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和其光,同其塵」被曾國藩、白居易視為枕邊經典!

2021-02-08 四傑讀書會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具有極其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老子的思想深深地植根於世界華人尤其是中華民族的性格中。

有很多名人大家把《道德的》作為枕邊經典,而且時常都會引用《道德經》中的諸多至理名句。

曾國藩終身都喜讀《道德經》,他對受老子思想影響很深的蘇軾欽佩不已。像周敦頤和朱熹這樣的人,也是十分推崇老子的《道德經》的人物。

因為《道德經》中的智慧,對國家的政治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般我們談到曾國藩的時候,總感覺他是一個聖人,但他的思想不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曾國藩對老子的思想也情有所鍾,尤其是在他晚年對《道德經》是手不釋卷。

從政治方面來說曾國藩算是一個儒家,但在軍事上,曾國藩又是一個追隨老子思想的道家幹將。

正因為曾國藩對《道德經》的熟讀在心,才成就了他學養深厚,所以他才能做到「凡規劃天下事,久無不驗」。

「凡規劃天下事,久無不驗」只是曾國藩在軍事上的經驗,但他在政治的智慧來自於《道德經》的六個字「和其光,同其塵」。

「和其光,同其塵」出《道德經》的第四章,全文如下: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其實《道德的》第四章的經典之處就在於「和其光,同其塵」,這六個字可以說是立身處世之道。

《道德經》中「和其光,同其塵」這六個字老子本意是:

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

但是被後來人引申為同流合汙,看來有很多人並不能真正領悟到老子的智慧。

「和其光,同其塵」這句話主要解釋與光同塵的關係,就要回到原來的句子:

和、同是指:混合。和光是指:混合各種光彩;同塵是指:與塵俗相同。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和其光,同其塵」,大自然在悄悄地改變著你的一生,你卻永遠說不出它改變了什麼。

老子在「和其光,同其塵」這句話中,是有反對的意思的,你不要刻意地去尋找什麼東西和事物,因為你刻意地追求的東西和事物雖然得到了,但你也犧牲你自己。

《道德經》中「和其光,同其塵」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馮夢龍的《警世通言》有這樣一個例子:

休要欺三瞞四,我趙某不是與你和光同塵的。

「和光同塵」這個成語應該是《道德經》中「和其光,同其塵」的延續,也說明了老子的思想智慧的深入人心。

和光同塵其實就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

老子同時認為,人必然是自然人,是社會人,是生活的一部分。

言和光者,非隨彼修持,但不攻訐,亦不讚嘆之謂。

和光同塵在這裡,又可以理解為與世無爭。

不過,老子在這並不等於讓人們迴避矛盾,而是人應該有一種嚮往,並應擁有超然達觀的處世態度。

《道德經》中「和其光,同其塵」, 並不是與世無爭,也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告訴我們不和別人比,一生卻不弱於別人,別人有的東西我不眼紅,該努力還努力。

如何讓「和其光」我們更容易理解,先說到這個光,都應該有所體會的,如果在屋中放置一盞燈,那麼燈光會照遍整個屋內,但是多增加幾盞燈時,每盞燈的光不會互相有所妨礙,而是很自然的融合一處繼續遍照整個房間,這種情形就是和其光的最典型的智慧。

講到「同其塵」的道理是,只要知道和其光的道理,那「同其塵」就好解釋了,首先要明白眾生自性一如的真實意思,所謂眾生同體意思就是:

我們這個本源自性沒有分別,所以真正的修行也不用非得躲著世俗塵境。

說到這我想到了西晉詩人王康琚,他有一首代表作叫《反招隱詩》,用來解釋「同其塵」最合適。

《反招隱詩》開兩句是:

「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這跟我們平常講的「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幾乎相同。

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他對《道德經》中的「同其塵」這三個字也有研究,還為此作了一首詩叫《中隱》,詩的開頭幾句是這樣的: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從白居易的《中隱》這首詩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同其塵」的影了。

在這個俗世中,人和環境才是真正的和與光,我們身體混跡於塵境,但是又不被這個環境和他人的觀念所染著,就像是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樣就是真正的和其光同其塵的精妙境界了,這也是老子清靜無為的真實含義。

白居易對「和其光,同其塵」這六字的理解是:

大隱之人享受功名利祿,卻不免於在塵世囂喧中枉道徇物;小隱之人固然可以潔身自好,卻又難免太寂寞蕭條。

所以白居易明白了這個道理後說:

不如折中一下,當個留司官的閒職,既能避免風塵奔波和朝堂紛爭之苦,又能享受遊山玩水、詩酒聲色的閒情逸緻,何樂而不為?

相關焦點

  • 《道德經》中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如何理解?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這句話,在《道德經》中共出現兩次,第一次是在第四章:「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比較一下可以知道,當它出現在第四章的時候,顯得非常突兀,與上下文不連貫,可以認為是錯簡,第五十六章才是它原本應該呆的地方。為了更好地解釋這句話,我們不妨把五十六章全文做一下解讀。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如何從道德經中領悟陰陽
    小編感覺道德經上雖然講了很多陰陽,但是對於什麼是陰,什麼是陽,並沒有明確的說出來,一旦談及陰陽,基本上都是什麼「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者是「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兌,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等等對道非常崇拜的言語。
  • 數九讀經 ‖七九二日讀《道德經》第五十六章
    《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玄德 第五十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踈,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知者貴行不貴言也。駟不及舌,多言多患。塞其兌,閉其門,閉之者,欲絕其源。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朝陽散發著溫和的光芒,自然萬物沐浴在這樣的光芒中,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欣喜感恩。老子看到這些自然現象,領悟出人生的智慧:和其光,同其塵,真正的道,沒有鋒芒,沒有紛擾,圓潤謙卑,與萬物和諧共生。
  • 《道德經》:人生如棋局,別讓無知毀了你,讀後醍醐灌頂
    在《道德經》之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人所期望的盈滿和富貴,其實都不能長久的相守,過度的驕縱也會自取滅亡,這就是「滿招損」的道理。在滿朝文武都以天朝上國自居的時候,曾國藩沒有傲慢自大,他虛心學習西方的數理化,積極興辦洋務,為清朝中興做出巨大貢獻。所以說我們在生活中也應該做到這樣一種狀態,無論你的成就有多高,有多麼遠大。但是當你有一些成就的時候,千萬不要居功自傲,一定要懂得謙虛謹慎。
  • 老子七律與唯物論,《道德經》中的辯證法
    春秋戰國時期,老子綜合各種學說,窮其畢生精力和智慧,終撰成國學名著《道德經》,而老子七律正是出自這本書。《道德經》主要有三個版本,王弼本、河上公本以及帛書本,三個版本以王弼本影響最為久遠。相較於其他兩個版本,王弼本詳實全面,也就是說沒有殘缺遺漏,另外王弼本《道德經》去掉了很多無意義的虛詞,行文變得簡潔,讀來郎朗上口,易於傳播和記憶,這是其成為後世將其視為通行本的主要原因。老子七律作為道家哲學的精髓,其七律思想和現代觀念中的「唯物論」以及「辯證法」相吻合。它早於費爾巴哈的「唯物論」,黑格爾的「辯證法」自然也不在話下。
  • 笑談《道德經》,《道經》卷四和光同塵
    第4章 和光同塵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這一章,從《道德經》來說是極普通的一篇,之所以拿出來說,是因為對顯性世界實在太重要了。(這段古文字我實在懶得去打字解釋,就開始正文吧。)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段《天道》的臺詞,大家都不會陌生。而「和光同塵」這4個字,其實是所有宗教的終極奧義。挫銳,解粉,和光,同塵。
  • 《道德經》:你敬畏的,是自己心中的天地!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翻譯如下:唯諾與呵斥,相差有多遠?美好和醜陋,相差有多少?為人們所怕的,也應該有所怕。其中的道理,深遠而沒有盡頭。
  •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怎麼理解?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道德經》的見解,正如老子在這一篇章裡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我們要展開這一段的解讀,那麼就要再進一步討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討論的結果有一定層次和深度以後,接下來的解讀都會順理成章。
  • 《道德經中的修持法》
    後來,讀《氣功四大經典》一書,包括《道德經》、《參同契》、《黃庭經》、《悟真篇》。2001年到2005年,這四大經典我在北京統講過,而《道德經》我講了兩遍。2000年到2010年,十年的時間裡每到元旦前後,我都會通讀一遍《道德經》,反反覆覆讀《道德經》文本。有時候也會讀《道德經》口袋書,外出辦事之餘、等車的時候都會拿出口袋書閱讀。
  • 《道德經》裡講領導者分成了四個等級,你是哪一等呢?
    歡迎掃碼關注【明代大儒王陽明】《道德經》裡對「領導」這個詞有一個專門的稱呼,叫「聖人」。一部《道德經》只有5000多字,但有60多次提到了「聖人」。老子還有一個觀點:作為一個領導者,你要「挫其銳」,意思就是要把你的銳氣給挫掉;「解其紛」,意思就是要把你的那些林林總總的念頭給去掉,讓你的念頭儘可能的少;「和其光,同其塵」,意思就是要跟光形成一種「和」,而不是「同於光」。「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在《道德經》中感受深刻的哲理和體味音韻之美
    《道德經》原名《老子》,是春秋時期李耳所撰寫。1973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挖掘中,考古學家在其三號墓中出土了兩本《老子》的帛書。根據推測,這兩本帛書《老子》,其中甲本抄寫時間在劉邦稱帝之前,乙本的抄寫時間,在漢文帝登基之前,帛書本的上篇是《德篇》下篇是《道篇》,不分章。
  • 道家經典《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可以將其濃縮成兩個字:無和反
    在上一期,居士我分析了《道德經》的核心概念——道。老子五千言《道德經》就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那麼《道德經》的精髓是什麼呢?其實《道德經》五千餘言,言簡意賅,無一廢字,已經是老子哲學、道家哲學的精髓了。如果非要從《道德經》中再提煉出精髓,我認為是兩個字:「無」和「反」。在《道德經》中,無是道的別稱。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十章)萬物是由道創生的,老子在此處又說萬物生於無,可見無=道。
  • 52章:《道德經》最重要的句子"用其光,復歸其明"
    "用其光"是《道德經》最重要的最具有啟示性的句子,在了解和懂得"有無"之後,就知道這個"光"指的就是『美好的心境』,因為"有無"產生『美好的心境』。無限制的減少人口和無限制的鼓勵多生人口,這兩樣不是"有無",是在"有無"之外,是進入了極端,是進入了"陰陽"的概念範疇,所以老子說"負陰而抱陽,充氣以為和",就是充足道於心,又可以回到"有無"。"有無"乃是天下正。
  • 《道德經》最經典的5句話,大道至簡,領悟透了受益一生
    作為中國人,沒看過《道德經》是我們的損失,國外人都已經將《道德經》捧上了天,一大批外國普通網友被《道德經》中 " 上善若水 "、" 無為而治 " 等大道至簡的言語深深吸引,甚至經常在網上就此展開熱烈討論。根據統計數據則顯示,《道德經》的世界發行量已經超越《聖經》。在科技發展迅速、物質生活豐富的當今社會,外國人也在追尋心靈歸處。
  • 「學悟」《道德經》弘揚經典 啟迪智慧
    .mp310:07來自大唐亮劍《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所作的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是道教的重要經典。
  • 小男孩名字精選:10個《道德經》氣宇軒昂的男孩名字,肌膚若冰雪...
    名字就像是一個標籤,或者是其給人的第一印象的表達。在中國十多億人口中,每個人都有一個名字跟隨著自己,每個人也都想著自己的名字是世間獨一無二的。因此,名字的寓意自然顯得直白又富有個性。一、《道德經》中氣宇軒昂的男孩名字1.
  • 讀《道德經》第四章:道是什麼?給你本章正本清源的解讀
    讀《道德經》,每個人都最想知道「道」究竟是什麼,結果老子在第一章開頭拋出「道可道,非常道」之後,卻說起了「有」和「無」,接下來又講聖人以無為治國。第四章老子終於講到「道」了,我們一起來看看老子怎麼說。01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給出我的釋義。
  • 《道德經》:道並不銳利
    挫其銳,道並不銳利。但是其大無窮、威力無比的道卻並不銳利,不像有些物體(如金剛石、刀槍劍戟等硬物),有稜有角,可以碰得頭破血流。道沒有稜角,它是圓潤通達的,碰也碰得,碰碰也沒有關係。什麼人都可以求它,都有用。各行各業求它,都有用。什麼人都可以修,什麼人都可以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