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 馬雷鳴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瑾 通訊員 劉敏 茅懋
7月19日8時,太湖暴發2016年以來首次流域性洪水,平均水位達4.71米,超警0.91米。19日9時,上海開啟元蕩水閘以分流太浦河,加速河水下流,為降低上遊太湖水位分流減壓。這也是上海近五年來第一次開啟元蕩水閘。
天氣氣候是流域性洪水的推手之一。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天氣氣候有哪些特點,與往年有何不同?對防汛工作產生哪些影響?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馬雷鳴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
一問: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降雨有哪些特點?和往年相比有哪些異同?
答:今年太湖流域梅雨特點是總量大、歷時長、強度大。自6月9日入梅至7月21日出梅,太湖流域降雨量為583.8毫米,梅雨總量已達多年均值的2.42倍,梅雨期比多年平均多18天。
我們選擇暴發流域性洪水的1999年、2016年與今年作對比分析。其共性在於,與常年相比,這些年份均出梅較遲,梅雨持續時間長。
不同在於入梅時間和梅雨段數,其中1999年入梅早,並出現二度梅現象;2016年入梅偏晚,2020年入梅正常,均為一段梅雨期。
這一差異與氣候背景、天氣形勢密切相關。1999年受拉尼娜影響,西太平洋副高主體偏弱偏南。2016年和2020年都是在厄爾尼諾背景下,其中2016年梅雨期僅生成一個颱風,西太平洋副高異常強盛且穩定;2020年入梅以來無颱風生成,副高主體偏南,冷渦位置偏南,雨帶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南北擺動,使得暴雨頻繁、強降雨區重疊、梅雨總量大。
太湖流域入梅以來降雨量實況圖 來源:太湖流域氣象中心
二問:太湖流域目前處於一級應急響應狀態,未來天氣趨勢如何?對防汛工作將產生哪些影響?
答:7月17日,上海市氣象局啟動了防汛救災氣象保障一級應急響應,上海中心氣象臺(太湖流域氣象中心)啟動太湖流域氣象保障一級應急響應。預計23日夜間至24日早晨、26日至27日流域各有一次降水過程,未來一周流域各分區面雨量可達25-45毫米。流域水利樞紐將全力搶排,儘快降低太湖水位,緩解防汛壓力,為後續降水過程充分做好防汛準備。
三問:與鄱陽湖、洞庭湖等流域相比,太湖流域防汛有哪些特點?對當前的防汛工作有哪些建議?
答:太湖流域天氣系統複雜,除了梅雨以外還受颱風影響。同時,太湖本身比較淺,受沿海高潮位影響,水位易漲難退,如遇風暴潮「三碰頭」,容易形成較大的洪澇災害。而太湖流域地處中國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一旦出現洪澇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將影響巨大。
當前流域防汛形勢依然嚴峻,後期仍多陣性降水過程。建議防汛部門抓住降水「空窗」期,根據氣象部門精細化降水預測,聯合會商研究制定搶排方案,並關注天文潮影響。
四問:太浦河開通後承載了60%的洩洪量,對太湖流域起到很好的調蓄作用。太浦河以及沿河圩區防汛情況如何?氣象預報為沿線調度提供了哪些服務?
答:目前,太浦閘正在按照調度方案大流量洩水,太浦河及沿線圩區汛情總體平穩,防汛風險可控。
自6月28日流域水位超警以來,氣象部門加密會商頻次,加強信息交流與預報服務;多次組織長三角區域聯合大會商,以及太湖流域防汛抗洪專題會商,與太湖流域管理局加強會商研討,了解流域預報敏感區和關鍵區,滾動製作流域精細面雨量預報產品。截至7月22日,共發布《重要天氣市領導專報》16期、《太湖流域重要氣象信息專報》19期、《太湖流域十天面雨量趨勢預報》4期,為流域水位預報、確定搶排方案提供科技支撐。
五問:太湖流域氣象中心近年來在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近年來,太湖流域氣象中心與太湖流域管理局加強戰略合作,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在防汛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是建立了氣象水文數據資料共享機制,開展流域重要城市、氣象災害多發地的氣象水文觀測數據資料共享。
二是合作開展太湖流域面雨量預報模型研發。氣象部門運用智能網格預報、高解析度數值預報、人工智慧雷達外推技術、雙偏振都卜勒雷達定量降水估測技術等現代化建設成果,並充分利用氣象水文共享數據,研發麵雨量預報模型,提高流域水文預測預報能力。
三是基於衛星遙感及數值預報技術,研發定量化的太湖藍藻氣象預報預警技術和數值模擬模型,建立相關指標和等級標準,提高太湖藍藻預警服務能力。
四是建立高效的防汛抗旱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及防汛、防颱風、抗旱聯合(視頻)會商制度。
五是在科技、文化等多領域加強合作交流,加強氣象、水文、防汛抗旱從業人員聯合培訓。
太湖流域氣象中心地處上海,近年來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針對流域氣象服務面臨的新形勢,注重統一規劃氣象現代化建設布局,聯合太湖流域氣象中心蘇州分中心、湖州分中心,建立集約化的太湖流域氣象業務體系和流域信息共享平臺,加強技術攻關,推動太湖流域防汛氣象服務形成合力。(來源:中國氣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