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今年太湖流域梅雨有哪些特點?

2020-12-13 中國天氣網

專家: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 馬雷鳴

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瑾 通訊員 劉敏 茅懋

7月19日8時,太湖暴發2016年以來首次流域性洪水,平均水位達4.71米,超警0.91米。19日9時,上海開啟元蕩水閘以分流太浦河,加速河水下流,為降低上遊太湖水位分流減壓。這也是上海近五年來第一次開啟元蕩水閘。

天氣氣候是流域性洪水的推手之一。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天氣氣候有哪些特點,與往年有何不同?對防汛工作產生哪些影響?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馬雷鳴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

一問: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降雨有哪些特點?和往年相比有哪些異同?

答:今年太湖流域梅雨特點是總量大、歷時長、強度大。自6月9日入梅至7月21日出梅,太湖流域降雨量為583.8毫米,梅雨總量已達多年均值的2.42倍,梅雨期比多年平均多18天。

我們選擇暴發流域性洪水的1999年、2016年與今年作對比分析。其共性在於,與常年相比,這些年份均出梅較遲,梅雨持續時間長。

不同在於入梅時間和梅雨段數,其中1999年入梅早,並出現二度梅現象;2016年入梅偏晚,2020年入梅正常,均為一段梅雨期。

這一差異與氣候背景、天氣形勢密切相關。1999年受拉尼娜影響,西太平洋副高主體偏弱偏南。2016年和2020年都是在厄爾尼諾背景下,其中2016年梅雨期僅生成一個颱風,西太平洋副高異常強盛且穩定;2020年入梅以來無颱風生成,副高主體偏南,冷渦位置偏南,雨帶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南北擺動,使得暴雨頻繁、強降雨區重疊、梅雨總量大。

太湖流域入梅以來降雨量實況圖 來源:太湖流域氣象中心

二問:太湖流域目前處於一級應急響應狀態,未來天氣趨勢如何?對防汛工作將產生哪些影響?

答:7月17日,上海市氣象局啟動了防汛救災氣象保障一級應急響應,上海中心氣象臺(太湖流域氣象中心)啟動太湖流域氣象保障一級應急響應。預計23日夜間至24日早晨、26日至27日流域各有一次降水過程,未來一周流域各分區面雨量可達25-45毫米。流域水利樞紐將全力搶排,儘快降低太湖水位,緩解防汛壓力,為後續降水過程充分做好防汛準備。

三問:與鄱陽湖、洞庭湖等流域相比,太湖流域防汛有哪些特點?對當前的防汛工作有哪些建議?

答:太湖流域天氣系統複雜,除了梅雨以外還受颱風影響。同時,太湖本身比較淺,受沿海高潮位影響,水位易漲難退,如遇風暴潮「三碰頭」,容易形成較大的洪澇災害。而太湖流域地處中國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一旦出現洪澇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將影響巨大。

當前流域防汛形勢依然嚴峻,後期仍多陣性降水過程。建議防汛部門抓住降水「空窗」期,根據氣象部門精細化降水預測,聯合會商研究制定搶排方案,並關注天文潮影響。

四問:太浦河開通後承載了60%的洩洪量,對太湖流域起到很好的調蓄作用。太浦河以及沿河圩區防汛情況如何?氣象預報為沿線調度提供了哪些服務?

答:目前,太浦閘正在按照調度方案大流量洩水,太浦河及沿線圩區汛情總體平穩,防汛風險可控。

自6月28日流域水位超警以來,氣象部門加密會商頻次,加強信息交流與預報服務;多次組織長三角區域聯合大會商,以及太湖流域防汛抗洪專題會商,與太湖流域管理局加強會商研討,了解流域預報敏感區和關鍵區,滾動製作流域精細面雨量預報產品。截至7月22日,共發布《重要天氣市領導專報》16期、《太湖流域重要氣象信息專報》19期、《太湖流域十天面雨量趨勢預報》4期,為流域水位預報、確定搶排方案提供科技支撐。

五問:太湖流域氣象中心近年來在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等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近年來,太湖流域氣象中心與太湖流域管理局加強戰略合作,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在防汛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是建立了氣象水文數據資料共享機制,開展流域重要城市、氣象災害多發地的氣象水文觀測數據資料共享。

二是合作開展太湖流域面雨量預報模型研發。氣象部門運用智能網格預報、高解析度數值預報、人工智慧雷達外推技術、雙偏振都卜勒雷達定量降水估測技術等現代化建設成果,並充分利用氣象水文共享數據,研發麵雨量預報模型,提高流域水文預測預報能力。

三是基於衛星遙感及數值預報技術,研發定量化的太湖藍藻氣象預報預警技術和數值模擬模型,建立相關指標和等級標準,提高太湖藍藻預警服務能力。

四是建立高效的防汛抗旱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及防汛、防颱風、抗旱聯合(視頻)會商制度。

五是在科技、文化等多領域加強合作交流,加強氣象、水文、防汛抗旱從業人員聯合培訓。

太湖流域氣象中心地處上海,近年來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針對流域氣象服務面臨的新形勢,注重統一規劃氣象現代化建設布局,聯合太湖流域氣象中心蘇州分中心、湖州分中心,建立集約化的太湖流域氣象業務體系和流域信息共享平臺,加強技術攻關,推動太湖流域防汛氣象服務形成合力。(來源:中國氣象報)

相關焦點

  • 「超長」梅雨助推太湖流域性洪水?聽聽專家怎麼說
    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記者 餘璐)太湖水位已經持續超警戒20多天,7月19日8時,太湖暴發2016年以來首次流域性洪水,平均水位達4.71米,超警0.91米。為減輕太湖流域超保證水位壓力,上海已於19日上午9點開啟元蕩水閘5小時後關閉。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降雨有哪些特點?
  • 江南進入梅雨季節 太湖流域嚴陣以待迎戰主汛期
    中新社蘇州六月二十一日電(周建琳)從今天起蘇南進入了梅雨季節,這意味著主汛期即將來臨。目前蘇州已做好各項汛前準備工作,確保安全度汛。  據預測,今年六至八月份長江下遊地區降雨還將繼續出現偏多現象,太湖流域很可能發生大的洪澇,防汛形勢十分嚴峻。
  • 太湖流域性洪水都怪「超長梅」?看專家怎麼說
    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天氣氣候呈現出哪些特點,與往年有何不同?對防汛工作產生哪些影響?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馬雷鳴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1一問: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降雨有哪些特點?和往年相比有哪些異同?
  • 梅雨進入盛期 氣候專家解讀今年的梅雨會更「暴力」嗎?
    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我們邀請了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做客直播間為我們解讀梅雨。主要有四個特點:降水總體偏多、暴雨過程頻繁;降水集中期偏早,階段性強;強降水過程持續時間長、重疊度高;階段性區域氣象乾旱明顯。梅雨是東亞季風的重要產物,從目前來看,我國江南、長江中下遊等地已經先後入梅,我國的梅雨省份都相繼宣布了入梅信息。主持人:入梅的標準是什麼?什麼是梅雨監測指標?為何要有這個指標?
  • 梅雨進入盛期 今年的梅雨會更暴力嗎?氣候專家為你解答
    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我們邀請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做客直播間為我們解讀梅雨。主要有四個特點:降水總體偏多、暴雨過程頻繁;降水集中期偏早,階段性強;強降水過程持續時間長、重疊度高;階段性區域氣象乾旱明顯。梅雨是東亞季風的重要產物,從目前來看,我國江南、長江中下遊等地已經先後入梅,梅雨省份都相繼宣布了入梅信息。主持人:入梅標準是什麼?什麼是梅雨監測指標?為何要有這個指標?
  • 湖北今年梅雨有哪些特點?
    時間長、雨量大、範圍廣水文專家介紹,截至目前,今年梅雨期已呈現五大特點。一是入梅早。6月8日入梅,較常年偏早近10天。二是雨量大。七輪降雨累計面平均雨量達492.8毫米,比歷年平均梅雨總量(250毫米)偏多97%。三是範圍廣。
  • 梅雨進入盛期 今年的梅雨會更「暴力」嗎?
    來源:經濟日報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記者採訪了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周兵分析稱,主要有四個特點:降水總體偏多、暴雨過程頻繁;降水集中期偏早,階段性強;強降水過程持續時間長、重疊度高;階段性區域氣象乾旱明顯。梅雨是東亞季風的重要產物,從目前來看,我國江南、長江中下遊等地已經先後入梅,我國的梅雨省份都相繼宣布了入梅信息。入梅的標準是什麼?
  • 綜述:今年湖北梅雨特點與啟示
    7月8日,今年湖北梅雨結束。分析梅雨新特點,對於認知規律、把握規律,得出有益的啟示十分必要。  今年的梅雨具有五個新的特點。  一是梅雨期短。6月23日至7月8日為梅雨期,時長15天,少於多年來平均日數的12天。
  • 今年梅雨有哪些特點?時間長、雨量大、範圍廣
    時間長、雨量大、範圍廣水文專家介紹,截至目前,今年梅雨期已呈現五大特點。一是入梅早。6月8日入梅,較常年偏早近10天。二是雨量大。七輪降雨累計面平均雨量達492.8毫米,比歷年平均梅雨總量(250毫米)偏多97%。三是範圍廣。
  • 長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超98年同期 未來3天仍有強降雨
    今年受災情況怎麼樣?汛情與1998年相比有何特點?7月13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減災委員會秘書長、應急管理部副部長鄭國光,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等有關部委負責人介紹防汛抗旱相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 首席進直播間帶貨(jiě dú)梅雨
    原創 首席來了 中國氣象局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會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我們邀請了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做客直播間為我們解讀梅雨▼快戳視頻了解01五月以來,我國的天氣氣候特點是什麼?目前,哪些城市已經入梅了?
  • 我國首部流域法律有哪些亮點?解讀長江保護法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題:我國首部流域法律有哪些亮點?——解讀新通過的長江保護法新華社記者高敬長江保護法已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施行。作為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這部法有哪些亮點?將為保護長江母親河提供哪些保障?
  • 話說梅雨
    秦漢時就有了測雨方法,記載了「夫池測雨」的典故。從明永樂盛世「測雨器制度」,到清康熙乾隆大規模頒發雨量器,測雨臺是江南「古梅雨」的歷史記憶。韓國1987年發行的「科學系列」郵票,確認了中國測雨臺乾隆庚年五月造。  梅雨氣候滋潤著長江中下遊流域、淮河以南流域、太湖-洪澤湖-鄱陽湖-洞庭湖流域人們的幸福生活。
  • 數據分析:太湖流域汙水廠進水水質特徵
    圖1為太湖流域汙水處理廠進水汙染物的分布規律,通過對進水汙染物累計百分比的50%以及80%範圍值進行統計,以反映太湖流域汙水處理廠進水汙染物濃度的均值及典型代表值。這主要是由於太湖流域地區城市雨汙分流不徹底,地下管網易滲漏以及地下水水位高等原因。因此太湖流域汙水處理廠普遍需要額外投加碳源用於高效去除汙水中的氮磷。
  • 不可小覷的梅雨
    蘇、皖、滬等地出現梅雨期偏早,雨量翻翻的實況,公眾口中的「暴力梅「都指向了一個由常年在6~7月份出現的,可以從我國長江中下遊一直延伸到日本半島的特殊天氣系統配置下的天氣現象——梅雨。為什麼有梅雨?每年的「入梅」和「出梅」時間,按照氣象上的統計數據看,是有一個氣候平均值的,入梅在6月中旬,出梅時間一般是7月上、中旬。其實「入梅」「出梅」日期是很多變的,像1971年的梅雨5月26日就開始了,比正常的梅雨提前半個多月;1982年,長江中下遊的梅雨直到7月9日才開始;1954年梅雨到7月底8月初才結束。
  • 今年梅雨啥時候來?上海氣象局:快了!
    這幾天,我國的天氣格局開始有了一些變化,最典型的的就是溫度,我國的華北地區和華南沿海都籠罩在炎熱當中,北方的這種變化是因為大陸乾熱氣團開始發威,同時多地走入冷渦雷雨季。而華南地區則是因為副熱帶高壓賴著不走,西南季風也尚未大規模爆發,導致這一地區持續高溫乾旱。
  • 太湖:強化流域水資源管理 維護河湖水生態健康
    《條例》突出了水資源管理"三條紅線"控制,主要體現在:一是結合流域實際突出流域重點河湖取水總量控制,協調總量控制與水位控制的關係,實行實時監控,建立有太湖流域特色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並將保障飲用水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在汙染減排方面,第一次在流域層面納入總量控制制度,並將水資源保護有關制度及核心問題予以有效銜接;三是落實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實施流域重點河湖年度計劃用水管理,細化建設項目節水措施和
  • 颱風「姍姍來遲」 或減弱梅雨影響
    追問1  今年為何會遭遇大面積洪澇災害  入汛早、暴雨多,致全國大面積洪澇災害  中國氣象局介紹,3月21日入汛以來,我國氣候異常複雜,氣候年景差,主要有四個特點,首先是入汛早、累計雨量大、澇重於旱。今年,我國華南入汛比常年偏早16天。入汛以來全國平均降水量(251毫米),比常年同期(203毫米)偏多23%,為1954年以來同期最多。
  • 我國首部流域法律有哪些亮點?——解讀新通過的長江保護法
    新華社北京12月27日電 題:我國首部流域法律有哪些亮點?——解讀新通過的長江保護法新華社記者 高敬長江保護法已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施行。作為我國第一部流域法律,這部法有哪些亮點?將為保護長江母親河提供哪些保障?
  • 話說梅雨 哪些年份遭遇過「暴力梅」?
    柳宗元《梅雨》:「梅實迎時雨,蒼茫值晚春。」梅雨季節氣候特點表現為:降水集中、雨量大、日照時數少、高溼多雲以及風力較小。梅雨具有鋒面降水的性質,梅雨鋒具有很強的暖溼梯度,同時具有水汽輻合。東亞梅雨鋒面的西段在江淮流域,主要特點是溫差小、斜壓性弱、多為對流雲;梅雨鋒面東段伸展到日本列島,溫差大、斜壓性強、多為層狀雲。梅雨鋒徘徊於江淮流域,並常常伴有西南渦和切變線,中尺度對流系統活躍,由此維持了梅雨季節的連續性降水。由於相對穩定少動,「梅雨鋒」在專業術語上稱為「準靜止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