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不少教師培訓採取「專家講、學員聽」的形式來開展。這樣的培訓,課程資源開發與使用的主動權掌握在授課專家的手裡。由於授課專家往往站在「高觀點、大視野」的立場來開發培訓資源,容易脫離一線教師的認識水平,從而導致培訓現場出現「專家熱情激昂、教師昏昏欲睡」的局面,嚴重影響教師培訓的效果。為此,有必要重構教師培訓資源開發與使用的路徑與策略,確保培訓資源貼近教學、適合教師,資源的開發與使用有利於激發教師興趣、促進教師參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提升教師培訓成效。下面以《學科觀念統領下的高三化學複習》研訓活動為例來談談。
一、研訓活動的組織與實施
「學科觀念統領的複習教學」是高中化學新課程倡導的複習教學方式,強調利用學科基本觀念來統領學科知識與學科思維進行複習教學,從而實現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整合知識、發展思維、提升素養的目的。本次培訓活動,旨在增進教師對「學科觀念統領的複習教學」的本質內涵、目標追求及行動策略等方面的理解與掌握,從而提升高三化學總複習教學的質量與效益。培訓時,擬定圖1所示的培訓流程來開發使用課程資源、實施專題研訓活動。
1.「現狀測評」環節
本環節測試,目的在於評估我市高三化學教師基於「學科觀念統領的複習教學」的了解程度與認識水平。如何開展測評活動?經培訓團隊充分討論,決定選擇某化學主流期刊2016年第21期一篇關於高三二輪專題複習的文章作為素材,並將該文章「教學過程實錄」涉及的主要問題及部分相關資源截取出來。之後,根據「學科觀念統領的複習教學」的要求,對主要問題和相關資源作適度調整,設計成「認識次磷酸」的專題複習材料。測評時,給參訓教師半小時時間,要求完成兩項任務:一是解答專題材料中包含的全部問題,二是思考以本專題資料為教學資源的複習教學應制定怎樣的教學目標。
2.「評價研討」環節
在培訓專家團隊批閱教師提交答卷基礎上,選擇有代表性的三份答卷作為本環節的研討資源。三份答卷所確立的主要複習目標依次為:(1)認識次磷酸的結構與性質;(2)鞏固電離與水解、平衡移動、平衡常數計算等相關知識;(3)突出微粒、平衡和定量的視角分析問題,發展並完善從微觀、定量和平衡視角分析物質在水溶液中行為的基本思路。研修時,按先後展示前述三份答卷,每展示一份答卷,要求參訓教師對相應「教學目標」的適切性進行研討與評價,並提出具體的評價意見和改進意見。經過此環節,參訓教師認識到第三份設計的目標最合理,最符合「認識次磷酸」專題複習的價值追求。
3.「教學設計」環節
至此,參訓教師認識到應將整合知識系統、建構思維模型作為高三專題複習教學的核心追求。接下來的研訓活動,就要讓老師們掌握如何利用資源、規劃教學活動以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於是,培訓團隊安排「認識次磷酸」的教學設計活動。教學設計應包含:一是教學目標與要求,二是教學環節與資源;三是各教學環節與資源使用期望達成的目標:四是各環節教學活動與評價反饋的設計等。為幫助老師們更好地開展教學設計,培訓團隊還提供《巧用典例 建構化學基本觀念——以高三複習課「離子反應」為例》《深化化學基本觀念的學科整合教學——以「電解原理」為例》等文章供老師們參考與借鑑。
4.「觀課議課」環節
通過前述環節,教師建立起基於「學科觀念統領的複習教學」的基本理解,並就如何使用課程資源、規劃教學活動以達成學科知識整合、思想觀念建構有全局性把握,為觀課議課奠定基礎。「觀課議課」環節,要求參訓教師帶著前述認識,進入課堂現場進行課堂觀察並開展基於觀察的課後評議(註:為發揮示範作用,公開課由培訓團隊集體研討設計並指派教學經驗豐富的團隊成員執教)。課堂觀察主要關注教學流程的規劃、教學活動的組織、專題材料的利用以及教學目標的達成等;課後評議則基於課堂觀察情況和參訓教師在環節三所開展的教學設計,對比兩者差異並立足與教學目標達成情況做出孰優孰劣的評價、提出如何優化教學的建議,並在研討基礎上形成基於觀念統攝複習教學的路徑與方略。
5.「專題講座」環節
開展專題講座的目的,是幫助老師們建立起基於「學科觀念統領的複習教學」的系統認識,從而指導老師們日常實施、評價基於「學科觀念統領的複習教學」。為達成這樣的目標,課程培訓專家團隊收集近年《化學教育》《化學教學》等化學主流期刊關於學科觀念教學的研究論文與教學案例等,並在共同研討基礎上,提煉出觀念統領的複習教學「是什麼」「為什麼」「怎麼樣」及「實踐結果如何」等方面,並結合「認識次磷酸」專題公開教學進行詮釋。最後,總括「學科觀念統領的複習教學」的行動框架(圖2)。培訓時,指派理論素養較高的專家團隊成員開展專題講座。
6.「二次跟進」環節
為幫助老師更好地內化培訓內容,切實有效開展「學科觀念統領的複習教學」,要求參訓老師根據「學科觀念統領的複習教學」的整體理解和教學行動框架,進一步開展「認識次磷酸」或其他專題的複習教學設計(教學設計的具體要求同環節3)。完成設計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交流與研討、推薦本組最佳教學設計上臺展示,並請展示著分享本次研訓活動的收穫與體會。
二、教師培訓資源開發與使用的體會
1.培訓資源的種類與價值
不難看出,本次研訓活動使用了兩種不同類型的培訓資源——現成性資源和生成性資源。對於這兩種不同類型的資源,不僅來源不同,而且價值也差異。具體分析如下:
(1)現成性培訓資源。
現成性培訓資源是指在實施培訓活動之前已有的資源,包括(但不限於)公開發表或出版的文本資源(如論文、教學案例),或教研活動中收集到的教學設計、公開課錄像等。本次培訓中使用到的「認識次磷酸」專題材料、所收集的《化學教育》《化學教學》等化學主流期刊關於學科觀念教學的研究論文、教學案例等,均屬於現成性培訓資源。此類資源因具有現成性的優點,方便培訓時收集與使用,從而成為目前使用廣泛的培訓資源之一,大量應用於各類教師培訓之中。由於此類資源是「別人的」資源,直接使用也可能會帶來風險。如培訓者未加深度加工而直接使用,可能會存在不系統、不生動、不適切等問題,甚至存在照本宣科的現象。目前的一些教師培訓中,被聘為培訓專家的一線教師引用某些文本作為培訓資源開展培訓時就存在這樣的情況。
(2)生成性培訓資源。
生成性培訓資源是培訓前所沒有的,是培訓者基於培訓目標和培訓活動需要而開發的培訓資源,包括培訓者根據現成性培訓資源所開發出來的資源,培訓者在培訓現場提取並經加工而用於培訓的相關資源等。如本次培訓中所展示的三類不同教學目標,參訓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方案,「觀課議課」活動中的課堂記錄與評價意見,培訓專家團隊開發的教學設計與專題講座等。這些資源均為教師(含培訓專家)相關活動的結果,是根據培訓需要加工提煉得到的課程資源,內隱著培訓全體成員的智慧。因而,這些資源具有貼近培訓對象、反映已有認知的特點,具有極高的培訓價值。然而,因為種種原因,此類資源在實際培訓活動中並未得到廣泛的開發應用。
2.培訓資源的開發與使用
如何開發與使用培訓資源呢?無疑,不論是現成性資源還是生成性資源的開發與使用,都應圍繞研訓目標來進行。結合本次培訓的組織與實施看,培訓資源開發的路徑如圖3所示。
(1)現成性培訓資源的開發與使用。
此類培訓資源的開發相對較為容易,培訓前直接根據培訓目標,通過文獻查閱或資料徵集等方法,收集相關資料或(並)加以簡單加工即可。如本次培訓中所用到的「認識次磷酸」的專題材料以及主流期刊中關於觀念教學的文章和案例,均通過此類方式來開發的。值得注意的是,現成性培訓資源雖然來源容易,但在實際使用時不能簡單的採取「拿來主義」,而是需要結合培訓目標和培訓對象水平狀況進行合理選擇與加工,確保價值的充分發揮。尤其對於一些理論性較強、綜合度較高的文獻資源(如一些教學理論性文章),更要進行分解,並結合具體的案例來詮釋,否則難於接受。
(2)生成性培訓資源的開發與使用。
生成性培訓資源的開發,強調充分發揮培訓專家團隊和參訓教師的主動性和能動性,基於培訓目標和參訓對象水平、現成性培訓資源和培訓現場活動情況,有的放矢地加工與改造、捕捉與提煉。具體到培訓活動中,一方面要求培訓團隊根據培訓需要對已有的現成性資源進行深度加工與整合,從而開發出系統性強、貼近教師、易於掌握的培訓資源。如研訓活動中,專家團隊通過深入研究相關文獻,設計出「認識次磷酸」教學方案、開發出相應的專題講座等;另一方面要求培訓團隊密切關注培訓活動現場,及時、準確捕捉現場互動情況及活動結果,並將其加工轉化為培訓資源。如組織參訓教師完成「認識次磷酸」相關任務、獲得不同的複習教學目標,開展教學目標討論、形成對複習教學目標追求的共同認識,圍繞複習教學目開展教學設計活動、形成教學方案,開展觀課議課活動並聆聽專題講座、形成對有效開展「學科觀念統領的複習教學」策略的認識,圍繞基於觀念統領複習教學行動框架開展二次教學設計、開發教學案例等,每次活動的結果都被轉化為後一培訓環節的課程資源。這樣的生成性資源,針對性強、使用價值高,培訓時直接使用即可。
無疑,對於教師培訓活動,必須結合培訓目標和參訓對象水平狀況,做好現成性培訓資源和生成性培訓資源開發,並根據兩種培訓資源的特點有效利用、相互補充。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地發揮培訓資源的應有價值,切實提升教師培訓的質量與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