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流域性洪水都怪「超長梅」?看專家怎麼說

2020-12-14 人民資訊

7月19日8時,太湖暴發2016年以來首次流域性洪水,平均水位達4.71米,超警0.91米。19日9時,上海開啟元蕩水閘以分流太浦河,加速河水下流,為降低上遊太湖水位分流減壓。這也是上海近五年來第一次開啟元蕩水閘。

江蘇省常州市氣象應急小組來到太湖、滆湖、長蕩湖等流域實地查看水位。文/夏曉徵 圖/馬天驕 陳渤黎

天氣氣候是流域性洪水的推手之一。

今年入梅以來,

太湖流域天氣氣候呈現出哪些特點,

與往年有何不同?

對防汛工作產生哪些影響?

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

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馬雷鳴

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

1

一問: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降雨有哪些特點?和往年相比有哪些異同?

答:今年太湖流域梅雨特點是總量大、歷時長、強度大。自6月9日入梅至7月21日出梅,太湖流域降雨量為583.8毫米,梅雨總量已達多年均值的2.42倍,梅雨期比多年平均多18天。

我們選擇暴發流域性洪水的1999年、2016年與今年作對比分析。其共性在於,與常年相比,這些年份均出梅較遲,梅雨持續時間長。

不同在於入梅時間和梅雨段數,其中1999年入梅早,並出現二度梅現象;2016年入梅偏晚,2020年入梅正常,均為一段梅雨期。

這一差異與氣候背景、天氣形勢密切相關。1999年受拉尼娜影響,西太平洋副高主體偏弱偏南。2016年和2020年都是在厄爾尼諾背景下,其中2016年梅雨期僅生成一個颱風,西太平洋副高異常強盛且穩定;2020年入梅以來無颱風生成,副高主體偏南,冷渦位置偏南,雨帶在長江中下遊地區南北擺動,使得暴雨頻繁、強降雨區重疊、梅雨總量大。

2

二問:太湖流域目前處於一級應急響應狀態,未來天氣趨勢如何?對防汛工作將產生哪些影響?

答:7月17日,上海市氣象局啟動了防汛救災氣象保障一級應急響應,上海中心氣象臺(太湖流域氣象中心)啟動太湖流域氣象保障一級應急響應。預計23日夜間至24日早晨、26日至27日流域各有一次降水過程,未來一周流域各分區面雨量可達25-45毫米。流域水利樞紐將全力搶排,儘快降低太湖水位,緩解防汛壓力,並為後面的降水過程充分做好防汛準備。

3

三問:與鄱陽湖、洞庭湖等流域相比,太湖流域防汛有哪些特點?對當前的防汛工作有哪些建議?

答:太湖流域天氣系統複雜,除了梅雨以外還受颱風影響。同時,太湖本身比較淺,受沿海高潮位影響,水位易漲難退,如遇風暴潮「三碰頭」,容易形成較大的洪澇災害。而太湖流域地處中國最發達的長三角地區,一旦出現洪澇災害對經濟社會發展將影響巨大。

當前流域防汛形勢依然嚴峻,後期仍多陣性降水過程。建議防汛部門抓住降水「空窗」期,根據氣象部門精細化降水預測,聯合會商研究制定搶排方案,並關注天文潮影響。

4

四問:太浦河開通後承載了60%的洩洪量,對太湖流域起到很好的調蓄作用。太浦河以及沿河圩區防汛情況如何?氣象預報為沿線調度提供了哪些服務?

答:目前,太浦閘正在按照調度方案大流量洩水,太浦河及沿線圩區汛情總體平穩,防汛風險可控。

自6月28日流域超警以來,氣象部門加密會商頻次,加強信息交流與預報服務;多次組織長三角區域聯合大會商,以及太湖流域防汛抗洪專題會商,與太湖流域管理局加強會商研討,了解流域預報敏感區和關鍵區,及時更新流域面雨量預報,滾動製作流域精細面雨量預報產品。截至7月22日,共發布《重要天氣市領導專報》16期、《太湖流域重要氣象信息專報》19期、《太湖流域十天面雨量趨勢預報》4期,為流域水位預報、確定搶排方案提供科技支撐。

7月17日,蘇州市吳江區氣象應急小組來到東太湖、太浦河附近查看水位及強降水對農業帶來的影響。 文/圖:湯小紅 李輝

5

五問:太湖流域氣象中心近年來在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等方面,做出了哪些努力?

答:近年來太湖流域氣象中心與太湖流域管理局加強戰略合作,氣象現代化建設成果在防汛工作中發揮積極作用。

01

一是建立了氣象水文數據資料共享機制,開展流域重要城市、氣象災害多發地的氣象水文觀測數據資料共享。

02

二是合作開展太湖流域面雨量預報模型研發。氣象部門運用智能網格預報、高解析度數值預報、人工智慧雷達外推技術、雙偏振都卜勒雷達定量降水估測技術等現代化建設成果,並充分利用氣象水文共享數據,研發麵雨量預報模型,提高流域水文預測預報能力。

03

三是基於衛星遙感及數值預報技術,研發定量化的太湖藍藻氣象預報預警技術和數值模擬模型,建立相關指標和等級標準,提高太湖藍藻預警服務能力。

04

四是建立高效的防汛抗旱應急響應聯動機制及防汛、防颱風、抗旱聯合(視頻)會商制度。

05

五是在科技、文化、人力資源、政策等多領域加強合作交流,加強氣象、水文、防汛抗旱從業人員聯合培訓。

太湖流域氣象中心地處上海,近年來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針對流域氣象服務面臨的新形勢,注重統一規劃氣象現代化建設布局,聯合太湖流域氣象中心蘇州分中心、湖州分中心,建立集約化的太湖流域氣象業務體系和流域信息共享平臺,加強技術攻關,推動太湖流域防汛氣象服務形成合力。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專家: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 馬雷鳴

作者:本報記者 王瑾 通訊員 劉敏 茅懋

編輯張娟

審核:張永 段昊書

相關焦點

  • 「超長」梅雨助推太湖流域性洪水?聽聽專家怎麼說
    人民網北京7月23日電(記者 餘璐)太湖水位已經持續超警戒20多天,7月19日8時,太湖暴發2016年以來首次流域性洪水,平均水位達4.71米,超警0.91米。為減輕太湖流域超保證水位壓力,上海已於19日上午9點開啟元蕩水閘5小時後關閉。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降雨有哪些特點?
  • 解讀:今年太湖流域梅雨有哪些特點?
    專家: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 馬雷鳴採訪人:中國氣象報記者 王瑾 通訊員 劉敏 茅懋7月19日8時,太湖暴發2016年以來首次流域性洪水,平均水位達4.71米,超警0.91米。19日9時,上海開啟元蕩水閘以分流太浦河,加速河水下流,為降低上遊太湖水位分流減壓。這也是上海近五年來第一次開啟元蕩水閘。天氣氣候是流域性洪水的推手之一。今年入梅以來,太湖流域天氣氣候有哪些特點,與往年有何不同?對防汛工作產生哪些影響?太湖流域氣象中心主任、上海中心氣象臺臺長馬雷鳴對此進行了深入解讀。
  • 聽聽專家怎麼說
    聽聽專家怎麼說   時至7月下旬,南方尚未出梅。正常情況下早該結束的梅雨期為何出現超長情況?今年梅雨期的降雨量為何異常偏多?   20日下午,中國氣象局—南京大學氣候預測研究聯合實驗室主辦2020年梅汛期降水異常成因研討會。來自國家氣候中心、中央氣象臺、南京大學、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專家學者,湖北、安徽等省氣象局一線的業務科技工作者參加了研討。
  • 杭州今天出梅啦!準備好迎接三伏天的高溫了嗎?
    再加上杭州入梅時間比往年偏早(5月29日入梅,比常年偏早2周),出梅時間晚,梅雨期長達50天(常年平均26天),累計降雨量大。太湖發生流域性大洪水杭州的雨停了,是因為雨帶北移了。昨天18時,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暴雨黃色預警:預計7月17日20時至18日20時,黃淮南部、江淮、江漢大部、湖南北部、西南地區東部以及甘肅東部、雲南西部、華北北部等地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
  • 今天 與超長梅雨季說再見
    資料圖「超長待機」的梅雨季終於結束。今年梅雨期長達50天,主要呈現入梅早、梅期長、強降雨區重疊、梅雨總量大等特點。省氣象臺消息,7月18日全省正式出梅,但梅汛帶來的影響卻並沒有結束。記者從省水利廳獲悉,17日7時,太湖水位漲至4.65米(吳淞高程),太湖流域發生超標洪水,太湖防總於8時啟動防汛Ⅰ級應急響應。10時,省水利廳轉發太湖防總關於全力做好太湖超標洪水防禦工作的緊急通知,要求杭嘉湖地區嚴格落實防汛責任,執行應急調度方案,加強監測預報預警和巡堤查險除險,做好值班值守和信息報送。
  • 50天超長梅雨季今天結束 需防範強對流天氣
    「超長待機」的梅雨季終於結束。今年梅雨期長達50天,主要呈現入梅早、梅期長、強降雨區重疊、梅雨總量大等特點。省氣象臺消息,7月18日浙江正式出梅,但梅汛帶來的影響卻並沒有結束。「超長待機」的梅雨季終於結束。
  • 雨天超長時間待機!嘉興什麼時候才能出梅?
    今年的「超長大片」梅雨季遲遲不肯劇終,而早就預定好檔期的三伏天,已準備上線。  這個夏天,不止一次聽到身邊的人感慨,到目前為止,今年嘉興的夏天還是蠻舒服的,就是雨水多點。梅雨姑娘已經超額完成今年的工作量,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要離開的意思。  什麼時候出梅?
  • 太湖水位超警戒!上海水位目前安全受控;超長梅雨季帶來超多蚊蟲...
    ■ 水利部昨日介紹,6月以來,全國共43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條河流發生超保洪水,33條河流發生超歷史洪水。■ 應急管理部昨日消息,6月以來,有27個省份,共3789萬人次受災,141人死亡失蹤,累計緊急轉移224.6萬人次。
  • 2020會再現98年大洪水嗎?
    何時武漢能出梅?是否還會再現「98+」大洪水?11日,長江日報-長江網記者採訪了湖北省和武漢市相關氣象專家,請他們一一解答。  一問:為何出現罕見「暴力梅」  武漢市觀象臺監測顯示,從6月8日入梅以來,截至7月11日17時,武漢累計梅雨量已達771.0毫米。相比近30年同期平均梅雨量389.3毫米,偏多近一倍。
  • 梅雨變暴雨 長江中下遊或發生區域性較大洪水
    「七下八上」的主汛期會不會發生類似1998年那樣的大洪水?記者就此採訪了權威部門和專家。  15輪強降雨密集「轟炸」  「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這是古人對江南梅雨時節的生動描述。然而,今年的梅雨「脾氣」古怪,下起雨來不是「淅淅瀝瀝」,而是異常「兇猛」。  據統計,入汛以來,南方地區共發生了15次強降水過程。
  • 超長!暴力!破極值!大數據復盤2020年梅雨季
    入梅早 出梅晚 超長版梅雨季尚未結束2020年第一場梅雨比以往來得都偏早。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顯示,今年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在6月1日、6月9日和6月10日先後入梅,分別比常年偏早7天、5天和11天。目前江南區已經在7月11日出梅,梅雨期長度為40天,較常年偏長10天。
  • 超長!暴力!破極值!大數據解讀2020年梅雨季
    入梅早 出梅晚 超長版梅雨季尚未結束2020年第一場梅雨比以往來的都偏早。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顯示,今年江南、長江中下遊和江淮在6月1日、6月9日和6月10日先後入梅,分別比常年偏早7天、5天和11天。目前江南區已經在7月11日出梅,梅雨期長度為40天,較常年偏長10天。
  • 助太湖洩洪、派消防增援,上海在抗洪救災中凸顯責任與擔當
    7月21日,上海終於宣布出梅,但太湖水位仍在持續上漲,已超警戒水位0.99米、超保證水位0.14米,達到近五年來的最高位。這一天,是太湖水位持續第24天超警,持續第5天超保證水位,防汛形勢十分嚴峻。作為上海頭頂的「一盆水」,太湖有一半洪水要經過黃浦江匯入東海。
  • 梅雨不停大汛就來 長江中下遊或發"區域性較大洪水"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最新會商認為,今年主汛期長江中下遊可能發生區域性較大洪水。進入汛期以來,長江中下遊地區強降雨頻發,導致多條河流發生洪水。據統計,6月15日以來,珠江、太湖和淮河均發生編號洪水,其中西江幹流、淮河幹流和太湖相繼超警。有197條河流發生超警戒水位洪水,較2000年以來同期偏多57條,其中33條河流發生超保證水位洪水,12條河流發生超歷史紀錄特大洪水,4條河流發生超50年一遇特大洪水。國家防總會商認為,長江中下遊可能發生區域性較大洪水,且有可能出現上遊洪水與中下遊洪水遭遇的流域性洪水。
  • 正常梅雨和異常梅雨有何不同? 看完又漲知識了!
    正常梅雨和異常梅雨有何不同? 看完又漲知識了!時間:2017-06-17 18:51   來源:360問答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正常梅雨和異常梅雨有何不同? 看完又漲知識了!
  • 今天,南京出梅了!但壞消息是…
    出梅了!出梅了! 「超長待機」的梅雨終於結!束!了! 6月9日,江蘇省淮河以南地區自南向北入梅,比常年偏早; 7月21日,自南向北出梅,出梅偏晚。
  • 氣候專家為你解答
    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我們邀請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做客直播間為我們解讀梅雨。主持人: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是否有一些防洪減災的建議?周兵:常年梅雨季是6月8日入梅,7月18日出梅,平均梅雨量343毫米。入梅的早晚與梅雨量有密切的關係,梅雨量最多的三年分別是1954年(789毫米)、2016年(662毫米)和1998年(596毫米)。
  • 梅雨進入盛期 氣候專家解讀今年的梅雨會更「暴力」嗎?
    每年初夏,我國長江中下遊地區都將進入梅雨季,今年的梅雨有什麼特點?它會變身成「暴力梅」嗎?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為此,我們邀請了中國氣象局氣候服務首席專家周兵做客直播間為我們解讀梅雨。主持人:梅雨是否會引起流域性洪水?是否有一些防洪減災的建議?周兵:在風調雨順的歲月裡,梅雨季是常年6月8日入梅,7月18日出梅,平均梅雨量343毫米。
  • 這些水利工程是怎樣調蓄洪水的?
    新華社北京7月22日電 今年,長江中下遊地區經歷了超長待機的「梅雨季」,且受大氣環流影響,南方其他不少地區也都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的強降雨天氣,這使得這些地區的江河湖泊水位快速上漲,防汛壓力也隨之增大。為緩解流域內防汛壓力,部分地區的大壩或閘口開啟「洩洪模式」,而這些水利工程有不少都是建成於上個世紀,有的大壩甚至已到「花甲之年」,被網友們親切稱為「壩堅強」。那麼,大壩、閘口都是怎樣發揮調蓄洪水作用的?洩洪是在什麼情況下決定的?洩洪會對壩體本身及下遊群眾帶來哪些影響?讓我們一起了解下這些水利工程的前世今生,請水利專家為我們答疑解惑。