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3日,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馬雲正和他的少年夥伴David Morley(Ken Morley的長子)聊天。這次見面,是35年之後,他再一次來到Ken Morley的家鄉。
同樣是在2017年2月3日,馬雲向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捐贈2000萬美元設立獎學金,希望將這項獎學金用於「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歷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它的人們。」這也是該校收到的最大規模捐贈。
這件事要從1980年說起。1980年,16歲的馬雲在杭州西湖邊偶遇來華旅遊的澳大利亞人Ken Morley一家,從此與Ken以及Ken的兒子David成為筆友(合影者為馬雲和David),而Ken則在回信中為馬雲細心修改英文。
在保持通信5年後,Ken在1985年邀請馬雲前往澳大利亞旅行,這也是年輕的馬雲第一次出國。馬雲回憶說,儘管當時7次申請籤證才最終成行,但正是年輕時期赴澳渡過的這段時光,徹底改變了自己對於世界的看法。
這次澳大利亞之旅真正地改變了馬雲。「是我沒法想像這麼大的改變。」馬雲說,在紐卡斯爾待的那29天,在他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我每次回到中國,在那接下來的10年,我都在想中國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思想,我們要用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
也正是在1985年,馬雲第一次到訪紐卡斯爾大學。其實,Ken Morley並沒有上過大學,但是經常和馬雲談起這所學校。Ken也曾經為在杭州師範學院讀書的馬雲提供支持,他每隔6個月給馬雲寄一張支票,兩年多時間裡總共寄了大概兩百澳元。
在澳大利亞,馬雲還與澳洲朋友們交流中國傳統的「醉拳」。馬雲一直覺得,是Ken打開了他的「世界之窗」。「我學到的是,你在書本上學到的、你的父母告訴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這個世界太有趣了,這個世界太獨特了,你需要自己去體驗。」
在澳大利亞之行過後,馬雲邀請Morley一家回訪杭州。當年邀請他去澳大利亞的Ken已於2004年去世,他的兒子David說,父親對新的經濟形態很有興趣,後來每隔一年就去一趟中國。如果他需要找到什麼特別的東西,那麼馬雲會知道找誰。
馬雲曾邀請Ken Morley一家在杭州吃飯,並親自下廚。馬雲回憶說,每一次相遇,他們都會辯論很多事物,但Ken總是用極大的好奇心與善意來支持他。
馬雲帶Ken遊覽杭州。如今,馬雲以2000萬美元的獎學金計劃回報Ken。馬雲說,他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成為像Ken那樣的人,幫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認識、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輕人。
馬雲與Ken Morley夫婦。在紐卡斯爾大學,馬雲表示,希望這個獎學金能聚焦未來,聚焦於生活、學校和書本以外的事。「我們希望能提供超出經濟支持範疇的幫助,我們希望能夠讓他們走出大學,走出自己的國家、去世界各地看看,並通過這些經歷擁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
「試試看,說不定你能拿到護照」。在1985年,澳大利亞人Ken Morley這樣鼓勵一位從來沒有出過國的中國少年,並邀請他前往澳洲旅行。這位曾被鼓勵的少年是馬雲。35年之後,他再一次來到Ken Morley的家鄉。2月3日,馬雲在紐卡斯爾大學向現場的師生們首次講述這段往事:「那次澳大利亞之旅真正的改變了我」;「紐卡斯爾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沒有那29天,我永遠也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
、
被改變的「思考」,是馬雲回到紐卡斯爾成立Ma-Morley獎學金的原因。2月3日,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宣布,獲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通過馬雲公益基金,拿出2000萬美元設立獎學金計劃。這是紐卡斯爾大學有史以來收到的最大規模捐贈。馬雲說,這項獎學金將用於「支持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歷它、用自己的腦袋思考它的人們。」當年向馬雲發出邀請的Ken已於2004年去世,他的兒子,也是少年馬雲的筆友David代表Morley一家發言致謝:「如果我父親仍在世,看到馬云為紐卡斯爾大學捐贈,致力於開創一個可持續的未來,他應該會非常驕傲和感動。」
馬雲演講全文:過去的32年裡,這是我的第三次紐卡斯爾(Newcastle)之行。第一次是我21歲剛進大學的時候,收到Ken Morley先生的邀請,在那年暑假來到了紐卡斯爾。當時,我從沒想過可以到中國以外的國家看看。當時可以拿到護照是一件稀奇的事,是Morley先生鼓勵我:「試試看,說不定你能拿到護照」。好,我就決定去試試吧!我用了差不多半年的時間才拿到我的護照,我以為我拿到護照之後就可以去澳大利亞,但他們又告訴我,你還需要有籤證。我去了上海澳大利亞領事館,使館官員說,你需要到北京去籤發籤證,其實那時候去北京的費用對我來說是非常昂貴,但我還是要去試試吧。我去了北京,住在一個地下賓館,在7次申請籤證都遭到拒絕後,我第八次去申請,我對當時面試我的使館官員說:這是我最後一次機會,我已經在這裡待了一個禮拜,已經嘗試了7次都被拒絕, 我希望這次能申請到籤證。那個使館官員問我:你為什麼要去澳大利亞?我說我的朋友邀請我去,他說不能發這樣的籤證給我,我們只能籤發給探親或是由政府派你出差去的或者是留學等性質的籤證。當時是沒有旅遊籤證的。我跟他講了我是如何遇到Ken和大衛的。Ken找了一些新南威爾斯的朋友幫忙,並向澳大利亞駐中國大使館發了一個電報。當時那個使館的人就說, 「你真的想要這個籤證嗎?」我說當然想要」他就說」我能5分鐘後給你。」 我就這樣終於拿到我的籤證。這就是永不放棄的例子。我的澳大利亞之旅真正地改變了我。是我沒法想像這麼大的改變。我出生在中國,100%是中國製造。在紐卡斯爾待的那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關重要。我每次回到中國,在那接下來的10年,我都在想中國需要改變。我們需要更開放的思想,我們要用一個不同的視角來看待事物。那是1985年我認識的澳大利亞,從那年開始我知道紐卡斯爾大學。那是我第一次到訪這所大學。Ken沒有上過大學,但是經常和我談起紐卡斯爾大學。我不知道是怎麼原因,如果我足夠幸運,能夠成功,我總想我想要為紐卡斯爾大學做點事情,因為這是Ken經常提到的一所大學。每一次我們相遇,我們都會辯論很多的事物。他會說「Jack,你是瞎扯的,都是廢話!」即便那樣,他總是那般支持我。他知道我講話的方式,知道我幹起來會很不一樣,但他總是支持我,用他極大的好奇心與善意去支持我。我學到的是,你在書本上學到的、你的父母告訴你的,可能不全是真的,這個世界太有趣了,這個世界太獨特了,你需要自己去體驗。你需要用你自己的大腦去思考。當我回到大陸的時候,我完全是另外一個人。沒有那29天我永遠不會像今天這樣思考,我可能只會像其他中國人的方式去思考。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決定成立Ma-Morley獎學金,以支持即幫助一些年青人、那些想自己看看這個世界,經歷它、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的人。我想要感謝Ken Morley和他的家人對我的幫助、支持、和理解。過去的30年,我一直懷著感恩的心生活著,希望有一天,因為這份友情,我可以成為像Ken Morley先生那樣的人,幫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認識、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輕人。我希望自己可以做的更多,希望可以在未來一直做下去。我是一位教師,我在大學教了六年書,我叫我自己CEO,首席教育官。這花了很多時間和眾人分享我的經驗。我不怕別人不同意我的想法,但我會說這是我相信的事情,這是我見到的、我經歷過的,我想跟大家分享。在大陸,我的基金會每年支持了超過100位鄉村教師,這個是因為在大陸有六千萬的孩子生活在農村地區。我們覺得也要找個方法去支持這些老師們。紐卡斯爾這個獎學金是我在海外的第一個獎學金,我也視紐卡斯爾為我的第二個故鄉。在過去,這個世界是知識驅動的。人類和機器會有很大的競爭但是未來人類會通過自己的智慧取得勝利。你可以從學校和書本學到知識,但是智慧,只能通過經驗得到。所以我認為Mr Ken Morley是一個很有智慧的人。同時,我希望這個獎學金能夠聚焦未來。聚焦在生活,聚焦在學校和書本以外的事情。我們希望能提供超出經濟支持範疇的幫助,我們希望能夠讓他們走出大學,走出自己的國家、去世界各地看看,並通過這些經歷擁有更寬廣的國際視野。在這個世界上,如果你希望成功,你得有EQ,如果你不希望失敗,你得有IQ。但如果你希望受到尊重的話,你要有 LQ,愛的智慧,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這裡的學生們都會記得這三個Q。這是我從與Ken Morley 先生討論中學到的。這個獎學金會幫助更多的人,我們需要的確需要很多聰明人,但我們更需要更多有擔當的人,為社區、社會、國家和世界承擔責任的人。拿到獎學金的學生,他們不是我和Morley 的大使,我們更希望他們成為宣揚勇氣、責任和智慧的大使。這個獎學金帶有我的名字,這真的是我莫大的榮幸。有Ken做榜樣,我希望可以做得更好。我也會繼續提升我自己。謝謝紐卡斯爾大學為這個獎學金成立做出的貢獻。成立一個基金是很容易,但要不斷的去改進一個獎學金是不容易的。去支持有心的年青人是不容易,真的非常感謝大學對這個基金付出的努力。請隨時指出我可以改善的地方。每5年,我會親自審核獎學金的情況,能如何做得更好。在紐卡斯爾大學,我們和基金會分享一致的信念。我們也很高興可以支持當地土著居民的文化。追求社會公平,卓越和責任、創新和持續性都是我們共享的信念,這也是Morley他們跟我過去30多年分享的理念。讓我們一起努力幫助更多年輕人。非常感謝!
幾十年前的滴水之恩,現在湧泉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