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小學老師說道:「為什麼男孩現在越來越不像男孩?越來越娘娘腔?他們不敢說什麼,也不敢做什麼,他們的獨立性很差,他們經常向老師抱怨女孩子虐待他們。」
在10年20年前,這種現象很少見,但是近些年來這種現象越發明顯。這種現象確實反映了當今社會非常嚴重的問題:現在,男孩普遍缺乏男性氣質,並且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傾向。
《紐約時報》曾指出,隨著社會家庭和學校教育女性化程度的提高,中國的初等和中等教育似乎正面臨著繁榮與衰敗的困境。男孩正面臨嚴重的性別危機,因此,這場危機的最終原因是什麼?
我想從家庭,學校和社會三個方面來談。
首先,家庭方面,孩子在兩歲前情緒起伏較大,孩子的照顧更適合由母親來主要負責,而2歲後,孩子的照顧則應由父母雙方共同完成。一般女性比較顧家,男性多忙於工作、應酬,所以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女性的影響力要遠遠大於男性。
而父親教育的不足或者缺失,導致母親教育佔主流。母親教育主要以安全為主,而冒險的精神實際上是一種不安全的表現。因此,母親照顧孩子會讓孩子遠離危險,表揚孩子的方式是服從而不是頑皮。實際上,母親的這種養育方法嚴重地壓制了男孩的天性。
其次,學校方面,實際上中國教育工作者收入水平處於社會收入水平的一個較低狀態,因此,優秀的人甚至男人在教育中嚴重缺失。大家可以看到,從小學到初中,男老師是非常少的,因此孩子在學校看到的榜樣更多是女性。孩子缺少了非常必要的,男教師對孩子雄性意識的刺激。
最後,社會方面,不知何時,小鮮肉成為大眾對男演員的審美標準。這些小鮮肉看起來令人賞心悅目,讓許多女性在情感和婚姻生活中的缺失得到了彌補,因此小鮮肉得到很多女性的追捧,男人為了博得女性的歡心,不知不覺中也認同了這種審美。殊不知大眾對小鮮肉的認可反而影響了下一代的審美取向,所以越來越多的孩子認為中性是好的,女性化或無性化是對的。
PS:電影是外國人認識中國的一種方式,一個國家的電影當中「雄性意識」強烈是彰顯國家實力和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所以「國家最紅的男演員不能是一些不男不女的人,這會威脅到國家的審美安全問題」。 「歐美強勢強力的國家,一定有很強的雄性意識,它的男演員很重要,甚至是一個國家意志的體現」。
再看看我們國家電影中各種小鮮肉橫行,就可以知道我們國家社會雄性意識有多薄弱,男性女性化就不足為奇。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並轉發!讓更多人感受到文字的力量!
碼字不易,多謝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