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發揚光大尊師重道傳統的偉人,一篇點明為師之道的傳世文章
今天是教師節,小僧就應景與讀者們分享一篇點明為師之道,並發揚尊師重道傳統的著名文章——《師說》。文章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文章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代先賢重視師道,又針砭時弊,借古諷今。
-
不惰者 眾善之師
正所謂,「堅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眾善之師也」。不惰,即為勤奮、勤勞、勤勉、勤懇。這些優秀品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備受推崇。懸梁刺股、帶經而鋤、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無不折射出故事主人公勤奮刻苦的奮鬥歷程,也成為激勵後人不斷奮鬥的精神財富。「君子終日乾乾」。真正勤奮之人,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紛擾不煩的耐心、貞固不變的氣質。
-
司馬師的成功之道:施政以何?立政以威
對於司馬師來說首先要面對的困境是權力來源的合法性不足,司馬懿專權尚可以魏明帝的遺命為託詞,其本人亦是曹魏的元老重臣,威望、功績一時無出其右者。而司馬師的執政權力並不是來自於皇帝的授予,而是家族內部的傳遞。
-
「可易之師」與「不可易之師」
此則不究於道,即可易之師也。講習經書傳注,思想沒有別出心裁的地方;批改文章,義理沒有獨到見解;人人都知道的知識與能力,他偶然得到了用來教給我,跟隨甲沒有學完,不妨離開去和乙學;甲不告訴我,乙也可以給我講。這就是沒有究竟的道,這就是可以更換的老師。章學誠認為,對待不可易之師,應該「生則服勤,左右無方;沒則尸祝俎豆,如七十子之於孔子可也(像對待父母一樣對待不可易之師)。」
-
道德經(27)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大意】善於行走的,不會留下轍跡;善於言談的,滴水也不漏;善於計數的,神算不用籌;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開;善於捆縛的,不用繩索而使人不能解開。因此,聖人經常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經常善於物盡其用,所以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種叫做內心藏著聰明的智慧。
-
反者道之動
老子的辯證法核心思想「反者道之動」,很多人無法正確理解。中國古代辯證思想有一個重要的命題「物極必反」,據說最早見於《易經》。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復旦王德峰教授的國學講座上,提到《道德經》中這句話:「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
-
教師節快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古往今來,人們熱衷於讚美和歌頌老師,不僅僅因為老師這個群體所代表的無私奉獻精神,更重要的是提倡一種從師求學的風尚,營造一種樂學於師,不恥下問的社會氛圍,引導人們尊師重教,培養一種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思維。《論語·述而》記載:「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如何理解「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
韓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其實和今天的「師道」關係不大
今天我們就專門時間來探討一下,「傳道受業解惑」當中的「道」究竟指的是什麼?而韓愈「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和今天的師道究竟有多大的關聯?一、《師說》這篇古文當中涉及到「道」的重要句子最重要的一句出現在這篇古文的開頭。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荀子·禮論》中記載「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可見老師的重要。我的人生旅途中,有很多位老師為我傳授知識,幫我走出迷茫。其中有一位恩師,在這個節日裡,是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中的,也是我最感恩的。
-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感恩
《荀子·禮論》中記載「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可見老師的重要。我的人生旅途中,有很多位老師為我傳授知識,幫我走出迷茫。其中有一位恩師,在這個節日裡,是第一個浮現在我腦海中的,也是我最感恩的。
-
《道德經》「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這一篇可能是道德經裡面最短的一篇了,但是這一篇也幾乎是道德經的精華,因為這一篇是老子比較接近於解釋「道」的規律的一篇?老子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首先,「反者道之動」,表示任何事物發展到一個極端,就會反向另外一個極端,可以簡單理解成「物極必反」,前面的內容,我們分享了「物極必反」的思想,其實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髓。
-
反者道之動的思考
文/曉錦源「反者道之動」,一般有兩種解釋:第一種是說矛盾著的對立物各自向著自己的對立面轉化;第二種是說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是循環往復。其實這兩種解釋意思是相同的。都是把向著反面發展看成是道的一個根本特性。 因為老子承認運動,承認運動循環往復、周而復始。因為對立面的互相轉化,必須在一定條件下,才得實現。
-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在《易傳》中「道」的意義是多樣的,把它統一到一起就是「三才之道」即天道、地道、人道。《易傳》中所謂「天人合一」就是「三才之道」的合一。中國古典哲學談「天人合一」是先講統一,後講對立的。「一陰一陽謂之道」(《易傳.繫辭》)形而上下的意義,先儒解釋甚繁,茲選以下五家,以資參考。
-
調酒師就學 調酒師之道
調酒師這門職業,不只關乎技藝,而是融合了理解與創新,行業資源,服務管理在內的統一體。對於中國的酒吧行業,怎樣的教育平臺能夠更好的幫助調酒師成長呢?帶著這樣的問題,金峇里集團聯合飲迷於今年5月舉辦了以一場酒吧行業教育平臺為探討對象的「飲迷智囊團」(DRiNK TANK)聚談會。
-
【學習有道】古之學者必有師
文章開宗明義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高度概括了老師的基本職責。「傳道」,就是傳授儒家的道統;「授業」,就是向學生傳授儒家「五經」「六藝」等方面的知識技能;「解惑」,就是解答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對「道」「業」兩方面的疑惑。後世理解則有普遍意義。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道德經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反者道之動。一下子就上來了,給我們一個非常模糊的詞叫煩著什麼叫反者道之動。我們要好好的琢磨一下這個煩。當然,有的版本是反也者道凍液版本不重要,我們來看一看這個反者道之動的這個粉。首先,我們想到反的時候,我們我們內心想小的想法就是相反的一個事情啊。一個是我朝著自己隊裡面的那個方向去轉化,這叫什麼,這叫飯。
-
晨讀|「知者過之,愚者不及」
智者、賢者和愚者、不肖者都不能準確地認識和處理現實問題,不僅是春秋時代的情況,也是後續時代的普遍情況。「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此章之前一章是:「中庸其至矣乎!
-
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常以愚之
大家好:我們接著學習道德經,第六十五章,先來看一下文本,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