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長」梅雨助推太湖流域性洪水?聽聽專家怎麼說

2021-01-08 金臺資訊

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記者 餘璐)太湖水位已經持續超警戒20多天,7月19日8時,太湖暴發2016年以來首次流域性洪水,平均水位達4.71米,超警0.91米。為減輕太湖流域超保證水位壓力,上海已於19日上午9點開啟元蕩水閘5小時後關閉。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降雨有哪些特點?「超長」梅雨是助推湖流域性洪水的重要原因?如何確保太湖流域防洪安全?聽聽權威人士怎麼說。

總量大、歷時長、強度大是今年梅雨特點

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馬雷鳴表示,今年太湖流域梅雨特點是總量大、歷時長、強度大。自6月9日入梅至7月21日出梅,太湖流域降雨量為583.8毫米,梅雨總量已達多年均值的2.42倍,梅雨期比多年平均多18天。與常年相比,2020年入梅正常,均為一段梅雨期。2020年入梅以來無颱風生成,副高主體偏南,冷渦位置偏南,雨帶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南北擺動,使得暴雨頻繁、強降雨區重疊、梅雨總量大。

據了解,7月17日,上海市氣象局啟動了防汛救災氣象保障一級應急響應,上海中心氣象臺(太湖流域氣象中心)啟動太湖流域氣象保障一級應急響應。預計23日夜間至24日早晨、26日至27日流域各有一次降水過程,未來一周流域各分區面雨量可達25-45毫米。流域水利樞紐將全力搶排,儘快降低太湖水位,緩解防汛壓力,為後續降水過程充分做好防汛準備。

如遇風暴潮「三碰頭」 易形成較大洪澇災害

與鄱陽湖、洞庭湖等流域相比,太湖流域防汛有哪些特點?馬雷鳴談到,當前流域防汛形勢依然嚴峻,後期仍多陣性降水過程。

馬雷鳴說。

抓住7月下旬有利時機儘快降低太湖水位確保防洪安全

22日20時,太湖平均水位4.77米,超保0.12米,周邊河網區有45站水位超警0.02~1.07米,其中20站水位超保0.07~0.47米。

繼續加強太湖洪水外排工作。太湖水位漲得快、退得慢,要抓住7月下旬降雨少、沒有颱風影響的有利時機,繼續運用太浦閘等水利樞紐和沿長江北排、沿杭州灣南排工程加快洪水外排,盡最大努力儘快降低太湖及周邊河網水位,加強環湖大堤和太浦河、望虞河等重要堤防的巡查防守,確保防洪安全。

目前,水利部已派出工作組專家組在太湖一線協助指導地方做好防汛工作,水利部維持水旱災害防禦Ⅱ級應急響應。

相關焦點

  • 太湖流域性洪水都怪「超長梅」?看專家怎麼說
    7月19日8時,太湖暴發2016年以來首次流域性洪水,平均水位達4.71米,超警0.91米。19日9時,上海開啟元蕩水閘以分流太浦河,加速河水下流,為降低上遊太湖水位分流減壓。這也是上海近五年來第一次開啟元蕩水閘。江蘇省常州市氣象應急小組來到太湖、滆湖、長蕩湖等流域實地查看水位。
  • 解讀:今年太湖流域梅雨有哪些特點?
    專家: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 馬雷鳴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瑾 通訊員 劉敏 茅懋7月19日8時,太湖暴發2016年以來首次流域性洪水,平均水位達4.71米,超警0.91米。19日9時,上海開啟元蕩水閘以分流太浦河,加速河水下流,為降低上遊太湖水位分流減壓。這也是上海近五年來第一次開啟元蕩水閘。天氣氣候是流域性洪水的推手之一。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天氣氣候有哪些特點,與往年有何不同?對防汛工作產生哪些影響?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馬雷鳴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
  • 聽聽專家怎麼說
    聽聽專家怎麼說   時至7月下旬,南方尚未出梅。正常情況下早該結束的梅雨期為何出現超長情況?今年梅雨期的降雨量為何異常偏多?   20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南京大學氣候預測研究聯合實驗室主辦2020年梅汛期降水異常成因研討會。來自國家氣候中心、中央氣象臺、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專家學者,湖北、安徽等省氣象局一線的業務科技工作者參加了研討。
  • 梅雨變暴雨 長江中下遊或發生區域性較大洪水
    「七下八上」的主汛期會不會發生類似1998年那樣的大洪水?記者就此採訪了權威部門和專家。  15輪強降雨密集「轟炸」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這是古人對江南梅雨時節的生動描述。然而,今年的梅雨「脾氣」古怪,下起雨來不是「淅淅瀝瀝」,而是異常「兇猛」。  據統計,入汛以來,南方地區共發生了15次強降水過程。
  • 梅雨進入盛期 氣候專家解讀今年的梅雨會更「暴力」嗎?
    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我們邀請了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做客直播間為我們解讀梅雨。嘉賓: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 周兵主持人:中國氣象報記者唐淼 劉佳 新華網記者郝多主持人:五月以來,我國的天氣氣候特點是什麼?目前,哪些城市已經入梅了?
  • 梅雨進入盛期 今年的梅雨會更暴力嗎?氣候專家為你解答
    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我們邀請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做客直播間為我們解讀梅雨。嘉賓: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主持人:中國氣象報記者唐淼 劉佳 新華網記者郝多圖為直播現場。主持人:5月以來,我國的天氣氣候特點是什麼?目前,哪些城市已經入梅了?
  • 梅雨不停大汛就來 長江中下遊或發"區域性較大洪水"
    據統計,6月15日以來,珠江、太湖和淮河均發生編號洪水,其中西江幹流、淮河幹流和太湖相繼超警。有197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較2000年以來同期偏多57條,其中33條河流發生超保證水位洪水,12條河流發生超歷史紀錄特大洪水,4條河流發生超50年一遇特大洪水。國家防總會商認為,長江中下遊可能發生區域性較大洪水,且有可能出現上遊洪水與中下遊洪水遭遇的流域性洪水。
  • 颱風「姍姍來遲」 或減弱梅雨影響
    太湖超過保證水位並正向歷史第二高水位逼近,長江中下遊幹流及兩湖即將全線超警,淮河近期將迎來新一輪漲水過程,如此防汛形勢下,即將登陸我國的颱風「尼伯特」,是否會加重災情?長江幹流堤防能否守得住?昨日,新京報記者就8個焦點問題採訪了相關部門和專家。
  • 梅雨進入盛期 今年的梅雨會更「暴力」嗎?
    來源:經濟日報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周兵告訴記者,梅雨標準具有複雜性和科學性,梅雨的監測指標與入梅情況與梅雨到底在哪些地方出現是密切相關的,入梅的標準一直是業務和科研中的難點,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開展了有關梅雨問題的大討論,歷時了兩年時間,最後以氣象臺為代表的注重環流因素來考慮梅雨,以氣候和研究部門為主的注重氣象要素來考慮梅雨,所以一直沒有明確的結論。
  • 首席進直播間帶貨(jiě dú)梅雨
    原創 首席來了 中國氣象局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會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入梅的標準一直是氣象業務和科研中的難點,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開展了有關梅雨問題的大討論,以氣象臺為代表的專家注重以環流因素來考慮梅雨,以氣候和研究部門為主的專家注重以氣象要素來考慮梅雨,一直沒有明確的結論。2008年開始,中國氣象局開始準備制定梅雨的監測指標,歷時10年,在2017年5月12日正式頒布了梅雨監測指標。
  • 湖北梅雨已超1998年,大洪水會重現嗎?權威解讀:不確定性較大
    雖然和之前,南方的雨帶的確是北抬了,今天湖南江西浙江上海都見到了太陽,但湖北安徽等地其實還是籠罩在雨帶下,代表著綿綿的梅雨仍在繼續。超長梅雨季帶來的結果,是今年的雨水特別多——氣象監測顯示,從6月8日入梅以來,截至7月11日17時,武漢累計梅雨量已達771毫米,已經超過1998年659.3毫米梅雨量,居195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位,僅次於2016年,綿長又量大的梅雨導致最近湖北長江幹流水位猛漲,7月11日晚8點,武漢關水位漲到28.49米,為同期歷史第一,也是武漢關觀測記錄中的第五高水位。
  • 50天超長梅雨季今天結束 需防範強對流天氣
    「超長待機」的梅雨季終於結束。今年梅雨期長達50天,主要呈現入梅早、梅期長、強降雨區重疊、梅雨總量大等特點。省氣象臺消息,7月18日浙江正式出梅,但梅汛帶來的影響卻並沒有結束。「超長待機」的梅雨季終於結束。
  • 今天 與超長梅雨季說再見
    資料圖「超長待機」的梅雨季終於結束。今年梅雨期長達50天,主要呈現入梅早、梅期長、強降雨區重疊、梅雨總量大等特點。省氣象臺消息,7月18日全省正式出梅,但梅汛帶來的影響卻並沒有結束。記者從省水利廳獲悉,17日7時,太湖水位漲至4.65米(吳淞高程),太湖流域發生超標洪水,太湖防總於8時啟動防汛Ⅰ級應急響應。10時,省水利廳轉發太湖防總關於全力做好太湖超標洪水防禦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杭嘉湖地區嚴格落實防汛責任,執行應急調度方案,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和巡堤查險除險,做好值班值守和信息報送。
  • 梅雨並非總溫柔,警惕「暴力梅」
    中國天氣網訊 江南梅雨,並非總是細雨濛濛,梅雨也可能很「暴力」,歷史上梅雨期致災也有發生,切不可放鬆警惕。梅雨並非總溫柔 「暴力梅」致災不可忽視梅雨,是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每年6、7月份都會出現的持續天陰有雨的氣候現象,由於正是江南梅子的成熟期,故稱為「梅雨」。梅雨緣何而起呢?簡單點說就是打北邊來的冷空氣,碰上了打南邊來的暖溼空氣。
  • 湖北省梅雨氣候概況
    梅雨按其類型可分為典型梅雨和二度梅雨。典型梅雨,一般出現於6月上旬到7月上旬,出梅以後,即進入盛夏,此時雨量顯著減少、溼度下降、溫度升高、多酷熱天氣。典型梅雨長約20-24天,雨量約為1000毫米,異常多梅年如1954年為常年雨量的3倍。
  • 超長!暴力!破極值!大數據復盤2020年梅雨季
    入梅早 出梅晚 超長版梅雨季尚未結束2020年第一場梅雨比以往來得都偏早。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顯示,今年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在6月1日、6月9日和6月10日先後入梅,分別比常年偏早7天、5天和11天。目前江南區已經在7月11日出梅,梅雨期長度為40天,較常年偏長10天。
  • 超長!暴力!破極值!大數據解讀2020年梅雨季
    入梅早 出梅晚 超長版梅雨季尚未結束2020年第一場梅雨比以往來的都偏早。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顯示,今年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在6月1日、6月9日和6月10日先後入梅,分別比常年偏早7天、5天和11天。目前江南區已經在7月11日出梅,梅雨期長度為40天,較常年偏長10天。
  • 這些水利工程是怎樣調蓄洪水的?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 今年,長江中下遊地區經歷了超長待機的「梅雨季」,且受大氣環流影響,南方其他不少地區也都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強降雨天氣,這使得這些地區的江河湖泊水位快速上漲,防汛壓力也隨之增大。那麼,大壩、閘口都是怎樣發揮調蓄洪水作用的?洩洪是在什麼情況下決定的?洩洪會對壩體本身及下遊群眾帶來哪些影響?讓我們一起了解下這些水利工程的前世今生,請水利專家為我們答疑解惑。「旅遊時叫它千島湖,洩洪了叫它新安江水庫。」今年7月8日,位於浙江省境內的新安江水庫因其在建成61年間首次開啟九孔洩洪,引發網友關注。
  • 2020會再現98年大洪水嗎?
    是否還會再現「98+」大洪水?11日,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採訪了湖北省和武漢市相關氣象專家,請他們一一解答。  一問:為何出現罕見「暴力梅」  武漢市觀象臺監測顯示,從6月8日入梅以來,截至7月11日17時,武漢累計梅雨量已達771.0毫米。相比近30年同期平均梅雨量389.3毫米,偏多近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