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記者 餘璐)太湖水位已經持續超警戒20多天,7月19日8時,太湖暴發2016年以來首次流域性洪水,平均水位達4.71米,超警0.91米。為減輕太湖流域超保證水位壓力,上海已於19日上午9點開啟元蕩水閘5小時後關閉。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降雨有哪些特點?「超長」梅雨是助推湖流域性洪水的重要原因?如何確保太湖流域防洪安全?聽聽權威人士怎麼說。
總量大、歷時長、強度大是今年梅雨特點
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馬雷鳴表示,今年太湖流域梅雨特點是總量大、歷時長、強度大。自6月9日入梅至7月21日出梅,太湖流域降雨量為583.8毫米,梅雨總量已達多年均值的2.42倍,梅雨期比多年平均多18天。與常年相比,2020年入梅正常,均為一段梅雨期。2020年入梅以來無颱風生成,副高主體偏南,冷渦位置偏南,雨帶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南北擺動,使得暴雨頻繁、強降雨區重疊、梅雨總量大。
據了解,7月17日,上海市氣象局啟動了防汛救災氣象保障一級應急響應,上海中心氣象臺(太湖流域氣象中心)啟動太湖流域氣象保障一級應急響應。預計23日夜間至24日早晨、26日至27日流域各有一次降水過程,未來一周流域各分區面雨量可達25-45毫米。流域水利樞紐將全力搶排,儘快降低太湖水位,緩解防汛壓力,為後續降水過程充分做好防汛準備。
如遇風暴潮「三碰頭」 易形成較大洪澇災害
與鄱陽湖、洞庭湖等流域相比,太湖流域防汛有哪些特點?馬雷鳴談到,當前流域防汛形勢依然嚴峻,後期仍多陣性降水過程。
馬雷鳴說。
抓住7月下旬有利時機儘快降低太湖水位確保防洪安全
22日20時,太湖平均水位4.77米,超保0.12米,周邊河網區有45站水位超警0.02~1.07米,其中20站水位超保0.07~0.47米。
繼續加強太湖洪水外排工作。太湖水位漲得快、退得慢,要抓住7月下旬降雨少、沒有颱風影響的有利時機,繼續運用太浦閘等水利樞紐和沿長江北排、沿杭州灣南排工程加快洪水外排,盡最大努力儘快降低太湖及周邊河網水位,加強環湖大堤和太浦河、望虞河等重要堤防的巡查防守,確保防洪安全。
目前,水利部已派出工作組專家組在太湖一線協助指導地方做好防汛工作,水利部維持水旱災害防禦Ⅱ級應急響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