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路景德鎮 重新定義遺產與城市——訪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賀鼎

2020-12-17 中國日報網

「造城以衛民,設市以養民」。今天城和市常被合稱在一起,但歷史上二者各有不同的功能。城以居住和消費為主要功能,經過國家規劃形成;而市以生產和交易為主,人口自發聚集而成。中國古代曾有1700個城郡和5800個市鎮,市鎮佔古代城市的四分之三還多。

在農業文明為主的中華文明中,景德鎮這個手工業市鎮獨樹一幟。李約瑟曾斷言「景德鎮是世界上最早的工業城市之一」。1982年,國務院公布全國首批24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景德鎮是其中唯一一座以單一傳統手工業著稱的城市。它為瓷而生、因瓷而發展,成為中國農耕文明中一種獨特的亞文明的代表。因為鍾愛景德鎮出產的瓷器,宋真宗將自己的年號「景德」賜給這個產瓷區。明代,皇家在景德鎮設置了御器廠,專門為朝廷製作精美瓷器。清代,是景德鎮瓷業生產的巔峰,來自景德鎮的瓷器,經過海洋貿易對歐洲文化產生巨大的衝擊,來自中國的青花瓷成了歐洲貴族身份的象徵。

伴隨著景德鎮成為世界陶瓷中心的,是文化流動和融合的過程。小小的景德鎮竟有20多處會館、30多座佛教、道教的廟宇和6座基督教堂。來自江西、湖南、湖北、蘇州、廣州、山西等地的客商帶來了地方宗教和地方文化,來自西方的傳教士和商人帶來了獨特的生活方式和異域文化,時至今日,這些信仰中的很大一部分,依然活躍在景德鎮的老城之中,成為景德鎮老城味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直至上世紀70年代末,景德鎮都是中國陶瓷「老大」,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建立,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國營瓷廠效益迅速下滑。2011年,景德鎮陶瓷產值已經不及廣東潮州的一半。

1990到2000年間,十幾座國營瓷廠相繼關閉,數萬名瓷業從業者下崗失業。歷經千年歷史的景德鎮老城區日漸坍圮毀壞,如今面臨消亡的威脅。留在老城區的多是缺乏勞動技能、沒有收入來源的老居民和老工人,稍有經濟能力的年輕人都已逃離老城,去新城區買房。在種種壓力之下,老城區中的老建築大都隨著時間日漸衰頹,失去了往日風華:基督教聖公會教堂擠滿十幾戶人家,曾經作為景德鎮代表的福建會館只剩下斷壁殘垣。這裡沒有下水道,居民家裡少有衛生間,走上幾個街道才有一個公廁。老城巷弄中,隨處可以聞到難以忍受的異味。

2011年以來,景德鎮新一屆政府上任後,景德鎮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上議事日程。以「十大瓷廠」工業遺產為特色的陶溪川文創產業園建設工作逐步展開,老城保護和更新工作也已經取得初步成效,2014年6月在景德鎮舉辦的「世界遺產日」更是讓全國遺產保護者的目光聚攏在景德鎮。

相比於景德鎮悠久的歷史留下的巨大文化財富而言,這些工作顯得彌足珍貴,但才僅僅是個開始。

筆者在老城拍照時,周圍的居民圍過來,他們盼著早日拆遷,自己居住的房子有著怎樣的歷史他們並不關心。但在建築師和遺產保護者看來,景德鎮老城區所代表的獨特的中國文化、所匯聚的多元文化必須保護起來,景德鎮內涵豐富、文化深厚的老城區、老廠區、老建築是實現景德鎮轉型發展的基石。

2014年8月,來自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歷史系、新聞學院的十五位博士生、碩士生和本科生,組成了「景德鎮老城區文化遺產保護調查支隊」,試圖為景德鎮老城留下一幅清晰的歷史肖像,搶救性的保留它殘存的美好記憶。在景德鎮老城區為期十天的歷史調查工作中,他們測繪了32座景德鎮老建築,採訪了數十位65歲以上的景德鎮老人,為這個偉大的工業文明留下了一批重要的文化檔案。我們採訪了這次實踐活動的組織者、清華建築學院博士生賀鼎。

賀鼎,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2007年山西省高考理科狀元。他先後參與了景德鎮陶溪川文化創意產業園規劃設計、宇宙瓷廠工業歷史博物館設計、江西省重大課題「景德鎮基於遺產資源的文化創意街區和城市休閒功能區建設研究」等項目。在張杰教授指導下,他專注於景德鎮研究三年多,前後居住景德鎮半年以上,跋涉在深山之中和巷弄深處,探訪景德鎮珍貴的建築遺構和窯業遺存。

Q:景德鎮在中國古代文明中有什麼樣的特殊價值?

A:在中國古代城市中,景德鎮是獨樹一幟的,它是回溯中國工業文明的一塊「活化石」。眾所周知,中華文明是由「農耕文明」和「遊牧文明」兩種文明長期互動共同塑造形成的,而景德鎮所代表的「工業文明」作為一種亞文明,卻表現出與主流文明很不同的特徵,這種獨特性在聚落文化和器物文化上都有突出的表現。

今天,「城市」一詞用於形容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的人類聚居點,但在中國歷史上,城和市代表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聚居形式。城,即「城郡」,是以居住和消費為主要功能的,經過國家規劃形成,一定行政區劃內的治所,而市,即「市鎮」,是指以生產和交易為主要功能,人口自發聚集形成的聚居點。

根據普林斯頓大學的Rozman教授研究,中國古代有1700個城郡和5800個市鎮,市鎮佔古代城市的四分之三還多,但目前對於傳統手工業市鎮的保護和研究是一個空白,也許這正是保護和研究景德鎮的意義所在吧。

Q:保護景德鎮文化遺產的現實意義又體現在哪裡?

A:現實意義就是通過景德鎮文化遺產的保護,要延續城市文化,實現城市復興。過去一千年,景德鎮陶瓷文化經歷了從明清手工業到建國後大工業的轉型。到2000年時,「十大瓷廠」破產倒閉,幾萬陶瓷工人下崗,留下了幾平方公裡的城市衰落區。所以保護景德鎮文化遺產,並不是把房子修一下那麼簡單,更要透過城市物質層面的保護和改造,發展陶瓷為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帶動下崗的老工人、老居民再就業,完善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城市經濟社會網絡的再造,提升城市的造血功能。

Q:為什麼要組織這次文化遺產調查活動?這次調查的意圖是怎樣的?

A:建立在上一個問題的基礎上,如何讓遺產保護與城市造血功能相結合,把城市建設與深層次的經濟社會邏輯關聯起來,就需要這樣一個調研了。在調研中要弄清楚老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狀態、有怎樣的訴求,如何通過保護工作惠及老百姓、給他們創造就業崗位就變成很重要的問題,還要延續老百姓的信仰和文化生活,這些都是要考慮的問題。西方人的老城保護和改造工作,都是人類學家先駐場,建築師再參與設計,我們希望我們的工作是有依據、尊重當地人的。

Q:景德鎮調查工作是如何開展的?取得了哪些成果?

A:我們的調查工作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做老居民訪談,完成一份口述史檔案。對象包括老手藝人、老商人後代、老教徒等等。了解在老城中人們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空間和人的關係是怎樣的,了解了這一個個活生生的「故事」,規劃建設就有了依據。後人也能通過文獻更好的了解古人的生活

第二是進行建築測繪,景德鎮老城區面積3個多平方公裡,涉及到的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築幾百座,如此大量而寶貴的老建築面臨房地產開發和自然衰老的威脅,這個工作再不做,過不了多少年,這些房子就會自然消失掉。我們把建築進行了分類,大大小小共計20多類。對各類典型建築進行了測量和繪圖,它們也許不能永遠活在現實世界上,活在「故紙堆」中也是一種紀念吧。

Q:景德鎮老城哪些內容值得保護?目前的進展如何?

A:老城區的保護前提是要有一個保護的框架。需要仔細的評估哪些建築、哪些街區值得保護。我們團隊為此建立了一個很詳細的分類方式,分門別類的把典型的建築和具有突出價值的歷史街區進行保護。舉個例子來說,圍繞著陶瓷產業鏈,景德鎮老城形成了物流街區、生產街區、商貿街區、居住街區等不同功能區,如果能夠將這條產業鏈的不同街區保護下來,就能讓後人、讓遊客對其工業文明的成就有直接的認識。我們還建立了建築的立面庫、平面庫,這些都是景德鎮建築文化的見證,也是建築維護和改造的依據。

Q:景德鎮的文化遺產應當如何保護?對於其他城市有怎樣的借鑑意義?

A: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中提出「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2014年文化遺產日也在景德鎮召開,主題也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對於景德鎮而言,這些文化遺產不僅僅是歷史留給景德鎮的文化資源,還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資產。通過文化遺產的保護,就是要實現「文化資源」向「文化資產」的轉化,實現工業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轉型,實現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旅遊業的振興,同時成為融入當地居民日常生活的休閒空間,這種「活的遺產」才是對景德鎮更有意義的。宇宙瓷廠改造為陶溪川文化創意產業園的項目中,我們就充分考慮了不同文化創意人群的入駐和市民休閒空間的塑造。

Q:你們對下一步的工作是怎麼打算的?

A:事實上,圍繞景德鎮我已經進行了3年多研究工作,前前後後在那裡住了大半年。遺產保護、文化傳承的工作需要很長期、細緻、不厭其煩的工作,也需要紮實的研究做支撐。接下來我會思考如何將這些研究成果為更多的人所了解,如何將其應用在景德鎮的遺產保護實踐當中。相信經過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景德鎮的遺產會綻放出深厚的文化魅力。

(通訊員 郭長冬)

相關焦點

  • 清華大學教授張杰任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
    任命會議現場黨委副書記張啟鴻宣布學校黨委任命決定:為加強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領導班子建設,學校商請清華大學並經清華大學黨委研究同意,學校4月28日黨委常委會研究決定,聘任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博士生導師、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張杰教授為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
  • 【複試導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導師介紹(含聯繫方式)
    :http://www.arch.tsinghua.edu.cn/chs/index.htm2、清華大學往年招生錄取信息通知:http://www.arch.tsinghua.edu.cn/chs/data/tongzhi/3、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名單關肇鄴中國工程院院士單位: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築系
  • 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籤署合作協議
    2020年11月30日上午,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於澳科大N座圖書館N101籤署合作協議。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張利與澳科大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誌慶籤署合作協議。澳科大廖澤雲校監、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袁駟副主任、澳科大校長劉良講座教授出席儀式並見證籤約。
  • 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導師介紹【含聯繫方式】
    的相關信息祝大家順順利利~職稱:教授,博士生導師職位:全國工程勘察設計大師,北京建築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研究方向:長期從事歷史城市、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與文化傳承領域的教學、科研與實踐年,節能城市與住區形態研究與工程應用獲得「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二等獎」(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2019年,景德鎮陶溪川國際陶瓷文化產業園示範區實施規劃設計(景德鎮陶瓷文化科技產業園概念性規劃)獲得「教育部2019年度優秀勘察設計獎(一等)」(中國勘察設計協會、高等院校勘察設計分會)2019年,景德鎮工業遺產保護利用系列規劃與實施(排名第一)獲得「北京市優秀城鄉規劃獎(一等
  •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六合工作室學術交流情況
    2015年以來,共有20餘人次博士生和碩士生參加境外國際會議並口頭宣講論文;受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常年有多名研究生到國外著名大學交換學習;由六合建築工作室推薦,3名畢業生在2015、2016、2017年度連續得到行知獎學金和發現中國獎學金資助,赴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訪學半年,佔全球華人區獲批資助率50%,另有3名畢業生和在校生獲得行知獎學金的國內研究資助。
  • 李忠先生話「生猛」——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學子分享人生智慧
    2020年1月3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工學博士王麗方帶著自己清華大學建八三的10餘名本科學生及數位研究生、博士生一行共計23人參觀了忠書館及華高萊斯,與李忠先生進行了長達3個小時的精彩交流。
  • 同心戰「疫」丨清華大學建築學院與華中科技大學建規學院研究生黨...
    2020年5月28日,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建研191黨支部、建研192黨支部、建研193-194聯合黨支部、建研173黨支部,與華中科技大學建規學院碩19規劃黨支部、規劃碩1901團支部聯合,開展了主題為「嚴守『清』廉本色,譜寫青春『華』章」的雲共建活動。會議旨在針對當前疫情環境,探討從嚴治黨和青年擔當的重要性。
  • 天津大學建築學院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研究生師生黨支部雲共建
    本站訊(通訊員 李怡 孫源)冬雪融化,新葉發芽,春光正盛,沉睡中的城市重新煥發著希望與生機。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充分發揮,各行各業的人們全力配合共同戰「疫」,黨員同志始終衝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疫情整體防控形勢正持續向好。
  • 對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杰:城市更新改造中的歷史文化街區和...
    就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業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張杰表示,城市更新改造中的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保護工作本身很複雜,它既是一項經濟活動,又是一項社會活動,需要解決的難點痛點問題很多,要有系統性思維和整體全局意識。
  • 同心戰「疫」丨清華大學《中國近代建築史》課程馳援華中科技大學建規學院
    為向身處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漩渦中心的華中科技大學提供全力支持,2020年2月至6月春季學期,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馳援在線教學力量,向華中大的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開放《中國近代建築史》課程。課程由清華大學劉亦師副教授通過Zoom會議平臺主講,本校譚剛毅副院長等籌劃、陳國棟老師負責具體對接工作。這是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馳援本校建規學院的三門專業課程中時間最長的一門。
  • 中國建築學會城鄉建成遺產學術委員會年會暨《建築遺產》編委會...
    中國建築學會城鄉建成遺產學術委員會年會暨《建築遺產》編委會會議在校召開 來源: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時間:2019-04-30  瀏覽:
  • 信步輯 – 中國建築教育: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莊惟敏
    這裡是「中國建築教育」子分類。我們將對話中國教育界的專業人士,傾聽他們對於當今中國建築教育的看法與建議,以期為讀者提供更加學術化的視野。第一期對話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兼總建築師莊惟敏。▼視頻 Video (視頻為5分鐘精華版,全文深度採訪見下方文字。)
  • 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
    、建築構造、建築物理、建築設計原理等內容。 01建築遺產保護理論 02建築遺產保護規劃與設計 8   (1) 101思想政治理論
  • 2021年清華大學各院系博士生招生簡章
    000_清華大學建築學院2021年博士生招生簡章.pdf003_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2021年博士生招生簡章.pdf
  • 人美發布丨歸成——中國近現代建築研究與賓大建築教育學術研討會
    學術主持童 明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於東南大學建築學專業畢業,獲得碩士學位,1999年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理論與設計專業畢業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現為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專業委員會專家,上海同濟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城市設計分會委員。研究領域涉及城市設計、城市更新、城市公共政策理論與方法、建築設計與理論。發表學術論文八十餘篇,出版著作有《政府視角的城市規劃》《從童話到神話》,譯著有《拼貼城市》《明日之城》《中國城市密碼》等。
  • ...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北京冬奧會|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陳杭|...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副總建築師、張家口賽區設計總負責人張利認為,在張家口賽區規劃和場館設計過程中,可持續性理念貫穿始終,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對自然的最小幹預。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承辦跳臺滑雪比賽的國家跳臺滑雪中心,主體建築包括頂峰俱樂部、競賽區與體育場等。因設計靈感來源於寓意吉祥的中國傳統飾物「如意」,被形象地稱為「雪如意」。張利提到,「雪如意」頂峰俱樂部空間比較大,賽後可以作為集中的會議展覽、發布會等使用。賽道兩側有樓梯,是考慮未來旅遊或者其他休閒活動可形成沿著「雪如意」走一圈的循環。
  • 「歸成——中國近現代建築研究與賓大建築教育」學術研討會12日舉行
    學術主持童 明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和1993年於東南大學建築學專業畢業,獲得本科與碩士學位,1999年於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城市規劃理論與設計專業畢業,獲博士學位。
  •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專業簡介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專業簡介 2011-11-24 18:54 來源:清華大學 作者:
  • 清華大學2021年各院系博士生招生簡章
    000_清華大學建築學院2021年博士生招生簡章.pdfhttp://yz.tsinghua.edu.cn/publish/yjszs/8545/20200730171342475871337/1596100495632.pdf003_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2021年博士生招生簡章.pdfhttp://yz.tsinghua.edu.cn/publish
  • 著名建築學家、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第一任院長李道增院士逝世...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雙一流高校 據清華大學官網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道增,因病於3月19日在北京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