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惰者 眾善之師

2020-12-19 瀟湘晨報

《周書》記載,周成王在王都豐邑督導整頓「官君子」時,訓誡各級治事官員要忠於職守、勤於政務,並以「功崇惟志,業廣惟勤」勉勵大家。大意是講,巨大成就的取得,是因為有宏大的志向;豐功偉業的實現,在於勤奮不懈的努力。勤奮的核心要義,就是不怕苦、不怕累,做事盡心竭力、克勤克儉。正所謂,「堅志者,功名之主也;不惰者,眾善之師也」。

不惰,即為勤奮、勤勞、勤勉、勤懇。這些優秀品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千百年來備受推崇。懸梁刺股、帶經而鋤、鑿壁借光、囊螢映雪……無不折射出故事主人公勤奮刻苦的奮鬥歷程,也成為激勵後人不斷奮鬥的精神財富。「君子終日乾乾」。真正勤奮之人,具有堅忍不拔的毅力、紛擾不煩的耐心、貞固不變的氣質。他們深知一曝十寒、一作十休的危害,也明白「為山九仞,功虧一簣」的道理,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能「堅其志,苦其心,勞其力」,努力朝著既定的目標奮勇前進。

勤奮是通向成功的階梯。歷史上許多成就一番功業者,無一不是「惟日孜孜,無敢逸豫」,都有過「三更燈火五更雞」那樣的勤奮經歷。「書聖」王羲之,自幼研習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心摹手追,自成一家。「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王羲之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就,靠的就是他永不懈怠的勤奮描摹和練習。明代「開國文臣之首」宋濂,「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嘗趨百裡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當餘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宋濂的成功之道,生動詮釋了「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的道理。

業精於勤荒於嬉。與「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嬉」,是懶惰和懈怠,由此造成的後果往往是荒廢,乃至失敗。「百事由懶做不成,臨老噬臍悲已晚。士而懶,終身布衣不能換;農而懶,食不充腸衣不暖;工而懶,積聚萬貫成星散。」王安石在《傷仲永》一文中寫道:「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對於仲永的通達聰慧,其父並沒有教育他勤奮學習、再接再厲,而是「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久而久之,在仲永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過了七年之後,更是「泯然眾人矣」。可見,即使天資聰穎、先天條件過人,但如果沒有後天的勤奮努力,一樣會沉淪、平庸。

天道酬勤,春華秋實。歷史會記住每一個勤奮拼搏的身影,每個時代圖景鋪展的背後都離不開無數勤奮之人的付出。無論做什麼工作、幹什麼事情,也不管面對多大的困難,只要始終保持勤奮刻苦、勇於拼搏的態度和勁頭,付出「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的努力和堅守,終將成就不凡人生。(王李彬)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三字經講解5 (養不教……師之惰)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養不教,父之過 注釋:養:養了子女。養不教:養了子女卻不教育。之:的。過:過錯。父之過:父親的過錯。 句譯:養了子女卻不教育,是父親的過錯。 教不嚴,師之惰 注釋:教:教育。可以理解為動詞,也可以理解為名詞。理解為動詞和上面的「養」、「教」協調一點。嚴:嚴格。教不嚴:教育得不嚴格。
  • 從中國漢字中理解「教不嚴,師之惰」
    《三字經》有言:「教不嚴,師之惰。」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三字經》:「教不嚴,師之惰。」【注釋】師:老師。惰:懶惰,這裡指失職。【解釋】如果教育學生卻不嚴格,那麼這是老師的失職。那麼為什麼說「教不嚴,師之惰」呢?下面就讓我們從中國漢字的角度來理解這句話。上圖依次為「垖」、「帀」、「師」《說文解字》中寫道:「師,從帀,從垖。」大家知道「垖」(duī)是什麼意思嗎?
  •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3.10 星期五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是60歲的常先生信奉的一句話。
  • 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久習定性,定性難移,可知教育之重貫行古今久矣。看古時育才,為人父者既養必教,為人師者凡教當嚴。論今朝樹人,家風與師道定位有變,卻仍須偕行,環環相扣,久久為功。不教之教,默化於言行。古人訓子,聲聲懇切猶在耳旁。陶潛望子「尚想孔伋,庶其企而」,杜甫盼子「應須飽經街,已似愛文章」,陸遊誡子「絕知此事要躬行」。
  • 卷不易,師之惰也
    好不好我不評價,畢竟學的是學生,教的是學校老師——和我這個機構老師貌似沒多大關係。我唯一煩惱的事是面臨小考的學生的試卷。不知道你們那邊複習試卷是怎麼樣的,反正我的學生拿來的複習試卷,居然還有2010年的。那可是十年前的試卷啊!
  •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是中國傳統啟蒙讀物《三字經》裡的一句話。意思是說,作為人之父母既然撫養了孩子,就應該再給他們以好好的教導,那本是父母應盡的責任;等孩子上學了,老師也應該對他們從嚴教育,切不能敷衍塞責,因而耽誤他們的未來。
  • 教不嚴,師之惰.
    三字經有言:「教不嚴,師之惰。」為人師表,在學生表現不佳的時候一定不能因為懶而不理他們,想著讓他們自生自滅算了。總之,身為一名老師,該嚴厲的時候就一定要嚴厲起來!馬雲老師的某些搭檔和學生弟子還是出來一些問題,最近的在職高管也犯了錯誤。
  • 2020年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素材積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2020年高考作文備考,熱點素材積累: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一、作文題目根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寫一篇議論文。到現在「教」的含義要加上文化教育的成分,但是主要還是指父親對孩子的示範作用,示範的內容包含道德,禮儀,技能,勵志等;所以「養不教父之過」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作為父親應該以身作則的教孩子,如果作為孩子的父親沒有這樣做的話,就違反了正常的規律。
  • 教不嚴,師之惰(新教師教育故事)
    俗話說「教不嚴,師之惰」,在關心、愛護的前提下,對學生的相關不良習慣、不正當言行、不正確行為,進行適度的和有溫度的「懲戒」是相當有必要的。來職高上學的同學們,其實並不是智商、情商不如普高的學,他們缺少的就是非常關鍵的「習慣」。
  • 孩子長著一顆玻璃心,是父之過,還是師之惰?
    ,你孩子在和怎樣的同學交往,而影響了他的三觀,他的飯卡是否因學校霸凌而被刷爆,現在正忍飢挨餓且不敢聲張,他是否因搞對象而荒廢學業漸漸泯然眾人矣,他是否因師生矛盾早已被打入冷宮或破罐破摔或奮發圖強,做家長的你什麼也不知道,你的吃驚將在所難免。
  • 讀《三字經》之「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原文第9、10句「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出自《三字經》、王應麟原文註解 把孩子生下來,包他吃喝、卻不教他做人是父親的過錯。老師的教育以及管教不嚴格,是因為其懶惰。很多道理如果一字不動的照搬很容易導致一些問題。 我們很多家庭的父親都外出打工,有的甚至父親母親都出去了,只剩下爺爺奶奶帶。老一輩管飽沒問題,但教孩子上,說實話真的不擅長。即便是單獨的母親在家中照料孩子,也是一樣的。 母親不知道怎麼引導孩子的學習。女人因為孩子一動氣,八九成就是打、罵和埋怨。
  • 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有感
    下無愧於工作過的衣食父母們的關心支持之恩,時刻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把畢生所學傳授於民來指導他們生產生活,增加其收入,提高其覺悟,增強其幸福感。今日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細細品來,還真有一件虧心之事,倍感終身遺憾。那就是一生愧對兒子,錯失對兒子教育的有利時機。
  • 「教不嚴,師之惰」請尊重教師管教學生的權利
    以前我們總說,「教不嚴,師之惰」對於孩子的教育,除了循循善誘,也需要嚴加管教。然而現代教育總是把老師劃分到對立面,把老師當作服務業者,以某種顧客就是上帝的理念來構建師生關係。小獵高中時有這麼一位老師,如果有誰在他的課上不認真聽講做小動作,他就會讓那個學生把腳放在桌子上,邊壓腿邊聽課,有家長找到學校,說這位老師體罰她孩子,這位老師只能解釋說這樣是為了學生身體好,幫他運動鍛鍊呢,可惜家長還是不依不饒,後面這位老師便取消了這項懲罰,從此也懶得那些不聽課的孩子
  • 「不思善、不思惡」如何能「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不思惡」與「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並不對立,而是代表兩個層面的修行。而在空性層面是沒有對待的,是「不思善,不思惡」的絕對世界。凡夫活在相對的世界,而聖賢同時活在相對和絕對的世界。體悟絕待的空性時,是超越善惡的。安住於相對時,則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於普通人而言,相對現象與絕待的心似乎會發生衝突。但對聖者而言,心的相對層面和絕待本質是可以並存的。
  • 先正談社會怪現狀十五:教師兩難,教不嚴師之惰,教得嚴師之禍
    相當一部分網友根本不關心對錯,只是在述說自己求學時期遭遇的來自於教師的不公以及傷害。天地君親師,如今,我們已不再敬畏地天之威,聖人明君也已成為了歷史符號,為何僅存之一的「師」,竟被妖魔化到如此地步,人人喊打?教師隊伍中有敗類嗎?有,這一點筆者不否認。
  • 又一個孩子離家出走了,是師之惰還是父之過?
    我看到那個丟了孩子的母親,一臉的淚水,邊哭邊說:我孩子不見11天了,他身上沒帶多少錢,求大家把我找找吧,我平時做了點小買賣,特別忙,沒時間管孩子,眼看開學了,我一看他作業還沒寫,就責問他了,他爸爸聽到我們的談話就把他打了,之後我們也沒在意,可是下午一回家就發現孩子不見了,老師也沒看見,同學家都找遍了,我們挨家挨戶的逐個同學家找的,都沒有,我不該責問孩子
  • 教不嚴,師之惰;子不教,誰之過?
    「我讓孩子拿手機,是想讓孩子常給我打個電話,我又沒有讓他玩手機,老師那個意思我還聽不出來嗎?不就是說我不該讓孩子帶手機到學校嗎?」「帶手機到學校不是錯,上課玩手機那才是錯,可那是你老師的錯,難道我還管孩子上課的事啊。」「要我管孩子,那我還要你老師有啥用?
  • 每日一笑:侄子哭著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咦,不對啊,你什麼時候加了老王的微信?」我:「我沒加啊,我炸你的!」老公:…【每日一笑】嫂子又把成績不好的侄子給打了一頓,侄子邊哭邊對我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你看書上都說了,教育我是我爸和老師的任務,根本沒我媽啥事,她天天打我幹什麼玩意兒?」我:「……噓,不想繼續挨打就小點兒聲!」
  • 教育行業 | 教不嚴,師之惰
    本期欄聚焦教師的「懲戒權」,適度的懲戒一直是教育的應有之義。教師教育懲戒權作為一項教師職責,目的在於達到更好的育人效果。——教育行業|壹公裡學院 近年來,老師過度懲戒學生的新聞屢見不鮮,一直是社會所關注並易引起社會憤怒的熱門話題。但輿論過後真相大白,大多事實並非如此,實際是出於家長過度扭曲、誇大事實及惡意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