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 者 之 道

2020-09-11 花香笛韻

陳檳

邁進師範校門

做一名教師

平凡一生

滿懷一腔熱情

邁入人生步履

師者之道

一生從教

無悔選擇

從此耳畔傳來

聲聲稚嫩而又甜甜的童音

老師,老師

這聲音陪伴至今

從未厭倦

分割不開

老師,老師

這聲音已浸住心間

嵌入身體

總會令人怦然心動

教師平凡艱辛

師者之道任重道遠

師者之責言傳身教

平凡中見偉大

艱辛中有抱負

肩負重任

千斤萬斤

必擔當

教師踏三尺講臺

育桃李三千

望張張笑臉

苦樂兼有

師愛無疆

學生進步

師欣慰

教師握三寸粉筆

一筆一畫

那般漂亮

捻翻書本

一詞一句

那般悅耳

手執紅筆

圈圈點點

那般認真

教育沃土成就了一道道美麗風景

教師學生和諧相處

一起學習知識

一起遊戲玩耍

一起種花澆水

一起排練節目

一起探討問題

一起談天說地

教師默默覓得教育途中溫馨的美景

教師教書育人似辛勤的園丁

澆水灌溉育幼苗

學生茁壯成長如一粒粒花種

給予適宜的陽光

給予滿滿的愛心耐心

用心用情陪伴

慢慢等待等待

讓每一粒花種發芽

靜待花開

他們才會輕鬆綻放

教師學生朝夕相伴

年復一年

日復一日

送走了一屆又一批

迎來了一批又一屆

時間悄然流逝

銀絲掛了雙鬢已是桃李芬芳

他們奔赴崗位

建功立業

教師

傳道授業解惑

塑造心靈

稱為園丁春蠶

譽為人類靈魂工程師

是太陽底下最偉大的職業

無尚光榮

倍感驕傲

教師

做好師者

走好師道

春風化雨

厚德載物

用心靈豐滿心靈

依然初心不變

責任在肩

用心靈感染心靈

教育情懷依舊不變

肩負責任

不負韶華

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

師者之道必將越走越寬廣

相關焦點

  • 一位發揚光大尊師重道傳統的偉人,一篇點明為師之道的傳世文章
    今天是教師節,小僧就應景與讀者們分享一篇點明為師之道,並發揚尊師重道傳統的著名文章——《師說》。文章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文章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代先賢重視師道,又針砭時弊,借古諷今。
  • 不惰者 眾善之師
    正所謂,「堅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眾善之師也」。不惰,即為勤奮、勤勞、勤勉、勤懇。這些優秀品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備受推崇。懸梁刺股、帶經而鋤、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無不折射出故事主人公勤奮刻苦的奮鬥歷程,也成為激勵後人不斷奮鬥的精神財富。「君子終日乾乾」。真正勤奮之人,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紛擾不煩的耐心、貞固不變的氣質。
  • 司馬師的成功之道:施政以何?立政以威
    對於司馬師來說首先要面對的困境是權力來源的合法性不足,司馬懿專權尚可以魏明帝的遺命為託詞,其本人亦是曹魏的元老重臣,威望、功績一時無出其右者。而司馬師的執政權力並不是來自於皇帝的授予,而是家族內部的傳遞。
  • 「可易之師」與「不可易之師」
    此則不究於道,即可易之師也。講習經書傳注,思想沒有別出心裁的地方;批改文章,義理沒有獨到見解;人人都知道的知識與能力,他偶然得到了用來教給我,跟隨甲沒有學完,不妨離開去和乙學;甲不告訴我,乙也可以給我講。這就是沒有究竟的道,這就是可以更換的老師。章學誠認為,對待不可易之師,應該「生則服勤,左右無方;沒則尸祝俎豆,如七十子之於孔子可也(像對待父母一樣對待不可易之師)。」
  • 道德經(27)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大意】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滴水也不漏;善於計數的,神算不用籌;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種叫做內心藏著聰明的智慧。
  • 反者道之動
    老子的辯證法核心思想「反者道之動」,很多人無法正確理解。中國古代辯證思想有一個重要的命題「物極必反」,據說最早見於《易經》。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復旦王德峰教授的國學講座上,提到《道德經》中這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 教師節快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古往今來,人們熱衷於讚美和歌頌老師,不僅僅因為老師這個群體所代表的無私奉獻精神,更重要的是提倡一種從師求學的風尚,營造一種樂學於師,不恥下問的社會氛圍,引導人們尊師重教,培養一種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思維。《論語·述而》記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韓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其實和今天的「師道」關係不大
    今天我們就專門時間來探討一下,「傳道受業解惑」當中的「道」究竟指的是什麼?而韓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和今天的師道究竟有多大的關聯?一、《師說》這篇古文當中涉及到「道」的重要句子最重要的一句出現在這篇古文的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荀子·禮論》中記載「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可見老師的重要。我的人生旅途中,有很多位老師為我傳授知識,幫我走出迷茫。其中有一位恩師,在這個節日裡,是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中的,也是我最感恩的。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感恩
    《荀子·禮論》中記載「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可見老師的重要。我的人生旅途中,有很多位老師為我傳授知識,幫我走出迷茫。其中有一位恩師,在這個節日裡,是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中的,也是我最感恩的。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一篇可能是道德經裡面最短的一篇了,但是這一篇也幾乎是道德經的精華,因為這一篇是老子比較接近於解釋「道」的規律的一篇?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首先,「反者道之動」,表示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會反向另外一個極端,可以簡單理解成「物極必反」,前面的內容,我們分享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其實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髓。
  • 反者道之動的思考
    文/曉錦源「反者道之動」,一般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說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第二種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復。其實這兩種解釋意思是相同的。都是把向著反面發展看成是道的一個根本特性。     因為老子承認運動,承認運動循環往復、周而復始。因為對立面的互相轉化,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得實現。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易傳》中「道」的意義是多樣的,把它統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傳》中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國古典哲學談「天人合一」是先講統一,後講對立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易傳.繫辭》)形而上下的意義,先儒解釋甚繁,茲選以下五家,以資參考。
  • 調酒師就學 調酒師之道
    調酒師這門職業,不只關乎技藝,而是融合了理解與創新,行業資源,服務管理在內的統一體。對於中國的酒吧行業,怎樣的教育平臺能夠更好的幫助調酒師成長呢?帶著這樣的問題,金峇里集團聯合飲迷於今年5月舉辦了以一場酒吧行業教育平臺為探討對象的「飲迷智囊團」(DRiNK TANK)聚談會。
  • 【學習有道】古之學者必有師
    文章開宗明義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度概括了老師的基本職責。「傳道」,就是傳授儒家的道統;「授業」,就是向學生傳授儒家「五經」「六藝」等方面的知識技能;「解惑」,就是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對「道」「業」兩方面的疑惑。後世理解則有普遍意義。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反者道之動。一下子就上來了,給我們一個非常模糊的詞叫煩著什麼叫反者道之動。我們要好好的琢磨一下這個煩。當然,有的版本是反也者道凍液版本不重要,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反者道之動的這個粉。首先,我們想到反的時候,我們我們內心想小的想法就是相反的一個事情啊。一個是我朝著自己隊裡面的那個方向去轉化,這叫什麼,這叫飯。
  • 晨讀|「知者過之,愚者不及」
    智者、賢者和愚者、不肖者都不能準確地認識和處理現實問題,不僅是春秋時代的情況,也是後續時代的普遍情況。「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此章之前一章是:「中庸其至矣乎!
  • 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常以愚之
    大家好: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先來看一下文本,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