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愛在教育中有什麼作用和價值呢?名師這樣認為:愛是教育的全部

2020-12-11 劉老師教育研究工作室

2020年全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會上經驗交流材料:師愛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價值。此題目由全國優秀班主任李爍一教師經驗發言稿,楊玉燦老師整理並提供稿件。全文供2500字,閱讀全文大約需要4分鐘,希望各位讀者喜歡,並從中有所啟發。

一、師愛,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教育之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之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林斯基則把教師熱愛學生作為「教育的奧秘」,他的座右銘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

我國著名特級教師斯霞也說到:「我們只有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教育工作,熱愛學生,才能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學生服務。

總之,要把全部心血傾注在學生身上。

為什麼說教育不能沒有愛,為什麼說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基礎呢?我們知道,兒童有較強的模仿性,兒童成長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模仿和認同,模仿和認同是指觀察榜樣的所作所為,然後做出與榜樣行為模式相同或相似的行為。

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模仿和認同的出發點(動機)就是主體企圖與榜樣一致。榜樣不僅僅是行為規範的倡導者,更重要的是主體仰慕的對象,主體對它產生追求。也就是說人們普遍願意模仿他們所崇敬、愛戴的人,青少年兒童更是如此。

這就是說,要讓青少年兒童接受教育,教育者必須先主動建立愛的關係,當教師主動接近學生,一次次真心實意的關心和愛護學生時,學生不會無動於衷,他會受到感動、感染和感化,產生對教師的親近感與仰高心理,這時兒童就會將他所信任和愛戴的教師作為模傷與認同的榜樣加以傷效,他就會由於喜歡該教師而傾向於接受他的影響,並採取與之類似的準則和態度。

這樣教師的要求就容易被學生接受並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他會不需要任何論證就按照教師的教導去做,因為他信任你,相信你。大凡有經驗的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學生意識到老師是真心愛護他,為他操心時,無論是耐心的幫助,還是嚴肅的批評,甚至是必要的斥責,學生都會樂意接受。

這就是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相反,如果教師沒有取得學生的信任,那麼即使教育目標正確,教育方法科學,教育也無法達到期望的結果,因為,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既是教師「作用」的對象,又隨時顯示出一種「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在:教師的教導和要求,都要經過他們情感的過濾或催化。

如果師生沒有達成信任,學生面對教師的教導,就會無動於衷,嚴重的還會產生牴觸情緒和對抗行為。這種情感的相悖,阻礙了道理的傳導,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就是教育的成功或失敗的奧秘所在。可見,愛是連接師生心靈的紐帶,是進行成功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教育中的一切技巧與方法,離開這一基礎,都將變得蒼白無力。

二、師愛是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的一種示範

愛,它不會自發產生,一個人的愛總是先從接受別人的愛開始,兒童從小開始被動地接受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愛,這些愛的積累,使兒童感受到了愛,懂得了什麼是愛,以及愛的意義,於是進一步 意識到自己該怎樣對待人,對待社會,對待人生,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回報愛的需求,最後將這種愛的態度,愛的需求付之於行動,建立人與人之間愛的關係。

在付出愛的同時,所獲得的愛的滿足感與快樂感還進一步加深了愛的需要和實施愛的決心。如此反覆循環,螺旋上升,一個人會從一個消極愛的接受者最後成為個具有愛的胸懷和愛的能力的給予者。

在愛的能力的發展中,離不開教育者的正確引導和點撥,愛需要培養,愛需要教育。愛需要創造愛的教育環境,師愛正是這樣一種教育環境, 即教師為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建立起的一種良好氣氛和環境。

一個學生如果經常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這不僅有利於他形成愛老師、愛班級、愛學校,對人生滿懷希望的愉快的個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通過自己所感受到的愛護更容易懂得並信任人與人之間應有的真實關係,影響他對社會、對人類的感情和認識,形成與人友愛、團結、互助的優良品質。

如果教師不愛兒童,對他們反感嫌棄,甚至以極不公正的惡劣態度對待他們,那麼這些孩子對老師不僅不會有好感的,而且會產生對立情緒,有的甚至把這種師生關係中存在的情感上的對立轉移到其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使他對整個社會、人類產生消極的感情和認識。

前蘇聯一位教育家對於教師憎惡學生可能造成的惡果做過這樣的分析:教師將不知不覺地在兒童身上培養一種憎恨科學、憎恨人們、憎恨社會的情緒。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如果孩子在冷漠無情的環境長大,他就會變成對善與美無動於衷的人。」

因此,培養學生具有愛的高尚情操,教師本身首先應是個具有愛的能力的人。師愛在學生愛的能力的發展中,所起的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是其他教育方法和技巧所不能比擬的。

三、師愛的心理機制:師愛是學生的需要,是一種附屬內驅力

愛,是人類普遍具有的心理需要。每個學生都想得到周圍親人,朋友和同學的關懷、信任、尊重和愛護,然而更使青少年關注的是學校中教師的愛。

一個孩子人學前主要是在父母的關懷教育下成長,進人學校後,教師成為了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此時他們不僅希望得到父母的愛,還更期望著教師的愛,他們的一舉動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讚許。

而教師的一言一行,即使是關注的一瞥、信任的點頭、愛護的拍拍肩,在孩子們眼裡都是一種「愛」,是一種安慰和鼓勵。所以師愛是激勵學生學習進步的一種基本需要,並且他們會用行動來贏得這種基本需要的滿足。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校學習,其學習的動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構成:

認知內驅力(即一種掌握知識、技能和闡明、解決學生問題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即一個人想獲得自己所附屬的長者如家長、教師的讚許和認可,取得應有的賞識的欲望)。

對於年幼兒童,附屬內驅力往往還是主導性的動機。教師的愛就是一一種附屬的內驅力,希望得到教師的愛甚至可以成為學生在學校中一切思想和行為的中心動機。

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得到老師的愛,這是每個正常的青少年基本的要求,教師切不可漠視學生的這種心理。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需要層次論認為,只有當天們的一些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後,才會有動力促使高一級需要的產生和發展。

據此理論,學生的學習需要屬於較高級的需要,要調動兒童學習積極性,必先滿足其基本需要,師愛是學生的基本需要之一,教師必須要以顆赤誠之心熱愛學生,因而,熱愛學生就不是教師教育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東西,每位教師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自覺地堅持這業規律。

(整理供稿:楊玉燦)

相關焦點

  • 再說師愛—教育的源泉
    身為一名人民教師,我經常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要做一名優秀的教師,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麼?是優美的語言?是廣博的知識?還是豐富的教學經驗?但在實踐的過程中我發現:作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不僅要有優美流暢的語言、廣博的知識、豐富的教學經驗,更重要的是要有愛心。那就是師愛——教育的源泉。愛是教育的源泉,教師有了愛,才會用伯樂的眼光去發現學生的閃光點。魯迅先生有句話:「教育是根植於愛的」。
  • 我們如何理解教育中的師愛
    近百年前,夏丏尊先生在看完《愛的教育》一書後,寫下當時教育的現狀的憂思:教育過於注重對外在形制、方法的轉變與迎合,而忽視了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地位,在教育中,「愛的教育」一度缺失,這樣的現狀使當時的教育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這一問題在近百年後的今天依然值得我們深思。
  • 李展飛:《教育,不能被「師愛」所蠱惑》
    我估計所有的老師都不敢說出個「不愛」來,因為一旦說出這個「不愛」來,就有點不對勁了。 說起這個「愛」字,我覺得這個字本身就有點稀裡糊塗、難以界定。 網上有個段子,弟子問:師父您有時候打人罵人,有時又對人彬彬有禮,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嗎?
  • 老師雨天無人關心:是師愛變味?家長感恩教育缺失?讓學生不懂愛
    學生已經把「分數」與「感恩」劃上等號了,他們認為只要考取優異的成績就是對老師、父母的愛的最好回報。應試教育讓學生已經麻木了教師的「諄諄教導」,忽略了學生的思想教育。教師在口中經常蹦出「高分」「升學率」等等,雖然教育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學校卻是「假素質教育」,是重人力素質輕人本素質教育。
  • 屈紅:愛是教育的全部和靈魂
    長期以來,身為教師的他時刻用愛心感化學生,他還曾榮獲「隴原名師」榮譽稱號,多次被省、市、縣評為優秀教師、模範教師、教學能手和師德標兵;他從教23年來,紮根山區、揮灑青春,用愛和初心守望著貧困農村的教育,他就是寧縣南義初級中學教師屈紅。
  • 屈紅:愛是教育的全部也是教育的靈魂
    屈紅是寧縣南義初中的一名教師,從教23年來,他紮根基層,揮灑青春,用愛和初心守望著基層的教育。1997年畢業後,他便義無返顧地回到了家鄉,從事基層教育,一幹就是23年。屈紅說:「我從小生活在金村鄉崔塬村,深知貧困山區生活的困難,我想通過教師這個平凡的崗位,儘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使廣大的貧困農村孩子通過我的影響、引領,有一個幸福美好的人生。」抱著這樣的情懷,屈紅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的教育事業,毫不保留地用自己的青春、汗水和熱血流澆灌著這片養育過他的土地。
  • 2020寧夏教師招聘面試:如何愛學生?如何理解師愛無限?
    如有疑問請加【2019寧夏教師招聘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教師微信公眾號(ningxiajsht),寧夏教師招聘考試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2020寧夏教師招聘面試:如何愛學生?如何理解師愛無限?
  • 羅佳鑫: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 師陶讀書會
    最近在工作之餘,抽空看了一本書《給老師和家長的建議——陶行知教育小故事》。每次看這本書都讓人如沐春風,作為一名新教師,能在工作的第一年有機會閱讀這樣一本對教育分析的如此透徹的書籍,感覺自己十分幸運,真的很感謝「七初」能給我這樣一個陶冶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機會。一直以來,我只知道陶行知老先生是一名偉大的教育家,但對他的認識僅止步於此。
  • 為什麼很多名師教學水平高,但學生成績差?名師的價值是什麼?
    而且,這樣的名師運動搞得多了,就容易給人一個錯覺,好像會開公開課,會寫幾篇論文、搞幾個課題,就是這個老師教學水平高,而一旦認為這個老師教學水平高,就更簡單的以為這個老師教學能力強。接著就想,那你既然教學能力強了,教學成績又怎麼會差呢?於是,就更錯誤的以為,名師就等同於教學成績的保障。
  • 以為送紀念品是回報老師的愛。是學生不懂愛的方式,還是師愛變味
    學生已經把「分數」與「感恩」劃上等號了,他們認為只要考取優異的成績就是對老師、父母的愛的最好回報。應試教育讓學生已經麻木了教師的「諄諄教導」,忽略了學生的思想教育。教師在口中經常蹦出「高分」「升學率」等等,雖然教育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學校卻是「假素質教育」,是重人力素質輕人本素質教育。
  • 口才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語言盡頭,音樂響起——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 向著青草更青處——深耕十大行動,共享幸福完整口才教育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口才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呢?我會這樣說,你說口才有多重要它就有多重要。也許你會說你是不是有一點言過其實呢?其實不是。古代有一位文藝理論家叫劉勰,他有兩句名言:「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對不對呢?我認為是對的,不妨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 價值教育對我們個人有什麼作用?
    一提到教育,很多人想到的是子女教育、學校教育,很少關注到自己的個人教育。價值教育對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涉及自身的個人生活、工作技能、事業的成長、發展及立世之本。在某些組織中,現在提到最多的是企業組織與職場中表現:選定掌舵人(接班人)與幹部時,大家常見的一句話:無德無才絕不用;有才無德限用;有德無才可用;有德有才重用。
  • 愛所有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師愛
    網絡上曾經流行過這樣一則《戲說「優生」和「差生」 ­——某些老師的「辯證法」》的段子:「優生」做好事——德才兼備,「差生」做好事——不務正業;「優生」文化課考試成績高——理所當然,「差生」文化課考試成績高——肯定偷看……雖說是戲說,但確確實實反映了相當一部分老師的偏見和成見。
  • 有愛有名師,校園裡的時光正「美好」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在於如何愛護學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在鄭州藝術幼兒師範學校,正是有這樣一群自帶光芒的教師隊伍,他們靜心做教師、誠心愛學生、用心上好課、潛心做學問,這裡的學生才能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
  • 【教育強區】淄博一中:堅守教育初心,奮力走到前列!
    重視引領和帶動作用,加強學科和班作業組建設,實施「名師培養工程」,成立17個名師、名班主任工作室,40歲以下青年教師全部加盟「深造」。重視教師學習培訓,邀請國內知名教育專家學者來校作學術報告30餘場,選派骨幹教師500餘人次赴各地名校考察學習。近年來,學校12人次獲得全國優秀教師、省先進工作者、齊魯名校長、淄博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淄博最美教師等榮譽稱號。
  • 優質的教育除了名校名師還應該有什麼?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這是韓愈在《師說》中開篇寫下的一句話。其實,無論是「古之學者」還是現在的人,芸芸眾生,除了吃喝拉撒,沒有什麼是一生下來就會的,也正如《師說》裡的一句話——人非生而知之者!要學習,自然就需要老師。
  • 你認為什麼是最「接地氣」的教育?引起無數人的「深思」!
    而對於廣大父母來說,「接地氣」的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這也是備受推崇的教育方式,但是要做到「接地氣」,卻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看看如今的教育環境,「接地氣」的教育已經成為了過去式,新時代大環境讓這種「接地氣」的教育離我們越來越遠。不知道,你認為什麼教育最「接地氣」呢?
  • 惠民縣淄角鎮耿顯濤:獻身鄉村教育 用愛譜寫無悔的青春
    用堅持和責任點燃孩子心中的一把火!用一顆赤誠之心,在教育這塊平凡的土地上,播下愛的種子!他始終博採眾長,大膽探索,以創新的教學理念、高尚的師德和精湛的教學藝術熔鑄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學校領導評價他說:「耿顯濤老師是一位有思想、有激情、有愛心、有能力的老師,他的課堂教學非常有激情和活力,他的班級管理人性化且有成效。
  • 教育的重要性與愛心助學的意義和價值
    將一種客觀的理解教授予人,把一個人塑造成一個具有人類所有情感、價值觀和傳統的完整領導者,是一種提高人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和獲得進步的捷徑。廣義上的教育指增加人的知識和技能,是一種有目的地影響人思想品德、身心健康的活動。教育之於心靈,是每個人走向未來的基礎,分享前人積累的知識財富,獲得獨立生活的前提,這也決定了每個人今後生活。
  • 陳曉萍:有愛才有教育
    陳曉萍:這是我們幼兒園在兒童藝術啟蒙教育中的我們叫它原創的、創新的一些教學模式,或者說是我們的教育內容,通過讓孩子玩樂,尋找生活中間的一些用品,能夠讓孩子在這樣玩玩樂樂的過程中,他對音樂的一種敏感性得到了增強,同時又通過這種音樂的手段促進孩子全面發展。你看他要有指令,能夠跟著音樂的結構來玩樂,又要有一定的學習的這樣一種方法策略,最後孩子們還要相互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