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翻譯如下:唯諾與呵斥,相差有多遠?美好和醜陋,相差有多少?為人們所怕的,也應該有所怕。其中的道理,深遠而沒有盡頭。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擁有敬畏之心,是對自己人生信仰的追求,是對自己生活的高度負責。你敬畏的,是自己心中的天地。
1
人們都敬重和害怕的東西,我們不能不敬重和害怕。俗話說,舉案三尺有神明,正是人們對天地之道、心中之德,心存敬畏的意思。
東漢時,楊震知識廣博,為人正直清廉。大將軍鄧騭聽說後,推舉其為茂才,楊震經過四次升遷後出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楊震上任時,經過昌邑,從前他推薦的荊州茂才王密任昌邑縣長,去看望楊震,晚上的時候王密送給楊震十斤黃金。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幕夜無知者。」楊震非常生氣,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後,十分羞愧,於是帶著禮物回去了。
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並不是說此事無人知曉,而是說天地知道我們做的所有事情,事情好不好,合不合規矩,天地是知道的,因此我們做事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不能放任自流。
心存敬畏的人,自然常懷警示之心,不會放任自己,經常自警自省,規範與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心中有信仰,人生有目標,行為舉止,自然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2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們對所敬畏的事情,是發自於內心的認識和選擇,不是不得不畏,也不是不能不畏,是為了百姓利益和利於他人做的自然選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只有小人,不知天地自然規律,所以才不畏,正所謂無知者無畏。
曾國藩說:「敬則無嬌氣,無怠惰之氣。」縱觀曾國藩一生為官,莫不奉行敬畏之心。曾國藩率軍擊敗太平軍,功勞灼灼,但軍中也有掠奪金銀財寶,欺壓百姓之人。因此朝中議論紛紛。一個下屬來找曾國藩,遞交紙條給他,憤懣之中想起兵造反。曾國藩對來人說:「你太累了,回去歇息把。」待來人走後,曾國藩直接把紙條吞入肚中。
敬天畏地,尊道守德,是個人的修養和氣度,只有胸懷天地、尊禮守制、追求道德的人,才會悲天憫人,才能心懷敬畏。我們敬畏的,其實是自己心中的天地。內心無道無德,則言行無法無天,言行無法無天,則最終傷己害人。
3
明朝呂坤在《呻吟語》中寫道:「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心有敬畏,行為舉止自然不敢放肆,那我們的品德操守才可以修成;無所畏懼,那麼行為舉止就所心所欲,最終會給自己帶來禍患。
從黎民百姓,到帝王將相,無畏而所心所欲者多有禍害。昔日夏桀暴虐,被商朝成湯起兵伐之,及至商紂王荒淫無道、殘害蒼生,被周武王徵討。如此無敬畏之心的人,心中自然無視天地,無視百姓。
無敬畏之心的人,言行輕佻,胸無大志,精神散漫,任時間流逝,意志隨如水時光消散,沒有積極的生活態度,一生無所建樹,生活沒有趣味可言,這樣的人生豈不是可嘆。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對於大家都認同的社會價值體系,我們也應遵守。生活中的道德沒有絕對的準則,美和醜,好和壞,也是個人一念之想。我們要遵守社會大眾認同的相對標準,避免舉止怪異,驚世駭俗,以下犯上,老幼不分,所以老子說,有道之人「和其光,同其塵」,不因自己思想超越而違反實際生活中的準則,有道之人,韜光隱晦,質樸自然,抱樸守一,這樣才可以和大家和諧共處,避免自引麻煩,無法融入社會。
敬畏天地,才能尊重自然規律;敬畏生命,才能珍惜生命;敬畏真、善、美,才能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才會成就更好的自己。有敬畏之心,才能有悲憫之心,有悲憫之心,才會有仁愛之心。心存敬畏的人,一定是思想純粹的人,有崇高信仰的人。因為心中有天地,所以才會心存敬畏。願我們夢裡有目標,心中有天地,胸中敬畏,為夢想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