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城以衛民,設市以養民」。今天城和市常被合稱在一起,但歷史上二者各有不同的功能。城以居住和消費為主要功能,經過國家規劃形成;而市以生產和交易為主,人口自發聚集而成。中國古代曾有1700個城郡和5800個市鎮,市鎮佔古代城市的四分之三還多。
在農業文明為主的中華文明中,景德鎮這個手工業市鎮獨樹一幟。李約瑟曾斷言「景德鎮是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1982年,國務院公布全國首批24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景德鎮是其中唯一一座以單一傳統手工業著稱的城市。它為瓷而生、因瓷而發展,成為中國農耕文明中一種獨特的亞文明的代表。因為鍾愛景德鎮出產的瓷器,宋真宗將自己的年號「景德」賜給這個產瓷區。明代,皇家在景德鎮設置了御器廠,專門為朝廷製作精美瓷器。清代,是景德鎮瓷業生產的巔峰,來自景德鎮的瓷器,經過海洋貿易對歐洲文化產生巨大的衝擊,來自中國的青花瓷成了歐洲貴族身份的象徵。
伴隨著景德鎮成為世界陶瓷中心的,是文化流動和融合的過程。小小的景德鎮竟有20多處會館、30多座佛教、道教的廟宇和6座基督教堂。來自江西、湖南、湖北、蘇州、廣州、山西等地的客商帶來了地方宗教和地方文化,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和商人帶來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異域文化,時至今日,這些信仰中的很大一部分,依然活躍在景德鎮的老城之中,成為景德鎮老城味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景德鎮都是中國陶瓷「老大」,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建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營瓷廠效益迅速下滑。2011年,景德鎮陶瓷產值已經不及廣東潮州的一半。
1990到2000年間,十幾座國營瓷廠相繼關閉,數萬名瓷業從業者下崗失業。歷經千年歷史的景德鎮老城區日漸坍圮毀壞,如今面臨消亡的威脅。留在老城區的多是缺乏勞動技能、沒有收入來源的老居民和老工人,稍有經濟能力的年輕人都已逃離老城,去新城區買房。在種種壓力之下,老城區中的老建築大都隨著時間日漸衰頹,失去了往日風華:基督教聖公會教堂擠滿十幾戶人家,曾經作為景德鎮代表的福建會館只剩下斷壁殘垣。這裡沒有下水道,居民家裡少有衛生間,走上幾個街道才有一個公廁。老城巷弄中,隨處可以聞到難以忍受的異味。
2011年以來,景德鎮新一屆政府上任後,景德鎮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上議事日程。以「十大瓷廠」工業遺產為特色的陶溪川文創產業園建設工作逐步展開,老城保護和更新工作也已經取得初步成效,2014年6月在景德鎮舉辦的「世界遺產日」更是讓全國遺產保護者的目光聚攏在景德鎮。
相比於景德鎮悠久的歷史留下的巨大文化財富而言,這些工作顯得彌足珍貴,但才僅僅是個開始。
筆者在老城拍照時,周圍的居民圍過來,他們盼著早日拆遷,自己居住的房子有著怎樣的歷史他們並不關心。但在建築師和遺產保護者看來,景德鎮老城區所代表的獨特的中國文化、所匯聚的多元文化必須保護起來,景德鎮內涵豐富、文化深厚的老城區、老廠區、老建築是實現景德鎮轉型發展的基石。
2014年8月,來自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歷史系、新聞學院的十五位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組成了「景德鎮老城區文化遺產保護調查支隊」,試圖為景德鎮老城留下一幅清晰的歷史肖像,搶救性的保留它殘存的美好記憶。在景德鎮老城區為期十天的歷史調查工作中,他們測繪了32座景德鎮老建築,採訪了數十位65歲以上的景德鎮老人,為這個偉大的工業文明留下了一批重要的文化檔案。我們採訪了這次實踐活動的組織者、清華建築學院博士生賀鼎。
賀鼎,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2007年山西省高考理科狀元。他先後參與了景德鎮陶溪川文化創意產業園規劃設計、宇宙瓷廠工業歷史博物館設計、江西省重大課題「景德鎮基於遺產資源的文化創意街區和城市休閒功能區建設研究」等項目。在張杰教授指導下,他專注於景德鎮研究三年多,前後居住景德鎮半年以上,跋涉在深山之中和巷弄深處,探訪景德鎮珍貴的建築遺構和窯業遺存。
Q:景德鎮在中國古代文明中有什麼樣的特殊價值?
A:在中國古代城市中,景德鎮是獨樹一幟的,它是回溯中國工業文明的一塊「活化石」。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是由「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兩種文明長期互動共同塑造形成的,而景德鎮所代表的「工業文明」作為一種亞文明,卻表現出與主流文明很不同的特徵,這種獨特性在聚落文化和器物文化上都有突出的表現。
今天,「城市」一詞用於形容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的人類聚居點,但在中國歷史上,城和市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聚居形式。城,即「城郡」,是以居住和消費為主要功能的,經過國家規劃形成,一定行政區劃內的治所,而市,即「市鎮」,是指以生產和交易為主要功能,人口自發聚集形成的聚居點。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的Rozman教授研究,中國古代有1700個城郡和5800個市鎮,市鎮佔古代城市的四分之三還多,但目前對於傳統手工業市鎮的保護和研究是一個空白,也許這正是保護和研究景德鎮的意義所在吧。
Q:保護景德鎮文化遺產的現實意義又體現在哪裡?
A:現實意義就是通過景德鎮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延續城市文化,實現城市復興。過去一千年,景德鎮陶瓷文化經歷了從明清手工業到建國後大工業的轉型。到2000年時,「十大瓷廠」破產倒閉,幾萬陶瓷工人下崗,留下了幾平方公裡的城市衰落區。所以保護景德鎮文化遺產,並不是把房子修一下那麼簡單,更要透過城市物質層面的保護和改造,發展陶瓷為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帶動下崗的老工人、老居民再就業,完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網絡的再造,提升城市的造血功能。
Q:為什麼要組織這次文化遺產調查活動?這次調查的意圖是怎樣的?
A:建立在上一個問題的基礎上,如何讓遺產保護與城市造血功能相結合,把城市建設與深層次的經濟社會邏輯關聯起來,就需要這樣一個調研了。在調研中要弄清楚老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狀態、有怎樣的訴求,如何通過保護工作惠及老百姓、給他們創造就業崗位就變成很重要的問題,還要延續老百姓的信仰和文化生活,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西方人的老城保護和改造工作,都是人類學家先駐場,建築師再參與設計,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是有依據、尊重當地人的。
Q:景德鎮調查工作是如何開展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A:我們的調查工作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做老居民訪談,完成一份口述史檔案。對象包括老手藝人、老商人後代、老教徒等等。了解在老城中人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空間和人的關係是怎樣的,了解了這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規劃建設就有了依據。後人也能通過文獻更好的了解古人的生活
第二是進行建築測繪,景德鎮老城區面積3個多平方公裡,涉及到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幾百座,如此大量而寶貴的老建築面臨房地產開發和自然衰老的威脅,這個工作再不做,過不了多少年,這些房子就會自然消失掉。我們把建築進行了分類,大大小小共計20多類。對各類典型建築進行了測量和繪圖,它們也許不能永遠活在現實世界上,活在「故紙堆」中也是一種紀念吧。
Q:景德鎮老城哪些內容值得保護?目前的進展如何?
A:老城區的保護前提是要有一個保護的框架。需要仔細的評估哪些建築、哪些街區值得保護。我們團隊為此建立了一個很詳細的分類方式,分門別類的把典型的建築和具有突出價值的歷史街區進行保護。舉個例子來說,圍繞著陶瓷產業鏈,景德鎮老城形成了物流街區、生產街區、商貿街區、居住街區等不同功能區,如果能夠將這條產業鏈的不同街區保護下來,就能讓後人、讓遊客對其工業文明的成就有直接的認識。我們還建立了建築的立面庫、平面庫,這些都是景德鎮建築文化的見證,也是建築維護和改造的依據。
Q:景德鎮的文化遺產應當如何保護?對於其他城市有怎樣的借鑑意義?
A: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2014年文化遺產日也在景德鎮召開,主題也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對於景德鎮而言,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歷史留給景德鎮的文化資源,還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資產。通過文化遺產的保護,就是要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資產」的轉化,實現工業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轉型,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旅遊業的振興,同時成為融入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休閒空間,這種「活的遺產」才是對景德鎮更有意義的。宇宙瓷廠改造為陶溪川文化創意產業園的項目中,我們就充分考慮了不同文化創意人群的入駐和市民休閒空間的塑造。
Q:你們對下一步的工作是怎麼打算的?
A:事實上,圍繞景德鎮我已經進行了3年多研究工作,前前後後在那裡住了大半年。遺產保護、文化傳承的工作需要很長期、細緻、不厭其煩的工作,也需要紮實的研究做支撐。接下來我會思考如何將這些研究成果為更多的人所了解,如何將其應用在景德鎮的遺產保護實踐當中。相信經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景德鎮的遺產會綻放出深厚的文化魅力。
(通訊員 郭長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