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前,夏丏尊先生在看完《愛的教育》一書後,寫下當時教育的現狀的憂思:教育過於注重對外在形制、方法的轉變與迎合,而忽視了對教育對象的主體性地位,在教育中,「愛的教育」一度缺失,這樣的現狀使當時的教育成了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這一問題在近百年後的今天依然值得我們深思。我們應該切實認識到教育的本義在立人,在給予人發展的能力,並引其向善;如果忽略了「人」,即使形式多樣,其實教育也沒有真正發生。做立人的教育,做有愛的教師,這是真正的教育對教師提出的必然要求。
做立人的教育,做有愛的教師,要求教師要深刻認識教育的本質。教育是培養人的社會運動,這一活動的場所是學校。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為了培養人,而學校這一教育功能的承擔者主要是教師。當下的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教師的責任不僅僅是備好課、上好課,更是要通過教育手段啟發、培養、引導學生,使學生不僅能掌握今後立足社會的知識技能,更能培養起其社會責任意識,教師要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使其成為社會、對時代有用的人才。這些教育活動的完成都需要教師對學生發自內心的關愛。
做立人的教育,做有愛的教師,要求教師要切實理解師愛的真諦。蘇霍姆林斯基把「愛孩子」看作是一個教師最重要的品德。他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獻給他們。」這正是師愛的集中體現。師愛,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愛,是教育愛的核心。它包含了教師對學生群體中每一成員的關心、尊重和理解。從一定意義上來說,教師對學生的愛本質上是無條件的、理智的、崇高的。教師對學生的愛也是公正的嚴格要求與循循善誘相結合的,具有自覺性、原則性、包容性、欣賞性等特徵。師愛是真正教育的靈魂,沒有愛,教育就無從談起。師愛是學生接受教育的心理前提,師愛能滿足學生對愛的需求,師愛是「以愛育愛」的手段,師愛是幫助兒童成為他自己的力量。教師要確信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育的生命所在。
做立人的教育,做有愛的教師,要求教師要將愛滲透到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學生觀」,真心實意地關愛學生,嚴格要求學生,尊重和信任學生等。教師要從內心深處熱愛本職工作提高自身修養,努力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範、育人以德、誨人不倦」,以學生充分發展、健康成長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差異,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公正對待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努力成為無愧人民的人類靈魂工程師,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成為學生健康成長的引導者和引路人。
關愛學生是教師首要的基本心理品質和師德要求,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巨大力量。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就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感情,也就沒有教育。做立人的教育,做愛的教師,方能成就學生道德光明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