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閒逛時,我發現在自己生活的這個小城市,竟然開了很多家兒童閱讀工作室。走進一看,呵,好傢夥,書本挺齊全,幼兒區的繪本館更是布置精巧,讓孩子一進去就想在裡面翻翻看看。兒童區也有很多孩子坐在古色古香的木椅上,或看著漫畫,或瀏覽著校園文學,或痴迷於小說故事······
近年來,家長們都漸漸意識到閱讀帶來的好處,重視閱讀。什麼經典繪本、經典名著,只要聽說,都願意買回家;什麼讀書活動、什麼讀書推介,只要知道,都樂於加入。
一本好書,如良師益友,為人指點迷津;一本好書,如治病良藥,能醫治愚昧。讀書,確實很重要。但讀書,僅限於讀繪本、讀經典名著嗎?不然。
親子閱讀是幸福的事
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千裡路,行千裡路不如閱人無數。萬卷書,我們可以給孩子買。千裡路,我們勉強能帶孩子出去旅行,走走看看。但畢竟時間精力有限,這路確實走不了多遠,至於閱人無數,那就更難實現了。
能補齊這些短板的,我覺得非讀新聞莫屬。
早在1964年,英國BBC開始拍攝教育成長類紀錄片《人生7年》,紀錄片真實記錄了英國14個孩子的生活。這14個孩子有的來自孤兒院,有的出生在貴族家庭,他們分別代表英國不同的階層和截然不同的生活。紀錄片從這14個孩子7歲開始,每7年拍攝一次,一直拍攝到他們56歲,共分為7部。紀錄片中分別展示了這樣一番場景:貴族家庭出生的孩子,從小就讀《金融時報》,成年後成為一名社會精英,退休之後過著美滿的生活;貧窮家庭出生的孩子,從小為生活發愁、長大想當一名售貨員,對工作不滿、甚至婚姻失敗。
當然,這些孩子的不同,不能說是讀新聞給他們帶來的。但我們能留意到的細節是:貴族家庭對孩子的引導,從小就讀《金融時報》,通過報紙接觸大千世界。
親子讀新聞也會受益匪淺
新聞確實能為人們提供大量的時事信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對課改提出了具體要求:「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索,勤於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孩子們能學著去接觸新聞,按自己的興趣,再去挖掘新聞背後的故事,頭腦中的素材越積越多,知識面會越來越廣,在新聞中接觸世間百態,知道世間的真善美、學會辨別假醜惡,如同行了千裡路,閱了無數人,形成了一定的儲備,「厚積」達到了,「薄發」也就水到渠成。
當然,信息社會的虛假信息、不良信息也很多,需要家長挑選新聞,與孩子共讀。
所以,請每天抽一點時間,和孩子討論當下的新聞事件,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增長孩子的眼界,開拓他們的胸懷,樹立正確的三觀,還能增進親子感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