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德是教師隊伍建設中一個永不過時的話題。但是,關於師德的討論需要摒棄偏見。
「如今我們在講師德建設的時候可能會存在兩個極端,第一個極端是將教師過於神聖化,仿佛師德高尚的教師就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教師;第二個極端是把教師隊伍過於妖魔化,總是以放大教師的問題來貶低教師。」日前,在「中國教師·敬德會講」第12期會講中,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班建武指出,上述兩種師德形象都不是絕大多數日常教師的形象。
一個「正常」教師的師德應該體現在哪兒?應該呈現出何種風範?
在班建武看來,師德應該具有「審美化」效果,「如果我們崇尚的師德對教師職業生活沒有吸引力,可能是不值得教師去奉獻的。」班建武同時強調,實現師德最為重要的兩個路徑是「把為人之學和為己之學統一起來」,如果只強調師德犧牲自己、成就學生,這種師德太神聖化了;如果教師只為自己、不顧學生,這樣的師德更不被認可。
從這個意義而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第二小學「樹儒雅之範,立良師之德」的師德建設探索走出了一條「為人」與「為己」的「平衡之路」。
「我們一直將師德建設放在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地位。2008年我們提出了教師發展的目標,即內外兼修的儒雅教師,儒包括知識之儒和道德之儒,知識之儒要求教師博聞強識,掌握儒士之才,道德之儒要求教師以正心誠意養子之德。」 中關村二小校長楊剛表示,師德建設需要教師自我修養,為此學校想方設法激發教師的發展願望,為教師提供自我選擇的空間。
當天,論壇邀請了中關村二小教師馬驫、王霞、孟丹進行了經驗分享。馬驫以「傳承老規矩,涵養好習慣」為題對師德的落地執行與有效方法做了新的詮釋;王霞從「專業、敬業」的角度分享了自己對教師職業理性的認識與感性的體悟;孟丹以「師愛」為主題展示了關愛型教育關係對師生關係建設和家校共育的貢獻。
「其實師德對我而言是一個很深刻、抽象的概念,我總是在想怎樣能讓它落地生根呢?」王霞認為,答案就在一位老師的愛與時間裡,「曾經的我總是想著教給學生什麼,現在的我總在問自己學生究竟需要的是什麼;曾經的我以為教書育人是技術、方法,現在我深深地認識到教師應當是最懂愛的人,是懂得用智慧與專業的愛引領學生成長的人」。
正如北師大資深教授顧明遠先生在其中一次敬德會講中談到的,師德不是懸在教師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說到底師德問題還是教師專業化的問題。「顧先生的話告訴我們,師德是一種專業責任,教師的道德體現在專業能力上。」 海澱區教工委副書記、教委主任王方在聽完三位教師的分享後感慨地說,師德不能抽象地講道德,最重要的是教師要有專業水平。
「為人之學和為己之學的師德要統一起來靠什麼?第一靠情懷,解決的是教育職業的目的性問題,第二靠專業,教師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班建武說。
在北京市海澱區教科院院長吳潁惠看來,這三位教師代表了新時代「新師德」對教師的要求。「我覺得在新時代,師德方面也需要有一個新的現象,我們不能讓媒體樹立起來的新教師形象都是苦行僧。」吳潁惠表示。
只有教師變得更專業,學生才會變得陽光。「我們要想將孩子培養成什麼樣,首先教師就要成為什麼樣;只有孩子成為理想的樣子,他們作為主體,作為中國社會未來的構建者,中國社會才會變得更好。」回應本次會講「君子之德與教師引領」這一主題,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毛亞慶表示。
據悉,「中國教師·敬德會講」至今已經舉辦了12期,多次聚焦「師德」主題。本次師德論壇的宗旨是樹標杆、立榜樣,明確教師發展導向,激勵教師奮發有為,增強光榮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弘揚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本次會講由北京市海澱區教科院、敬德書院、《中國教師》雜誌社、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家書院和北京明遠教育書院聯合主辦,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第二小學承辦,北京市海澱區青龍橋學區、北京市海澱區中關村學區協辦,當天共有100餘名代表參加了論壇。
《中國教師報》2018年12月05日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