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來,從小學起步到大學畢業,是人生的學業期,是學生、家長、學校三方付出的綜合體,學生是中心,學校是主導,家長是輔助,都需要共同努力。為什麼會有憂思?這來自現實,在於學生的苦惱,在於家長的煩惱,關乎於我們的教育事業,甚至關乎國家的未來和希望。談這個話題的目的,應該有點釋疑解惑的味道。
一
今年學生高考成績揭榜後,有這樣一件事讓人們大跌眼鏡。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在省裡的重點學校就讀,一直都是父母眼中的驕傲,而高考的成績竟然連一本線都沒有達到。孩子的心情如何不得而知,其父母焦慮不堪難以接收的表現,就覺得孩子學業出了問題。
為什麼在這麼好的教育環境中孩子的學業成了問題?當然有孩子的因素,難道父母就沒有原因?我曾經在我的文章中寫過這樣一件事。一位年輕朋友,孩子十二三歲,正上初中。有一次晚上玩遊戲,輸了五六百元,母親很生氣,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頓。孩子跑到樓道裡,從十二樓的窗戶上跳了下去,當場摔地身亡。父母跑到樓下,看到兒子的屍體,哭的死去活來,這樣的傷心又有什麼用?世上難買後悔藥,人生好在清醒時。
我講述的學業問題,孩子是主體,沒有努力哪來成就,父母在引導,不盡到責任哪來成果,校方和政府都要盡責,教育事業才有作為。看不清這樣的現實,缺乏這樣的認知,我們遇到的仍然是困惑、苦惱和不安。
俗語,知識改變命運。契訶夫說,我們的事業就是學習再學習,努力積累更多的知識,因為有了知識,社會就會有長足的進步,人類的未來幸福就在於此。 未來在於學業,學業帶來希望,希望是人們的幸福之光。
如此看,你不重視學業行嗎?
二
對學業的重視,可以說自古有之。
我們講學業,古人談學問。《墨子·非儒下》有言:「夫一道術學業仁義者,皆大以治人,小以任官,遠施周偏,近以修身。」 《呂氏春秋·誣徒》有言:「此師徒相與異心也……學業之敗也,道術之廢也,從此生矣。」《三國志·魏志·華歆傳》有言:「今聽孝廉不以經試,恐學業遂從此而廢。」《紅樓夢》第三十三回有言:「在家荒廢學業。」 貪玩荒廢學業,如此追悔莫及。就連賈寶玉也要以求學取功名。
學業與學問之所以重要,歷史上有諸多論述。孔子主張學以致道,學而優則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老子主張無為而學,以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孟子敢於思考、敢於懷疑的精神,打破唯書是從的心理。荀子重視實事求是、扎紮實實的學習態度,要求學生「知之日知之,不知日不知,內不以自誣,外不以自欺。」漢儒董仲舒提倡教學要節博合宜,循序漸進,而學習者要強勉努力,專心致志,專一虛靜,目不能二視,耳不能二聽,手不能二事。東漢末年著名「建安七子」之一的徐幹認為,要全面提高人的素質,學習的內容為六德,智仁聖義中和;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藝,禮樂射御書數。韓愈在《進學解》中說到:「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南宋理學集大成者、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認為為學的目的是要造就封建社會的所謂「聖人「,等等。這些論述與歷史的發展融為一體,經過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沉澱洗禮,學問成了一種職業,與功名密切聯繫了起來,基本上無關乎年齡。只是到了近代,學業才成為一種專業,讓人們開始重視起來。
我曾經對歷史上的名人做過一些分析,凡是能夠在歷史上留下名聲的人物,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是做過學問當過官甚至高官的人,沒有學問奠基想在歷史上留名難上加難。這說明,名位取之學問,學問成就功名,功名歷史記錄。
歷史向前發展,對學業的重視和創新也在不斷發展。如今的學業與學問,己經成為年輕人創業發展之基。這是跨越幾代歷史得岀的結論。
歷史告訴我們,學業是大事,關係家國命運,需要高看一眼,學業不是小事,誰忽視它,它就會小瞧誰。
我們要繼承歷史,更要面對現實。
三
我們進入新時代,黨和政府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經過各級不斷努力,我國在教育強領域取得了許多新成就,這是非常可喜可賀的事情。
我所喜歡做的事是,對自己所認識的一些社會現象,做正反兩個方面的反思,得岀一些有益的啟示,以提醒我的讀者朋友們,希望你們理解。
從我個人的視角看,我們在為祖國教育事業由衷鼓掌的同時,也要認識到孩子學業上面臨的「三憂」現象:
第一,選校之憂。每個省市縣都由幾所重點學校,供一些優勢家長角逐選擇,像全國著名的某某中學等。教育由此凸顯不平等之憂,讓一些家為此而抱怨,對學生也是一種折磨,圖啥?但許多人卻樂意而為之,就是為了讓孩子上個好學校。本意不錯,孩子的學業在好學校,真不見得,歸根結底在孩子自身,得找到根。我的一個朋友的孩子,也沒有上名校,照樣考上了名校,值得我們反思。
第二,競爭之憂。義務教育是提升學業質量之基。選校之憂後,學生競爭產生落差,引發兩極分化,好的更投入,差的隨意去。學校不去問,家長也難知,學生怕挨批,咋辦?學校管理的是普通性,誰都能理解,學生有怕批怕揍心理,家長就不一定都能理解。我前面講的家長苦惱現象,就是平時工作一忙,對教育一疏忽,孩子站在了競爭的對立面。
第三,助學之憂。有的家長給孩子報三四個補習班興趣班,讓孩子不堪其憂。暑寒假也不閒著,有的甚至提前完成兩三個年級的課程。家長強迫,孩子抱怨,效果不佳,有用?對用心的孩子管用,對倒蛋的孩子就不一定管用。學業有老師,家長是輔助,我認為太多的輔導班,給孩子的是壓力,適可而止是最好的選擇。
憂之思,思之策。我只好從自己的視角去找答案,給朋友們一些建議了。
四
我認為,教育以孩子為主體,從提高學業質量上,先給孩子們提個醒。
1,要堅定信心,不能傷失信心。蘇軾說,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學業上要有理想目標,缺失了這個猶如人生少了正能量。對選定的理想和目標,一定要有信心,做到自己相信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不要猶豫不決。相信,只要你堅定,只要你堅強,只要你堅持,成功會遠嗎!
2,要認認真真,不能胡亂攀比。陳景潤為解決「哥德巴赫猜想」,有天中午圖書館管理員臨走時大聲喊問裡面是否有人,但全神貫注看書的陳景潤啥也沒有聽見,不覺飢餓不知疲倦完全沉醉到書堆中。這告訴我們,學習要認真,莫要去攀比。事實上,許多家長和孩子圖名圖獎圖得意等不正常的比較,讓教育變了味,不值得。
3,要實實在在,不能弄虛作假。卡耐基說,為了成功地生活,少年人必須學習自立,剷除埋伏各處的障礙,在家庭要教養他,使他具有為人所認可的獨立人格。 想起這段話,我便想起一件事,當初孩子成績不理想,用自製的假成績單騙人,應教育她樹立誠實好學的品格,沒想到一氣之下打了她,實在不應該。這說明,孩子要不作假,家長要不衝動。
建議是己見,修醒在個人。希望家長學生們理解,不對之處請多包涵。
五
我始終認為,家長是孩子的導師,是最好的朋友。怎麼做呢?
第一,多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能強求。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會越來越懂事,認知能力會越來越強,個性更加凸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選擇,特別是學習方式和專業選擇上,多商量,多溝通,不刻求。
第二,多順應孩子的天性,不能誤事。鋼琴家郎朗三歲時開始學習樂理等基本功,上學後每天堅持練琴三小時,最終化繭成蝶。這說明,孩子有自己的天性愛好特長,父母要善於挖掘培養,讓孩子成才。
第三,多盡好父母的責任,不要後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學業的督導員。不盡責,要後悔,不用心,要失敗。誰願意後悔?誰願意失敗?所有的捫心自問,都是警示做父母的盡心盡責盡力。
學業的憂思,多半在父母。建議發自內心,希望家長朋友們理解。
六
作為關鍵的第三方,我的看法是:
一,政府要科學統籌資源。教育資源合理利用是最有效的公平。有的地方實現強力的劃片教育,有的地方進行集團化教育改革,都是科學統籌的創新之舉。教育資源的整合在堅持公平合理的同時,要探索走岀去與請進來的方式,實現資源效益最大化。
第二,學校要建好教師隊伍。重點大學與一二本大學為什麼差距之大?其中之一是好學校有良好的校風。校風培養,主要靠教師隊伍。讓我啞然失笑的是,一位家長因為老師布置作業過多,竟然讓孩子做一道題罵一句老師,這樣的教育會成功嗎?家長有責任,老師應反思。為人師表,率先垂範。校方要增強主動權,建好教師隊伍,提高教育質量。
第三,教師要堅持公平公正。有時開家長會,表面看是很平靜,背後意見卻挺大,原因就在於班主任或任課老師不夠公平公正上。有的是打招呼,有的是套近乎,有的是發禮物,導致有偏向,這在小學教育較多。教師是園丁,學生是花朵。陽光雨露,春暖花開,每一個學生都要澆灌滋潤,這才是真正的為師之道。
一孔之見,貽笑大方,請讀者朋友們賜教,這是我的肺腑之言。
學業之憂在聞,學業之憂在思。我們期冀的是,重學業,創事業,育天下英才,建教育強國。無論什麼樣的所思所想,最終匯聚成蓬勃激流,為實現中國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