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muji風格的簡潔樸素,又有明檔面點的熱氣騰騰
記者 柯靜 文 李忠 攝
很多杭州人都愛去知味觀吃一客熱氣騰騰的小籠,更多的杭州人都習慣將外地朋友帶往知味觀品嘗美味杭幫菜,如果,現在有一家既有著當下流行元素,又有靠譜出品的知味觀門店,你會去試試嗎?
上周,百年老店知味觀旗下新品牌——知味小館低調亮相,店如其名,只為博得年輕人歡心。首家門店開在西溪路上,已吸引了不少杭州人前去捧場。
老字號致青春
如何贏得青年人的心?這,或許是老字號們一直摸索的問題。
傳承固然重要,但如果故步自封,單憑著一套傳統手藝度日或抱著金字招牌而放不下自己高高在上的身段,到頭來依然走不出陳舊衰老的窘境。
只有與時代同步,在傳承上有所創新,才能跟上市場發展。比如,知味觀做新品牌,就是對傳統文化新的詮釋,讓其蛻去厚重的外殼,插上時尚的翅膀,飛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身邊。
在如今商品、品牌爆發式發展的時代,滿城都在O2O,獨特和創新就更顯得尤為關鍵。但創新並不意味著拋棄傳統。倘若一味地無原則、大躍進式、跟風式地搞創新,甚至舍本求末,喧賓奪主,不僅沒有解決問題,相反還砸了自己的品牌。知味觀的這次創新,就是在傳統基礎上的升級。
一個老字號的騰飛,既需要傳統文化的沉澱與傳承,更需要創新與發揚,而創新的前提必須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之上,這或許是老字號致青春的必經之路。
知味小館蠻耐看 明檔面點考究
比起知味觀門店的厚重傳承,知味小館儼然是一處清新存在。知味觀旗下的新品牌門店,開在車來車往的西溪路上。門頭挺雅致,記者推門進去,看到竹編、蒸籠等中國元素是主元素,暖色燈光,加上米色牆面,走的是耐看系。
「並非是有意博眼球,這家店不是一時起興,而是要真正作為子品牌推向市場,存在很多年的。因此,我們選用了蒸籠竹編元素,水磨石這樣傳統質樸可延續性的材料,餐廳質感便能歷久彌新。」知味觀相關負責人說。據了解,知味觀內部從去年開始,就開始進行產品研發,選址和裝修也是斟酌再三。
「選在城西,主要是考慮到周圍有浙大高新園區,未來更有螞蟻金服等企業入駐,年輕人聚集地,更利於老字號打開年輕人的市場。」知味觀相關負責人說。
記者在店裡走了一圈,發現客人都喜歡在面點明檔區停留,「站在這裡看師傅做小籠蠻發厴,原來一隻小籠用料這麼多,包了這樣精巧,長見識。」家住山水人家的王阿姨告訴記者,隨後她就加了一客蝦肉小籠。
知味觀以點心起家,白案面點屢次在國內各類大賽中獲獎,據了解,在知味小館,還有得過全國大賽獎牌的面點大師坐鎮,一展手中絕活。
菜和點心不走常規套路 目前只供應午餐和晚餐
知味小館的裝修不走常規套路,那麼大家最關心的菜品呢?
記者發現,店裡不少客人桌上,都少不了一客小籠和一碗貓耳朵,「沒想到小館的裝修很養眼,菜品也很有驚喜。比如小籠,沒想到蝦肉小籠是翡翠綠色的,太上鏡了。」杭州人鄒小姐帶著家人來用餐,表示從進店開始,手機就沒放下,「曬在朋友圈,朋友們都要來嘗鮮呢!」她說。
「知味小館不少產品都是限量版。比如小籠,橘黃色的是牛肉小籠,綠色的是蝦肉小籠、卡其色的是菌菇小籠。小籠皮顏色取自天然,每天定量供應。就算是一碗貓耳朵,也有了彩色版。我們還會根據點擊率,調整一些末位菜品,人均70元可以吃得挺豐盛。」知味觀行政總廚陳永青告訴記者。記者看到,在菜單上,除了知味觀的傳統點心之外,創新菜品、西式甜點也佔了大比例,像風沙芝士球、鮮柚蟹柳時蔬色拉、榴槤班戟等創新菜品,都蠻受消費者歡迎。目前,知味小館只供應午餐和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