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網際網路零售的崛起讓銀行和網際網路金融交織在一起,本應是狹路相逢,卻「水乳交融」的發展了近5年的時間。5年後的今天互金行業銷聲匿跡,網際網路金融已自斷一臂,支付行業也起起伏伏,下一個5年等待網際網路金融的是什麼呢?
縱觀歷史,聯盟終究是權宜之計,你爭我奪才是客觀存在的規律。
合作關係下,雙方都在圖什麼?
雖然工商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中國平安等頭部銀行集團具備成熟穩定的信用消費產品之外,但大多數銀行都是通過信用卡和作為資金方的聯合貸或助貸模式來拓展自身的消費金融業務。銀行先天具有便宜資金的成本優勢,而在優質客群的把握上也要優於網際網路金融(通過更高的信用額度和信用積分優惠活動等方式),再加上信用卡紮根中國市場已有30年的時間,人們對使用信用卡的消費習慣的接受度和認可度均很高。
所以,在與網際網路金融和平的盟約之下,銀行具備三個考量:
一是繼續鞏固信用卡優勢,通過與網際網路金融的分期免息政策和聯名卡策略,拓展自身的線上消費場景,同時推動自身信用卡餘額規模持續增長以及提高信用卡發卡量;
二是以空間換時間,加速自身數字科技的轉型;
三是孵化自身體系內的「花借組合」,通過與網際網路金融的金融合作導入平臺客戶,逐步將部分用戶轉化為自身體系內的產品用戶。
因此和平階段銀行和網際網路金融的合作更多的是在交換資源,雙方都在利用對方的優勢激發各自消費金融業務的增長潛力。
法規的出臺,打破了原本的和諧畫面
反壟斷法和民間借貸的最高利率的定調,讓和平的天秤發生傾斜。雖然目前市場仍然對「到底是用IRR還是APR計算所得?但是政策發布後,如花唄、微粒貸等主流網際網路金融產品產生了深遠影響,小公司更是死傷無數,資金成本高的互金機構不得不直接繳械退出戰場。
同時雙方在零售金融中所高舉的旗幟也在發生變化:網際網路金融的零售金融主體紛紛宣稱「去金融化」,更名為數科公司;部分銀行則紛紛加碼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吹響數位化金融轉型的號角。簡單來說就是網際網路金融在收割了大量用戶後,開始想要脫離銀行獨立運行,而銀行在幾年的發展後具備了強力的數據後臺支持,也可以進行獨立運作,想要收回失地,一爭一奪大戰一悄悄開始。
野蠻生長後,下一個5年我們要思考什麼?
法規下的網際網路金融行業開始進入收縮階段,守在了自己的護城河前,銀行開始慢慢蠶食,爭鬥還在繼續,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走到最後。
下一個5年或許是比拼的是綜合能力和科技實力的過程。
我們普通人如何在下一個5年中實現財務自由,那你就一定要知道什麼是「內部收益率IRR」,合理運用「內部收益率IRR計算器」才能進行合理的理財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