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輩的旗幟—尋訪福建抗戰老兵」大型系列報導之六
黃烽簡介:1916年出生,福建福安人。1937年考入上海滬江大學學學習。抗戰爆發後,回家鄉教書。1938年參加新四軍,任三支隊六團政治處技術書記、政治處總支書等職。1939年,黃烽與劉飛、夏光等36名傷病員在江蘇常熟陽澄湖與日偽軍周旋,堅持鬥爭。這一段故事被滬劇《蘆蕩火種》和京劇《沙家浜》改編,蜚聲海內外。新中國成立後,任空軍十一師政治委員、福州軍區空軍政治部副主任、主任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少將。2001年逝世。
黃烽之子黃安翼講述父親的抗戰故事。吳隆重 攝
閩東走出了兩位開國將軍,一位是「老虎團」團長陳挺,另一位就是「政工幹部照樣能徵善戰」的黃烽。「八一」期間,人民網記者在福州空軍茶園山幹休所採訪了黃烽將軍夫人、98歲抗戰老兵楊平及其子黃安翼。
在楊平的回憶中,黃烽是「大知識分子,很有修養」,同時文武雙全,一樣指揮隊伍打勝仗。因為這個,他們相識、相知、相愛於新四軍高郵抗日根據地。
而在黃安翼的講述中,父親和那個時代千千萬萬的進步青年一樣,以滿腔熱血投身抗日救國洪流。黃烽出生於福安一個古老的書香門第,抗戰爆發後,立即從就讀的上海滬江大學回到家鄉,準備參加新四軍。
黃烽在上海滬江大學上學時的老照片。吳隆重 翻拍
黃安翼說,當時葉飛領導的閩東紅軍獨立師改編為新四軍三支隊六團,大部隊已經北上。黃烽拿著地下黨員姐姐的一封介紹信,來到位於福州安民巷的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向辦事處主任範式人報到。在範式人的介紹下,隨軍部特務營二連北上,後被分配到葉飛的六團從事黨務工作,從此開始戎馬生涯。
1939年,六團以「江南抗日義勇軍」的番號(簡稱「江抗」)東進常熟等地,橫掃「日偽頑」( 1、日軍;2、偽軍,即投降並協助日本軍隊進行軍事活動的中國軍隊;3、頑軍,即頑固執行反共政策的國民黨軍隊。)據點。9月下旬,部隊奉命西撤,留在後方醫院治療的傷病員劉飛、夏光、黃烽等36人,在惡劣的環境下,得到當地地下黨組織與革命群眾的協助與掩護,在陽澄湖一帶,與「掃蕩」的日偽軍鬥智鬥勇,堅持鬥爭。黃烽當時任六團政治處總支書,他時常召開支部會議,找骨幹談話,樹立傷病員的信心,依靠群眾,與日偽軍周旋。這幾十名傷病員,後來成為「新江抗」與新四軍六師十八旅的骨幹力量。
抗戰時期黃烽(右一)與戰友在一起。吳隆重 翻拍
黃安翼對人民網記者說,36名傷病員的故事,後來被改編成滬劇《蘆蕩火種》與京劇《沙家浜》,特別是後者,成為八個「樣板戲」之一,名揚海內外。黃安翼說,《沙家浜》中的「十八棵青松」,指的就是這批傷病員,父親則是劇中「指導員郭建光」的原型之一。
在黃安翼的記憶中,父親對這一段歷史很少提及,他覺得這是他的份內之事,不值得宣揚。上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媒體的挖掘報導,才「真相大白」,原來大名鼎鼎的《沙家浜》原型之一黃烽將軍就在福州。
黃安翼說,父親的經歷對他們兄弟姐妹影響非常大,可謂「言傳身教」,教育孩子不搞特殊化,認真做事,踏實做人。
點擊閱讀原文,內容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