話題省略,橫線表示需要注意的語句)
「 昨夜中秋」這個能指,其所指是什麼,可傳遞哪些信息。 昨夜,說明寫這篇文章時,昨夜已經過去,寫的是回憶的事情。這裡要注意的地方是作者與文中的人稱敘述者可能是同指,也可以是非同指。中秋,看到這個詞語,這個能指符號,其所指就要求讀者調動自己的經驗,喚醒「中秋」的相關話題的內容。昨夜中秋,有兩種解讀句式:1.昨夜的中秋。2.昨夜是中秋。表示時間,以2句為適當理解。
「雲母屏」需要了解話題屏的經驗內容,話題雲母的內容,話題雲的內容,才能形成關於雲母屏狀雲的形象,理解雲母屏的所指。是視覺描寫。
「寂靜得如黑衣尼在聖座前默禱」,需要有黑衣尼,在聖座前默禱的經驗。是聽覺描寫。
「將海線逼得像湖一般窄」,需要有話題海線、湖的經驗。是視覺描寫,是把兩事物進行對比。
「涕淚的痕跡」,需要有「涕淚」的經驗,看過涕淚的痕跡。是視覺描寫。
要理解這段話,需要對漢語語言符號進行正確的切分,需要具備相關的經驗模式,才能更好的感知這個語段的信息。
不同學生的經驗模式就影響到了對這個語段的感知。
對客觀世界的感知是人們關於世界一切知識的重要源泉,在人腦中形成關於這個世界的模式。這是一個抽象的判斷。回到現實中,回到每一個現實的個人,由於生活條件、生活經歷、及個性差異,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生形成的關於世界一切的知識是絕不相同的。也就是說,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生對客觀世界的感知形成的主觀世界也是絕不相同的。
每一個人、每一個學生對客觀世界各個方面、各個層次的感知在人腦中形成不同的立體的網絡狀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這種立體的網絡狀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建構起來,其效能有高有低,結構完整、效能高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能夠被大腦快速喚醒,積極參與話語感知;結構不完整、效能低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不能被大腦快速喚醒,只是被動參與話語感知。
對於話語分析來說,對話語事件、信息的接收、識別、理解要求在人腦中建構結構完整、效能高的立體的網絡狀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
這種話語感知模式,可以被強化,也可能被弱化。
對於學生語文學習來說,普通班的一些學生,該建構形成的結構完整、效能高的立體的網絡狀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建構完成,尚處在建構階段。而這種話語感知模式又不是短期能夠快速建立起來的,那需要長期的努力,因此,這是普通班的一些學生語文學的累,老師教的累,學習效果卻不好的根本原因。
而實驗班的一些學生,已經建構好結構較為完整、效能較高的立體的網絡狀的話語感知模式,有的學生腦中的話語感知模式,不僅能夠快速喚醒,積極參與話語感知,還能夠在腦中的主觀世界裡,自我模擬,自我運行,進入高效的發展方式,人也變得越來越聰明,做事效率也顯得越來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