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啟初·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特展風靡滬上時,今天,「塑造未來——創新與教育高峰論壇」在上海世博會博物館舉行,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副校長Yishai Fraenkel,萬科集團創始人、希伯來大學訪問學者王石等中以嘉賓發表了演講,並與觀眾互動。在中以嘉賓看來,猶太人擅長創新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重視休閒、晚讀大學、寬容失敗以及鼓勵提問、重視社交能力培養的家庭教育。
男主人為何不給名片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是以色列第一所大學,始創於1918年,1925年落成。創始人有5位: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哈伊姆·魏茨曼、馬丁·布伯、Haim Nachman Bialik。除了詩人Bialik不太為中國公眾所了解外,其他4位學者在我國都有很高知名度。希伯來大學被譽為「中東的哈佛」,已培養出包括8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內的一大批傑出人才。
Yishai Fraenkel在論壇上致辭。
希伯來大學前校長、愛因斯坦檔案庫學術主任Hanoch Gutfreund介紹,「啟初·天才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異想世界」的86件原件展品就來自該校,包括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手稿和他獲得的諾貝爾獎章。
作為希伯來大學訪問學者,王石對猶太文化已有較為深入的了解。他覺得,「休閒」是猶太人擅長創新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有一次過安息日,他和主持此次論壇的東方高聖創始人、希伯來大學訪問學者陳明鍵一起去一戶猶太人家做客。得知男主人是資深律師後,想投資以色列創新企業的陳明鍵立即遞上名片。男主人猶豫了一下,還是接過名片,但告訴他:「我以後會給你名片,今天不合適。」王石解釋說,猶太人在安息日是不能工作的,而交換名片屬於工作上的事。在他看來,休閒與創新、靈感有關。人在休閒時,會從繁忙的工作中抽身而出,有時間回顧過去、反省自己並思考人生的意義,為獲取創新靈感而「充電」。
王石在論壇上演講。
Fraenkel說,度過安息日的方式因人而異,除禱告外,很多猶太人喜歡看希伯來經典等書籍,從古代知識中汲取通向未來的能量。
24至26歲才讀大一
王石還發現,以色列人擅長創新與他們讀大學晚有關。他與希伯來大學本科一年級學生交流時,得知他們的年齡大多在24至26歲。原來,以色列男性高中畢業後都要服兵役3年。退役後他們往往要去全世界轉轉,再工作一段時間。這樣一來,上大學時間就晚了。晚有晚的好處,經過服兵役、週遊世界和工作,以色列青年進大學時大多較為成熟,已對人生未來有一個規劃,知道自己想學什麼、今後想從事什麼領域的創新創業。因此,他們學習的效果很好,善於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實驗室裡掌握的技能運用到實踐中。
猶太兒童接受的家庭教育,也有利於他們未來的創新。希伯來大學商學院「創新與創業」項目總監Itay Friedjung說,猶太人家長鼓勵孩子提出問題,而不能一味記憶知識。對於一些父母不能給出答案的問題,孩子就要學著自己探索。猶太人家長還重視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中國的家長熱衷讓孩子從小學習英語、彈琴等各種技能。其實,社交能力也是一種技能,我們應該為孩子營造學習這種技能的環境。」
Yishai Fraenkel與王石參加圓桌交流。
Fraenkel表示,寬容失敗是創新的基石。在猶太人家庭教育中,家長就是寬容失敗的,不會因為孩子考試沒得滿分就加以指責,而是幫他們分析原因,鼓勵他們取得進步。在雙創領域,投資人也是寬容失敗的。很多風投機構將被投項目失敗「容錯率」調得較高,做好了約三分之二被投項目失敗的準備,這種頗為激進的風投策略,有助於以色列人將各種金點子變成產業化項目。
「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創新精神是比較缺乏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創新比例不高,更多的是利用後發優勢進行模仿、跟隨。」王石說,浸透在家庭教育、高等教育和創業企業中的猶太人創新精神,值得我們學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