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其實是13號晚上寫的,寫到一半吃飯去了,回來發現內容丟了,因為沒有寫題目沒有保存到草稿箱,只能憑著記憶大部分重新寫了一遍。
咱家李對對就有這個本事,一個喵都能跑出萬馬奔騰,已經在客廳飛了一個多小時了,不知她在搞什麼,好像有盆或者其他什麼的掉在地上,太冷了,懶得出被窩去看,連追著她後面的豬羔子都去吃飯補充體力了她還在飛,搞得豬羔子吃飯不能專心,要時不時的停下來觀察一下是否要繼續加入,夏天的時候可能是因為天氣熱有一段時間不跑酷了,我以為是大一些淑女點了,最近突然冷了很多,又開始了,熊孩子,啥時候能做個安靜的姑娘啊,我有時都恍惚,她到底是不是女娃兒,啥時候能像我七一樣安靜如兔貌美如花。
今年秋天比每年冷的早一些,按照往年的習慣過了十一會把毛巾被換成薄被子,進入十一月才換厚被子,可今年,才蓋了一周的薄被就退役換上厚被子,迅速暖和了,很有滿足感,喵們也都特別會照顧自己,很少睡被窩的我七小棉襖也開始主動進被窩了,平時都是右側睡比較多,偶爾翻身換左邊,我七吃飯喝水回來發現我變了姿勢就坐在枕頭上用小腦瓜蹭我,開始以為是要陪玩,翻身的時候被子掀開了一角,我七順勢就進了被窩,原來是要進被窩,有小棉襖陪睡,就是暖和。
周一去六院複診的時候趕上醫院裝修,臨時把兒童門診安排在和成人同一層,從沒想過現在孩子們壓力也這麼大,候診的時候聽家長們聊天,兩個自閉症的孩子一個是兒研所轉過來的一個是兒童醫院轉過來的,還有一個是高中生,孩子已經接近崩潰了家長還在旁邊念叨,好想對家長說,給孩子一點空間,又怕打擾了人家,也許孩子這時候正需要安慰,還是安心的在原地候診,難得見一回大場面,著實嚇得我了,一直緊張著,從前都是安安靜靜的,做兒科醫生確實太辛苦了,看著身邊那麼多孩子來這裡就診,其實內心很不舒服,本該是快樂的成長,卻要經歷這份折磨。
《邱吉爾的黑狗》,作者:安東尼 斯託爾,是英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精神科醫生,這本書是我在17年剛剛生病在家休息的時候買的,本來以為是小說,沒想到是一本比較專業的心理學書,當時略翻了一下就放下了,前幾天把它從書架上翻出來,認真的讀了一遍,其實,已經忘了一大半了,有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開始討厭閱讀,是因為時常前一天讀過的第二天就忘了,或者讀完之後根本記不住內容,這種感覺讓人很沮喪,每天陷在不開心裡,但是經過幾個月後發現,不讀書就跟傻子一樣沒區別,那還是繼續閱讀吧,哪怕是記住十分之一或者一句話一個觀點也是好的,這本書的前四章是寫的關於邱吉爾,卡夫卡,牛頓和斯諾的生平經歷以及心理問題,作者的觀點是,第一,嬰幼兒和童年時期沒有得到過好的撫養,成年後容易有心理或者精神疾病的概率更大,第二,遺傳因素佔一部分,第三,生活經歷是一個重要因素,邱吉爾雖然出生在貴族家庭,父親是公爵,然而,並不是出生在貴族家庭就一定是有很好的撫養,在那個年代或者是說在那個英式傳統貴族家庭裡,就像中國古代的皇宮裡的皇子,孩子都是由保姆撫育的,父母更多的時候是忙於工作和社交,邱吉爾成年後對保姆的依戀比對父母更多,而且,他的父親也是有憂鬱症的,所以,在他的一生中,都是在與黑狗戰鬥,其中有一句話大概意思是,患有抑鬱症的人不得不讓自己忙碌起來,才不會被黑狗吃掉。這句話我很贊同,比如我發現自己生病之前,其實已經很疲憊很喪了,但是內心裡還有一個信念要堅持,就是完成孝順父母的任務,這在我來說是一項任務,一份職責,這些都完成之後,我就頹了,很長時間裡真是醬油瓶子倒了我都不想扶,小時工來打掃衛生的時候我就儘量避開,冬天裡也要穿上外套出去走走,因為不想說話,能讓我繼續堅持的動力就是家裡幾個娃,後來又趕上家裡幾個喵主子集體生病,每天疲於奔波在工作和帶貓輸液的路上,如果不是那最後一根稻草我可能還在扛著,那就不知道現在是一個什麼樣的了,也許更慘,有一部分人跟我一樣,童年裡或許沒有得到好的撫養,但是成年生活裡遇到好的伴侶或者平淡的生活經歷,那她(他)會平穩的度過一生,但是像我這樣折騰的生活,就會容易讓人疲憊沮喪陷入谷底不能自拔,邱吉爾在他的書中有一段描述:「當一列快車通過時我不敢靠近月臺,我也不敢站在船邊看,下一個動作可能就會結束一切。」在讀到這一段之前,我只認為只有我是這樣的,生病後我發現開始恐高,房子從原來的8層換到現在的矮層,其實我是想換到一層,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16年跟著同事們去首爾的時候她們在玻璃棧道上拍照,我不敢去,我怕控制不住我自己,我只在岸邊羨慕的看著,當然,我是不會表現出來恐懼的,在別人看來,我只不過是一個各色不合群的人,我並不在乎這樣的評價,因為我自己也知道自己不合群,當時並沒有覺得有什麼,現在回頭看,這是一種自我保護,就是潛意識裡,讓我離開這些不安全因素,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怕水聲,可能也是如此。當你發現你不對勁兒的時候,其實是大腦在提示你,該停下來歇歇了,再繼續下去會出問題,然後我就轟然倒下了,看著滿屏的郵件,一句話都讀不懂,當我意識到自己出問題的時候,上帝為我打開了另一扇窗。
這本書更像是論文或者是對佛洛依德和榮格的研究方向的解析和觀點論證,有一些專業的部分就不囉嗦了,太枯燥,作者對佛洛依德大量的否定和對榮格的肯定我表示保留個人意見,我覺得,研究並不是一味的否認和推翻,而是一個研究的發展和進步,很多人不願意研究或者接待中老年患者,認為已經僵化了,一些思維方式很難改變,但是榮格對這一類非常認真的研究,也因此跟他的老師佛洛依德先生在一些觀點上產生分歧,到後來斷絕關係,也很少有人研究成人發展,倒是有很多研究成年人的衰退和痴呆,關於衰退,我是有切身體會的,無論是在精力還是體力上,如何減緩衰老的速度,只能是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增加運動,減少體重,多做點自己喜歡的事,讓自己開心一點,我們能為自己做的,越來越少,很多時候都是要有外界因素影響,還是越少越好。
能愛,能工作,這是弗洛伊德為心理健康下的定義。本書中大多數都是在寫後一點,「能工作」,這是很多精神疾病患者需要面對的一個問題,比如我,在很大程度上,我的工作能力不如從前的三分之一,這是最讓我抗拒的事情,但是,我也要面對,在沒有讀心理學書籍之前,我從沒有想過,自己還有這樣一天,讀的越多,發現的問題越多,這對我的好處就是,我可以看到自己的問題,壞處就是,有時會容易把自己批判的體無完膚,人可能就是個矛盾體,有時候感覺像是兩個自己在打架,大多時候是那個完美主義的我佔上風,然後把自己批一頓,但是,至少,我看到了自己的問題,這在短期內不會產生效果,但總是會讓我重新認識一下自己,即使再掙扎再批判,到最後好的壞的我都得接受。
第十二章寫的是,真正的天才不是瘋子,有很多科學家文學家或者作曲家是有一些患有抑鬱症或者一些其他精神疾病,但這個比例很小,僅佔百分之幾,並不是所有的天才都患有精神疾病,人在生病的時候思維方式工作能力靈感都會降低或者消失,一些作品也會因此而發生變化或者退步,甚至停滯,所以,不要把天才和瘋子掛在一起,內在擁有自尊自信的人,足以支持和面對挫折,當經歷苦難痛苦後總能重新站起來,我就特別羨慕自信的人,其實,當我看到自己的問題的時候也會慢慢的去學著如何讓自己自私一點,很多時候還是不行,也還在努力學習中。
最後一章,是關於精神醫生的責任,開始的時候我還持反對態度,因為作者的觀點是不要強制約束精神疾病患者入院,讀到後面作者有寫「除非確信某人確有危害他人或自身的危險,任何對他所採取的強制,精神醫生都不應配合,有一部分是因為心智不全,身體疾病或者老年痴呆,所造成的問題又超乎尋常,可以視為例外。」對於這部分我覺得還是有道理的,其實一些平時可以控制好情緒對社會沒有危害的人,完全可以生活在家裡,只是辛苦家人照顧,這部分其實也有另當別論的時候,比如家人沒有能力或者沒有時間照顧,把患者放在家裡又不安全的情況,可以與本人協商,但是,強制,這是哪個國家任何醫院都無法拒絕的情況,每個醫生都有自己的觀點,我作為患者,也只能看看就好,沒有發言權。
天天揍耗子撩閒,後來被餅姐piapia的打了
母子大戰,擦臉
難得倆熊孩子不在,陪我餅餅玩一會兒
他倆在滿天飛,狹路相逢了
李對對先跑了
過來質問,為啥我不幫她揍豬羔子,太遠了啊,麻麻不想起
每天啃爪爪
我七小棉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