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先生是我的好朋友,最近卻因為找工作的事情苦惱不已,雖然他的工作能力很強,專業技能也很過關,可是卻偏偏卡在了面試這一環節,總是拿不到自己想要的offer,英雄無用武之地!
前幾天,他約我吃飯,飯桌上我問他:你實力不弱啊,面試怎麼就是不過關,問題到底出在哪?
他皺了皺眉頭,說到:哎,本來談的好好的,可是面試官突然讓我描述一下我曾經和別人一起合作完成的一件比較重要的事。我腦子一下子短路了,亂了套,話都說不成……面試官還沒聽完,就笑著搖了搖頭。
聽到他說這些,我才明白,原來明明實力強勁的S先生屢次被面試官pass,核心原因竟是他不懂得如何應對「行為事件訪談型面試」。
什麼是「行為事件訪談型面試」,企業為什麼常用這種方式面試?
行為事件訪談型面試是面試過程中很多公司都會採用的一種面試方法,簡稱「行為面試」。簡單說,行為面試就是在面試過程中,讓你完整描述一下你曾經做過的幾件事情。
比如面試官可能會這樣問你:
「你能否舉例說明,你曾經和別人合作完成了一件比較重要的事情?」「告訴我你在任務中失敗的時間......」「你曾經和一個你不喜歡的人一起工作嗎?你是怎麼處理的?「「你如何處理設定目標?你能給個例子嗎?」很棘手的問題,對吧?
那麼在講應對策略之前,我們先來分析一下企業為什麼一般都會使用「行為面試」呢?在《做好職業規劃,實現人生裂變》一書中,作者于洋給出了4個原因:
第一,行為面試有個基本的假設前提:人的行為具有連貫性,就是可以通過一個人過去的行為可以預示他未來的行為。比如一個人如果在上一家公司經常遲到早退,那麼他到新的公司很可能一樣會遲到早退。
第二,行為面試可以有效排除個人的主觀因素,以候選人的行為為依據,通過候選人的行為描述來判斷他的品行,準確率較高。
第三,如果所有候選人回答的是同樣的一系列問題,便於面試官比較,篩選出更優秀、與招聘崗位更匹配的人。
第四,採用行為面試,面試官們可以事先根據考察點設計好問題和評判標準,可以控制面試的過程,有的放矢,了解更多的關於候選人的有價值的信息,深度挖掘候選人的動機和興趣點是否和招聘職位匹配,而不是單純圍繞簡歷進行提問。
比如說,如果企業行為面試的考察點是「成就需要」,那麼他就希望你在回答問題和描述事件的時候展示出你非常關注結果,勇於迎接挑戰,會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完成比較艱巨的工作任務。他可能會這樣問:「請你描述一個你為了完成工作任務做出了重大犧牲的事件。」
如果企業行為面試的考察點是「主動性」,那麼他就希望你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能夠體現出你在工作過程中積極主動採取行動,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會積極尋求幫助,出了事情會主動承擔責任。他可能會這樣問:「請你描述一個你主動尋求改變,使你的工作變得更高效的一次經歷。」
如果企業行為面試的考察點是「激情」,那麼他就希望你在回答問題的時候能夠體現出你認同公司願景、價值觀;熱愛工作,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即使遭遇很多困難你仍然能保持激情;你的激情能夠感染和帶動其他同事。面試官可能會這樣問:「你是如何影響你所在的部門同事,讓他們和你一樣充滿激情去完成一項臨時增加,並且比較有難度的工作任務的?」
作為面試者,我們如何應對「行為面試」?
行為面試最有效的應對策略是STAR法。其中S指的是Situation背景,T指的是Task任務,A指的是Action行動,R指的是Result結果。就是要按照背景、任務、行動和結果這個順序把事情描述清楚。
比如,你應聘的崗位是銷售代表,在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問你:「請描述一下你在上一家公司取得的最好的業績。」
按照STAR法,你可以先把具體的業績報出來:「我在原來的公司取得的最好的個人業績是年銷售額突破了200萬,這個業績也讓我成為了公司的銷售冠軍。」然後展開分析。
在Situation背景部分可以說:「我們屬於保健品行業,競爭非常激烈,供過於求;但是我們公司在這個領域裡已經做了10多年了,有全國的銷售網絡,有成熟的分銷渠道。」你這樣說的話可以讓面試官很清楚地知道你能取得這麼好的銷售業績的前提條件是什麼。你取得的那些業績是否受到了外部市場環境的影響,有多少是靠公司的背景實力、銷售政策,有多少是靠你的個人能力,給人感覺非常真實可信。在Task任務部分,你要說明你為了實現200萬的銷售目標都設計了哪些方法和銷售策略。面試官可以通過你的描述了解你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從而判斷你的思維方式和工作習慣和你應聘的崗位是否匹配。在Action行動部分,你需要詳細說明你採取的具體的行動是什麼,做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你又是如何解決的。這些是面試官最希望得到的信息。在Result結果部分,用強有力的數據和事實,把你的工作業績和工作成果展示出來。
為了讓你更加深入的理解,我們再來舉兩個行為面試時,面試官經常會問的問題:
1、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是什麼?
如果你是應屆畢業生,可以這樣來回答:「我在大學的時候競選過兩次學生會幹部,第一次是競選學生會主席,失敗了;第二次競選的是體育部長,成功了。
(背景)我記得競選學生會幹部的時候,競爭特別激烈,候選人的實力都很強。(任務)我第一次競選時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學生會主席。(行動)儘管自己盡了最大努力去參加競選,但還是以失敗告終。事後我總結反思了一下,學生會主席需要具有非常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領導力。於是我根據自己的特長和優勢,調整了方向,把第二次競選時的目標定為體育部長,這次很順利就成功了。(結果)通過這兩次競選活動,我覺得一切要從實際出發,要清楚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揚長避短,集中所有的資源精力聚焦在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上才可能出成績。」
2、描述一個你所遭遇過的比較大的困難或一次失敗的經歷
你可以嘗試這樣來回答:「我參加過一次某著名快消企業市場推廣專員的面試,在群面「小組討論」時被淘汰了。這是我目前為止在職業生涯裡比較大的一次失敗,因為我對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邏輯分析判斷能力還是很自信的。
(任務)當時我們討論的話題是新產品上市應該重點通過哪些渠道、方式進行宣傳推廣。(背景)我們的組長是個名校海歸,工作經驗也很豐富,但比較強勢,他全程主導了整個討論,但我不認同他的意見。(行動)我和他交換過看法,但他還是固執己見;我也徵求過其他組員的看法,大家一是被他的氣勢鎮住了,不敢做出調整,二是覺得前面討論的已經很充分了,沒必要再改變思路了。(結果)最後的結果就是全組9個人,只有組長自己1個人順利過關了,其他人全部被淘汰了。組長之所以過關,不一定是因為他的觀點正確,而是因為他在整個討論過程中表現出的個人能力和素質。我覺得我最大的失敗並不是被淘汰出局,而是自己從一開始就是有「私心的」,過於在意自己在討論過程中的表現,沒有完全站在企業的角度考慮問題,擔心會給面試官留下不好的印象而沒有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作為職業人士,應該以公司利益為重,不能太計較個人的成敗得失。」
最後,我們來總結一下,關於行為面試,我從行為面試的定義、企業使用行為面試的原因、應對行為面試的方法等幾個方面做了分析,當你真正領悟了並去運用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複雜的問題其實很容易就能解決。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