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作者不知道未來將會怎樣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禮記·大學》強調自我管理:「誠意、正心、修身」在闡釋「誠意」時說:「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然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就論證了道德修養主要靠自我管理的思想。每個人都要在行為上、思想上進行自我約束,不可自我欺騙。要誠心誠意地追求真、善、美,反對假、醜、惡。只有如此,才不愧對自己。所以《大學》提出了「慎獨」的命題。自己獨處之時,要嚴格地以高尚的道德情操約束自己,分明善惡之界限,不得有絲毫含混之處。
至於有些修養差的人,離開正人君子的視聽就放縱自己,盡為不善之事,而當眾目睽睽之際,他們又掩蓋了自己劣跡,而偽裝為善。其實,善惡是偽裝不了的,眾人明察秋毫,如見其肺腑,惡念邪欲豈能躲藏。這說明為人進行道德修養必須出自內心之精誠,內心是否精誠,外觀上是昭然若揭的。所以,《大學》認為君子所處任何場所,思慮任何問題,都要以高尚的道德從嚴要求自己,誠心誠意地去對待別人。《大學》是儒家論大學教育的一篇專著。
《大學》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它把「明明德」「親民」和「止於至善」,作為大學教育的三個目標,後人稱之為三綱領。《大學》的作者從思孟學派性善論的思想出發,認為「明德」是人天生的善性,大學教育的首要目標就在於「明明德」,把天生的「明德」發揚光大。這就要在心性中下存養工夫,以達到修己的目的。
修己是為了治人,所以大學教育的第二個目標是「親民」。「親民」是儒家德治與仁政思想的表現。大學教育的第三個目標是「止於至善」這「至善」的內容是:「為人君止於止於孝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為人父,止於慈人交,止於信。」這是儒家倫理,與國思想的總結和概括要求的最高目標也是大學所曾參。曾的典範。
參是這方面為實現大學教育的三個目標,《大學》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或稱為八個步驟。實質上前五條在於「明明德」,在於修己;後三條在於治人,在於「親民」和「止於至善」。八條中的關鍵是修身,以「修身為本」。因為儒家認為修己才能治人,所以欲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統治者,必須先修其身。《大學》的「三綱領」和「八條目」把個人、家庭和國家三者聯繫起來,從理論上進行闡述,對維護封建大一統的局面有積極的作用。
參考資料
·《禮記·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