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挺好》與東西方的家庭問題

2021-01-10 光明網新聞中心

  【深度解讀】  

  作者:王偉濱(河北科技大學副教授)

  英語中有個說法,「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結局好,就都挺好)。中國熱播電視劇《都挺好》(英文片名正是All Is Well)不久前全部播完,劇中蘇家人在經歷了一場天翻地覆之後,終於以「和解」收場,也算是真的「都挺好」了。劇雖終,但人不散,觀眾對於這部劇的討論仍然熱烈進行,而且,隨著時間流逝,當初對蘇家男人的「恨」,為蘇家「瑣事兒」的「鬧心」,逐漸變成更為冷靜、客觀的思考。

繪畫作品《李爾王的三個女兒》 資料圖片

  「家庭」這件事,東西方皆然,總像一團扯不清的亂麻。然而,也正因為「扯不清」,才產生那麼多有趣的故事。

  筆者曾接觸過一對美國大學教授夫婦,二人結婚數年,父母卻並不知他們已經結婚。更有意思的是,父母其實是重組家庭,且正是夫婦二人各自的父與母。後來,教授夫婦生了小孩兒,老人來看望孩子,這才「真相大白」。當初的尷尬變成了如今茶餘飯後的笑談。當然,像這種情況即便在西方也屬罕見。不過,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家庭成員之間的距離,至少是物理距離,的確拉得越來越遠了。大家庭共居一處的情況已不多見,父母與成年孩子也往往是聚少離多。

  有部美國影片叫《天倫之旅》(Everybody Is Fine,直譯為《家人都好》),講的是一個老人,在妻子去世後過著獨居生活。一次,老人花費很大的精力準備迎接四個孩子歸來的家庭聚會。但聚會日子臨近,孩子們卻一一打電話告知無法成行。無奈的老人決定,既然孩子們沒時間來看他,那他就去看孩子們。老人一路經歷千辛萬苦,見到每一個孩子他總要問,「你過得開心不?」孩子也總是回答,「開心呀」。然而,「開心呀」的虛假外表,掩蓋的卻是「不開心」的真相:畫家大衛染上了嚴重的毒癮且多次入獄,最終因吸毒過量死去。「金領」艾米早已離異,獨自帶孩子生活。「指揮家」羅伯特其實只是在交響樂團裡打鼓。「著名女演員」羅西,也是勉強餬口,並且借住在別人家裡。

勃朗特三姐妹像,由他們的弟弟布蘭維爾繪製 資料圖片

  孩子們之所以找出種種理由不願意去見父親,就是因為害怕面對:他們都想成為令父母驕傲的那個人;但面對父親,他們知道自己永遠「不夠好」。影片結尾,老人心心念念的家人大聚會終於實現,雖然大衛不在了,雖然孩子們還是各自揣著心事,但至少一家人得以聚在一起,這不是「挺好」嗎?

  美國法律規定,成年子女對於「貧困」父母有經濟支援的義務,這裡的重點在於「貧困」。在《天倫之旅》中,父親有自己舒適的房屋,有夠用的收入。在英美文化中,兒女不照顧甚至不去看望父親,也沒有什麼值得批評的。「我不太適合照顧人」這種話,許多成年子女也能「理所當然」地說出口。而在中國文化中,如若說出這種話,恐怕要被痛罵「不孝」了。在中國文化中,「孝」是個核心概念。「善事父母者」謂之「孝」,且「孝」與「順」並行。「順」老人心意,才是「孝道」。《都挺好》中的蘇大強,既有退休金,又有存款,可謂頗具經濟實力的老人,而且兒女經常探望和陪伴他。但他依然種種「作妖」,又是「喝手磨咖啡」,又是「要買房」,顯然是老蘇濫用「孝」字挾持兒女了。

《老友記》中的六位老友,左二為莫尼卡,右一為羅斯 資料圖片

  說到「孝」,在西方文化中,最為人所熟知的要數《聖經·路得記》中的路得了吧。她在丈夫死後,毅然決定隨婆婆前往她從沒去過的夫家的故鄉,並且肩負起照顧婆婆的重任。路得若不如此做而是讓婆婆孤身返回故土,那婆婆一定會因既無生活來源又無人照顧而流落街頭。

  當然在西方也不乏雖「流落街頭」卻「窮並快樂著」的父母。在珍妮特·沃爾斯的自傳《玻璃城堡》開篇中,已經成年而且過上舒適生活的女兒在街上見到母親在翻撿垃圾桶,感到非常難堪。但母親卻覺得女兒是太被社會上的種種「規矩」束縛了。珍妮特父母「瀟灑」慣了,在他們看來,兒女的照顧反倒是幹涉他們的生活自由。

  在英美文化中,贍養父母並沒有作為一種「責任」而被社會強加給個人。不過,大部分子女還是如中國人一樣認真贍養父母的。辭去原本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跑到小鎮上與年邁父母一起居住的也大有人在。可見中西文化中,「家庭」並沒有多麼不同。若說不同,倒是今天西方年邁的父母正是「嬰兒潮」的一代,他們中大多更為「獨立」,不願意與兒女住在一起,而更願意享受自由的生活。

  導致父母與成年子女的關係親近或疏遠的,還有重要的一點——「父母的偏心」。美劇《老友記》中整日嘻嘻哈哈的一對兄妹莫妮卡和羅斯,最大的分歧就是父母的「偏心」——哥哥羅斯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高才生,而妹妹莫妮卡則被看作是個滿身毛病、一事無成的傻姑娘。《都挺好》中,父母賣房供明哲出國讀書,又百般接濟明成,對女兒明玉卻連好臉色都懶得給,這「心」真是偏到腋下去了。而這些,若和歷史上那些著名事件相比,則要算小巫見大巫了。

  春秋時期的鄭莊公,因為出生時母親難產,而一直遭母親記恨,這一點與明玉很像。日後母親偏愛莊公弟弟共叔段,並與共叔段聯合造反。平滅叛亂之後,莊公非常惱怒,對母親發下狠話,「不到黃泉,不相見」。還好,莊公很快悔悟,於是才上演了一出「掘地認母」的悲喜劇。

  在西方文學中,從《聖經》開始,有許多因父母的偏心而造成兄弟之間激烈矛盾的故事:從該隱殺死弟弟亞伯,到雅各與兄長以掃爭奪長子繼承權,再到亞瑟的故事。雅各因為寵愛拉結而愛母及子,在一眾兒女中最寵愛小兒子約瑟,最終導致約瑟恃寵而驕,不把一眾兄弟姐妹放在眼裡。他甚至認為,連父母也要向他低頭才對。忍無可忍的兄弟把約瑟捆綁起來賣給了人販子。不過,被輾轉賣到埃及的約瑟倒是因禍得福,因為能替法老解夢竟然官至極品。多年之後,因故鄉遭遇饑荒,雅各派兒子們去埃及買糧,約瑟對兄長們小小戲弄一番之後,還是和兄弟父親相認,從此,雅各一家便幸福地在埃及安頓下來。這也算是「結局好,就都挺好」的一個例子吧。

  在莎士比亞名劇《李爾王》中,結局就不那麼好了。年邁的李爾王要把國家分給三個女兒,而且誰「最愛他」便可多分。兩個年長的女兒花言巧語哄老人開心,到了小女兒這裡,卻講了一番真話。她說會按本分愛父親,但不可能「全心」,因為自己還要嫁人,自然要分一部分的愛給自己新組建的家庭。一番話氣得李爾王昏了頭,於是把國家全部分給了兩個年長的女兒,小女兒沒有得到分文。日後,兩個女兒露出了真面目,把老父親趕出家門,在荒野中流浪的老王神志模糊,幾乎瘋癲。此時,小女兒帶領援軍來救助父親,並與兩個姐姐開戰,可惜,小女兒身受重傷,最後死在老父親的懷中……

  李爾王疼愛的孝女其實是毒婦,家人眼中的天才也常常變成「廢柴」,就像《都挺好》中媽媽的寶貝蘇明成一樣。這裡還有個有趣的例子。英國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夏洛特寫出《簡·愛》,艾米麗寫出《呼嘯山莊》,小妹妹安妮也有《女房客》等作品存世。但是,家中真正的「驕傲」卻是弟弟布蘭維爾(Branwell),父母和姐妹們對這位「才華橫溢」的弟弟都呵護備至,但他卻沒有取得什麼成就:時不時畫幾幅肖像畫,四處找些短工做做,還染上了毒癮、酒癮,後來竟與一位有夫之婦糾纏在一起。最終,他年僅31歲便離家人而去。

  父母偏心的一個重要方面,便是在經濟上的厚此薄彼。家庭關係當然並非金錢所能理清,但不得不說,在家庭中金錢佔著頗重的分量。

  《都挺好》中蘇大強為每個孩子設立帳本的做法的確過分,但至少為明玉討要公道提供了有力的「證據」。據筆者一位年逾70的美國朋友凱西說,她讀大學時學費是家裡出的,大學畢業工作伊始,父親便要她連本帶利償還大學學費,她也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便努力還上了這筆錢。數年後,母親得知此事並且得知父親並沒有讓家裡其他子女償還大學學費後很是生氣,便逼著父親把當初所還錢款又退給了女兒。

  在《都挺好》中,觀眾的同情心大都放在女兒蘇明玉身上:自小被母親嫌棄,自己心目中的大學連去考一考的權利都沒有,自從大一開始,就被家裡斷了經濟來源,雖說一時氣憤,和家人籤了斷絕關係的「合同」,卻還要從經濟、感情、體力各方面去支持這個令她傷透了心的家庭。其實與明玉相比,現實生活中更有比她的經歷還要悲慘得多的情況存在。

  2018年的一本暢銷自傳《教育》講述了一對父母和七個孩子的故事。孩子們長大後,家庭分裂為兩個陣營,4個在父母的「家族企業」——廢鐵場和精油煉製中心——討生活,3個讀到了博士去他鄉謀生。作者塔拉·韋斯託弗在17歲前從沒去過學校,只是每日在父親的廢鐵場上幹活兒,因為父親認為上學對於女孩子來說不亞於與魔鬼打交道。迷信而偏執的父母根本不把孩子的生死放在心上。鐵棒穿腿、烈火燒身、液壓機「咬人」等種種險情,對於這家的孩子們來說都是家常便飯,更有甚者,大哥肖恩還有著嚴重的暴力傾向,對兄弟姐妹動輒拳腳相加甚至拔刀相向。塔拉再也不能忍受這個「家庭」……最終,憑藉自己的努力和韌勁,塔拉不僅考上了大學,而且一路讀到了博士。只是,那個家她再也回不去了,因為她已經被父母「宣判」為投靠「敵人陣營」的叛徒。

  「都挺好」,這是一句掩蓋了多少紛繁複雜的面子話。據說,原著小說的結局,蘇家人該恨的,還在恨,該怨的,還在怨。不過,「結局好,就都挺好」。家庭這本經,本就沒有個標準的念法,能放下,甚至能明白血濃於水這個道理,哪怕只為了給一部讓觀眾揪心了個把月的劇一個大團圓結尾,也算是「挺好」吧。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18日 13版)

[ 責編:孫宗鶴 ]

相關焦點

  • 《都挺好》觀後感
    《都挺好》曾風靡一時的電視劇大家都看過吧!我也是追劇者之一。對於強勢的媽媽,爸爸蘇大強前半生的懦弱無能,後半生的自私無比,大兒子蘇明哲的愚孝,二兒子蘇明成的「媽寶男」,小女兒的不公平對待,你們印象最深的是什麼呢?
  • 什麼是原生家庭?《都挺好》告訴你答案
    《都挺好》第21集,明玉被明成打,住了院,明玉回想起這麼多年的委屈,決定起訴二哥,蘇大強再次逃避。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同。」蘇家的不幸,在於母親的強勢,父親的懦弱,有人說「母強兒必弱」,其實「母強父也弱」。
  • 《都挺好》的蘇明成:原生家庭下被溺愛壞的孩子,到底有多可怕?
    對於《都挺好》的結局洗白,我對此抱有的態度其實是強烈不滿的。大結局了,蘇大強被洗白成阿爾茨海默症患者,而蘇明成遠走他國努力工作掙錢還債,蘇明哲則為了自己的小家回到美國,最終,蘇大強的贍養問題,則全權交由蘇明玉來接手。
  • 文化剖析: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很大,沒有孰高孰低,只是視角問題
    而在西方有一個信念,一直貫穿著整個西方社會的智慧發展史,那就是任何範疇都可以找到它的必要和充分條件。只有我們打消東方文化觀念和西方文化觀念中的偏見,尊重彼此,真實和客觀地了解對方,就能做到和諧共生。在《思維的版圖》一書中,作者尼斯貝特認為語言和思維是導致東西方文化差異的巨大原因。
  • 《都挺好》熱播,原生家庭用英語怎麼說?
    最近大家都在追《都挺好》。正午出品,全員演技在線,46集的劇播完前1/3,豆瓣上近3萬人打出的平均分還能有8.4,幾乎是成為了2019年開年第一部爆款良心劇。作為一部家庭倫理劇,《都挺好》一開篇就揭開了老父親的贍養難題,關注現實問題,直擊現實生活,除了引人共鳴,更是一度引發了觀眾深思。
  • 論東西方文化價值觀念
    作者簡介:    內容提要:東西方文化價值觀在以下四個主要方面的差異最為懸殊:一是權力分配的不同差距;二是個體化與集體化;三是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對立;四是思維方式的分析和綜合。由這個特殊性引起的交際活動短路現象十分普遍:熱心扶上了年紀的外國人過馬路遭到謝絕;提前到外國朋友家赴約卻引起主人的不快(東方人的詫異);同性朋友手挽手走在街頭會引來外國人異樣的目光;一位外國人在火車到站整整一小時前就被乘務員叫醒說:「You can wash your face.」彼此都認為對方的行為令人費解,甚至不可思議。這些現象說明,造成文化隔離的遠非僅是語言上的問題,還有不少是概念上的問題。
  • 《都挺好》裡出現的等候椅,這裡都有,而且都挺好!
    熱播劇《都挺好》,憑藉超逼真寫實性吸睛無數,劇中對現實家庭生活的深度揭示,發人深思。劇中內容及其中的人物角色無需多言,術業有專攻,此處要講的是,《都挺好》劇中在醫院,派出所等出現的機場椅,等候椅,輸液椅,三興家俱這裡都有,而且無一例外,都挺好。
  • 人類的美德:東西方是一樣的
    這都很難說。至少完全就詞彙說,今天的一個英國人,即使完全沒有學過拉丁文,拿一本《法學彙纂》(The Digest)或者《法學階梯》(Institutes)會怎樣?不說他們,就是我這樣一個不太懂外文的人,那裡面所保留的詞彙,許多我還可以一眼看得出大致是什麼意思。雖然整個這篇文章我看不懂,但是這些詞我還是懂的。    所以,我覺得有些說法太虛,包括文明什麼的。
  • 精工和雪鐵納哪個好,潛水錶東西方大戰
    來源:西盟科技資訊 相關關鍵詞 提起手錶產地,大家第一時間就會想起瑞士,勞力士、歐米茄、天梭等一眾知名品牌都來自這裡
  • Staub琺瑯鑄鐵鍋,東西方餐飲文化的碰撞與交融
    它可煎、炸、燜、爆、烤、煨、焗各種食物,且由Staub琺瑯鑄鐵鍋烹飪出來的菜餚堪比專業廚師,這讓很多中國家庭享受到了美食的新體驗。但眾所周知中國人飲食注重營養搭配的健康理念,那麼這樣一口西式鍋具能否做到呢?
  • 《都挺好》的原著,才是真正的圓滿結局
    明成徹底改頭換面,主動申請去非洲項目鍛鍊,臨走前還取得了朱麗的諒解,複合有望;全劇的萬惡之源蘇大強則因為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症(老年痴呆),性情大變,成了一個體諒子女,對子女充滿愛的好父親。而明玉也感受到了父親的愛,與家庭完美和解,辭職專心照顧父親。
  • 經濟學人精讀:《都挺好》熱播,原生家庭與孝道 | 考研英語外刊雙語
    而3月1日在浙江衛視首播的電視劇《都挺好》就做到了。這部電視劇講述了一個虛構的中國家庭故事,這個家庭內部矛盾叢生。女主角蘇明玉跟她寡居的父親和二哥的關係都不好。她的父親愛嘮叨,脾氣古怪,希望兩個兒子能給他錢,讓他享受奢侈的生活。這導致兩兄弟不斷爭吵,誰都不想被稱為不孝子。
  • 思客用大數據為「蘇家人」做了張屬性卡,都挺好!
    3月1日上線至今《都挺好》熱度始終強勁新華睿思、騰訊指數數據顯示播出25天期間《都挺好》每日信息量在10萬上下開播當天、21除了一眾演員演技在線,劇情跌宕起伏以外,《都挺好》這部劇的火爆,更離不開它對多重社會問題的關注。有網友評價說:這部劇往淺了看是一部家庭倫理劇,往深了看則是一部社會現實劇!
  • 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的影響
    而各國的不同地域特色、風俗習慣和人文特點都是影響商務英語翻譯精準度和準確性的主要因素。下面就東西方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產生的影響做出分析。 一、東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逐步加快,對外貿易已經成為現階段經濟發展的新路徑。同時也促進了商務英語成為東西方各國家之間的普遍交流方式。
  • 長大很懦弱的孩子,都出自這樣的家庭,可悲的是父母還挺得意
    導讀:長大很懦弱的孩子,都出自這樣的家庭,可悲的是父母還挺得意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長大很懦弱的孩子,都出自這樣的家庭,可悲的是父母還挺得意!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安娜與國王》東西方文化大碰撞,國王與家庭教師的愛情缺憾
    其實早在之前,拉瑪四世就表現出對大國文化的興趣學習,這從電影裡安娜來到暹羅國王宮後,拉瑪四世跟首相都能用流利的英語跟她對話可以看出來,甚至可以聊一些英國的文化。拉瑪四世一直奉行與大國為伍,嚇退強鄰的外交政策,藉助大國英國的強國形象,並與之交好學習,嚇退強鄰,換句話說就是找個大國英國當靠山,嚇退法國。
  • 東西方為官,各不相同,萬不可張冠李戴
    在東西方文化裡,關於「官」的定義天差地別。所以,必須加以分別論之。以希臘半島和義大利半島為代表的西方世界,由於地理氣候不宜耕作的原因,貿易圍繞著地中海早早就開始繁榮起來。貿易的特點是:在抹上的地方與陌上人之間打交道。所以,「約定」成為西方人生存的需求。
  • 《什剎海》首播,胡同串兒裡的《都挺好》,包圓兒的八仙樓故事
    1年前剛去的什沙海,看過了前海後悔,只是沒怎麼懂老北京的板板話兒,「兒化音」倒是學的賊溜兒,還買了葫蘆串,想起來都挺好,《什剎海》剛播,就看到了景兒,在琢磨著劇情,怎麼看都有點《都挺好》的意思。這麼一來,喜聞樂見的故事感就來了,畢竟有《都挺好》裡蘇大強的前車之鑑,觀眾們都能看得懂那些家長裡短的故事,劉師傅想管事,兒子們不安分,於是典型的家庭矛盾衝突就來了,在經過老北京的「和事佬」,孫兒女們的撮合,從破裂的家庭,到合家大團圓結局,故事便被包圓了。
  • 東西方當代建築藝術的比較研究
    摘 要:在東西方建築文化的大背景下,通過解讀建築師的理念、作品以及表現手法,對東西方當代建築作比較研究。東方以王澍為例,西方以扎哈? 一、東西方建築文化大背景 1.歷史起源的相似性 追溯到東西方人類起源的時期,先民們為了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衍生出建築的雛形,建築材料取材於自然。
  • 東西方都有神話故事流傳,其中有這麼幾個巧合,你都知道嗎?
    神話傳說的故事,想必人人都愛聽,大家也聽過不少,關於神話傳說的故事,雖然東西方文化有很大差異,但是雙方都有,神話故事的流傳,小編今天就給大家講一下,東西方文化中,一些巧合的事情。首先第一個,就是關於火的發明,在我們東方神話中,以前人都是靠天然的火種,後來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人們可以自己產生火,開始了華夏文明,於是燧人氏被人稱為火祖,位列三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