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橐龠怎麼理解?

2020-12-19 意拙書齋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如守中。

「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唐代詩人白居易,對《道德經》的見解,正如老子在這一篇章裡說的,天地不仁,聖人也不仁。

我們要展開這一段的解讀,那麼就要再進一步討論「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個討論的結果有一定層次和深度以後,接下來的解讀都會順理成章。

道德經篇章看似獨立,其實內部聯繫緊密,古賢用微言暗示的方法,表達即深邃又樸素的哲學觀。

在老子的眼裡天地無私,坦言自己是一個無神論者,說聖人不會以仁愛的名義,偏走一端,聖人無為,內心世界一片空靈。

關於仁愛的討論,由來已久,孔夫子強調了仁,老子說不仁,他們思想難道是對立的嗎?

放下語言文字的桎梏,從客觀的角度觀察,老子說:「萬物作焉而不辭」天地生化萬物,讓其欣欣向榮。

天地即不掌控也不主宰萬物,只是在道的規律裡自然成長,這難道不是仁愛的表現麼?

聖人不正是因為他有高尚的品德,心中有大愛,大慈悲,願無私幫助世人才稱為聖人嗎?難道這不是仁慈仁愛的表現麼?

只是並不去刻意標榜仁愛,冠以仁愛的名稱,做過的好事,可以讓他們名垂千古。

如果聖人真是麻木不仁,又何須寫出這一部部的經典,來教育世人,為後人指明方向。

他們如果是自私自利的,那就應該拿著自己所學為自己謀利,就不會無私奉獻給子孫後代。

所以,聖人當然是仁愛的,絕然不是麻木自私之徒,老子說不仁一詞,只是突出萬物規律,自然而化的道理。

莊子強調了人的真愛,孔子強調了仁愛,孔子的仁愛是真愛的一部分,真愛是自然之道的大愛。天地的仁愛是無心的,因為自然便是如此。

聖人仁愛,也是無心的,如果我們不去告訴他,他或許不知道,或許是有感覺。

但他不是為了固守一方而發仁愛之心,所以他的愛不增不減,世人安於其愛而綿綿不絕,這是本性使然。

莊子說:道是澄清無雜,寂靜不動的。

橐龠,古時候的風箱,鼓風吹火的器具。在《莊子·大宗師》:「且夫天地為爐兮造化為工,陰陽為炭兮萬物為銅。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則?千變萬化兮未始有極。」

說到這裡,關於橐龠,我的解讀就和他人不太一樣了,我一直認為每個人對經典都有自己的感應,對於道的感悟,都是模糊的,大家在讀經典的時候應該有自己的感悟。

橐龠為中空,空而虛,正因為中為空才能鼓風不斷,其能量用之不盡。天地無心,則空,才可以生化萬物,天地如果有了私心與雜念,成了實心,豈能再生化萬物。

所以對於這一段,大眾的目光在,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我個人更關注,「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而篇章開始的不仁之說,則是更好的為天地中空,虛而不屈,做出了註解。所以我們用了大量篇幅來解釋第一段,前面弄清楚了,後面自然清晰。

多聞數窮,不如守中。敘述了天地大化流行,再進一步說人世間,多聽,多言,使人心亂,亂則能量耗散,不如守清靜之中虛。

聚集能量,這不僅是養生之道,也是為學做人之道,累似於儒家求內聖,正心誠意,修身致知的說法。

道家隱晦,並不把方法說在明處,老子認為天地不仁才能成其仁,聖人無私而成其私,所以守虛靜,才更能煥發出生命能量的勃勃生機,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的思想在全文中一以貫之。

#新手作者專屬任務第二期#

相關焦點

  • 《道德經》: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橐龠讀音為tuó yuè,指古代鼓風吹火用的器具,也就是我們小時候農村做飯用的風箱,橐龠的使用方法非常簡單,就是「拉出來、推進去,中間再停一下」,其中的重點是「中間的停一下」,一方面人可以藉此時機休息,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火力憑藉推拉的力道在停頓的時候才可以讓燃料充分的燃燒,如果沒有中間的停頓
  • 道德經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原來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的第五章。老子在第三章中講了聖人之道,接著第四章就講了聖人之道的理論依據天之道,第五章裡老子把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放在一起論述,著重說明了聖人之道要效法天之道的道學思想。大家看,老子的道德經就是圍繞著天之道,人之道在講述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一會講天之道,一會講人之道,一會又綜合在一起講述,生怕人們不明白,而實際上老子的這種論證方法的確起到了幫助我們理解的作用。我們看一下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 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uò)窮,不如守中。
  • 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把老百姓當狗,老子真的是這個意思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摘自老子的《道德經》虛用章第五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很多人的大概看到這個狗字,立馬第一反應是:什麼?天地把萬物當狗?聖人也把老百姓當狗一樣?其實則不然。
  • 除了自己,沒有誰能靠得住,天地聖人都不行
    今天是《道德經日課》第5講。歡迎你留言交流。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天地無情無義,將萬物當作芻狗,任其自生自滅。聖人對待百姓也是如此,並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任其自養自治。芻狗,草扎的狗,相當於今天農村葬禮用的紙人紙馬,喪事結束就扔掉。 天地只不過為萬物提供一個生長環境,至於其生死,乃勢所必然,任其自然而已。
  •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原文、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橐龠集》經典篇:心經簡注
    常清淨文‖橐龠先生 郝山指心經注 有譯文前加摩訶兩字。摩訶,大也。註解:元神顯則如透明之水晶,虛照萬有,此時物我和元神同體,有和無作為一個整體同時存在,即道德經所講,大制不割。註解:元神之本體為虛,其若透明之水晶清澈之水,無有絲毫雜染。又若湖底之水,不增不減、靜止不動,無一切後天識神。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五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無門檻讀懂<道德經>簡帛版》第五章解讀
    天地之間,其猷橐籥輿?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道德經》通行本(王弼注本)——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chú)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tuóyuè)乎﹖虛而不屈(jué),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白話文註解】天地是無所謂仁不仁慈的,把萬物當作草紮成的狗一樣(任其自生自滅。
  • 解讀《聖經》和《道德經》:一個有仁愛,一個杜絕甚愛!
    作者:虯龍歧柏《道德經》的道是一種非人格神的道,故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龢乎。」 《聖經》的道是一種人格神的道,故不僅講真(道的行)而且講善(道的為)——救贖、聖靈由此而來。
  • 《道德經》——第五章聖人不仁是大仁
    《道德經》全文的思想就是無為,這很容易讓人理解為不作為,不是這個意思。是讓我們要站在無為的角度去有為,這個「為」可以解釋人的欲望。作為人,生存在這世界上,我們自身有很多的欲望,吃的欲望,玩的欲望,對美好事物佔有的欲望等等等,我們為什麼會有如此多的煩惱呢,正是因為這個欲望那個欲望,有一個詞語大家都會說到,叫做「無欲則剛」。
  •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中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到這裡,以上是個人理解。得感謝老子,因為一部《道德經》治好了當初折磨我一年多的抑鬱症,如今生活裡諸多的不如意,尤其是與人爭執時,都會想到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把自己的格局瞬時放大,即時也就沒有了爭執的情緒了。
  • 大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從那之後,就經常聽到一些中二的男同學在欺負人的時候說這句話,理由是天地都不仁,我為什麼要對他(被欺負的同學)仁?這樣理解顯然是望文生義了,違背了老子的思想,老子會傷心的。在這裡我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本意吧。
  • 如何快速理解《道德經》
    明白了這個本質,我們再去讀道德經,就會很容易理解了。譬如第一章講「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說的就是常從「無」中體會道的奧妙,「有」中體會道的端倪。這點往大了說,一切時代學說科研發明等都莫不如此,如王朝的更迭、佛經講的空不異色色不異空、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瓦特的蒸汽機等。
  • 你可能讀了一個假老子:如何理解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現在好多人認為,你看天地是殘暴的,有地震有海嘯有各種各樣的自然災害,搞得萬物很悲慘,可見天地是很邪乎的存在,聖人不把老百姓當人,連條狗都算不上,還是一隻用草扎的狗,可見統治者也是殘暴的,人世間就是這麼不平等。
  • 老子的道德經原文及譯文
  • 話越多越錯,老子用《道德經》教會人們:話多的人越要學會沉默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老子《道德經》;天和地之間,好比一個大的風箱,內部空虛無物,但永遠不會匱乏腐壞,越是鼓動,就會產生越多的風。
  • 《道德經》全文(1-20章)
    《道德經》全文(1-20)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1-10章)(值得收藏!!)
    參見第十四章「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等句,理解其意。⑾象:似。 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俞出④。多聞數窮⑤,不若守於中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