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分析理論

2021-02-15 檸檬俄語

研究生都學什麼?語言學都學什麼?你看看吧

話語分析的學派

根據不同的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理論來源及各自的研究重點,把話語分析分為三個學派:(1)英美學派(the British—American schoo1);(2)福柯學派(Foucaultschoo1);(3)批評話語學派(the CDA schoo1)。

以廣義的功能語言學為理論基礎和根源,包括系統功能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用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和話語分析角度有:銜接 (Cohesion)與連貫(Coherence)、語篇、話語結構(Textual/Discourse structure)、信息結構(Information structure)、語篇/話語類型(Textual/Discourse type)、篇章語法 ( Text  grammar )、圖式理論(Schema  theory )、語類理論( Genre  theory )、會話分析( Conversation  ana1ysis )、言語行為理論( Speech  act  theory)、互動社會語言學( Interactive  sociolinguistics )、交際文化學( The 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語用學(Pragmatics )、變異分析(Variation Analysis),等。這個學派的研究重點是語言和語言的使用,並始終考慮到語言使用的場合即語境,包括語言成分出現的語境、言語活動的參與者以及與言語活動參與者有關的各種因素(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研究重點從語言結構的使用( 如上下文語境和情景語境) 逐漸向圖式、語類( 如文化語境) 轉移,但語言的使用始終是研究的重點。 以法國哲學家福柯的理論為基礎,研究重點是話語秩序、意識形態、社會關係、社會聯盟等有關社會實踐和社會變革問題。福柯學派更關心的是通過語篇、話語分析所折射出的社會實踐、社會事實以及相關問題,而非語言本身。以社會的、文化的實踐和結構為出發點,更關注社會問題。該學派著重研究語篇和話語中語言的選擇如何反映發話者和受話者之間的「權勢關係」 ,認為語言的慣用和使用都帶有意識形態因素。

Антонио Грамши 認為 ,資本家階級之所以能維持他們的統治地位 ,是因為他們懂得將兩種社會結 合起來 ,即政治社會(political society) 和文明社會(civil society) 的結合。政治社會要靠誘勸和威 脅來維持 ,文明社會是靠「霸權」(hegemony) 來維持的。霸權指的是靠贏得大多數人的同意或 默許來維持現行的體制和制度。強調「霸權」就必然要強調意識形態 ,就必然要關注日常生活 結構和習俗是如何使資本主義社會關係成為正常關係這一關鍵問題。

Альтюссер 認為意識形態並非純粹的「觀念」(ideas) ,而是與社會機構的具體實踐(如課堂教學是如何組織的) 緊密相連的。他還注意到意識形態在固定人們的社會地位方面所起的決定性作用 ,認為這種作用是決定性(或結構性) 的 ,個人要在這種作用下反抗似乎永遠是徒勞的。

Юрген Хабермас 是法蘭克福哲學學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一門批評的科學必須關注語言和社會交際的歷史背景。他首次提出「理想的言語情景」(ideal speech situation) 這一概念 ,認為「理想的言語情景」是那些沒有任何權力關係摻雜其中的烏託邦式的交際。他認為理性話語可以避免扭曲的交際(distorted communication) ,即背離「理想的言語情景」的「意識形態話語」(ideologicaldiscourse) 。

Мишель Фуко  的話語理論對批評性話語分析亦頗有影響。他認為話語是人類科學(包括醫學、經濟學、語言學等) 的知識體系(knowledge systems) ,人類的一切知識都是通過話語而獲得的 ,歷史文化由各種各樣的話語組構而成。另一方面 ,話語與權力是一種辯證的同構關係 ,影響、控制話語運動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權力 ,而話語和權力又是不可分的 ,真正的權力是通過話語來實現的。話語既是權力的產物又是權力的組成部分。在現代社會中 ,社會和政府機構就是靠掌握話語(知識) 來掌握權力的。Foucault 的話語理論給批評性話語分析的方法論啟示是 :話語永遠是具體的、歷史的 ,所謂隱藏在話語深層的思想或意義「核心」或「絕對真理」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意義隨著時間、地點、環境等條件的改變而改變。

Н. Фэрклоу 提出了如下批評話語分析框架, 他認為任何話語都具有三個維度:語篇、話語實踐社會實踐,這個過程包括語篇的生成、傳播和接受,所有這些都由特定的社會實踐條件決定。

В своей работе Н. Фэрклоу показывает дискурс не только как созидательный, но и как созидаемый, как важную форму социальной практики, которая не только представляет, изменяет знания, идентичности и социальные взаимоотношения, но и рассматривается как арена действия социальных практик и структур. Таким образом, дискурс находится в множественных диалект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ях с другими социальными измерениями, а медиа (журналистика, связи с общественностью и т.п.) являются примером дискурсивных практик (Fairclough 1992: 66).

(1)及物性。及物性在系統功能語言學中與小句如何表現概念功能有關,其作用是「把經驗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組過程」,並表明各種過程的參加者和情景成分。過程主要有六種:物質過程、心理過程、關係過程、行為過程、言語過程和存在過程。

(2)情態。情態系統表達人際功能。考察語篇的情態系統主要有兩個目的: ①弄清說話者對話語命題真實性所承擔的責任的程度和對未來行為作出的承諾或承擔的義務;②了解說話者對聽話者和情景成分的態度,說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社會距離和權力關係等。

(3)轉換。「轉換」一詞來自生成轉換語法,但其含義在此有所不同。在生成轉換語法中,它僅指兩種語法結構之間的變化關係,但在批評話語分析裡這種關係必須從話語的性質、語境和目的等方面加以理解。

(4)分類。分類是人類最基本的認知方式,批評話語分析通常考察三個方面: ①名詞的分類,名詞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它們通常僅以一兩個特徵為標準把許多事物歸於某一類, 反過來又把該類事物所具有的全部內涵賦予其中的每個成員。②重新詞化,指為整個語言或語言的某一顯著領域創造一套新的術語。③過度詞化指用大量不同的詞語來描述或指稱同一事物, 它對批評語言學的重要性在於表明說話者及其所屬的群體或階層尤其關注的經驗和價值領域

系統語言學認為語言具有三大功能 :表意功能、人際功能和篇章功能。及物系統是表現表意功能的一個語義系統。Halliday 認為及物系統是人們用語言描述現實的基石 ,它把人們的所作所為、所見所聞描述成各種不同的過程 ,並指明各種過程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現實世界中的同一過程 ,在語言上卻可以用及物性系統中不同類型的過程來敘述 ,或者用同一過程 ,但變換參與者的位置。選擇哪一種過程 ,怎樣安排參與者的位置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意識形態。

例如 ,如果一部有關第三世界的記錄片始終把第三世界的窮人當作及物性動詞的賓

語 ,那就必然給讀/ 聽者留下這樣的印象 :窮人是被動的犧牲品 ,而不是鬥爭的參與者。

人際功能是指能表達作者/ 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度、動機以及他/ 她對事物的推斷的功能。它直接與態度、觀點等相關 ,是一條展示意識形態作用的捷徑。如對何人使用何種稱謂體現著作者/ 講話者的態度 ,如尊敬、同情、鄙夷、友好、中立等。

語篇轉換中對語態的選擇也反映了一定的意識形態。Fowler 曾以英國《東部日報》和《太陽報》(1986 年 6 月 1 日) 報導一個警察被控在逮捕一名搶劫犯時誤殺犯人 5 歲的兒子的不同標題為例 ,來說明不同語態所隱含的語篇意義。

《東部日報》:PC shot boy fr om 9 inches. 警察槍擊男孩 ,相距只有 9 英寸。

《太陽報》:Robber’s son , five , killed in his bed. 搶劫犯之子 ,5歲 ,在床上被殺。 

這裡的主動語態和被動語態所表達的語篇含義就不一樣。《東部日報》指明了施動者「PC」,有意將報導重心放在 PC 上 ,暗示 PC 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太陽報》沒有讓施動者出現 ,因此責任者不明。動作對象「男孩」的位置不在其常規的句尾位置 ,而在句首 ,被突出和強調 ,特別是 son 前面又加了 Robber’s ,使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搶劫犯」上。

及物性(transitivity)是概念功能的一部分,是以交代各種過程及其有關的參與者和環境成分來反映語言的概念功能,其中物質過程、心理過程和關係過程是最常見的三種表示概念功能的過程。 物質過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過程,它有兩個參 與 者:「動 作 者」 (actor)和「目 標」 (goal);心理過程是表示「感覺」(sensing)的心理活動的過程,一般有兩個參與者:心理活動的主體「感覺者」(senser)和客體即被感知的「現象」;關係過程是指反映事物之間處於任何關係的過程,可 分 為「歸屬性關係過程」 (attributive)和「限 定 性 關 系 過程」(descriptive), 前者對事物進行描寫, 後者對事物進行限定。

批評性話語分析的原則

1. 批評性話語分析關注的是社會問題 — 對社會發展和矛盾在語言和其他符號中的表現進行剖析 ,而不是為了純語言研究而分析語言的運用。批評性話語分析與傳統的社會和文化分析是一種互補關係。Fairclough 就卡爾登對柴契爾夫人的採訪所作的批評性話語分析 ,可謂是對社會學所關心的柴契爾主義或新右翼思潮批評分析的一種不可或缺的補充。

2. 話語反映權力關係 — 批評性話語分析強調權力關係在話語中的體現。權力關係通過話語得以鞏固或變更。以媒體和政治之間的權力關係為例 ,從表面上看 ,採訪者在很大程度上(如話題、角度、時間等) 對被訪者有控制權 ,但實際上被訪者常常打破這種格局。採訪往往變成爭奪控制權的較量 ,被訪者會打斷採訪者的問題或借回答問題之機大做政治演說。但是 ,說「話語反映權力關係」並不等於說話語實踐和權力關係之間有一種固定不變的對應關係。批評性話語分析將「話語之中的權力」和「話語之上的權力」區分開來 ,前者相對穩定 ,後者則是不斷變化的。改變或創新話語實踐也會導致權力關係的改變和更新。

3. 話語是社會和文化的構成要素 — 話語與社會文化實際是一種辯證的同構關係 ,即互相包含、互相影響。語言運用對社會和文化(包括權力關係) 的再現或更新有直接的關係 ,這就是話語權力。各權力階層都想爭奪這一權力。話語構成社會文化 ,因為它描寫著世界、確定著社會關係和身份。任何語篇 ,哪怕只是語篇中的一個句子 ,都同時具有三種功能 :表意(描寫現實) 、人際(建構社會關係和身份) 和語篇(使語篇各部分相互銜接、連貫) 功能。

4. 話語是意識形態的工具 — 既然話語具有上述功能 ,它自然成為意識形態的工具 ,即通過特殊的方法描寫和建構社會 ,再現權力關係(除了不平等的階級關係 ,還有不平等的性別和種族關係) 。但是 ,說「話語是意識形態的工具」並不等於說語篇中的所有觀點(包括老百姓的常識) 都具有意識形態的宣傳性質。要就此作出判斷 ,光憑分析語篇還不夠 ,還必須考察語篇是如何被解釋和接受以及它們產生了什麼樣的社會效果。

5. 話語具有歷史關聯性 — 話語不可能在真空中產生 ,也就不可能在沒有歷史背景作參照的情況下得以解讀。以柴契爾夫人的講話為例 ,解讀時必須考察她以及她所領導的政府以前說過什麼 ,制定過什麼法律和政策 ,採取過哪些具體的措施和行動 ,媒體曾做過什麼樣報導等。至於她講話中提到的「40 年代」、「戴高樂的遠見」「福克蘭群島戰爭」(the Falklands War)等 ,其聯想意義的解讀則更離不開相關的歷史知識。

6. 語篇與社會的關係是間接的 — 社會文化結構及其演變過程與語篇之間自然有關聯 ,但其關聯是間接的。其間充當中介的是「話語秩序」(orders of discourse) ,即與特定場合或情境相關的話語實踐規則。英國政策、文化以及政治與媒體的關係有什麼變化 ,都或多或少反映在政治話語秩序的變化之中 ,如柴契爾夫人把傳統中在政治話語秩序中嚴格區分的話語(如保守和自由話語) 的體裁交織起來 ,把政治話語與日常生活話語秩序交織起來 ,把媒體採訪與政治演說體裁交織起來。此類交織導致話語秩序和語篇體裁界限的變更 ,然而這種變更終究還得靠語篇的語言特徵來實現。如此 ,語篇與社會通過話語秩序這個中介發生了間接的聯繫。

7. 話語分析是解釋性的 — 對不同的聽/ 讀者來說 ,由於情感、階級地位、種族、性別、年齡、態度、認知圖式以及信仰的不同 ,尤其是由於對有關背景所掌握的信息量不同 ,同一語篇可以有不同的解釋和理解。如柴契爾夫人用了很多諸如 people、we 之類的字眼 ,意義模稜兩可。people 是指全體國民、中產階級、下層老百姓還是大資本家 ? we 是指執政黨、所有政黨、政府和老百姓還是大資本家 ? 批評性話語分析家根據柴契爾主義的基本立場和她演說中的上下文 ,得出這樣的解釋 :它們指的是有權階級 ,即貴族、政客和資本家。但應指出 :沒有絕對權威的解釋 ,解釋是動態的 ,一旦掌握了新的背景資料 ,便可以對過去的解釋加以修正甚至徹底推翻。

8. 批評性話語分析是社會行動 — 批評性話語分析是一種社會行動 (social action) ,其宗旨是揭露不平等的權力關係 ,促進人類社會與文化的進步。由於批評性話語分析家的努力 ,許多國家都在推廣使用非歧視性語言 ,改善了女性的社會地位和形象。另外 ,批評性話語分析家對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對話所作的分析 ,導致了一系列規範當代醫務人員的語言和行為規則出臺 ,醫生須在各種培訓或研討班上學習這些新規則。類似的規則在學校、機關、法庭等都有出臺。上述社會文化進步都與批評性話語分析家的努力是分不開的。

相關焦點

  • 基於IRF話語分析理論的課堂對話教學有效性分析
    IRF是一種分析教學對話有效性的方法,依據該理論可以從對話結構要素、單元層面及對話模式分析課堂對話教學及其有效性。提升課堂對話有效性應當採用最佳匹配策略、生成協調策略和信息歸位策略。[關鍵詞]IRF話語分析理論;對話教學;對話模式[中圖分類號] G42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2-4808(2015)02-0071-04對話(dialogue)教學是將師生間交互問答或交流作為教學的表徵與載體的一種教學活動。
  • 話語和話語分析
    依據這個邏輯起點,下面來探討有關話語和話語分析的問題。並對話語分析進行了定義:話語分析「主要指自然發生的連貫的口頭或書面話語的語言分析。」斯塔布斯強調語言學家要加強對自然語言的社會分析,促使語言學家開始使用社會學的觀點和方法進行話語分析,使社會相互作用理論在話語分析中具有了一定的地位,話語分析不再僅僅局限在語言學的範圍裡,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作用日益增強。
  • 從理論話語到大眾話語:新媒體話語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話語轉換思考
    摘 要:新媒體話語給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從機遇看,新媒體賦予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平等對話空間,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形式,激發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創新。
  • 政治的話語分析範式
    沃達克通過對「尋常政治」的研究,藉助於對歐盟議員日常話語的田野調查,構建了一個政治話語分析的理論框架,揭示了政治家和政治行事者「做政治」的真相,並進一步揭示了政治虛構化和「製造同意」的政治實踐,在相當大程度上還原了「後臺」政治實踐和話語背後的真相。當今時代,處於各種新媒體環境下的政治家「做政治」,面臨著技術的雙刃劍而使得「做政治」充滿了話語風險。
  • 話語分析與中國哲學研究範式的轉換
    【論點摘編】      朱人求在《學術月刊》2016年第9期撰文指出,話語是關於某個主題的語言陳述的總和,是人與人在特定社會語境中通過語言或文本而展開的社會交往與關係建構實踐。
  • 文本分析/話語分析/內容分析還分不清?建議直接背這篇!
    02理論基礎話語分析的理論來源同樣多元,我國學者楊絮認為,話語分析在發展過程中吸納了不同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其中3種具有奠基意義的理論基礎為符號學、言語行為理論、系統功能語言學。符號學理論對話語分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符號的二元理論,為「話語」和「語言」的概念分離奠定基礎;語言符號的任意性,證明語言符號對實體的重塑作用。
  • 計算機輔助大數據政治話語分析
    中國的話語確實有用,官方話語代表了大致的政治走向。實際上,在西方分析裡,官方話語對社會的政治話語體系的影響就不像中國這麼重要。二是民間話語。民間話語的分析會把話語的分析引入更為細緻,也更為深入的普通民眾的精神境界,理解他們的想法。更加重要的是,官方話語必須跟民間話語相互契合,如果契合度不夠,必然會出現裂隙,甚至會影響到官方話語的存續。三是學術話語。
  • 話語分析說認知:話語感知的模式
    這兩種感知模式實際上只是理論上的抽象,在實際感知過程中,從下到上與從上到下的兩種感知加工模式應該是交織在一起,互相促進,反覆進行,共同完成整個感知工作。對於感知模式的研究,現在已經形成好幾種感知理論,各有其長處。
  • 話語分析說認知:話語感知的模式
    這兩種感知模式實際上只是理論上的抽象,在實際感知過程中,從下到上與從上到下的兩種感知加工模式應該是交織在一起,互相促進,反覆進行,共同完成整個感知工作。對於感知模式的研究,現在已經形成好幾種感知理論,各有其長處。2.
  • 新時代實踐民俗學理論與本土話語體系構建
    如何通過民俗研究,將這種關乎人類知識的公共議題,以本土話語表達出來,並提出中國方案,是當前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中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從文本到生活:當代民俗學的實踐轉向當代社會科學的實踐理論轉向,為實踐民俗學本土理論及話語體系構建奠定了基礎。
  •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路徑分析
    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需要在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實事求是地討論分析政治學話語體系建構的成績、經驗及不足,避免功利偏狹的心態;進一步夯實理論基礎,以謙遜的姿態對待已有成果,在增強學術自主性的同時,繼續借鑑古今中外豐富的思想理論資源,而不是故步自封;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加強交流,緩解學術與政治、學人與學人、學術與學術之間的張力,形成正向的溝通機制。
  • 綠色語法視角下的生態話語分析
    我們可以將韓禮德所提出的「綠色語法」作為生態話語分析的理論基石,在語篇分析實踐操作中,通過整合系統功能語言學理論中所包含的純理功能、語法隱喻、語境等方面的內容,從語言本體層面和語境層面去建構生態話語分析框架。
  • 兩個文藝「講話」的話語意義分析
    二者的理論敘事為中國共產黨管理文藝提供了施政上的思想基礎和指導綱領,成為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進行文藝意識形態生產和再生產的總摹本。對兩個「講話」的敘事結構、敘事語法、符號代碼等加以語義、語用、修辭等層面的符號解碼和敘事話語分析,人們不僅能夠發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階段性特色,而且能發現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歷史時期對文藝進行政治領導的內在邏輯。
  • 人民日報新媒體新聞評論話語分析
    而正是這樣的話語方式的變化,才讓評論這一相對嚴肅的新聞體裁能夠在新媒體的陣地依然大放異彩。 所以本文的核心也是根據「人民日報評論」這一微信訂閱號的內容,使用話語分析的理論框架,分析從報紙到訂閱號的文風轉變,是怎麼樣給人民日報評論的數位化生存帶來助推的。
  • 學術觀點 | 何偉:「生態話語分析」:韓禮德模式的再發展
    另外,也有學者採納認知語言學中的隱喻理論、框架理論,以及社會語言學中的身份建構理論,對相關話語進行分析,比如Stibbe(2015)。通過上述梳理,我們發現經學界演繹和發展的韓禮德模式,主要是通過話語分析來探討語言的生態性,發展路徑是從環境話語分析到批評話語分析,又擴展到積極話語分析以及多模態話語分析,同時還有從認知語言學及社會語言學視角開展的話語的生態性分析。
  • 話語分析說認知:感知的含義
    關於話語和話語分析的文章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從話語分析的角度,對認知中有關感知的內容進行討論。1. 什麼是感覺感覺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各個屬性、某種具體特徵的直接反映,是一個人接受外界信息的過程,也是一個人覺察和獲取刺激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人們關於世界一切知識的重要源泉。
  • 突發事件中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微信話語分析
    本文運用話語分析的方法研究主流媒體對輿論的引導,意在形成對重大突發事件輿情引導的話語策略與價值偏好的進一步認知;而以更加微觀、深入的話語分析補充輿論研究則是本文的理論價值所在。 一、理論背景:話語分析與情感喚醒 (一)話語分析及其在輿論研究中的應用 話語分析的淵源可遠溯到先哲亞里斯多德在《修辭學》中對話語結構與勸服效用的論述。
  • 話語分析說認知:感知的含義
    關於話語和話語分析的文章很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為了討論的方便,本人從自身經驗和漢語文化出發,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話語含義進行溯源,提出了自己對話語的認識,其內容是:話語就是現實存在或曾經現實存在的個人,說出來的能夠表達他的思想的聲音,或者把這種聲音記錄下來的文字。
  • 話語分析說認知|話語感知模式的特點1:相似性
    話語感知模式是立體的網絡狀的話語經驗感知模式, 這種話語感知模式有什麼特點呢?現在開始對這方面的話題展開討論。本文討論相似性這個特點。相似性,也有人稱為模仿性、模擬性、象似性等,象似性等術語在語言學等學科中含義不一,具有不確定性,為了利於理解,這裡選用相似性這個術語。
  • 10部人權藍皮書見證中國人權話語創新和理論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陳慧娟  由中國人權研究會和南開大學人權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人權藍皮書10周年暨中國人權理念、話語和理論」研討會於12月19日在線上舉行。此次研討會總結了人權藍皮書10年來的歷程、經驗和貢獻,旨在推進中國人權的話語創新和理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