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你敬畏的,是自己心中的天地!

2020-12-17 南唐不是王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善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翻譯如下:唯諾與呵斥,相差有多遠?美好和醜陋,相差有多少?為人們所怕的,也應該有所怕。其中的道理,深遠而沒有盡頭。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擁有敬畏之心,是對自己人生信仰的追求,是對自己生活的高度負責。你敬畏的,是自己心中的天地。

1

人們都敬重和害怕的東西,我們不能不敬重和害怕。俗話說,舉案三尺有神明,正是人們對天地之道、心中之德,心存敬畏的意思。

東漢時,楊震知識廣博,為人正直清廉。大將軍鄧騭聽說後,推舉其為茂才,楊震經過四次升遷後出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

楊震上任時,經過昌邑,從前他推薦的荊州茂才王密任昌邑縣長,去看望楊震,晚上的時候王密送給楊震十斤黃金。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說:「幕夜無知者。」楊震非常生氣,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王密聽後,十分羞愧,於是帶著禮物回去了。

你知我知,天知地知,並不是說此事無人知曉,而是說天地知道我們做的所有事情,事情好不好,合不合規矩,天地是知道的,因此我們做事應該嚴格要求自己,不能放任自流。

心存敬畏的人,自然常懷警示之心,不會放任自己,經常自警自省,規範與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心中有信仰,人生有目標,行為舉止,自然當行則行,當止則止。

2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們對所敬畏的事情,是發自於內心的認識和選擇,不是不得不畏,也不是不能不畏,是為了百姓利益和利於他人做的自然選擇。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只有小人,不知天地自然規律,所以才不畏,正所謂無知者無畏。

曾國藩說:「敬則無嬌氣,無怠惰之氣。」縱觀曾國藩一生為官,莫不奉行敬畏之心。曾國藩率軍擊敗太平軍,功勞灼灼,但軍中也有掠奪金銀財寶,欺壓百姓之人。因此朝中議論紛紛。一個下屬來找曾國藩,遞交紙條給他,憤懣之中想起兵造反。曾國藩對來人說:「你太累了,回去歇息把。」待來人走後,曾國藩直接把紙條吞入肚中。

敬天畏地,尊道守德,是個人的修養和氣度,只有胸懷天地、尊禮守制、追求道德的人,才會悲天憫人,才能心懷敬畏。我們敬畏的,其實是自己心中的天地。內心無道無德,則言行無法無天,言行無法無天,則最終傷己害人。

3

明朝呂坤在《呻吟語》中寫道:「畏則不敢肆而德以成,無畏則從其所欲而及於禍。」心有敬畏,行為舉止自然不敢放肆,那我們的品德操守才可以修成;無所畏懼,那麼行為舉止就所心所欲,最終會給自己帶來禍患。

從黎民百姓,到帝王將相,無畏而所心所欲者多有禍害。昔日夏桀暴虐,被商朝成湯起兵伐之,及至商紂王荒淫無道、殘害蒼生,被周武王徵討。如此無敬畏之心的人,心中自然無視天地,無視百姓。

無敬畏之心的人,言行輕佻,胸無大志,精神散漫,任時間流逝,意志隨如水時光消散,沒有積極的生活態度,一生無所建樹,生活沒有趣味可言,這樣的人生豈不是可嘆。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對於大家都認同的社會價值體系,我們也應遵守。生活中的道德沒有絕對的準則,美和醜,好和壞,也是個人一念之想。我們要遵守社會大眾認同的相對標準,避免舉止怪異,驚世駭俗,以下犯上,老幼不分,所以老子說,有道之人「和其光,同其塵」,不因自己思想超越而違反實際生活中的準則,有道之人,韜光隱晦,質樸自然,抱樸守一,這樣才可以和大家和諧共處,避免自引麻煩,無法融入社會。

敬畏天地,才能尊重自然規律;敬畏生命,才能珍惜生命;敬畏真、善、美,才能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標,才會成就更好的自己。有敬畏之心,才能有悲憫之心,有悲憫之心,才會有仁愛之心。心存敬畏的人,一定是思想純粹的人,有崇高信仰的人。因為心中有天地,所以才會心存敬畏。願我們夢裡有目標,心中有天地,胸中敬畏,為夢想起航。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奧秘:三生萬物,令人敬畏的力量讓人警醒
    你有沒有感覺很煩惱,在賺錢的道路上飛奔,卻沒跑出二裡地。你有沒有感覺累,深夜還在刷手機,沉浸在手遊聊天、追星影視劇、網絡小說中無法自控。你有沒有麻木,在朝九晚五的重複工作中喪失了所有激情。這些你都可以有,因為障礙無所不在,人有曲折靈活前行的權力,你也可以有思考和創造的衝動。這世界有令人敬畏的力量,叫三生萬物,看明白會醒悟我們的無知和懈怠。兩千五百多年前,老子要光復遠古文明的智慧,有易理的微觀和宏觀,教人重新觀察理解世界。
  • 學習《道德經》的感悟!(十九)
    《道德經》又一次幫我打開了智慧的大門,它將成為我心中巍然屹立的心靈燈塔,時刻激勵我活出生命的喜悅和神聖!感恩老師,感恩遇見!「道」無時不有,無處不在,我們要用多元思維,開放的視野,從不同角度理解「道」,更要注重內外兼修,一如既往,持之以恆走在追求之路上。
  • 老子《道德經》告訴我們,人類要敬畏自然,方可獲得幸福
    老子的《道德經》中第三十二章的內容是「守道」。原文節選如下道常無名,樸雖小,天下莫能臣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就算是了不起的侯王也只能守道而行,才能讓國家安寧,天地只有依道而行,才能有甘霖降臨,人民才能處於均衡狀態。道德經的第一句就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裡老子強調了「道」的重要性。在他的意識中,道是最大的。其實這裡面隱藏著老子的哲學思想,樸素的辯證法和無為而治的思想。
  • 每日哲理,孫子兵法,道德經,箴言賞析,敬畏學習改變命運 伊甸說
    每日哲理,孫子兵法,道德經,箴言賞析 伊甸說 孫子兵法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德經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為什麼「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會讓康德感到驚奇和敬畏
    「有兩種東西,我對他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在我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頂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這句康德的名言,在他死後刻在了他的墓碑上。這樣簡單的一句話,為什麼有如此大 的能量會讓人心生澎湃之情,為什麼康德思考的越是深沉和持久,喚起的敬畏和驚奇就會日新月異。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到底是什麼?其實這一句經典的話就是對康德一生最好的概括和總結。在最初康德其實是一名物理學家,他曾經研究天體,發表過不少的相關文章,後來才痴迷於哲學,書寫出了著名的三大批判。
  • 《道德經》是怎樣一部書
    重要的不在於戰勝別人,而是戰勝自己。戰勝別人只代表你是一個有力量的人,戰勝自己才是當之無愧的強者。因此,強者和逞強完全是兩個世界,真正的強者恰恰是通過示弱才得以呈現和實現。 我自己閱讀《道德經》,最喜歡的四個字是「光而不耀」。光代表著光芒、成功、權力、才幹、美麗等等,相當於前面提到過的「知其雄」的雄。有光的人總是有些耀眼,但要注意別太耀眼。
  •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怎麼理解?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道德經》的見解,正如老子在這一篇章裡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我們要展開這一段的解讀,那麼就要再進一步討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討論的結果有一定層次和深度以後,接下來的解讀都會順理成章。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七章
    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 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02白 話 淺 釋 【第七章白話直譯】: 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的一切運作都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於是,有道的聖人把自己退在後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這不正是由於他們不自私,反而能成就自己嗎?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 第七章
    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Tao and Teh · Chapter 7 -天長地久。【第七章白話直譯】: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是因為它的一切運作都不是為了自己,所以能夠長久。於是,有道的聖人把自己退在後面,反而能贏得愛戴;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能保全生命。這不正是由於他們不自私,反而能成就自己嗎?老子《道德經》流傳至今,「由淺入深」的註解很多。
  • 白巖松:不要讓自己陷進金錢的局中,讀道德經幫你尋回真正的自己
    點醒白巖松的生命之書在人生的關鍵時刻,《道德經》拉了白巖松一把,讓他在亂世洪流中,依舊能保持自己的良知,堅定地做自己。而之前白巖松在做客「烏鎮文化講堂」時,就曾說《道德經》是他的生命之書。白巖松坦言,自己到35、6的時候自己的困惑還有很多,而他的兩個困惑都因為《道德經》而受到啟發。第一個問題是私和無私到底是怎麼樣的關係?第二個問題是你得到的各方的讚譽越來越多,滿了怎麼辦?
  • 老子《道德經》解析、導讀和譯文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審視自己,心懷敬畏,厚德敦行
    正是靠著這份敬畏之心,我們中華民族雖歷盡苦難,中華文明卻得以延續。俯仰天地,心存敬畏,上天才會給予豐厚的回報。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人一旦沒有敬畏之心,往往就會變得肆無忌憚,為所欲為,無法無天,最終吞下自釀的苦果。
  • 頭頂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律——令人敬畏的《Observation》
    《observation》當我打開epic進入國際空間站的時候,腦中不禁浮現出康德的墓志銘:「有兩種東西永遠值得欽佩與敬畏,那就是我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結束遊戲以後,我認為這是最能概括《Observation》遊戲內涵的一句話了。
  • 道德經:這三句話,讓你悟通天道、地道、人道的秘密【老子微言】
    我是在談論我自己---就像老子在說話一樣,通過另一個身體,另一個名字,另一個化身······【孫得一】 《老子道德經》被譽為東方智慧源泉,天下第一奇書。《世界文明史》的作者,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威爾·杜蘭特博士曾經說過:假如我們把世界上每一本書都燒掉只留一部,那應該就是《老子道德經》。它是拯救世界的文化孤本。《老子道德經》博大精深,通天徹地。它其中的滄海一粟,簡簡單單的三句話,足以讓我們受益終生。福生無量!【微信公號:國學生活】
  • 《道德經》妙解走進仁壽縣寶馬鎮九年制學校
    》讀書會志願者一行,走進仁壽縣寶馬鎮九年制學校捐贈「中華聖典,世界聖經」——《道德經》妙解,並進行了一場「傳承聖賢智慧、爭做美德少年」的公益演講。仁壽心靈花園《道德經》讀書會國學老師鄭麗萍代表福建省高心靈傳統文化發展基金會愛心捐贈
  • 《道德經》與道、道家和道教的關係,你知道嗎?
    大家好,我是行走的香道師小琳,很高興能在這裡分享我在學習香道和《道德經》的感悟,以及如何從《道德經》更高的層次去詮釋香道,希望與朋友們多分享,多交流,共同學習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普通大眾對於《道德經》、道教以及道家之間的關係都不太了解,甚至會產生一些的誤解,例如:《道德經》是道教的經典?
  •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原文、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道德經的作者究竟是誰?
    《道德經》是老子所著,老子是人不是神!為什麼人們要將一個人撰寫創作的作品無限放大為天地宇宙無所不包的「道」呢?為什麼人們在閱讀了《道德經》這部經典之後忽略了人的存在呢?難道說《道德經》不是老子這個人的思想和智慧的結晶嗎?
  • 《道德經》:怎麼做才算放「空」自己?
    發現我的《道德經》文章發出去以後,有很多朋友留言討論,有持贊同觀點的,有持反對觀點的。從這些留言可以看出,大家在看我文章的時候,都在思考老子的思想。每次看到朋友們的留言,我心裡都非常開心,開心的原因,不是因為我文章寫得有多麼好,我覺得的從我的觀點去理解《道德經》,能對大家稍微有那麼一點點的啟發,我就覺得非常開心了。
  • 《道德經》是消極的?
    一 道德經為什麼讓人覺得消極?《道德經》的無為思想,一直給人以消極的感覺。原因之一,是因為《道德經》並不是講的具體的治世法則,職場指南,或者勵志雞湯。而是闡述了一種失之久矣的「大道」。原因之二,就是我們太注重《道德經》裡的無為。而這個無為往往被翻譯成無所作為。類似一種麻木的狀態。初學《道德經》時,我甚至懷疑我家樓下那個神智失常的流浪漢,似乎才是符合《道德經》的楷模形象。看到人們對道德經如此的看法,老胡(筆者)感覺很痛心,所以試著跟大家探討一下。二 道德經到底積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