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身的憂思與理性的敘事

2020-12-25 光明網

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起點,不是各種歷史事實的梳理與堆積,而是問題意識的觀照。張錫勤撰著的《中國近代思想文化史稿》(黑龍江教育出版社出版)將自己的問題意識鎖定在「中國向何處去」這一中國近現代思想史、文化史的核心課題上。該書就是在這一問題意識的統領下展開的。然而中國近代思想史關於上述問題

的探討,並不是在學院體制內的學術論爭,而中國近代政治精英、知識精英面對中國近代化轉型的轉身憂思。在此,中國近代精英的「思」是一種「憂」―――「思」。對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的把握,必須從此「憂」、此「思」入手方可。「憂」乃是中國知識分子秉承儒家精神傳統而具有的對家國天下給予價值關切的「憂患意識」,「思」不是純粹理性的邏輯推演或對先驗意識的反思批判的「純理之思」,而是基於「憂患意識」基礎上的「憂思」―――「實踐理性」之「思」。因此,一部好的中國近代思想的著作,就不僅要表現出近代思想家們的所「思」,也要表現出他們的所「憂」,透過「思」與「憂」之間的內在張力,以再現中國近代的思想脈動。《史稿》通過對不同思想家生命歷程與學思取向的刻畫,極大地表現了中國近代知識精英與政治精英的面對近代社會轉型的精神轉身的憤懣、焦慮、尷尬與多變。如此地再現中國近代思想的轉身憂思,並不是簡單的歷史回顧,而是作者自己內在精神憂思的灌注,因為作者認為,近代是我們的「昨天」。昨天思想領域的鬥爭同今天思想領域的鬥爭是息息相關的。作為轉身尚未完成的我們,重溫昨日的轉身歷程,就不再是一個單純個人性的學術活動,而是與我們民族國家的思想脈胳緊密相連的。現代中國學術所缺的也許就是這樣的一種直面問題的精神憂思。

面對中國的近代史,中國知識分子少有西方學人的純客觀的態度。華夏帝國的衰落和百年現代化歷程的民族屈辱,導致現代中國現代學人面對近代思想文化很難有客觀理性的態度。不僅近代思想家們的思想言論的極端情緒過重,甚至近代思想的研究者也多如此。然而,《史稿》雖包含內在的憂思,卻充盈著理性的態度。通觀全書,我們沒有見到任何情緒化的修辭性語言。作者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手法,將中國近代思想文化的歷史娓娓道來。我們見到作者融深厚的學術修養和價值情懷於一體的沉潛平實的理性敘事。其沉潛乃在於作者確切的問題意識和對歷史文獻的梳理,其平實在於作者以中肯的態度展現近代思想家的歷史風貌而不雜以個人的好惡評價。其理性並非指「實證理性」、「思辨理性」或「先驗理性」,而是對社會歷史人物的思想恰到好處的拿捏分寸的中道精神。對這一點,我們可以在《史稿》中對太平天國的評價中略見一斑。在《史稿》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作者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嫻熟運用,以及依據毛澤東有關論述對中國近代思想的把握。

相關焦點

  • 陳新:簡論歷史理性與歷史敘事
    自覺、常識和效率分別對應於認識中的主體、經驗和表現,它們構成了歷史理性的基本要素。具有歷史理性的史學家,在其歷史敘事中,對於各類前提假設有著充分的自覺,並且擅長於運用現實經驗中獲得的常識和歷史經驗形成類比,也藉此將自我對於人事的普遍性認知有效地傳遞給讀者。
  • 2019年9月15日┃敘事研究┃教育敘事的寫作技巧
    二、立意———尊重常識, 敬畏規則教育敘事必須致力於呈現事件中蘊含的教育元素。教育敘事中的教育元素, 無外乎教育理性、教育情懷、教育智慧。受寫作者自身教育實踐經驗、教育情懷、教育理性、教育智慧等多種因素的制約, 面對同一件事, 不同的教育工作者觀察事件的角度和由此獲取的思考、啟迪也各不相同。
  • 霍桑:科學的憂思與新人文主義
    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在霍桑看來,很大程度上的確能改善生活,增進福祉,這是人類理性的勝利,也是培根「知識就是力量」最有力的證明。但問題是,除了理性,人還有情感需求,這種溫情顯然是冰冷的科學知識無法取代的;而且理性倘若不加以節制,很可能將人引向瘋狂並最終導致人的覆亡。
  • 科學網—霍桑:科學的憂思與新人文主義
    科學和技術的進步,在霍桑看來,很大程度上的確能改善生活,增進福祉,這是人類理性的勝利,也是培根「知識就是力量」最有力的證明。但問題是,除了理性,人還有情感需求,這種溫情顯然是冰冷的科學知識無法取代的;而且理性倘若不加以節制,很可能將人引向瘋狂並最終導致人的覆亡。
  • 這些表達憂思的詩文都很經典,有沒有你特別喜歡的?
    暮春時節,花謝花飛,有人感嘆時光荏苒、芳華易衰,於是憂思滿懷;深秋之際,萬物蕭條,有人惆悵寒冬將至、孤獨難耐,於是憂思苦悶。雪花飄飄、一剪寒梅,簡約而不簡單,寂寞的人們萬般愁思,卻無法釋懷。憂思可以是閨婦思念遠人、惆悵春盡,也可能是遊子思念故鄉、掛念親人,或許還是詩人憂國憂民、坐臥不安。孟子曾說,「樂以天下,憂以天下」;曹植也說,「形容枯悴,憂心如醉。」有時事業太過圓滿,令人擔心滑坡;有時人生處處艱難,更能愁思重重。
  • 「沙」中宇宙 「微」中敘事
    縱觀微電影書籍,多以微電影的創作為主,對微電影進行具有針對性的、系統性、全面化的學理性研究卻是鮮見。而《沙粒中的宇宙——微電影敘事學研究》的出版,將微電影敘事學的發展、現狀及未來進行了嚴謹的梳理、歸納與總結,且其學理的觀察論證之中又呈現出「須彌藏芥子,芥子哪須彌」之蘊意。
  • 分享教育故事·品讀師者哲學——四平二中教育敘事交流會
    走進秋的師心走進師的私語在這個充滿詩意的秋天我校舉辦了教育敘事 清明的璧山間蘊藏著秋味與靜謐,黑白交織的行段中蘊藏著憂思與希望
  • 優秀年度敘事的四個朝向
    「敘事者不是單純地講故事,講述自己的親身經歷,而是在理性的參與下對日常生活作出有意義的梳理與提煉。重新審視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幽微細節、重大時刻等,發掘背後的意蘊。」「趟過時間的河流,我們又開始細細勾勒自己一年的生命樣貌——這是比真實的生命更為真實的世界,這個世界朝向未來!」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
  • 教育敘事研究法的主要特點和意義
    教育敘事研究法也被認為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和中小學校本研修的重要方式,在中小學教師的教育研究中有其獨特的價值。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對於教育敘事研究法的考查從一開始的概念性客觀題,到針對此方法的特點與使用,呈現出逐漸深入的趨勢。下面小編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分析與教育敘事研究法有關的考點。1.什麼是教育敘事研究法?
  • 學業的憂思
    為什麼會有憂思?這來自現實,在於學生的苦惱,在於家長的煩惱,關乎於我們的教育事業,甚至關乎國家的未來和希望。談這個話題的目的,應該有點釋疑解惑的味道。一今年學生高考成績揭榜後,有這樣一件事讓人們大跌眼鏡。我的一位朋友的孩子,從小學到高中一直都是在省裡的重點學校就讀,一直都是父母眼中的驕傲,而高考的成績竟然連一本線都沒有達到。
  • 林承宇:新媒體敘事(二)
    所謂水平互文,就是指那些對敘事有直接幫助的,透過角色、內容等因素運作,在情節中加入互相呼應的點,使敘事變得順暢的一種敘事方式。而垂直互文,像是電影的海報、宣傳、雜誌/影像、音樂、文字所共構的動態影像敘事,讓讀者和聽眾能夠跨越正式文本而產生共鳴。電影《悲慘世界》的宣傳片,就是一個很好地應用了垂直互文的例子。
  • 【範文】敘事散文
    在敘事散文中文字的生動流暢非常重要。這雖然是散文語言的細微之處,但卻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文字功底。文字的起承轉合是閱卷老師重點關注的點,所以應該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另外,要注意情感的凝結。如果我們對這一段文字做些細緻的改動,大家看是不是會更好呢?如下:後來,我要回城裡上學,就不能再待在奶奶身邊了。記得我回城的那天,奶奶執意要送我。
  • 淺析電影敘事對文學敘事的承接
    通過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敘事視角、敘事結構和情節設置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探索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時在敘事方面的規則和技巧,對文學作品的改編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敘事視角;敘事結構;情節重構 電影創作者在技術和理論的探索初期,創作的電影實際上是影像片段。大多數只是講述了一個情節或描述了一個場景,並沒有完整的故事。
  • 霍金最後著作對未來飽含憂思
    「超人」種群將佔主導地位 人工智慧或有自己意志  霍金最後著作對未來飽含憂思(仍無法排除可能性)」等;還有對諸如地球面臨的最嚴重威脅、「超人」種群以及外太空是否存在智慧生命、如何開拓太空殖民地等問題進行的最後預測,這些預測飽含了霍金對人類未來深深的憂思。  據美國石英財經網站15日報導,霍金在書中稱,未來人工智慧可能形成自己的意志——與我們人類相衝突的意志;一種利用基因工程超越同伴的「超人」種群將佔據主導地位,這可能毀滅人類。
  • 敘事的入侵:現代經濟學的考驗
    文化分析和社會學研究非常重視重大敘事的形成與傳播,民族、國家、宗教、文化、性別、歷史都由大大小小虛構和紀實性敘事充滿,比如「民族是想像的共同體」,完整的敘事不僅包含故事,還有情緒和價值判斷,敘事的力量和危險,都在於高度可共情和易傳播性,一個有力的敘事可以對抗理性思考,尤其在信息不足的情況下,低成本形成迅速的群體反應。具有影響力的敘事往往是決策的重要動因。
  • 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敘述視角切換與敘事結構生成
    其中有兩種表達方式:1.聲畫同步:畫面為中年派與作家對坐談論「PI」這一名字的由來、談論派複雜的宗教信仰等等,這些鏡頭偏向於表達解釋、說明、評論、思考等內在理性思維內容;2.聲畫分離:畫面為童年派或少年派,敘述聲音為中年派,即畫面與話音不同時態。此類鏡頭與經驗自我視角敘事圓滑拼接、揉合,推進敘事節奏。
  • 國產兒童電影的敘事特色丨調查報告
    「兒童本位」意識則要求兒童儘可能多地去參與到敘事之中,在視角上則要求兒童來主要擔負觀察感知和敘述的角色,以兒童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對一切事物進行評判。兒童對於世界的理解並非來自理性的歸訓,而是近乎原始的直覺觸碰和豐富的想像力,在選用兒童視角進行敘事的時候,身為成年人的創作者必須在敘事文本中隱退,將敘事權限交給兒童。
  • 走向全人療愈與關愛的敘事醫學
    近日,偶然讀到《被遺忘的幸福:敘事醫學閱讀反思與寫作》一書。這是一部出色的敘事醫學作品,書中集結了20餘個鮮活的敘事醫學案例,令人動容和深思。這些敘事醫學文本來自於臺灣中山醫學大學的學生及附屬醫院的工作人員,他們用文字和感情記錄患者的故事。
  • 兩岸心理學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疫情下的生命敘事
    陳致偉 攝中新網漳州12月6日電 (龔雯 沈瑞芳)「關注疫情背景下千家萬戶的生命故事,用心理傳記等方式記錄抗『疫』感人故事,呈現生命個體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講好中國人的心靈故事。」中國心理學會現任理事長李紅5日在第六屆海峽兩岸「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研討會上如是說。
  • 論董立勃前後期小說敘事風格的變化 論文
    內容摘要:經歷了十年的寫作停頓之後,董立勃的小說敘事方式和語言發生全新的變化,小說敘事視角的變化,口語、書面語混合的妙用,不同的敘述聲音、不同的語調同時出現,敘事話語參與到主題意蘊的建構之中,極大地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意蘊和審美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