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國中小學班主任培訓會上經驗交流材料:師愛在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價值。此題目由全國優秀班主任李爍一教師經驗發言稿,楊玉燦老師整理並提供稿件。全文供2500字,閱讀全文大約需要4分鐘,希望各位讀者喜歡,並從中有所啟發。
一、師愛,是教育學生的起點和基礎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說過:教育之不能沒有愛,猶如池塘之不能沒有水。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蘇霍林斯基則把教師熱愛學生作為「教育的奧秘」,他的座右銘是「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們」。
我國著名特級教師斯霞也說到:「我們只有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教育工作,熱愛學生,才能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學生服務。
總之,要把全部心血傾注在學生身上。
為什麼說教育不能沒有愛,為什麼說愛學生是教育學生的基礎呢?我們知道,兒童有較強的模仿性,兒童成長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模仿和認同,模仿和認同是指觀察榜樣的所作所為,然後做出與榜樣行為模式相同或相似的行為。
社會心理學研究認為,模仿和認同的出發點(動機)就是主體企圖與榜樣一致。榜樣不僅僅是行為規範的倡導者,更重要的是主體仰慕的對象,主體對它產生追求。也就是說人們普遍願意模仿他們所崇敬、愛戴的人,青少年兒童更是如此。
這就是說,要讓青少年兒童接受教育,教育者必須先主動建立愛的關係,當教師主動接近學生,一次次真心實意的關心和愛護學生時,學生不會無動於衷,他會受到感動、感染和感化,產生對教師的親近感與仰高心理,這時兒童就會將他所信任和愛戴的教師作為模傷與認同的榜樣加以傷效,他就會由於喜歡該教師而傾向於接受他的影響,並採取與之類似的準則和態度。
這樣教師的要求就容易被學生接受並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和要求,他會不需要任何論證就按照教師的教導去做,因為他信任你,相信你。大凡有經驗的教師都有這樣的體會,當學生意識到老師是真心愛護他,為他操心時,無論是耐心的幫助,還是嚴肅的批評,甚至是必要的斥責,學生都會樂意接受。
這就是所謂「親其師,信其道。」相反,如果教師沒有取得學生的信任,那麼即使教育目標正確,教育方法科學,教育也無法達到期望的結果,因為,在教育過程中,學生既是教師「作用」的對象,又隨時顯示出一種「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在:教師的教導和要求,都要經過他們情感的過濾或催化。
如果師生沒有達成信任,學生面對教師的教導,就會無動於衷,嚴重的還會產生牴觸情緒和對抗行為。這種情感的相悖,阻礙了道理的傳導,達不到預期的效果。這就是教育的成功或失敗的奧秘所在。可見,愛是連接師生心靈的紐帶,是進行成功教育的基礎和前提。教育中的一切技巧與方法,離開這一基礎,都將變得蒼白無力。
二、師愛是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的一種示範
愛,它不會自發產生,一個人的愛總是先從接受別人的愛開始,兒童從小開始被動地接受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愛,這些愛的積累,使兒童感受到了愛,懂得了什麼是愛,以及愛的意義,於是進一步 意識到自己該怎樣對待人,對待社會,對待人生,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回報愛的需求,最後將這種愛的態度,愛的需求付之於行動,建立人與人之間愛的關係。
在付出愛的同時,所獲得的愛的滿足感與快樂感還進一步加深了愛的需要和實施愛的決心。如此反覆循環,螺旋上升,一個人會從一個消極愛的接受者最後成為個具有愛的胸懷和愛的能力的給予者。
在愛的能力的發展中,離不開教育者的正確引導和點撥,愛需要培養,愛需要教育。愛需要創造愛的教育環境,師愛正是這樣一種教育環境, 即教師為使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建立起的一種良好氣氛和環境。
一個學生如果經常感受到教師對他的愛,這不僅有利於他形成愛老師、愛班級、愛學校,對人生滿懷希望的愉快的個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他通過自己所感受到的愛護更容易懂得並信任人與人之間應有的真實關係,影響他對社會、對人類的感情和認識,形成與人友愛、團結、互助的優良品質。
如果教師不愛兒童,對他們反感嫌棄,甚至以極不公正的惡劣態度對待他們,那麼這些孩子對老師不僅不會有好感的,而且會產生對立情緒,有的甚至把這種師生關係中存在的情感上的對立轉移到其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使他對整個社會、人類產生消極的感情和認識。
前蘇聯一位教育家對於教師憎惡學生可能造成的惡果做過這樣的分析:教師將不知不覺地在兒童身上培養一種憎恨科學、憎恨人們、憎恨社會的情緒。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如果孩子在冷漠無情的環境長大,他就會變成對善與美無動於衷的人。」
因此,培養學生具有愛的高尚情操,教師本身首先應是個具有愛的能力的人。師愛在學生愛的能力的發展中,所起的潛移默化的示範作用,是其他教育方法和技巧所不能比擬的。
三、師愛的心理機制:師愛是學生的需要,是一種附屬內驅力
愛,是人類普遍具有的心理需要。每個學生都想得到周圍親人,朋友和同學的關懷、信任、尊重和愛護,然而更使青少年關注的是學校中教師的愛。
一個孩子人學前主要是在父母的關懷教育下成長,進人學校後,教師成為了他們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此時他們不僅希望得到父母的愛,還更期望著教師的愛,他們的一舉動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肯定和讚許。
而教師的一言一行,即使是關注的一瞥、信任的點頭、愛護的拍拍肩,在孩子們眼裡都是一種「愛」,是一種安慰和鼓勵。所以師愛是激勵學生學習進步的一種基本需要,並且他們會用行動來贏得這種基本需要的滿足。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校學習,其學習的動機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構成:
認知內驅力(即一種掌握知識、技能和闡明、解決學生問題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即一個人想獲得自己所附屬的長者如家長、教師的讚許和認可,取得應有的賞識的欲望)。
對於年幼兒童,附屬內驅力往往還是主導性的動機。教師的愛就是一一種附屬的內驅力,希望得到教師的愛甚至可以成為學生在學校中一切思想和行為的中心動機。
學生希望得到老師的關注,得到老師的愛,這是每個正常的青少年基本的要求,教師切不可漠視學生的這種心理。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需要層次論認為,只有當天們的一些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後,才會有動力促使高一級需要的產生和發展。
據此理論,學生的學習需要屬於較高級的需要,要調動兒童學習積極性,必先滿足其基本需要,師愛是學生的基本需要之一,教師必須要以顆赤誠之心熱愛學生,因而,熱愛學生就不是教師教育生活中可有可無的東西,每位教師要在教育教學工作中自覺地堅持這業規律。
(整理供稿:楊玉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