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好,我是今天的值班塾師君馬和,我們來接著談高考詩歌鑑賞的問題。在今年高考語文天津卷中,古詩詞閱讀題所考的古詩是杜甫的《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裡山水作》。在杜甫的眾多詩作中,這首詩並不算太著名,在各種詩詞選本裡也很不常見,如果不是閱讀量很廣的同學,還是很不容易見到的。
所以,在閱讀這首詩時就需要依據注釋了。但我們能看到,注釋只注出了詩人創作的年份與地點,還有孔子與王粲的典故。其餘的詩句因為都是對景色的描寫,對自己遭遇的感嘆,沒有引用典故,所以也就沒有注釋,這都需要同學們自己來理解。
而為了快速的理解這一首詩,建議同學們先在心裡默讀一遍,然後再一句一句的分析。
在古詩閱讀題裡,一共有三個小題,分別考查的是對詩的理解與賞析、對詩歌形象的鑑賞、對詩歌情感主旨的鑑賞三個方面。對這三方面的理解是一個整體,需要對整篇詩的內容、情感進行充分把握,而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與時代背景的聯繫非常緊密。
注釋裡面注出的創作年份,使我們知道這首詩作於762年的四川,也就是安史之亂的前一年,此時杜甫已經五十歲了,卻還在四川漂泊,生活困苦,在傷感苦悶之下,沿途經過通泉驛後,以所見所聞,寫下了這首《通泉驛南去通泉縣十五裡山水作》。
下面,我們就來分析這首詩:
溪行衣自溼,亭午氣始散。冬溫蚊蚋在,人遠鳧鴨亂。 登頓生曾陰,欹傾出高岸。驛樓衰柳側,縣郭輕煙畔。 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 傷時愧孔父,去國同王粲。我生苦飄零,所歷有嗟嘆。
在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除了最後四句外,詩人都是在描寫沿途路上的經歷與所見所聞。
從「溪行衣自溼」到「欹傾出高岸」這六句,都是在寫詩人到通泉驛之前的經歷。詩人從早上出發,沿途都是一片大霧,直到中午陽光出來後霧氣才散。蚊子出現了,表現出中午的溫暖。野鴨亂入河中,表明了山中的幽靜。而詩人這一路行來,天上層雲密布,山路崎嶇。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詩中的「人遠鳧鴨亂」是說詩人走遠了之後鳧鴨才亂入河中,而不是像(1)小題選項B中所說的被詩人驚擾。
詩中的難詞也需要特別注意,「蚊蚋」即蚊子,「鳧鴨」是野鴨,「登頓」是說上下,「曾陰」為重疊的陰雲,「欹傾」形容道路崎嶇。理解了這些詞語,詩的意義自然也就能夠讀通了。
而詩人走過了山路後,就到了通泉驛之前。從「驛樓衰柳側」到「江光夕滋漫」六句,是描寫通泉驛前的風景,從驛站可以看到城牆,可見離通泉縣城已經不遠。「一川何綺麗,盡目窮壯觀」描寫了山水的壯麗與美好,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的愉悅心情。
到了「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兩句,更是描繪出了一幅闊大壯美的畫面,在這幅畫面中,遠遠望去,群山蒼茫,空曠遠寂,滿溢的江水在夕陽的餘暉之下閃耀著,但是與前面愉悅的情感不同的是,這裡帶給人們的是一種寂寥與孤獨的情感,而不再是觀賞山水的愉悅了。
在觀覽通泉山水的過程中,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轉換,所見的景色也分別呈現出不同面貌,情感上也產生了變化。在「山色遠寂寞,江光夕滋漫」中,詩人就已經不再是愉悅的情感。最後四句,情感基調完全是悲傷的。
接下來的「傷時愧孔父」引用的是孔子嘆鳳傷麒的典故。孔子七十一歲時,在魯國曾說「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這裡的「鳳鳥」與「河圖」都象徵著聖王出世,天下太平。鳳鳥不至,河不出圖,也就代指孔子心中的理想無法實現。
而同一年,魯國西狩於大野時,叔孫氏捕獲了一隻麒麟,並且傷到了它,使麒麟死去,孔子見到後,感慨麒麟來的並不是時候,又受了傷死去,這就讓孔子愈加傷感,哀嘆「吾道窮矣」。
詩人引用孔子的典故,也就是以孔子當初的境遇來比喻自己,表現了自己生不逢時的苦悶。而「去國同王粲」則表達了漂泊他鄉的傷痛,同時又包含了對國家命運的憂慮。
詩歌的最後二句,詩人以自己的感慨嗟嘆收尾,從而表達了創作的原因與詩歌的主旨,也完全體現出了「沉鬱頓挫」的風格。
而分析到此,相信同學們已經不難得出正確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