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方面具有極其深刻和深遠的影響。
老子的思想深深地植根於世界華人尤其是中華民族的性格中。
有很多名人大家把《道德的》作為枕邊經典,而且時常都會引用《道德經》中的諸多至理名句。
曾國藩終身都喜讀《道德經》,他對受老子思想影響很深的蘇軾欽佩不已。像周敦頤和朱熹這樣的人,也是十分推崇老子的《道德經》的人物。
因為《道德經》中的智慧,對國家的政治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般我們談到曾國藩的時候,總感覺他是一個聖人,但他的思想不但受到儒家文化的影響,曾國藩對老子的思想也情有所鍾,尤其是在他晚年對《道德經》是手不釋卷。
從政治方面來說曾國藩算是一個儒家,但在軍事上,曾國藩又是一個追隨老子思想的道家幹將。
正因為曾國藩對《道德經》的熟讀在心,才成就了他學養深厚,所以他才能做到「凡規劃天下事,久無不驗」。
「凡規劃天下事,久無不驗」只是曾國藩在軍事上的經驗,但他在政治的智慧來自於《道德經》的六個字「和其光,同其塵」。
「和其光,同其塵」出《道德經》的第四章,全文如下:
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其實《道德的》第四章的經典之處就在於「和其光,同其塵」,這六個字可以說是立身處世之道。
《道德經》中「和其光,同其塵」這六個字老子本意是:
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處世態度。
但是被後來人引申為同流合汙,看來有很多人並不能真正領悟到老子的智慧。
「和其光,同其塵」這句話主要解釋與光同塵的關係,就要回到原來的句子:
和、同是指:混合。和光是指:混合各種光彩;同塵是指:與塵俗相同。
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和其光,同其塵」,大自然在悄悄地改變著你的一生,你卻永遠說不出它改變了什麼。
老子在「和其光,同其塵」這句話中,是有反對的意思的,你不要刻意地去尋找什麼東西和事物,因為你刻意地追求的東西和事物雖然得到了,但你也犧牲你自己。
《道德經》中「和其光,同其塵」這句話,讓我想起了馮夢龍的《警世通言》有這樣一個例子:
休要欺三瞞四,我趙某不是與你和光同塵的。
「和光同塵」這個成語應該是《道德經》中「和其光,同其塵」的延續,也說明了老子的思想智慧的深入人心。
和光同塵其實就是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體現。
老子同時認為,人必然是自然人,是社會人,是生活的一部分。
言和光者,非隨彼修持,但不攻訐,亦不讚嘆之謂。
和光同塵在這裡,又可以理解為與世無爭。
不過,老子在這並不等於讓人們迴避矛盾,而是人應該有一種嚮往,並應擁有超然達觀的處世態度。
《道德經》中「和其光,同其塵」, 並不是與世無爭,也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告訴我們不和別人比,一生卻不弱於別人,別人有的東西我不眼紅,該努力還努力。
如何讓「和其光」我們更容易理解,先說到這個光,都應該有所體會的,如果在屋中放置一盞燈,那麼燈光會照遍整個屋內,但是多增加幾盞燈時,每盞燈的光不會互相有所妨礙,而是很自然的融合一處繼續遍照整個房間,這種情形就是和其光的最典型的智慧。
講到「同其塵」的道理是,只要知道和其光的道理,那「同其塵」就好解釋了,首先要明白眾生自性一如的真實意思,所謂眾生同體意思就是:
我們這個本源自性沒有分別,所以真正的修行也不用非得躲著世俗塵境。
說到這我想到了西晉詩人王康琚,他有一首代表作叫《反招隱詩》,用來解釋「同其塵」最合適。
《反招隱詩》開兩句是:
「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
這跟我們平常講的「小隱隱於野,大隱隱於市」幾乎相同。
唐代的大詩人白居易,他對《道德經》中的「同其塵」這三個字也有研究,還為此作了一首詩叫《中隱》,詩的開頭幾句是這樣的:
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囂喧。不如作中隱,隱在留司官。
從白居易的《中隱》這首詩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同其塵」的影了。
在這個俗世中,人和環境才是真正的和與光,我們身體混跡於塵境,但是又不被這個環境和他人的觀念所染著,就像是蓮花出淤泥而不染,這樣就是真正的和其光同其塵的精妙境界了,這也是老子清靜無為的真實含義。
白居易對「和其光,同其塵」這六字的理解是:
大隱之人享受功名利祿,卻不免於在塵世囂喧中枉道徇物;小隱之人固然可以潔身自好,卻又難免太寂寞蕭條。
所以白居易明白了這個道理後說:
不如折中一下,當個留司官的閒職,既能避免風塵奔波和朝堂紛爭之苦,又能享受遊山玩水、詩酒聲色的閒情逸緻,何樂而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