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我中師畢業,初登講臺擔任小學四年級班主任。初為人師的新鮮和年輕肯幹的激情,讓我瘋狂地愛上了班裡的每一個孩子。
這是學校為了消除大班額臨時組建的一個班,班裡的64個孩子都是其他班級「分流」來的。他們喜歡我,因為我上課講故事、讀報紙、演節目,下課做遊戲、打掃衛生,還給他們吹口琴。為了提高學業成績,我每天中午都在教室裡留幾個後進生講題目、共進午餐,他們進步很快。
後來,這屆學生畢業了,一個叫劉嵩的學生本來是「刺頭兒」。初中班主任原本管不住他,有一次在劉嵩的作文裡看到他懷念小學與我在一起的日子,班主任就謊稱跟我是好朋友,才勉強收住他的心。再後來,劉嵩並沒有考上高中,中職畢業後就外出打工了。
多年後聽到這個情況,我很難過,也很自責。那時候,我還年輕,把與學生「結成死黨」看成自己的成功,沒有注意打磨學生的性格脾氣;把學生「學好當下」看作自己的成績,沒有注意引導學生的真正興趣。情深難移,這種「帶有強烈教師個人色彩的師愛」弄不好也會具有危險性,它往往會讓學生難以自拔,讓其他教師不易介入。
歲月荏苒,從農村小學、縣城小學到現在的省城名校,我對師愛慢慢有了更多的認識。班裡一個女生特別喜歡我的數學課,疫情期間每天都是第一個完成作業打卡,復學後聽課全程目不轉睛,課餘閒暇總是有意無意地路過我的辦公室。我知道,這個女生到六年級了,真正懂得了我對她的鼓勵、包容和信任。但我更知道,數學思維並不是她的強項,她的繪畫、英語倒是稟賦超常。我跟她成了QQ好友,點讚她QQ空間裡的特長作品,引導她出畫冊集、嘗試iPad畫、創意年曆畫等。我與她終於找到了屬於她自由成長的話題,現在她因英語配音、iPad畫在班級成為「網紅」。她說,長大後想讀這方面的專業,做相關的工作。
在我的引導下,班級裡還有幾個學生建立了個人電子書籤,出版了電子詩集。現在,我不再苦心經營與他們的師生情感,而是在我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觀察他們的特長、興趣、成長的最佳可能,然後「費盡心機」儘可能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成長。
有人說:「作為一名教師,喜歡那些長得漂亮、乖巧聽話、學習優秀的孩子不難,難的是能夠愛那些長得不那麼漂亮,甚至有不良行為習慣、學習很差的孩子。」我想,這種師愛已然超越了家庭貧富、個體差異,是一種真正的職業擔當。
(作者單位系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08月26日第9版
作者:童義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