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年關,每個離家求學的孩子都神採飛揚。
殷切地等待返鄉。
但有一群人,常常無緣春節的熱鬧和團圓的溫馨。
他們就是留學生。
背井離鄉,已經足夠心酸。
而他鄉,還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危險,讓一些孩子被迫與親人徹底分離。
三年前,留學生江歌在日本被害,她的母親至今還在維權奔波。
兩年前,留學生章瑩穎在美國被殺,案件後續依舊沒能塵埃落定。
距離的遙遠,法律的差別,都讓這些案件變得棘手無比。
七年前震驚全球的加拿大留學生碎屍案,也是其中之一。
在這個幾乎要被世人遺忘的案件裡,中國留學生林俊被獵奇地虐殺。
甚至,網上還肆無忌憚地流傳著兇手姦污、肢解他的視頻。
事件之惡劣,過程之殘忍,讓世界一片譁然。
在Netflix最新釋出的紀錄片裡,這個大案背後更多令人細思恐極的始末,得以一一還原。
《貓不可殺不可辱:網絡殺手大搜捕》
Don't F**k with Cats: Hunting an Internet Killer
2012年5月25日,一段驚悚的視頻在網上瘋傳。
漫長而煎熬的十多分鐘裡,一個白人男子將一把冰錐反覆刺入一個亞洲男子的身體。
繼而這名男子將死者的頭顱割下,放血。
奸屍後吃掉部分肉體,並對死者的屍體進行肢解。
被肢解的身體一部分被丟棄在垃圾場,另一部分被打包寄往學校和黨派職能部門。
經證實,這段視頻完全真實,死者就是失蹤多日的留學生林俊。
有了視頻的佐證,警方很快鎖定了嫌疑人,盧卡·馬尼奧塔。
他曾做過色情片演員,當過男妓。
有虐殺貓狗的愛好,迷戀現實和電影裡的變態連環殺手。
看上去就像是影視作品裡最典型那種的殺人犯。
面對警方的抓捕,沒有躲藏,毫不畏懼,順從坦然地面對自己想要的結局:
被通緝、報導、逮捕,全球出名。
案件本身有著太多聳人聽聞、耐人尋味的部分,早已被各大媒體爭相報導演繹。
多倫多媒體曾經製作過一部叫做《性、名利及謀殺》的紀錄片,試圖去探究盧卡的犯罪根源。
然而由於當時案件尚未判決,法院以「禁止公開涉案信息以免影響司法公正」為由,禁止了其播出計劃。
這部短片極盡獵奇地藝術化兇手,解禁之後也鮮有關注,評價甚低。
但網飛選擇了另闢蹊徑,去揭示那些被人忽視的細節。
不消費死者的不幸,也不誇張兇手的狂妄。
這樣的獨到和客觀,讓這部罪案紀錄拿下了豆瓣8.9、IMDb 8.4的高分。
片中講述和探討的,是整個事件中至關重要的一塊拼圖:
網際網路。
原來早在2010年,盧卡就已經在網際網路上暴露出犯罪的跡象。
他上傳了一段虐貓的視頻。
狹小侷促的房間,一張鋪著狼頭床單的床。
一個穿著帽衫的青年,把兩隻小奶貓裝進了真空壓縮袋裡,然後用吸塵器慢慢將袋子裡的空氣抽乾。
兩隻小貓就此失去了生命。
這個視頻激怒了不少愛護小動物的網友,引發了鋪天蓋地的謾罵和詛咒。
甚至有一群人自發組成了一個人肉小組,共享信息。
以求破解視頻,抓住這個殘害動物的兇手。
了解犯罪心理的人都知道:
不少惡性殺人犯在開始殺人之前,都有過虐殺動物的行為。
殺戮帶來的快感一旦發酵,就會導致更加危險的後果。
《心靈獵人》中描述的第一個連環殺人犯Ed,曾經就活埋、肢解過貓咪,並由此開始沉溺於虐殺的樂趣。
人肉小組擔憂這次視頻中的虐殺也會升級,曾向執法機構求助。
但可惜,無論是在虐殺動物還是網絡暴力視頻方面,當時的法律都是一片空白。
他們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揪出這個危險人物。
通過分析插座的型號、吸塵器的品牌和狼頭床單的網上購買記錄等影片細節,鎖定了虐貓者可能生活的地區。
並且順著視頻上傳的帳號,一步步了解他的各種嗜好和品性。
然而,查得越深,真相越讓他們感到恐懼。
部分暴露出來的蛛絲馬跡,似乎是對方故意設下的陷阱,就等著別人來挖掘分析。
盧卡在享受著這場追逐戰,就像他在網上故意點讚的那部《貓鼠遊戲》。
他有好些馬甲,偷偷潛伏在人肉小組裡。
時不時主動洩露一些關於自己的圖片和信息,挑釁人肉自己的網民。
或是再發布一段虐殺小貓的視頻,刺激組員們焦灼不安的情緒。
虐殺手法也愈發殘忍。
不是讓小貓在浴缸裡被活活淹死,就是任其被一條巨蟒生吞。
組員們順著更多的視頻內容摸清了他的真實身份,隨之而來的卻是一堆虛構信息轟炸:
盧卡在網上散布了大量關於自己的虛假緋聞和合成照片,假裝是個紙醉金迷、聲名顯赫的大明星。
一個謊言被揭穿,就製造另一堆謊言讓網民們繼續瘋狂解密。
看著這麼多人費盡心思尋找自己,前所未有的存在感和曝光度讓他非常滿足。
儘管小組一次又一次地報警,但警方至始至終都無能無力。
這樣的無力感讓不少人選擇了放棄,退出了群組。
事件的熱度也漸漸褪去。
但是,每當輿論一消停,盧卡就再次出現在網上,發布一條新的虐殺視頻。
好像是在故意引誘:
來啊!大家都來關注我、討論我、追蹤我啊!
然後,就是那條殺人預告。
在預告裡,他狂妄地告知大家,自己會在下一個視頻殺個人讓大家刺激刺激。
愈發出格的他,甚至開始主動出擊,反偵察到小組組長的工作場地。
拍攝了一段視頻,明確地向他們的人身安全挑釁。
小組的成員們陷入了恐慌,於是再次報警。
現在他們手裡,有盧卡多次虐殺動物的視頻,有他捏造的大量偏激信息,有他沉迷虐殺犯罪的證據。
但所有這些,都沒有引起警方的重視。
對他們來說,這只是些網際網路上虛假的信息,一切都不可信。
包括案發當日上傳的那則可怕的視頻。
組員們將它發給了唯一認識的一位警探,告知了這起案件的嚴重性。
但一天過去了,渺無音訊。
等到裝有殘肢的包裹寄到了政黨辦公部門,警方才正式立案調查。
調查進行了多日之後,人肉小組這兩年搜索挖掘的所有信息,才首次受到了執法部門的重視。
看到這裡,應該有不少人會和魚叔一樣,很想將林俊的不幸,歸咎於警方的不作為。
明明在這兩年間,有無數次機會將一切罪惡扼殺在搖籃裡。
就像看到微博上那些虐殺動物、霸凌弱者的殘忍視頻圖片後。
大家總是期待著警方能夠儘快做出回應,給予嚴格的懲處打擊。
如果只是這樣,那Netflix這部紀錄片只不過是又一個煽動公憤、鼓吹私刑的偏激作品。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
從頭到尾,人肉小組的成員就像是盧卡一手操縱的傀儡。
所有的調查、曝光和分析,正巧遂了他的意。
他做出所有駭人聽聞的行為,甚至不是為了取樂;
真正追求的,正是組員們給他帶來的那份眾星捧月般的名氣。
所以組員們沒法為自己的追兇經歷自豪。
他們甚至開始懷疑、自責,是不是小組的步步緊逼助長了盧卡犯罪的氣焰?
這個帶有明顯表演型人格的自戀狂,如果缺少觀眾,是否就難以繼續自己的血腥演出了?
在徹底的邪惡面前,所有的善良和憤慨都被利用。
被怒火牽著鼻子走的他們,曾經也犯過大錯:
誤以為一個假冒的網絡噴子是真的虐貓者,便一擁而上瘋狂聲討。
卻沒想到,對方只是個藉由網絡罵戰排遣情緒的嚴重抑鬱症患者。
在收到「去死吧」的詛咒之後,真的選擇了自殺。
一個悲傷的普通人,成了這場網絡大戰的犧牲品。
在大量網民還期待著靠人肉、辱罵懲罰罪人的當下,這個事件卻揭示著:
人肉搜索、網絡罵戰,根本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
會做出殘忍行徑的人,根本沒有常人那樣的道德觀和羞恥感。
有時候浪潮般的指責和謾罵,反而會激發他們繼續作惡的快感。
好比一些性犯罪事件中,受害者的哭喊和反抗反倒讓罪犯們更加享受、得意。
罪惡就像是一顆藏身於人群之間的定時炸彈。
最好的處理方法,絕不是由一般大眾去激化它們爆炸。
當然,對於危險的隱患也不能坐視不理。
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理智得當的「拆彈專家」:
針對相關惡行的法律法規進行約束,專業科學的執法部門進行監控管理;
重視隱患的存在,摸清犯罪的意圖,謹慎地扼制住惡行的爆發。
在紀錄片最後,人肉小組的組長提出了一個深刻的問題:
當我們舊事重提,是不是在再一次餵養盧卡變態的自戀?
正如當初的人肉行動,其實是在滿足他的虛榮和欲望。
我們都是共犯嗎?
拍攝紀錄片的團隊,包括此刻寫下這一切的魚叔,是否都是在為這樣的罪惡做無益的二次傳播?
這是一個難以解答的悖論。
我們需要這樣的內容來了解、警惕現實的黑暗,但又不得不承認:
關於罪惡的傳播,的確是下一場犯罪得以滋生的養料。
正如在後續的調查中,世人才察覺,盧卡的所有犯罪都是在演戲和模仿。
他對自己人格特徵的塑造,很明顯參考了電影《美國精神病人》。
他殺害林俊的場景和兇器、拍攝視頻的剪輯和分鏡,甚至是被捕後面對審問的動作和說辭,完全照搬了自己最喜歡的電影《本能》。
這些作品的創作和流傳應該為這些生命的消逝負責嗎?
魚叔很難給出一個確切的答案。
不過也許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Netflix才沒有對殺人案本身大費筆墨。
二次曝光就是二次消費,也會帶來無法避免的二次傷害。
解讀過多,你我都不過是下一個深陷其中、可笑又殘忍的幫兇。
就像那些叫囂著要像盧卡折磨小貓一樣折磨他的人,倘若真的實現,難道不是和虐殺林俊的盧卡一樣殘忍變態。
最初也許是被善意驅動,最終卻是在施加那些被自己指責的暴力。
所謂的懲惡揚善,不過也是在宣洩自己殘忍又惡毒的情緒。
甚至有一些網民在得知整個事件後,至今還在對受害的林俊進行惡意的揣測。
消費他被害過程的殘忍和獵奇,汙名化他的同性戀身份和留學生背景。
這樣諷刺又黑暗的現實,比罪案本身更加令人喘不過氣。
自以為的洞悉一切,可能只是管中窺豹;
自以為的正義之拳,可能只是無用暴行。
生活在被流行文化和網絡文化浸淫的當下,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每一個人也都是幫兇。
我們還能做什麼?
別再妄下論斷,切記謹言慎行。
永遠心存善意。
點個「在看」
願世界再無殺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